养生健康

儿童晚睡的危害比你想象得大

儿童晚睡的危害比你想象得大

孩子晚睡与生长发育有很大关系,因为晚上生长激素分泌比较多,这段时间不好好睡觉,荷尔蒙分泌会减少,自然影响到身高,虽然影响身高不只睡眠一个因素,但是晚睡确实会对身高发展不利。此外,晚睡的孩子白天接受日照时间较少,而日照与维他命D有密切关联,长期缺乏维他命D,也比较会长不高。

  临床观察也发现,晚睡对孩子的体重也较不利,例如晚睡又晚起,很容易漏掉早餐,甚至连午餐都无法正常吃,长期下来,这种作息的小朋友显得比同年龄孩子来得瘦小;另一种状况是孩子经常晚睡,睡前容易因为肚子饿而吃宵夜,所以反而会有肥胖问题,所以晚睡可能让孩子长得太瘦小或太胖。

  孩子抵抗力、情绪也会受影响

  长期无法早睡的孩子,除了长得矮小之外,也比较容易生病,由于晚上睡眠时间少,白天再怎么补眠,也无法营造和晚上一样安静的睡眠环境,所以睡眠质量欠佳,身体抵抗力也跟着变弱,而且因为日照不足,同时也影响到情绪,孩子脾气比较差。像在北欧国家就因为日照时间少,忧虑症患者偏多,就是与睡眠不够,缺乏维他命D有关。

  至于家长们很担心的学习能力,是否也会因为长期晚睡而受影响?洪依利医师指出,大脑发展主要与睡眠时间是否足够有关,和晚睡较没有太大关联性,不过假如养成晚睡习惯,白天清醒的时间相对减少,孩子接受刺激的时间也缩短,间接上也会有不良影响。

  家长或许认为阿根廷国家的小朋友虽然晚睡,不也是长得高又壮,这与人种比较有关,并不能相提并论。

  调整孩子睡眠,家长别心急

  家长也不要每天为孩子早睡问题而过于焦虑,这样反而不好,偶而晚睡不必太紧张,生气,否则反而会影响孩子情绪,有些已养成晚睡习惯的孩子,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过来,这时候更不能急躁、发脾气,要给孩子一些时间做调整。

  门诊看到很多双薪家庭白天孩子给保母带,晚上接回来已七、八点,这时候会想多陪陪孩子,孩子也想和父母互动,所以就为了亲子互动而造成晚睡,晚睡就会晚起,因此而陷入恶性循环,现代家庭孩子晚睡多因家长作息所造成,家长本身应该要先改变,采渐进方式,例如原本晚上陪孩子到十二点,先提早到十一点,再慢慢往前提早。

小孩睡眠质量重要性怎么改善呢?

不要给孩子养成在睡觉之前看电视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娱乐活动来使孩子放松,达到孩子轻松入睡的习惯。因为这样不仅对孩子的睡眠没有好处,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有的儿童由于在睡觉之前看电视会有做恶梦的现象,因此,想要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在睡觉之前最好关掉电视。

小孩子在三岁以前最好都要午睡。18个月以上的幼儿一般午睡在一到三个小时。尽量避免在黄昏时候睡觉,这样做会让他们在夜晚难以入睡。当孩子5岁以后,就不用再有长时间的午睡,只需要在午后打个小盹即可。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做睡眠时间表有助于他们在睡觉前看到他们需要做的事。例如画一个洗澡的图画和一个睡衣的图片,写下睡觉前读书的本数等。这样,如果你读了两本书,但是孩子想要你读3本,你可以指着图表告诉他:“上面只写了两本哦,我们该睡觉了。”

虽然在我们大人的眼里,小孩子是没有时间观念,但是在他们的身体里面有。保证每天晚上按时睡觉能够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进入一种睡眠规律。

在周末或者在夏天的晚上睡眠时间可以适当延迟,但是其他时间应该尽量保持一致。推迟时间睡觉的话很难会让孩子再度调整到正常的生物钟。

家长平时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最好定点睡觉,定点起床。睡觉之前不要让孩子吃东西,连水也不要喝,不然夜里容易起床上厕所,再次入睡的话,就会比较困难。睡觉之前可以听一些轻音乐,来帮助入睡。睡觉的时候被子不要蒙头,这样也会影响到自己的睡眠质量。

