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教好孩子的几句话

教好孩子的几句话

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世界中学生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有多高,孩子就能走多远有多高

每天都夸奖孩子一句话

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经常受到家长夸奖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水平5倍!

在受到大人的夸奖时,孩子不仅得到了心理上的愉悦,而且懂得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大人提倡的,什么是大人反对的。这样比家长直接对他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效果要好得多。

每天夸孩子一句并不难,但夸奖孩子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夸的准,如果夸错了,孩子会把错的当成对的,即使你以后想更改过来都很难。因此,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孩子胆小请这样锻炼他

对孩子胆小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包括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胆小的主要表现,胆小是可以转变的,并树立转变孩子胆小的信心,认真设计具体措施,而不是简单的说教。特别是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始。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为了在客人面前说话,可以先教他准备几句话,准备送茶送水,演练一下。当客人到了以后,鼓励他照着去做。客人的表扬,对他的言行就是一种强化。几次之后,就能大胆应酬了。

为了在班级大胆发言,可先请几个与孩子关系较好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练习讲小故事,一人讲一个。事先帮助孩子准备一个简短故事,讲了一次,下次就会勇敢一些。然后跟老师联系,请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他,事先让孩子准备好,回答之后,教师会表扬他,而且提出希望,下一次孩子就会跃跃欲试。

也可以在孩子预习功课时,让他写出几个不懂的问题上课提问。班上有联欢活动时事先与老师联系,让孩子准备一个小节目,或者参加一个集体节目,得到锻炼机会。

为了让孩子培养自己办事的胆量,可以选择孩子能办的一件事,告诉他应该怎样办。他自己不敢去办,家长不妨陪他去,事情由孩子办。由小事到较大的事,由简单的事到较复杂的事,几次下来,孩子的勇气和能力都增强了。

孩子的感恩教育要远离3句话

1.爸爸妈妈这么累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

除了明白宝贝的需要外,还要让他了解,父母并没有想要在将来向宝贝索取回报。父母常常会在宝贝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得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宝贝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宝贝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一种偿还负债的心态。

2.我在你身上花了那么多钱,都白费了!

父母总认为自己所付出的,是宝贝愿意接受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有时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宝贝需要的,甚至是宝贝厌恶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应,父母就会表现出失望:“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宝贝却不领情!”

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在为宝贝付出的过程中是否征求了宝贝的意见?“我要给他什么,怎么给”,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宝贝才会体会到父母是在用心为他考虑。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并尊重他的需要,从这一点上看,宝贝与父母应该是朋友关系。

3.宝贝你累了吗?渴了吗?饿了吗?

生活中,经常看到父母给宝贝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按照常理,现在接受关心的一方应该懂得珍惜。但有时候,父母在宝贝还没有提出要求前,就为他考虑得十分周全,宝贝从来没有缺少过什么,也就不知道“有”与“没有”的区别。殊不知得到太容易,往往不会珍惜。

因此,父母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时候让宝贝受一些“苦”,这个苦就是别总是太急着满足宝贝。只有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才给,这样宝贝才知道需求的满足来之不宜,才懂得珍惜。

父母学会三句话孩子会很听话

第一句: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

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

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第二句: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

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第三句: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

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他们只看效果。

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这五句话能教育出优秀孩子

1.“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停止做某件事,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就事论事,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时候,孩子会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不喜欢!”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等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做是他的对立面。当孩子在做不恰当的事情时,这样说还能让孩子懂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当孩子又在跟你讨价还价时,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这句话。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孩子的表哥买了双新鞋,那是因为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小孩子都需要买双新鞋。

孩子说话不清楚怎么回事

有些家长对小孩子过分溺爱,比如说小孩子指着水瓶,家长马上明白,他这是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他要求的方法使他的语言发展缓慢,长期以往,他就不愿多说话,他只要一指,不用说话也能得到想要的物品。

当他想喝水时,可以给他一个空瓶子,他想喝时,会努力说“水”字,慢慢鼓励他,一字一字的让他发。会说一个字,对他是一种进步。

多用儿语和他说话,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

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时间长了,当说到“抱抱”两个字,他就会张开双臂。

如果你发现了孩子说话不清楚之后,不要一味的指责小孩子,可以从各种角度去纠正他们,耐心的帮助他们一起发音,也不能着急,一般慢慢改善的话,宝宝发音是可以变得更加清楚的,如果宝宝还是没有改善的话,就要带去医院咨询专家,看看是否发生了其他疾病。

想要孩子优秀几句话要记牢

1.“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时候,孩子会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不喜欢!”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等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2.“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做是他的对立面。当孩子在做不恰当的事情时,这样说还能让孩子懂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3.“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停止做某件事,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4.“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就事论事,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当孩子又在跟你讨价还价时,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这句话。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孩子的表哥买了双新鞋,那是因为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小孩子都需要买双新鞋。

