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肌营养不良有哪些表现

肌营养不良有哪些表现

(一)假肥大型:

属X-连锁隐性遗传,是最常见的类型,根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Duchenne型和Becker。

1、Duchenne型营养不良症(DMD):也称严重性假肥大型营养不良症,几乎仅见于男孩,母亲若为基因携带者,50%男性子代发病,常起病于2-8岁,初期感走路苯拙,易于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楼,站立时脊髓前凸,腹部挺出,两足撇开,步行缓慢摇摆,呈特殊的“鸭步”步态,当由仰卧走立时非常困难,必先翻身俯卧,再双手攀缘两膝,逐渐向上支撑起立(Gower征),亦可见于肢近端肌肉,股四头肌及臂肌。

2、Becker型(BMD):也称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常在10岁以后起病,首发症状为骨盆带及股部肌肉力弱,进展缓慢,病程长,出现症状后25年或25年以上才不能行走,多数在30-40岁时仍不发生瘫痪,预后较好。

(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

男女均有,青年期起病,首先面肌无力,常不对称,不能露齿,突唇。闭眼及皱眉,口轮匝肌可有假性肥大,以致口唇肥厚而致突唇,有的肩,肱部肌群首先受累,以致两臂不能上举而成垂肩,上臂肌肉萎缩,但前臂及手部肌肉不被侵犯,病程进展极慢,常有顿挫或缓解。

(三)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两性均见,起病于儿童或青年,首先影响骨盆带肌群及腰大肌,行走困难,不能登楼,步态摇摆,常跌倒,有的则只累及股四头肌,病程进展极慢。

(四)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症:

它是最少见的一种肌营养不良,主要表现在眼睑下垂和眼外肌的麻痹。他会造成视网膜受损,智能低下等现象。

(五)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

这种类型的肌营养不良症发病年龄不一,会在幼儿时期到中年后期都会发病。它的病情进展很慢,不会给人造成死亡。

(六)其它类型:

股四头肌型,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型等,极少见。

总而言之,无论哪一种肌营养不良症都很严重,轻者会造成瘫痪,重者会结束生命。所以当出现轻微的肌营养不良症症状就要及时进行治疗。

什么是肌营养不良

肌营荞不良概括性地包括了几种遗传性的肌肉系统疾病。可以导致肌肉渐进性地无力、残疾甚至导致死亡。 在所有类型的肌营养不良中,人们了解最多也是最严重的,是杜兴肌营养不良( Duchenne dystropHy)。其早期症状常常在三岁前出现,症状包括爬行和行走困难,渐进性肌肉萎缩消瘦。再继续发展会有用脚尖走路的倾向,小腿肌肉会被脂肪和连接组织所取代,从而使小腿变粗。这样的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便需要轮椅,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会因为肺部和心脏感染而死亡。

杜兴肌营养不良是一种性连锁疾病,也就是说,控制发生杜兴肌营养不良的基因位于女性的一条X染色体上,因此女性并不发病。在她所生的孩子中,男孩中有 50%的可能发病,女孩中有50%的可能性变成该基因携带者。这样的女孩有可能会将该基因遗传给其下一代。 目前还没有治疗肌营养不良的方法。 危险性 在活产的男婴中,肌营养不良出现的概率约为1/3 000,其中,有1/3是由于新的自发性突变引起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母亲并不是这种基因的携带者,是由于胎儿本身基因突变导致的。

肌营养不良在一个家庭中重复发生的概率非常大:男婴重复发生的概率约为50%。因此,如果女方家里的兄弟或者叔叔有肌营养不良这种疾病,那么她最好提前进行遗传咨询。因为在这种家庭中的女性很有可能隐性携带X-连锁疾病的基因。 杜兴肌营养不良也可以是在没有家族病史的情况下散发。其发病原因是孕妇体内发生基因突变,并将这一遗传性状传递给她生的男孩并导致其发病,而如果她再生其他的男孩则都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应该去诊断一下,这到底是孕妇生殖系统永久性的基因突变,还是偶然发生的一次突变。