抑郁症危害大到让你不敢想象

1.行为改变

抑郁症的危害有哪些,行为改变是最常见的危害之一。行为改变典型表现是行动迟缓,精力减退,缺乏兴趣和活力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务和日常活动都懒得去做,整天无精打采、身心疲惫。病人对周围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对工作没有一点儿热情,平素衣着整洁的人也变的不修边幅。

2.思维迟缓

思维联想过程受抑制,反应迟钝,自觉脑子不转了,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思维问题费力,反应慢,需等待很久,在情绪低落影响下,自我评价低,自卑,有无用感和无价值感,觉得活着无意义,有悲观厌世和自杀打算,有自责自罪,认为活着成为累赘,犯了大罪,在躯体不适基础上出现疑病观念,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3.影响躯体健康

患者常感到反复或持续出现的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全身无力、心悸、胃纳失常、体重减轻等躯体问题,抑郁症患者往往面容憔悴苍老,目光迟滞,体质下降,汗液和唾液分泌减少,便秘,性欲减退,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女病人常闭经。这些疾病无疑更增加了患者的精神痛苦,进而使得抑郁症状加重。

4.破坏心理健康稳定性

患者往往会伴随烦躁、暴躁、易激惹、焦虑等情绪问题,甚至还会出现轻微的幻想症状和恐惧症状,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好像是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一切,而且主观性明显。他们根据自己的悲观理解解释每天的人和事。一边责怪自己,一边责怪着外围世界。反复的内心斗争消耗着生命激情。芝麻大的问题被放大到西瓜大小。再进行不断的追问、剖析,结果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5.带来死亡阴影

我国调查认为,抑郁症患者有一半以上有自杀想法。据研究。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至少会患上一次抑郁症。但患上抑郁症的人大多数“身在病中不知病”。只有25%的患者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临床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10%,其中有20%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

6.情绪的消极演进

症状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情绪上的变化是最主要的症状。起初可能在短时间内表现为各种情感体验能力的减退,表现无精打采,对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病人感到‘过失”和眼前的“不如意事”纷纷涌上心头,萦回不去。瞻未来渺茫暗淡,欢乐之情完全消失,渐萌发厌世之念。

女性晚睡危害有哪些

内分泌紊乱

一般来说,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2点皮肤就会进入夜间保养状态。如果女性长时间熬夜,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就会遭到破坏,长期以往就会出现皮肤干燥、弹性差、缺乏光泽、暗疮、粉刺、黄褐班、黑斑等问题。

抵抗力下降

经常熬夜的女性容易出现疲劳、精神不振、抵抗力下降,而且还会出现体力透支和体内缺乏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元素,使人体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抵抗力差的女性还容易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或者胃肠道等消化道疾病。这是因为熬夜时人的正常生理周期被破坏,人体的正常“应答”系统遭到破坏,抵抗力也就会随之下降。

记忆力减退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容易使人在白天没有精神、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健忘以及头晕、头痛等。时间长了,还会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问题。

阴虚火旺

对于熬夜族而言,身体超负荷工作,容易出现功能性紊乱。中医认为这是阴虚火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

乳腺增生疾病高发

临床上,专家普遍认为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夜生活多熬夜至睡眠不足,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是乳腺增生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妇科肿瘤多发

经常晚睡、熬夜、生活不规律的女性,患肿瘤病变的比率是健康女性的1.5倍。“黑白颠倒”的夜生活,会使女性长期暴露在灯光下,体内褪黑激素的正常分泌也会受到影响,机体生命节律发生紊乱,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雌激素、孕激素不平衡,进而可能导致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和乳腺病变的发生。

女性熬夜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抵抗力下降、记忆力减退、阴虚火旺等,此外,乳腺疾病和妇科肿瘤的发生与熬夜晚睡也有一定联系。建议女性朋友还是少熬夜为妙,如果实在无法避免,要注意及时采取措施,比如补眠,积极锻炼身体等,以免抵抗力下降招来妇科疾病。

晚睡对儿童的危害有哪些

睡眠不足的孩子会产生过度压力反应,特别是幼儿,他们会因为睡眠不足而感到疲倦,表现得易怒、暴躁,很难平静,甚至表现出无法入睡的过度压力反应,而且越是睡眠不足,他们的情绪就越亢奋。情绪一亢奋,血压、呼吸、心跳都会加速,如果经年累月处在过度亢奋的状态下,就会发生心血管疾病,像是心脏瓣膜脱垂。

然而多数人都不理会身体的提示,辩解说:“不会呀,我的精神好得很,根本不想睡。”然后就继续撑下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会自动发展形成,必须依赖大人为他们养成,切莫让孩子累到崩溃了才要睡,否则真的“很伤心”.

