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焦圈的历史记载

焦圈的历史记载

宋代苏东坡的诗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都有关于焦圈的记载。苏东坡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3]

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老北京人传统的“寒食十三绝”——即十三样寒食节凉食中就有焦圈一席之地。北京人爱吃焦圈,喝豆汁时必配焦圈。《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关于蝉花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公元五世纪)雷斆《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使,要白花全者。收得后于屋下东角悬干,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碾细用之。”

隋唐甄权的《药性论》记载:“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瘈,夜啼心悸。”

宋朝苏颂《图经本草》中有“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

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蝉花,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者良,花出土上”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1590)记载:“蝉花可治疗惊痫,夜啼心悸,功同蝉蜕”

除上述经典医药论著外,还有不少古代医学家专著记载了蝉花的复方,如宋代《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诀》等。

香菇的历史记载

中国的浙江省龙泉市,景宁县,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吴三公(真名吴煜yù)。【注:其辖地现今归庆元县管辖,即今庆元人】。在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最早、最完善的当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编《龙泉县志》上的185个字。其中,庆元有中国香菇城之称。

“香蕈(xùn),惟深山至阴处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榄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驳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经立春后,地气发泄,雷雨震动,则交出木上,始采取以竹篾穿挂,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偏木敲击,其蕈间出,名曰惊蕈。惟经雨则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香味具佳。又有一种适当清明向日处出小蕈,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晒干,同谓之日蕈,香味亦佳。”

800年前留下这185个字,包含了香菇栽培从择时、选树、选场、砍花、培育、收采、烘干、分级整个过程,技术已十分成熟,其时,日本仅有野生香菇。至明代,浙江参政陆容(1436-1494)在任上所著《菽园杂志》卷十四中,将《龙泉县志》中香蕈的185字以及制陶等五项转记其中。又过了一百多年,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62年),在黄佐所编《广东通志》中,将陆容《菽园杂志》中香蕈砍花栽培185个字,引入其中。其时,广东各地已有大批浙江菇民(过去龙、庆、景三县菇民不分各县概称浙江菇民),至清雍正九年(1731)广东通志版在物产等栏记叙这185个字。日本林学家佐滕成裕,就是转载与参考了《广东通志》这185个字,总结、完善与整理成日本香菇栽培的第一本书——《惊蕈录》,此时为1796年,距何澹所记已达587年。

著名的日本香菇史学家中村克哉认为,《惊蕈录》对日本香菇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此之后,日本香菇“铊目法”(类似中国砍花法)栽培加速发展,至明治维新时代,日本香菇科技发展迅速。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最早开始香菇的人工接种。1906年日本技术向韩国的济州岛传播。中国台湾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台湾中部埔里开始香菇栽培,当时是个日本人手持砍刀,似乎作砍花状,照片发表在英国出版的《菌类杂志》上,但亦传说台湾历史上曾出现过“刀目法”,亦即砍花法。

这几年来中国的香菇出口贸易量逐渐上升,年递增率约为2%,香菇年产量为8万吨,在全球10万吨中占有8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出口3.6万吨,也居世界之首,其次是日本,韩国居第三位。其栽培地分布在中国河南驻马店、西峡、卢氏,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遂川、四川、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略阳、甘肃等地区。

近几年香菇在国内种植中,比较集中的地方有,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驻马店市泌阳县、三门峡市卢氏县、湖北随州市、浙江省庆元市比较集中,最近我国东北。陕西汉中也开始种植香菇。其中驻马店市泌阳县花菇比较有名,西峡县香菇质量较好,出口为主,三门峡市卢氏县香菇夏菇较多,均创造了产量和品质的记录,每天发往国内外市场干鲜产品30多吨,高峰期达100多吨,日交易额百万元。曾在1999年昆明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有“泌阳花菇甲天下”的美誉,另外西峡香菇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了中国香菇的出口大县。

守岁历史记载

史书有记载

《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见遍于城乡。苏东坡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了守岁的情景。《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国等,由于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就连欧美和非洲,也有类似的习俗。常言道:“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爱生命,惜光阴,这也许是普天下守岁之因吧!席振起在《守岁》一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就是一例。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里记有唐代大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一段佳话: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对过去一年得失作一番总结,对我们来说难道不可以借鉴吗!如果“三十六旬都浪过”,尚不“偏从此夜惜年华”,那么,“守岁”也就失其意义了。

诗词记载

同样,苏轼的一首《守岁》也写出了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 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元旦吃什么传统东西 汤饼