现在已经发展起来了一系列的方法,来诊断一名女性是否隐性携带有该基因,但是其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但是也有一个比较好的检测方法,那就是测血清中肌氨酸磷酸激酶( CPK)浓度是否升高。在携带有该基因的女性体内,CPK的浓度会升高2/3。 但是,也有很多别的因素会导致女性体内CPK的浓度升离,因此,这种检测的结果只能是有参考意义,而不能只根据这一点就进行诊断。现在有精确的计算公式来帮助更好地诊断女性是否携带者。新兴的DNA分析技术正在实验摸索阶段,也许这会成为一种准确检测的方法。 现在,除了个别例子之外,还没有办法在孕期检查胎儿是否患有肌营养不良,但不久后的将来就会有了。波士顿地区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并定位了与肌营养不良有关的基因。虽然人们认为这是医学上的一大突破,但并不意味着已经有了肌营养不良的治疗方法。 同时,那些有发生该病危险性的人,可能会考虑进行羊水诊断或者绒毛膜绒毛检查,来确定胎儿的性别,从而依此做出决定,只要女孩而避免生男孩。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春期后,男多于女。主要症状为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萎缩和无力表现为四肢不灵活,前臂及手部肌肉萎缩,下肢有足下垂及跨阈步态。萎缩还可发展至面肌、咬肌、颞肌和胸锁乳突肌,故病人面容瘦长,颧骨隆起,呈斧状脸,颈消瘦而稍前屈。部分病人可有讲话及吞咽困难。肌强直分布不如先天性肌强直那样广泛。

多限于上肢肌肉和舌肌。肌萎缩与肌强直之间并无明显的关系。大部分病人有白内障、多汗、秃发、基础代谢率下降、肺活量减少、消瘦、月经不调、阳痿、性欲下降和不孕等。尚可有胃肠道平滑肌功能障碍,部分病人智力衰退甚至痴呆。

怎么治疗肌营养不良

肌营养不良虽然不是不治之症,但是对于该病的治疗也相当困难,由于肌营养不良有多种类型,所以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怎么治疗肌营养不良?

一般办法治疗:(1)营养:宜食低糖低脂和含丰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2)运动:在神经康复医生指导下每天进行规律的、力所能及的肢体锻炼,长期坚持能延缓肌萎缩及无力;(3)教育:家长应多关心控制和鼓励孩子如些,合理地安排规律的生活和学习。

药物:联苯双脂系中药五味子合成的处方中间产物,对肌营养不良患儿有保护生活作用,可减轻肌坏死,但不能控制疾病的发展,具体用药方案需由神经专科医生指导。

物理治疗及按摩:可以改善肌营养不良患儿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关节挛缩。

外科治疗:肌营养不良早期可考虑做跟腱松解术和脊柱侧弯矫形术,设法延长其肢体活动时间。

肌营养不良的饮食疗法

肌营养不良的饮食疗法-肌营养不良的饮食饮食宜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钙、锌、瘦肉、鸡蛋、鱼、虾仁、动物肝脏、排骨、木耳、蘑菇、豆腐、黄花菜等可适当多食,少吃或忌食过辣、过咸、生冷等不宜消化和有刺激性食品。饮食有节,不要过胖。禁忌烟酒。

肌营养不良是慢性疾病,所以除要有好的治疗方法,同时还要帮助患者做好护理,尤其是要注意平时应当坚持体育锻炼,自我按摩增加活动,注意防潮防寒,保持好的心态。

肌营养不良分类

按照典型的遗传形式和主要临床表现,可将肌营养不良症分为下列类型:[3]

(一)假肥大型:属X-连锁隐性遗传,是最常见的类型,根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Duchenne型和Becker。

1、Duchenne型营养不良症(DMD):也称严重性假肥大型营养不良症,几乎仅见于男孩,母亲若为基因携带者,50%男性子代发病,常起病于2-8岁,初期感走路苯拙,易于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楼,站立时脊髓前凸,腹部挺出,两足撇开,步行缓慢摇摆,呈特殊的“鸭步”步态,当由仰卧走立时非常困难,必先翻身俯卧,再双手攀缘两膝,逐渐向上支撑起立(Gower征)。亦可见于肢近端肌肉、股四头肌及臂肌。

2、Becker型(BMD):也称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常在10岁以后起病,首发症状为骨盆带及股部肌肉力弱,进展缓慢,病程长,出现症状后25年或25年以上才不能行走,多数在30-40岁时仍不发生瘫痪,预后较好。

(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男女均有,青年期起病,首先面肌无力,常不对称,不能露齿,突唇.闭眼及皱眉,口轮匝肌可有假性肥大,以致口唇肥厚而致突唇,有的肩、肱部肌群首先受累,以致两臂不能上举而成垂肩,上臂肌肉萎缩,但前臂及手部肌肉不被侵犯。病程进展极慢,常有顿挫或缓解。