晚睡对孩子来说肯定是有很大伤害的,只有及时的给孩子调节过来这样的睡眠习惯的话孩子的身体才可以慢慢的降低伤害的程度,而睡眠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发育,睡眠太晚了孩子很容易长不高,如果孩子不早睡的话,那么每天自己到了一定的时间要睡觉,这样孩子才会跟着睡觉。

你知道儿童不刷牙的危害吗

你知道儿童不刷牙的危害吗?如果小孩子不刷牙的话,对以后的牙齿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比如,容易龋齿,生成牙石,牙齿不美观,时间长了还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所以,儿童刷牙还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危害吧!

儿童不刷牙的危害有哪些

危害一:如果不刷牙,白天吃过的食物残渣,在细菌的作用下,特别是在链球菌、乳酸杆菌这类产酸菌的作用下,会大量的发酵产酸,这种酸性物质,能严重地侵蚀牙齿,使牙齿遭到破坏。

危害二:英国一项研究发现,从不或很少刷牙与每天刷牙两次相比,患心脏病的几率高70%。刷牙应该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危害三:偶尔的不刷牙,或许不会让儿童感受到身体所出现的任何不适,但是长期以往,日积夜累,不刷牙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比如导致口臭、蛀牙、牙周炎等疾病

危害四:睡前不刷牙,对人身体危害很大。晚上睡觉前不刷牙,特别容易患感冒和肺炎,也特别容易造成牙齿腐坏、牙龈出血、牙周病,乃至牙齿脱落。

儿童睡觉晚有什么危害

1、儿童睡觉晚的危害之影响长高

儿科专家指出,晚上10点到凌晨1点的时候,是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阶段,这个时间应该处于深睡眠。从浅睡眠过度到深睡眠需要大约50分钟的时间,所以从9点开始,就应该进入睡眠状态了。睡得太迟,就意味着清醒的时间过长,会刺激体内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从而抑制脑下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这是孩子长不高的又一主要原因。

2、儿童睡觉晚的危害之伤害心脏

我们往往会认为,熬夜最受伤害的是肝脏。其实,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心脏才是受伤害最严重的。研究表明,晚睡的孩子容易暴躁,这是因为睡眠不足或是无法入睡会使他们的情绪更容易亢奋。当情绪亢奋的时候,呼吸不均匀、血压升高、心跳加速,长期如此,就会给孩子埋下心血管疾病的种子。

3、儿童睡觉晚的危害之影响小孩体重

晚睡的小孩第二天经常会有晚起的习惯,这样很容易不吃早餐,等到吃午餐的时候又吃的过多,或者食欲不振。这样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很容易使小孩体重造成两级分化。要么过度肥胖,要么营养不良,过分消瘦。

4、儿童睡觉晚的危害之影响肝功能

肝脏每天下午三点到次日凌晨会进行同化作用,把肝糖储存起来,在凌晨三点以后通过胆囊的分解作用,把肝糖转化为葡萄糖,供应孩子身体第二天所需。若孩子晚睡的话,肝脏原先的同化作用就会被逆转,它把原本要储存起来的肝糖转变为葡萄糖消耗掉,供应孩子熬夜活动所需。到了第二天,孩子体内的葡萄糖就不足,长此以往,孩子的肝功能必定减弱。

5、儿童睡觉晚的危害之小孩性早熟

晚睡同样也会刺激压力荷尔蒙分泌,抑制生长激素活动,并影响脑下垂体对性荷尔蒙的正常调节,所以孩子长不高,又会出现性早熟的情况。

儿童睡眠不好怎么办

NO.1关掉电视

千万不要给孩子养成在睡觉之前看电视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娱乐活动来使孩子放松,达到孩子轻松入睡的习惯。因为这样不仅对孩子的睡眠没有好处,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有的儿童由于在睡觉之前看电视会有做恶梦的现象,因此,想要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在睡觉之前最好关掉电视。

NO.2要午睡

小孩子在三岁以前最好都要午睡。18个月以上的幼儿一般午睡在一到三个小时。尽量避免在黄昏时候睡觉,这样做会让他们在夜晚难以入睡。当孩子5岁以后,就不用再有长时间的午睡,只需要在午后打个小盹即可。