让孩子更听话的三句话

1、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

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2、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

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3、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他们只看效果。

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父母教育孩子要常说这5句话

1.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停止做某件事,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就事论事,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时候,孩子会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不喜欢!”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等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做是他的对立面。当孩子在做不恰当的事情时,这样说还能让孩子懂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当孩子又在跟你讨价还价时,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这句话。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孩子的表哥买了双新鞋,那是因为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小孩子都需要买双新鞋。

心罚之害甚于体罚

“哀莫大于心死”,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性格的养成是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使用带有惩罚性质的话语,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或者产生对立情绪。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没有自尊心、羞耻感,大错特错!其实两三岁的幼儿也有自尊心,只不过孩子的自尊表现形式不一样。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教成功的父母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子女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慰他、温暖他、激励他。当孩子受窘时,不妨说几句话解围;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下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良言”是家教的清风和春光,会迎来家庭氛围的青山绿水。

孩子最怕听到的10句话

1、“傻瓜、没用的东西。”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

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

7、“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10、“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

最伤孩子心的十句话

.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

孩子被对比,很可能增加他们本能的敌对情绪,甚至耿耿于怀。应该向孩子讲清楚你的具体要求。重点放在你希望他改变的不良行为上。

2.你滚吧,想去哪里去哪里

最后通牒式的话让孩子没法应对,他虽然不想离家出走,但更不想就此低头。任性的孩子可能会逞一回英雄,真的离家出走了。应明确指出孩子的错,即使在批评的时候,也应让他感到父母的慈爱和关切。

3.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被话刺伤的孩子只会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父母要和颜悦色,耐心讲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4. 你的妈妈/爸爸是个傻X(或类似否定另一方家庭成员)

也许她/他真的让你觉得不满意,但是你不能老是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更不能说给孩子听。因为如果老是听你这么说,孩子就会认为这样评价一位家庭成员是很正常的,这会影响他对父母的尊敬感,甚至会对未来他的人际产生恶劣影响。

5.你简直笨到家了

这话只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有的因此产生自卑感,不求上进。家长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卓有成效的帮助,才是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掌握生活本领的根本方法。

6.妈妈求你了

教育最怕出现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软硬不吃,但千万别说妈妈求你了。说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心里更加篾视你。

7. 这就是你不听话的后果!

在你告诉孩子不要跑,结果他/她还是在跑而且摔倒了的时候,你可能会这么想。但是如果你这么和孩子说了,那就是白白浪费了一次告诉他/她一些道理的机会。

8. 有本事你就一直哭,我看你哭到什么时候?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受到你不愿意再与他进行交流。无力和恐惧感会让他/她持续难过下去,而这已经和最初为了什么而哭无关。最好的方式是告诉孩子自己冷静一下,想一想这样真的好吗?

9. 你别弄,你弄不好;我帮你弄!

让他们自己刷牙、系鞋带、完成作业,只要交给他们,都能学得会。如果你老是帮他们做,结果就是所有的事情孩子都无法独立完成。

10. 还是XX时候的你更好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话没什么,但这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她觉得现在的自己不够好,而且还会不停的反思自己到底为什么变得不堪。

宝宝骂人如何教育

1.淡化处理。

年幼的孩子还不可能真正理解所说的脏话中影射的不健康的内容,更没有意识到说脏话、骂人有什么不对。假如家长对此不予大惊小怪,而是悄悄注意孩子举动,他也许不会再重复说脏话了。反之,家长的惊骇和愤怒、旁人的发笑和怂恿,会引起孩子对自己所说脏话的注意,让他觉得脏话具有刺激性和伤害性,待到他愤怒、兴奋时,便会口出脏话来攻击他人。

2.教会孩子用恰当语言表达情感。

家长和老师要经常教育孩子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骂人,是无助于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聪明的孩子应该运用幽默、机智的语言来化解对方的敌对情绪,同时也使自己的心中怒火平息,减少心理压力。

3.耐心说服教育。

娇声怪气、用词污秽、病语连篇等,都是孩子们使用语言中应该避免的弊病,一旦发现,应随时帮助孩子矫正。例如:这句话听起来很难听,这不是一个好孩子要说的话。好孩子是不能说脏话的,你看,爸爸妈妈和老师都不说脏话,是吗?。大家都不喜欢这句脏话,如果别人骂了你,那是他的不对,你不应该骂他,因为你要做一个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你看,你骂人,别人多不高兴,今后再别骂人了,好吗?