(三)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两性均见,起病于儿童或青年,首先影响骨盆带肌群及腰大肌,行走困难,不能登楼,步态摇摆,常跌倒,有的则只累及股四头肌。病程进展极慢。

(四)其它类型:股四头肌型、远端型、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型、眼肌-咽肌型等,极少见。

肌肉营养不良的4种类型

肌营养不良

肌营养不良症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肌肉变性疾病,另外,除遗传因素外,患者自身基因突变也可导致本病发生。临床以进行性的肌肉萎缩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虽然很多学者对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了探索,但至今仍不清楚。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有不同类型,它们的临床症状、疾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预后也不相同。

1、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分为严重的杜兴型和良性的贝克型,前者发病率大致为出生3500个男婴中有1名患儿(女婴一般不发病),出生后正常,开始走路时间较晚,行走缓慢易摔倒。3岁左右出现症状,走路时左右摇摆似鸭步,腰部前凸,仰卧起立时必先翻身俯卧,以双手掌撑地成跪位,再双手撑膝盖、大腿才能直立。蹲下起立时双手均需支撑膝盖才能起立。7岁以后症状一年比一年重,14岁以前丧失行走能力。贝克型肌营养不良比杜兴型少,多在5岁后出现肌肉力弱,病情进展比较缓慢,成年后可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困难。

2、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表现为面部表情肌、肩部肌肉及上臂肱二、三头肌萎缩无力,可出现双眼闭合无力,吹哨、鼓腮、双肩上抬困难。

3、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表现为骨盆带肌肉萎缩无力,走路呈鸭步,患者上楼、蹲下起立困难。也可表现为上肢肩带肌萎缩无力,出现"翼状肩胛"、斜方肌、胸大肌萎缩,抬举上肢困难。

4、远端型肌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的远端,手肌及足背伸屈困难,不能用足尖、足跟行走。

5、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表现为面肌、咀嚼肌、胸锁乳突肌、肩带肌、四肢肌肉萎缩。表现用力或握拳后,松开困难,天气寒冷的情况下可加重本病。

肌营养不良的危害

肌营养不良多发病在儿童身上,会严重影响患病儿童的上学和生活。可以说,肌营养不良对于患病儿童的伤害是终生的。具体表现在:

危害一: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

肌营养不良呈现进行性发展,随病情进展,肌营养不良症状越来越重,大约12岁左右患儿失去独立行走能力,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止。

危害二: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危害患者的生命。

肌营养不良患者会出现走路延迟,动作笨拙,步履摇晃,起蹲或上下楼梯困难。随病情进展,肌营养不良症状越来越重,患儿会由于长期卧床,容易并发褥疮、坠积性肺炎等。甚至会由于呼吸肌无力、或合并心脏受累等原因,在20岁左右可由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

危害三: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肌营养不良患病儿童由于行动不便或者无法行走,无法正常生活,瘫痪后的患者甚至连吃喝拉撒等最基本的生活都要有人照顾。

危害四: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肌营养不良患病儿童大多动作不协调、笨拙,奔跑跟不上同龄儿童,甚至行走摇摆,象鸭步。因此经常被同龄的小伙伴起外号,嘲笑,给患者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阴影和创伤。

危害五:影响患儿整个家庭。

肌营养不良患病儿童的不正常行动会引起周边邻居和亲戚朋友的询问哈嘲笑,给患儿家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患病儿童治病的费用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

肌营养不良有哪些治疗误区

对肌营养不良症进行治疗时,很多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一旦陷入其中,不仅会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而且使治疗难度加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肌营养不良的治疗误区了解,那么治疗误区是什么呢?我们一同看看下文介绍。

肌营养不良治疗的误区

1、缺钙所致:有些家长对肌营养不良缺乏认识,认为软、瘫、抽筋就是缺钙引起的,一味地补钙,给患儿开大量钙制剂,结果钙补得不少,患儿仍抬不起头,到该坐、站、走的年龄仍不能坐、站、走,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2、不可治:治疗肌营养不良在国内外都是比较棘手的。按原来的西医观点,肌营养不良是不可治的。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实践已证实只要尽早进行合理干预,肌营养不良患儿的康复治疗还是大有希望的。