儿童心理健康比你想象的重要

2014年6月20日搜狐健康上署名李秋萌的这篇报道,吓了我一跳:《我国儿童精神障碍约20% 严重精神病占比达3%》(原文链接:http://health.sohu.com/20140620/n401116936.shtml) 文章中说,“根据近年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儿童心理精神障碍发病率为10%至20%,严重精神病占比达3%。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崔永华说,最近几年,北京市儿童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提高,平均每100个孩子里有10到20人存在精神问题,作为我国儿童精神疾病诊疗最专业最权威的医院,安定医院儿科的年接诊量已经飙升至8万人次,比五年前增加了3倍,有22个床位的病区也由过去的“住不满”变成了现在的“住不上”——尽管平均住院周期只有1个月。”

从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我们必须从孩子零岁开始关注。

什么是心理?

很多家长理解的“心理健康”就是脾气好不好,性格开朗不开朗。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了。一个人的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部分。知,代表认知,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他的感觉、直觉、记忆、表象、思维、语言、想象;情,是他的情绪情感;意,是指意志。而心理特性包括:1.动力,也就是需要和动机;2. 适宜性,也就是能力;3. 人格,可以理解为他的气质和性格。这么一分析,一个人的“心理”,就是这个人最核心的本质部分,是除了身体之外的全部。

另外,心理的发展,也并不全是后天养育的问题。一个人先天的大脑以及神经系统的遗传特征,先天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到这个人后天的被养育的方式,以及他对环境所提供的信息的吸纳和处理。大脑皮层中最先进的部分,前额叶,要到21-23岁左右才完全长好。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包含了先天与后天的互相影响与互相促进。后天的养育方式如果不当,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行为、性格等等,甚至会影响到大脑的发育和其他的身体表征。

认知。

孩子的认知的发展,与先天的遗传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智力发育。很多家长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给孩子“开发智力”。事实是,智力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外界刺激不足固然会造成发育迟缓,像狼孩,孤儿院缺少关照和活动的孩子等等,但那都是极端的例子,很多情况是现在家长太着急了,给予的刺激太多太强,这同样会给孩子的智力发育带来坏影响。家长要能够正确评估自己孩子的状况,不要拔苗助长。

有些疾病是属于脑功能障碍,而不是性格问题。例如自闭症和多动症。当先天的大脑功能有缺陷时,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当然都会有问题。

如果先天的大脑没有问题,正常的生活状态下,孩子的认知的发展将与其年龄以及遗传的资质相匹配。但是,如果养育方式不当,引起孩子的情绪反应异常,就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以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甚至引起病变。例如,长期处于紧张、恐慌状态下的孩子,容易得神经抽动症。长期挫败体验多、

情绪狂躁的孩子容易发生注意力问题,等等。下面我们就重点说说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动物都会有喜怒哀惧等情绪。当我们看到新鲜的环境,当我们遇到陌生人,当我们独立完成了一件事,等等,都会影响到我们产生特定的情绪,情绪会影响(注意,不是决定)我们的认知、决策和行为,而我们得出结论、形成策略、采取行动的时候,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情绪的产生。因此,我们不能小瞧了情绪对我们的影响。

儿童最早对情绪只有通过躯体感受得到的体验,没有认知。逐渐地,在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下,孩子开始对情绪有了认识和了解,不仅了解自己的情绪,也了解他人的情绪。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有哪些情绪的能力是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

社会情绪的发生缘于后天

一般在两岁左右,孩子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如尴尬、害羞、嫉妒、内疚、

骄傲等。这些情绪是自我评价性的情绪,而自我评价首先来自他人,尤其是最亲密的人——父母的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Alessandri和Lewis在1996年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邀请一些4~5岁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到实验室“玩儿”,实验员给孩子们一些难题,如搭积木、滚球等。孩子们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实验员记录下孩子成功或失败时自己的反应以及旁边母亲的反应。

记录显示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些更关注孩子“缺点”或“错误”,在孩子失败时严厉指责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失败时更容易显得羞愧和自责,成功时却很少感到骄傲、自豪。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那些更关注孩子的积极表现,肯定、认可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成功时会表现骄傲,在失败时较少有内疚、自责的表现。所以,一个整天阴沉沉的,或者情绪上经常“暴风骤雨”的妈妈,不可能拥有一个阳光的孩子。