出现时间:后魏时期

综合简介:汤饼在古代指的是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也就是类似我们现在吃的面条。

历史记载: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

元旦吃什么传统东西 椒柏酒

出现时间:东汉时期

综合简介: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树叶浸跑而成的。据古书记载,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而元旦节饮椒柏酒的传统习俗,主要在山东历城、浙江嘉兴一代。

历史记载: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肉粽的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蝉花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公元五世纪)雷斆《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使,要白花全者。收得后于屋下东角悬干,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碾细用之。"

隋唐甄权的《药性论》记载:"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瘈,夜啼心悸。"

宋朝苏颂《图经本草》中有"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

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蝉花,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者良,花出土上"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1590)记载:"蝉花可治疗惊痫,夜啼心悸,功同蝉蜕"

除上述经典医药论著外,还有不少古代医学家专著记载了蝉花的复方,如宋代《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诀》等。

相关推荐

鸭梨的典故

唐玄宗李隆基精通音律,喜爱歌舞,常在都城光华门禁苑中一处广植梨树的果园里进行表演。后世称戏剧界为“梨园界”或“梨园行”。 梨原产我国,《诗经》《晨见篇》即有"山有苞棣"的记载,可见我国梨树栽培,至省有二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梨树长期栽培中,选育了很多优良的品种,在《史记》、《广志》、《秦记》、《西京杂记》、《洛阳花木记》及《花镜》等古籍中,记载梨的许多品种,如蜜梨、红梨、白梨、 鹅梨、哀家梨等品种名,至今沿用。 实际“鸭梨”原名为“雅梨”,由于古人的通假字原因与顺口关系等各种因素,才成为了今天的鸭梨。

枣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红枣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优特产树种。经考古学家 从新郑斐李岗 文化遗址中发现枣核化石,证明枣在中国已有8000多年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枣酒,作为上乘贡品,宴请宾朋。红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诗经》已有“八月剥枣”的记载了。《礼记》上有“枣栗饴蜜以甘之”,并用于菜肴制作。《战国策》有“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指出枣在中国北方的重要作用。《韩非子》还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所以民间一直视枣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一。枣作为药用也很早

安化黑茶的发展历史

黑茶是六大茶系之一,也是中国的特有茶类,生产历史悠久。安化产茶自唐代开始,已有产“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的记载。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安化建县后,朝廷在资水北岸建立博易场(即茶市),用米、盐、布、帛交换(专卖)安化茶叶。 当时以“渠江薄片”为代表的安化蒸青饼茶,还不是现代黑茶,但是,安化茶叶凭借天然的优厚条件,随历史进程而逐渐发展起来。安化黑茶产制始于十六世纪初,据《明史茶法》记载,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产地有限。”这里所指的黑茶是四川绿毛茶经过蒸压形成

马奶子葡萄的简介

马奶子葡萄因有小核,宜鲜食。栽培历史悠久,据《册府元龟》记载, 唐太宗破高昌国(今吐鲁番)得马乳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将其传人内地、由此说明在吐鲁番栽培鸢萄历史在1300年以上;马奶子葡萄具有较高营养价值。

绿茶的历史沿革

从有文字记载历史来看,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川北(七佛贡茶)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

七月半是什么意思 七月十五是什么节

七月十五,即我们常说的七月半,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等,七月十五的历史渊源深厚,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之时。

吃纳豆的好处

纳豆其实就是豆豉,纳豆在很多菜肴里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纳豆是很多菜的调味料,纳豆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古书都有关于纳豆的记载。纳豆除了有食用价值外还能起到治疗风寒感冒和头痛等症状的药用价值。 豆豉,中国汉族特色发酵豆制品,是许多菜肴的重要调味料之一。豆豉在《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古籍中皆有记载,其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豆豉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豆豉的

什么是籽瓜

籽瓜即以种子为主要食用部分的西瓜称籽瓜,包括黑籽瓜和红籽瓜。 籽瓜的分布较广,栽培历史悠久,江西省吴城大板传说早在唐代、 宋代年间就有种植。江西省信丰县志记载,1536年就有红籽瓜栽 培,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甘肃省兰州籽瓜,在皋兰县志载,“又 有一种籽瓜,籽黑而大且多,瓤不堪食,专取其子收之。”以上记载 证明,早在200多年以前就有籽瓜种植。

2018年春节是什么时候

春节的历史悠久,据记载,中国人过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时期兴起的。4000多年前的某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由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当做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普洱茶历史发展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