3、愚昧、迷信:不少家长为患儿烧香拜佛,钱白花了事小,可小孩年龄大了,治疗起来已非常困难。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有哪些表现

1、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携带异常基因但不发病。多见于儿童发病,逐渐进展。开始表现为走路不稳,易摔跤,上楼困难,以后发展至行走困难,12岁前不能行走,只能卧床。体检可发现四肢尤其是肢带肌萎缩和无力,典型者呈翼状肩,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行走时骨盆向两侧摇摆呈鸭步;从仰卧位起立时,必须先翻身为俯卧,然后用双手支撑着下肢逐渐将躯体伸直。某些肌肉呈假性肥大,大多为腓肠肌(小腿),也有表现为三角肌、舌肌等,假性肥大肌肉外观发达,触摸较正常肌肉坚实,但肌力下降。面部和手部肌肉也可轻度萎缩。常伴有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碍。

2、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良性型肌营养不良症,也是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多于5-20岁之间起病,表现与duchenne型类似,但病程较良性,12岁时仍能行走,但起病15-20年后大多不能行走。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碍较少见。

3、erd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多于20-30岁间起病,主要累及近端肌群,常先影响上肢,多年后再影响下肢。偶有腓肠肌假肥大。

肌营养不良症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已为世人所瞩目。数十年来,相继提出的有血管性、神经性、肌纤维再生错乱和细胞膜缺陷等学说,但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细胞膜缺陷在本病发生有重要地位。三分之一新生男婴患儿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引起。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阐明。已明确本病是一类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多样,不少致病基因已得到定位和克隆,部分基因产物已得到阐明,有的致病基因尚不明。相关基因位点突变可引起其表达产物肌膜结构蛋白的缺陷和异常而致病。

对其不同类型、不同亚型的分子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其中以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MD,BMD)的研究最为深入。DMD为X 连锁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已定位于X染色体短臂2区1带2~3亚带(Xp21.2~21.3),其基因的cDNA已经被克隆,全长为14kb,有 60~65个外显子,基因表达产物为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Dys)。当基因出现大片段缺失、重复或其他形式变异如点突变时,导致Dys缺如或结构功能异常是DMD致病的根本原因。BMD基因与DMD处于同一区域,互为等位基因。Dys位于肌纤维膜的内层,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有稳定肌纤维膜的作用。在DMD患者中,由于肌纤维缺乏Dys,肌膜结构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量富含钙离子的细胞外成分流入肌细胞内,最终导致肌纤维变性、坏死而发病。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其编码蛋白为emerin。近年来发现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的发生与附着于肌纤维膜上的抗肌萎缩蛋白-糖蛋白复合物(dystrophin-glycoprotein complex,DGC)的遗传缺陷有关。DGC在维持肌纤维膜的稳定和防止膜损伤坏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D)为成年人最常见的常染体显性遗传肌病。其基因定位存4q35,基因尚未克隆,编码蛋白尚未分离,但已证明FSHD与4号染色体长臂末端3.3kb串联重复序列拷贝数的缺失有关。其他如远端型肌营养不良不同亚型的分子机制也有新的认识。

(二)发病机制

与肌营养不良发病有关的膜结构蛋白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一个大复合物,称抗肌萎缩蛋白-糖蛋白复合物(dystrophin-glucoprotein complex,DGC),包括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肌营养不良聚糖复合物(由α,β-dystroglycan组成)、肌聚糖复合物(α,β,γ,δ-sarcoglycan)和营养合成蛋白复合物 (syntrophin complex)。dystrophin的一端与肌动蛋白相联结,另一端与β-dystroglycan相联结,再通过α- dystroglycan与基底膜上的细胞外基质蛋白α2-Laminin相联结,在结构上起到了连接肌肉细胞内肌动蛋白和细胞外基质的桥梁作用。DGC 的各组成分紧密结合、相互关联可维护肌膜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当相应的基因位点发生突变,使DGC某一组份发生缺陷时,如dystrophin或任一型 sarcoglycan的缺乏,都会影响整个膜结构的稳定,引起肌膜损伤,进而发生一连串反应并导致肌纤维坏死。

本病早期病理变化仅见肌纤维大小不等,内核增多。病变进展期表现肌纤维结构紊乱,大小悬殊明显,在同一肌束中萎缩纤维、撕裂纤维及肥大纤维呈不规则的混杂分布。光镜下见肌纤维粗细不等,肌纤维变性、坏死,如玻璃样变性、颗粒状变性、絮状变性及吞噬现象等,肌膜核内移、排列成链状,早期可见再生纤维,晚期肌纤维消失殆尽,由脂肪及结缔组织所代替。