实验还表明,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价值情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旁边有没有成年人看,对他们的情绪反应影响很大!如果没有妈妈和实验员在场,孩子们失败了就失败了,再次尝试或放弃不玩了,很少表现出羞愧。要到6岁以后,儿童逐渐内化了他人的社会的评价标准,无论有没有他人在场,他们才会为成功而感到骄傲,为失败感到内疚。

孩子要拥有的情绪能力

孩子的情绪能力的发展,跟后天的养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情绪的来源基本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当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达成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受阻,遇到挫折时,我们会有“脾气”,另一个是当我们与他人互动的时候,因为与他人的关系而带来的情绪。

无论是什么样的脾气、什么样的情绪,该有的都会有,我们拦不住。我们能帮助孩子的,是让他尽早发展出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情绪(自己的和他人的)识别能力、情绪推理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发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孩子社会功能的发挥。

1)情绪识别能力。在人多的场合,有些家长不好当着众人管教孩子,就会给孩

子“使眼色”:怒目而视或摇头警告等。这种方式是否奏效,首先得看孩子是否读懂了家长的表情。对于3 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们基本上不明白他人的表情,虽然3 岁以前的宝宝更爱看笑脸,爱看高兴的表情图片。3 岁以后孩子的情绪识别能力发展得参差不齐,如果妈妈能多跟孩子讲绘本或生活中的人的表情,会大大促进孩子的识别能力。这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即指导孩子能看得出眉高眼低,知道别人现在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情绪。

2)情绪推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必非得看到别人的表情,根据情境

也能猜测出别人是什么情绪了。

ü 3 岁多的孩子对快乐的情绪能猜准,比如告诉他:阿姨明天要过生日了!孩子会说:“阿姨好开心!”

ü 4 岁的孩子能理解一些与事件相关联的情绪,例如,玩具丢了——伤心,找不到妈妈了——害怕,等等。

ü 到了5 岁,孩子长记性了,他个人过去的经历有助于他理解并预测现在的、他人的情绪。此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孩子才能明白,例如:“上次你的玩具不见了,你是不是很伤心呀?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小明的玩具拿来,他回家找不到玩具了会怎样?”或者“你找不到妈妈了,是不是很害怕、很难过呀?这只小鸟也有妈妈,我们不能把它留在咱们家”等等。

ü 6 岁以后的孩子,基本上能够理解诱发情绪的情境了,对成年人的情绪预测大多数情况下都比较准确。

我们可以看得出,情绪推理能力比情绪识别能力进了一大步,这个能力对于很

多成年人来说都不见得发展得好。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很苦恼地告诉我说,他总是不能预测别人的想法和情绪,所以他有时把人得罪了,但怎么得罪的、何时得罪的,却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他还觉得大家玩儿得挺好的呢。

这项能力的发展与语言发展相关,更重要的是与父母的情绪互动以及互动过程

中父母予以的解释相关。

3)情绪调节能力。虽然说那些被定义为“负面”的情绪其实更有用,对我们可能更有好处,但它们被定义为“负面”、不讨人喜欢也是有原因的,它们引起的身体反应和感受确实令我们不舒服,而面对别人的这类情绪,会让我们不知所措,不知是该附和对方,还是该怎样应对。

当我们有了这些难受的情绪的时候,我们会想办法调节情绪,生来就会。

l 6个月大的孩子就会通过扭头避开或者吮吸手指/奶嘴等办法来缓解情绪或压力。

l 1岁以后,孩子的办法增多了,除了躲避外,还会晃动身体、咬东西(指甲、衣领、玩具熊等)等办法。

l 2-3岁以后,孩子会自行转移注意力,例如发呆、做白日梦。这些办法有时是同时使用的,例如一边发呆,一边咬指甲或嘬手指。当然,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哭闹。

平均而言,女孩儿比男孩更善于调节情绪,男孩更倾向于用哭闹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家长如果足够细心的话,能及早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了解孩子处于什么情绪状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找到是什么引起了这个情绪,然后给予解释和干预,帮孩子增长调节情绪的能力。否则的话,不当的调节方式会变为病态,例如神经抽动症,恋物癖,精神分裂等。