4.必要惩罚。

如果孩子骂人、说脏话屡教不改,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首先要让孩子认错,向被骂方道歉。其次,让孩子把我保证再不骂人这句话抄写几十遍。另外,取消孩子的某些权利,如取消奖励和有关活动计划等等。

5.以身作则。

家长要以身作则。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语言的。因此,他们最初接触的成年人,如父母或祖父母,常常是他学习、丰富语言的主要榜样。如果家长经常口出秽言,对待邻居、同事的态度恶劣,当然也就别想指望孩子语言美。

相关推荐

怎样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就拿爱爱来说吧,爱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妈妈育理念是以鼓励为主,孩子不管范了什么样的错误都不会批评,以至于孩子总以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一次爱爱与一个小朋友在玩,她打了莉莉一下,然后莉莉就跑着来告诉老师:“老师,爱爱打我。”老师说:“没关系,爱爱是跟你闹着玩,不小心碰着你了。”莉莉走了,我把爱爱叫到我的身边,说:“爱爱,你是一个好孩子,又是班里的班长,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打莉莉吗?”爱爱不说话,爱爱此时正在闹情绪呢,但是爱爱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老师又说道:“爱爱,你打了小朋友,小朋友会很疼的。你觉得这

每天问孩子的四个问题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育。这四个问题是: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

2周岁宝宝

一、身重于言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亲子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育。父母的亲子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育,不断学习,提升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一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听话呢

三句话,让孩子更听话孩子不听话是许多家长的苦恼。专家从行为疗法的角度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并提出了“对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一、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

3岁前不宜学习多种语言

爸爸孩子说四川话,妈妈东北话,结果女儿到两岁半了还不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专家提醒,3岁以下的幼儿需要单纯的语言环境,不宜同时学习“多种语言”。 科主任赵聪敏授在义诊时碰到一对四川夫妻,丈夫是四川巴中人,妻子是辽宁大连人,女儿在巴中出生后一直没有外出,但是到两岁半还不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只能说“啊”“不”“走”“不要”等两个字以内的简单词汇。小姑娘的爸爸介绍,他们在家是用各自方言进行交流,在女儿没满周岁时,他们开始用各自的方言她说话,结果到现在,孩子也只会最初学会的一些词汇。 赵聪敏介绍,夫妻双方语言差

孩子口吃的五种矫正方法

造成孩子口吃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要排除疾病的可能,比如听力、口腔结构等的异常。所以建议先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由儿科专家界定是否为口吃。如果确诊,家长可通过一些日常训练帮孩子逐步纠正。首先,当孩子说话不流利时,不要反复提醒他,更不要批评、嘲笑他,而是鼓励他不要紧张,以较慢的速度随意表达。如果孩子在表达一句话时,连续几次都不流利,那就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换一个更为简单的话题。一般口吃的孩子在学人说话或唱歌时,不会口吃。所以不妨耐心他们一句一句说话,鼓励他们跟着磁带或电视里的声音模仿。这些都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宝宝说话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宝宝听不懂。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确实是听不懂大人的话,但是宝宝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如果家长长时间的向宝宝重复一句话,那么这句话的语言信息就会存在宝宝的头脑里,等宝宝的智力发育了,那么再重复几次,宝宝就会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到12个月左右就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也能理解别人的意思,比如叫宝宝拿什么东西,宝宝可能已经能明白那意思了。 误区二:过分满足宝宝的需要。 很多时候宝宝已经明白了大人的话,但是只是还不会说。而大人很多时候也可以从宝宝的行为中知道宝宝想要什么。比如宝宝指着某样东西,比如水壶,就证明宝

​对孩子说话要讲究技巧

很多人以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因此在孩子面前讲话时非常不注意,就好像他根本不存在似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锐奇授说:“孩子在出生一年内就能够体会和理解情感上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要比我们认为的时间要早得多,理解得也多得多。” 你要充分利用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机会。不要等到你认为孩子能理解和接受时才对他表达你的情感。从孩子生出来的第一天起,你就要让他通过你对他说的话来了解这样的事实:他对爸爸妈妈来说是唯一的、最出色的。从这一刻开始,你就已经给孩子打下了健康心灵的基石。 多说“要”少说“不” 这里我们做个小试验:请

夸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勤奋

我们说孩子天资聪明,说的是天分,其实孩子的成绩主要是勤奋劳动取得,不能都归功于天资。有句古话叫“笨鸟先飞”,实际上它是一句自勉的话,让后人理解反了。 先飞的鸟,它不怕风险,具有挑战精神,恰恰是我们的孩子应该具有的。人的智商本来相差不多,“笨”,大多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据介绍,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们选择412名11岁的儿童进行了六次实验发现:那些被誉为聪明的孩子恰恰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将好的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不愿再努力选择新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那些被夸奖学习努力和刻苦的孩子

孩子特长育请别走进误区

特长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育,以便于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