以上病变以DMD最重,其他类型变化较轻。此外,心肌也有类似改变。肌肉组化染色显示Ⅰ、Ⅱ两型纤维均有受累,无同型肌群化现象,其中DMD常表现ⅡA纤维缺失,ⅡC纤维明显增加,后者提示再生过程的活跃。这固然是一种对坏死纤维代偿性修复的反应,但再生能力及其速度远不及坏死的发展,故其病情仍呈进行性加重。

电镜下见肌溶灶,肌质膜断裂、缺陷或完全消失,Z线模糊,肌浆网扩张增生有空泡形成,糖原颗粒增多,线粒体变性,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冰冻蚀刻电镜扫描发现肌纤维膜蛋白颗粒数目明显减少,此在红细胞膜内也有类似变化。应用dystrophin单克隆抗体对DMD和BMD患者的肌肉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肌浆膜dystrophin部分或完全缺失。

肌营养不良的症状

1.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1) 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 muscular dystrophy,DMD):为最常见的儿童肌营养不良,也是最为严重的致死性遗传性肌病。均累及男孩。肌营养不良症发病率为1/3500活产新生儿,患病率为1/25 000,遗传咨询和围生期筛查将显著减少其发病率。

出生后至婴儿期发育尚可,多在3~5岁出现症状,肌营养不良症患儿最初的症状常常被忽视。起病时,肌营养不良症通常表现为近端肌无力,上阶梯困难,不能从地面站起,或者不能完成涉及骨盆肌的其他动作。随病程的进展,以肢体近端肌骨盆及肩胛带肌受累为突出症状,行走缓慢易摔到,下蹲后立起困难,由于臀肌、骨盆肌、背部肌肉以及股四头肌无力,造成患儿特殊姿势与步态,站立时腰部过度前凸,骨盆及下肢呈摇摆状,似“鸭步”,蹲下后难以站起,自卧位起立时,必需先翻至俯卧位,继而用双手支撑地面、臀部向上,然后将双手交替支撑膝关节,慢慢成直立位,即Gowers征。肩胛带附近肌肉萎缩、无力,当双臂前伸时,可见翼状肩。腓肠肌、三角肌等处,可见假性肥大,触之坚实,缺乏弹性。腱反射迟钝或消失。一般至7~13岁则不能独自行走,卧床不起,肌肉挛缩,肘、膝、髋关节固定在屈曲位,脊柱侧弯或后凸,晚期出现四肢远端、颈部肌肉、面肌、咽喉肌、眼肌、肋间肌等肌群受累。

平滑肌功能低下的症状常被忽视,胃的低动力性可导致肌营养不良症患儿突然呕吐、腹痛及腹胀,少数患儿有腹泻、吸收不良或巨结肠史,也可存在食管动力障碍。

有50%~80%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在病程中出现心脏扩大、持续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到青春期常常因为继发感染或难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死亡,很少存活至20岁以上。

多数肌营养不良患儿存在智力发育障碍,言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智力落后呈非进行性,且与肌无力的严重程度不相关。不侵犯脑神经,无感觉障碍、肌痛或肌痉挛。肌营养不良的女性携带者一般无明显肌营养不良症的症状,但偶见假性肥大和骨盆肌轻度无力。

(2) Beckcr型肌营养不良(BMD):为X-连锁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与Duchenne型相似,但发病较晚且进展缓慢。发病年龄5~25岁,常于8岁后起病。男性多见。首先累及骨盆带肌群及大腿肌,肌营养不良症的表现肌无力伴肌萎缩。以后逐渐侵及肩胛带肌群及上臂肌肉,肌肉的假性肥大较Duchenne型更加明显。多于起病20~30年后才逐渐丧失活动能力。存活期较长。有的患儿有隐睾症,睾丸萎缩或智力低下。心肌的改变不常见。个别患儿可于早期发生关节挛缩或畸形。

2.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

为X-连锁隐性遗传。多在10岁前起病,少数在青少年或成人起病。早期出现关节挛缩,受累肌肉呈肱一腓分布,肌肉力弱,肌肉挛缩明显。缓慢进展。无假性肥大。可累及心脏导致严重心律失常。