4)情绪表达能力。一般说来,2-3岁的孩子就已经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了,但是直到5岁,大多数孩子还是会把情绪摆在脸上,掩饰不住。要到小学阶段,孩子才逐渐掌握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在什么背景下,面对什么样的人,可以如何表达。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向我咨询,她的女儿从小在国外长大,小学时才回来。孩子比较活泼好动,很爱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儿,可是她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对,常常她是一片好意,却惹得小朋友很不高兴,说她她却总是笑,她一笑,越发让别的小朋友或家长认为她是故意使坏,造成了很大的误解。我的朋友问我怎么办,因为该给她讲的道理和别人的反应是什么意思等,全讲了,她不应该听不明白,可是她仍然经常傻笑。我见过那个孩子,根据我的观察,当她好意与人玩儿却惹恼了别人时,她是很困惑的,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我推测她的傻笑是对自己的尴尬的掩饰,她其实应该很困惑,很委屈或者很抱歉,但不知如何表达。我的朋友照我的建议尝试了一下,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是责备女儿不懂事、不该笑,而是单独带她到一边,问她是不是很尴尬或者感到委屈。“我这么一问,她的眼泪唰地就下来了。”这件事是个转折点,从那以后,我的朋友更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引导她去正确地认识和恰当地表达;孩子呢,通过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反而能更好地识别和推测别人的情绪,与小朋友间的误会大大减少了,用术语说,就是她的社会性大大改善了。

行为

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猜测他的内在心理过程。所以,我们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更多地是从孩子的言行来推断的。例如,前面讲的情绪表达的问题,以及孩子的生活习惯、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方式等等。一个人行为不当,不仅预示他在认识上、情绪上等有问题,更重要的是会造成他自己的适应不良,引起别人的反感,让自己达不成目的,于是引发负面情绪,行为会更加不当……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家长要做的事有两件:一,培养孩子良好的言行习惯。这涉及到认知,包括帮助孩子分析情境、了解他人和自己的目标,以及具体的一言一行。孩子在具体的言行应对上是空白,是通过家长的传授和自己的观察模仿习得的。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同伴一起玩的少,家长更需细心、耐心地教授孩子、引导孩子;二,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包括收集老师和亲戚朋友的评价、议论,及时发现孩子异常的言行,并进行分析、纠正。必要的时候,要及时请专业人士帮助。

总结

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就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健康成长过程,包括他的性格,他的行为与能力,他的社会性,等等。这个过程是先天遗传的生理特征与后天的养育方式、成长环境等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先天特征,针对孩子的特点来养育孩子,注意观察和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认知内容和社会性。一方面给孩子提供恰当的养育,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异常,及早干预。

儿童晚睡有什么危害 让孩子长不高

晚睡或睡眠不足,就表示醒着的时间太长,对身体而言是一种过度刺激,进而会引发人体的压力反应,诱发肾上腺大量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压力荷尔蒙,它会抑制脑下垂体功能,致使脑下垂体减少分泌生长激素,让孩子长不高。

据统计,我国婴幼儿每天睡眠时间比美国同龄人平均少1个小时。儿童保健科专家指出:22时到次日凌晨1时是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若错过这段时间细胞新陈代谢将受到影响,因此家长应尽量让孩子在22点前睡觉。

儿童晚睡有什么危害 孩子性早熟

有一位八岁十个月的小女孩就被医院检查确诊为性早熟患者,她身高不过一百三十二公分,体重二十六公斤,乳房却已经发育。

医生仔细问诊,才知道这孩子特别爱学习,英语已经非常棒,但长年以来都是晚睡,几乎每天都是晚上十一点才就寝,第二天早上六点三十分起床。

她的性早熟导致长不高,而这正是超龄学习的后果。超龄学习会引发身心的压力反应,晚睡同样会刺激压力荷尔蒙分泌,抑制生长激素活动,并影响脑下垂体对性荷尔蒙的正常调节,所以孩子长不高,又出现性早熟。

晚睡的简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晚睡的行列中。据一项《2013世界睡眠日调查》结果显示,参与网友40%均经常熬夜,26.67%被调查者经常失眠,73.33%都是“晚睡早起”一族。[1]

通常情况下,强迫性晚睡者并非被生理逼迫,而是一种心理需要。晚睡并不等于晚睡强迫症,但晚睡族如果不自制,就很容易变成“晚睡强迫症”。[2]