3.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

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型)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型),男女均可发病。一般于10岁以后发病。肌营养不良症临床首先影响骨盆带或肩胛带肌群,致手肩动作及行走障碍。上楼困难或举臂不能过肩。智力受影响者少见。少数可有心脏受累,出现异常T波和Q波改变,节律与传导紊乱或心力衰竭。

4.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成人中最常见的类型。青春期起病者较多见,肌营养不良症的症状以面肌、肩胛带肌及肱肌受累为主,两侧可以不对称。病程进展缓慢,有时病情稳定。患者有特殊的“肌病面容”,眼睑闭合无力,额纹及鼻唇沟消失,面无表情,皱额困难,不能鼓气、吹几哨,因口轮匝肌假性肥大致嘴唇增厚而微噘。肩胛带肌受累以因上肌、因下肌、菱形肌、前锯肌为显著,上肢以三角肌、肱二头肌、肱桡肌先受累,故上臂抬举无力,垂肩,“翼状肩”或“游离肩”o肢体远端肌肉一般不受累。如果在年幼时起病,病情较轻,仅表现为面肌轻度无力,两眼不能完全闭合,不能吹口哨。有时仅肩带或骨盆带肌肉受累,偶有腓肠肌与三角肌假性肥大。心脏受累较少。

5.强直型肌营养不良(myotomc muscular dystrophy)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依病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进行性,如肌强直型肌营养不良,在第19号染色体短臂的近端部分基因有缺陷。主要累及骨骼肌。母亦患此病,怀孕时胎动少。娩出的新生儿出现呼吸困难,肌张力低下,面肌无力,以后动作及精神发育落后。肌强直的表现一般于10岁左右才出现。除骨骼肌受累外,全身各系统如内分泌、心肌、平滑肌、神经系统均可受影响。另一类为非进行性,如先天性肌强直,较为罕见。病变仅累及肌肉,肌强直的表现在婴儿期已存在,且有肌肉的假性肥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呈特有的斧状脸、颈细并前屈,似鹅颈。

6.先天性肌营养不良( 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CMD)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分为:层黏蛋白a2( merosin)缺失型CMD、Fukuyama型(FCMD)、Walker-Warburg综合征( WWS)、肌肉一眼一脑病(muscle-eye-brain disease,MEBD)、单纯CMD、CMD伴远端关节松弛症(Ullrich病)、merosln阳性伴智力低下以及merosln阳性伴小脑发育不良等类型。FCMD最为常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肌营养不良症的症状即有哭声轻、肌张力低、关节挛缩及呼吸困难,常有腓肠肌肥大。往往伴广泛神经系统先天畸形、脑积水、视网膜变性等的表现,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多数于10岁以内死亡。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明显增高。

相关推荐

肌营养不良的保健操

第一节:分腿运动 预备姿势:平躺于床上,两脚伸直。 第一个八拍:1-2两脚由脚尖向上向两侧分。3-4恢复到初始位置。5-8同1-4。第二、三、四个八拍同第一个八拍。 要求:翻转动作幅度因人而异,不可过大以免造成损伤。 第二节:曲腿运动 预备姿势:平躺于床上,两脚伸直。 第一个八拍:1-2左脚提膝上抬并向外侧翻转。3-4恢复到初始位置。5-8同1-4。第二、三、四个八拍同第一个八拍。 要求:提膝及翻转动作幅度因人而异,不可过大以免造成损伤。 第三节:转体运动 预备姿势:平躺于床上,两脚伸直。 第一个八拍:1

肌营养不良能活多久

肌营养不良症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肌肉变性疾病,目前医疗条件下还不能完全治愈。建议可以去该医院看病,最好进行基因学检查,明确诊断疾病类型,然后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意见建议:患者应及时治疗,并且对自己治疗信心,肌营养不良属遗传疾病,又属中医痿症;目前西医尚无特殊效的针对性治疗手段及药物。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其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

肌营养不良如何用药

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了探索,但至今仍不清楚,由于肌营养不良症的病程缓慢,某些类型长达正常生命跨度,这对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以及疗效估计带来很大困难,现在虽然上百种药物的临床应用,但至今仍无肯定疗效的药物,以至于此病仍在发展状态中,造成患者病累终生。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肌营养不良症药物介绍 维生素e:通过细胞膜功能的改善提高受累骨骼肌的肌力。 三磷酸腺苷(atp):肌注药,常能暂时缓解症状。但肌注后,尿酸排泄增加,代谢活跃,停药后症状发展迅速。 另外还:增肌注射兴高采烈、地塞来松、葡萄糖、胰岛素

治疗肌营养不良疾病

1、心理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应保持愉快心境,消除悲观、恐惧、忧郁、急躁等不良精神伤害,建立必胜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对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2、饮食治疗:饮食均衡,营养丰富即可。饮食宜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钙、锌、瘦肉、鸡蛋、鱼、虾仁、动物肝脏、排骨、木耳、蘑菇、豆腐、黄花菜等可适当多食,少吃或忌食过辣、过咸、生冷等不宜消化和刺激性食品。值得提醒的是,饮食的均衡对于患者营养补充很重要,但也要节制,患者要少吃多餐,不可暴饮暴食。 3、功能训练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功能训练要具体到

预防肌营养不良的方法哪些

很多人患上肌营养不良,严重的危害人们的健康。近几年患肌营养不良的患者越来越多,怎样才能效的预防肌营养不良呢? 1咨询医生。一定要咨询医生遗传的情况出现,患肌营养不良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优生优育。询问医生合适的方法预防肌营养不良。 2保持室内清洁安静。注意防潮和防寒,保持室内的空气干燥。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积极乐观,开朗的情绪。可以效的防止营养不良。 3吃清淡的食物。要吃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多吃鱼类,蛋类,可以更好的补充营养,更加效地

营养不良哪些症状 脂类营养不良

人体中脂类占10%~20%,人体中的脂类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组织,肉类以及植物的种子。脂类的缺乏主要表现:其他类营养素的吸收受阻,导致其他营养素的缺乏病,如夜盲症,佝偻病等,也表现容易冷,消瘦。 脂类的过剩主要表现:肥胖,食欲差,厌食,肾脏功能下降等。

营养不良哪些症状

两种典型症状。一种为消瘦型,由于热能严重不足引起,小儿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肤推动弹性,头发干燥易脱落、体弱乏力、萎靡不振。另一种为水肿型,由蛋白质严重缺乏引起,周身水肿,眼睑和身体低垂部位水肿,皮肤干燥萎缩,角化脱屑,或色素沉着,头发脆弱易断和脱落,指甲脆弱横沟,无食欲,肝大、常腹泻和水样便。也混合型,介于两者之间。并都可伴其他营养素缺乏的表现。 1.体格测量 体格测量是评估营养不良最可靠的指标,目前国际上对评价营养不良的测量指标较大变更,它包括三部分。 (1)体重低下儿童的年龄性

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危害哪些

一、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携带异常基因但不发病。肌营养不良的危害表现哪些呢?多见于儿童发病,逐渐进展。开始表现为走路不稳,易摔跤,上楼困难,以后发展至行走困难,12岁前不能行走,只能卧床。 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肌营养不良症,也是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肌营养不良的危害表现哪些呢?多于5-20岁之间起病,表现与Duchenne型类似,但病程较良性,12岁时仍能行走,但起病15-20年后大多不能行走。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碍较少见。 三、Erd型肌营

肌营养不良症护理

1、在精神方面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保持合理的期望,避免过度保护。 2、 饮食宜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钙、锌,瘦肉、鸡蛋、鱼、虾仁、动物肝脏、排骨、木耳、蘑菇、豆腐、黄花菜等可适当多食,少吃或忌食过辣、过咸、生冷等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品。 3、 采用力所能及的锻炼,亦不要过劳。 4、 上肢可练习抬举、俯卧撑、扩胸等;腰部可练习仰卧起坐;下肢可练习起蹲、上楼、跳跃、侧压腿等;注意防止挛缩,对膝关节、跟腱关节热敷后适当牵引;假肥大部位的按摩以揉法为主;防止脊柱畸形,保持良好坐姿,劳累后宜平卧休息。

肌营养不良怎么锻炼

肌营养不良指的是肌肉的营养不良。肌营养不良的治疗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具一定的遗传因素,肌营养不良不但会影响到自己的健康,而且还会遗传给下一代。所以患肌营养不良的朋友们不仅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还需要进行适当的锻炼。那么肌营养不良该怎么锻炼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根据肌营养不良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注意不要运动过度。另外,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应该采用力所能及的锻炼,根据病情给患者安排合理的活动程序、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亦不要过劳。上肢可练习抬举、俯卧撑、扩胸等;腰部可练习仰卧起坐;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