晚睡危害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生活无规律,经常熬夜,加班。这样会引起失眠、抑郁,造成亚健康。而老年人失眠,可能导致健忘、老年性痴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卒中发生风险明显升高,增加死亡风险。[1]

长期晚睡的人一般眼圈发黑、眼袋突出、面容晦暗、皮肤松弛,对女性的容颜尤为有影响。另外,缺乏睡眠还体现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精神萎靡等,进而导致器质性病变或早衰,同时还会造成心理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增加意外事故和死亡。

晚睡对儿童的危害有哪些

晚睡让孩子长不高

晚睡的危害之一

孩子几乎都是家中的宝,大人无不倾注全力照顾孩子,让他们吃好的、用好的,想要将他们培养成体格健美高大的孩子。但是很遗憾的,根据教育部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的身高体重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平均身高一年比一年矮。国家未来的栋梁“小矮人化”,这恐怕要部分“归功”于过分沉重的学习压力,让孩子写功课写到三更半夜,长期作息失调、睡眠不足。

晚睡或睡眠不足,就表示醒着的时间太长,对身体而言是一种过度刺激,进而会引发人体的压力反应,诱发肾上腺大量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压力荷尔蒙,它会抑制脑下垂体功能,致使脑下垂体减少分泌生长激素,让孩子长不高。

晚睡伤害心脏

晚睡的危害二

肝脏是“哑巴媳妇”,任劳任怨,耐受度很高,所以睡眠不足首先遭殃的并非肝脏,而是心脏。

睡眠不足的孩子会产生过度压力反应,特别是幼儿,他们会因为睡眠不足而感到疲倦,表现得易怒、暴躁,很难平静,甚至表现出无法入睡的过度压力反应,而且越是睡眠不足,他们的情绪就越亢奋。情绪一亢奋,血压、呼吸、心跳都会加速,如果经年累月处在过度亢奋的状态下,就会发生心血管疾病,像是心脏瓣膜脱垂。所以放任孩子晚睡或睡眠习惯不良,等同是为孩子埋下心血管疾病的种子,将来到三十五岁以后,这一埋藏的祸因就会爆发成为心血管疾病。

然而多数人都不理会身体的提示,辩解说:“不会呀,我的精神好得很,根本不想睡。”然后就继续撑下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会自动发展形成,必须依赖大人为他们养成,切莫让孩子累到崩溃了才要睡,否则真的“很伤心”。

晚睡对孩子来说肯定是有很大伤害的,只有及时的给孩子调节过来这样的睡眠习惯的话孩子的身体才可以慢慢的降低伤害的程度,而睡眠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发育,睡眠太晚了孩子很容易长不高,如果孩子不早睡的话,那么每天自己到了一定的时间要睡觉,这样孩子才会跟着睡觉。

轻松就瘦身

1. 清理肠道: 如果前天晚上你喝了几杯酒,早上起来后还想喝杯咖啡的话,不如起来后喝一杯热腾腾的柠檬茶吧。这会帮助你排毒,并让你的身体休息一小会,并促进肠胃消化。

2.模仿清淡的饮食习惯

要吃清淡饮食,不要嗜好油炸食品、糖果冰淇淋及含糖饮料等高能量食品。儿童若过多摄入油食品或糖,不仅会使热能摄入过高,使儿童发生疾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而且还易发生消化不良,所以大人更应该注意饮食,避免过油过糖。

3.补足水分很关键

人体水分的丢失是渐进的,失水相当多时,才刺激饮水中枢神经出现口渴。建议平时一定要像个孩子一样多喝水,千万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个够。这里所说的水是白开水,饮料喝多了有害无益。

4.要学婴儿的睡眠习惯

儿童最好的习惯就是早睡早起,固定的睡眠时间是健康的基本保障,只要拥有了充足的睡眠会觉得第二天精神焕发,干劲十足。

相关推荐

儿童睡眠不好如何调理呢

NO.1关掉电视 千万不要给孩子养成在睡觉之前看电视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娱乐活动来使孩子放松,达到孩子轻松入睡的习惯。因为这样不仅对孩子的睡眠没有好处,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有的儿童由于在睡觉之前看电视会有做恶梦的现象,因此,想要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在睡觉之前最好关掉电视。 NO.2要午睡 小孩子在三岁以前最好都要午睡。18个月以上的幼儿一般午睡在一到三个小时。尽量避免在黄昏时候睡觉,这样做会让他们在夜晚难以入睡。当孩子5岁以后,就不用再有长时间的午睡,只需要在午后打个小盹即可。 NO.3做一个睡眠时间图表

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一、怕失眠心理 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白天时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工作一天后,就需要休整,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待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转为清醒。 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失眠。 二、梦有害心理 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

晚睡有哪些危害 男人晚睡的七大危害

晚睡对男人的危害有哪些? 1、皮肤 晚睡对于身体的损害最为明显的就是皮肤,经常晚睡容易导致皮肤出现各种色斑、皱纹,并且肤质也会变得干燥起来。专家告诉我们,晚上的十点到第二天凌晨的两点是新陈代谢最为旺盛的时间段,这个时候如果安睡能够令皮肤快速的处理体内多余的毒素和废弃物。 如果在这个时间段没有睡觉,那么皮肤中大张的毛孔就会吸收外界的有毒、有害气体,诱发色斑、暗疮和粉刺等等的出现,令体内的激素、内分泌平衡失调。 2、眼睛 晚睡对男人的危害还表现在眼睛上,容易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如果眼睛长时间疲劳没有获得足够的

6种心理暗示最易引发失眠

1、害怕心理 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失眠。 2、自责心理 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夜晚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 3、期待心理 是指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常出现早醒。早上要赶火车、飞机,往往容易早醒。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

小孩晚上睡觉磨牙怎么会事呢

很多儿童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会出现磨牙的情况,而大部分家长认为磨牙对孩子健康是没有威胁的,认为磨牙只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其实不然,经常晚上睡觉的时候磨牙,会损害牙齿健康,造成牙齿过敏,而小孩晚上睡觉磨牙怎么会事呢?大家快来看看吧! 有不少儿童都营养不良,有的宝宝还患有儿童营养缺乏症、变态反应或内分泌紊乱等病症,这些也是引起夜间磨牙的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孩子夜间磨牙是怎么回事了吧,如果家小孩也有夜间磨牙的情况,最好先弄清楚磨牙的原因,如果是蛔虫引起的磨牙,应该打蛔虫药消除磨牙,若是因为儿童营养缺乏症引

晚上睡眠不好

怕失眠心理: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白天时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工作一天后,就需要休整,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待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转为清醒。 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失眠。 梦有害心理: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梦,认为

睡得晚危害

由于人的细胞100天左右更新一次,故古代养生家讲:“睡觉为养生之首,一夜不睡,百日补不回来”。另外,经常夜里睡得过晚会伤胆气,严重者会患抑郁症。《皇帝内经》云:“气以壮胆。”“十一脏腑取决于胆”人体五脏六腑之气都取决于胆,取决于胆气的生发,如果胆气能够生发起来,身体就不会受到影响。 23点至凌晨一点是子时,胆京最旺。人在睡眠中蓄养胆气,不睡觉就会消耗胆气,严重者出现“抑郁症”做事也会缺乏胆量。 子时不睡,除造成胆汁新陈代谢不利外,还可造成贫血、供血不足。胆虚上不明目,血虚下不养筋,形成目倦神疲、腰膝酸软之

鼾症对不同人群的危害分别有哪些

一、有打鼾症状的女性群体 打鼾的孕妇患有先兆子痫的机率高,打鼾严重的孕妇血压会升高,发生低氧血症的可能性也增大,而这些病理变化将累及胎儿的发育,造成胎儿发育迟缓。婚前有打鼾疾病的女青年,如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婚后的性生活和怀孕后胎儿的发育,鼾症的危害还会造成皮肤粗糙、面色灰暗、口臭口苦、体态变形、月经不调,甚至提前3-15年进入绝经更年期。 二、儿童群体 鼾症的危害孩子睡眠时会出现呼吸困难、鼻鼾声大且不均匀、身体翻来覆去、大汗淋漓、张口呼吸等现象。研究人员认为,那些晚上睡觉不塌实、白天活跃过度的孩子最易与之结

长期晚睡危害 长期晚睡更易致肥胖

熬夜加班,熬夜娱乐,总少不了烟酒宵夜的陪伴,晚上进食太多,不但难以消化,加重肠胃负担,还会造成隔天食欲不振,身体摄入营养严重失衡,引起肥胖。

失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害怕心理。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失眠。 期待心理。期待心理是指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常出现早醒。早上要赶火车、飞机,往往容易早醒。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分房结果快要公布前,往往也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 自责心理。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