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什么时候进补 初秋进补宜清补
秋季什么时候进补 初秋进补宜清补
初秋可以多吃一些健脾、清热的食物以调理脾胃,消除酷暑带来的身体不适。可以多吃木耳、山药、芝麻、百合等食物。
男人秋季养生从5件事开始
运动调养:运动应适度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但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此时能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进补:初秋进补应清补
秋季进补、调养保健身体是十分必要的,民间也有“吃秋膘”一说。虽然入秋后天气渐渐转为早晚凉爽,但是“秋老虎”的威力很大,气温仍然较高,进补宜“清补”。所谓“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具体而言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清补”当忌辛辣、生火助阳或肥甘油腻、生痰助湿类食品,但并非禁忌荤食。
处暑过后,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的阶段,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比较大,空气湿度低,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燥,鼻腔干燥疼痛,大便干结等,即为“秋燥症”。所以人们的的日常保健也应该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节气的变化。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方面进行调摄时,皆应以养“收”为原则。
养生:健脾补肝清肺
秋季运动还要特别注意防秋燥,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
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秋季的养生应以润燥益气为主,以健脾补肝清肺为要旨 。专家说,秋季的饮食既要考虑营养滋补,又要选择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应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可以多喝一些粥进补。阴虚体弱者在安排膳食时,可以选食瘦猪肉、鸭肉、兔肉、白斩鸡、咸鸭蛋、清蒸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脾虚的老人应选食有健补脾胃、性质平和、补而不腻的补益食品,常用的有赤豆、薏米仁等,将其煮烂,加糖服食,是良好的滋补食品,并可常饮冬瓜汤、百合汤、红枣汤、绿豆汤等,以解暑止渴、生津凉血。秋季食补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如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立秋后特别适合早上喝粥。初秋,非常容易导致人体脾胃功能减弱,免疫力下降,若早上能食用一些温食,特别是热的药粥,对身体有很好的健脾、补气的滋补作用。专家特别建议早上可以喝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花生粥等。
睡眠:早睡早起可防病
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众所周知的。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对预防秋季的呼吸道疾病大有裨益。适当早起也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懒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情绪:注意平和情绪
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关于秋季进补有哪些关键点
秋季进补要注意
初秋气温仍较高,加之时有阴雨,湿度偏高,因此依然较闷热,易出现“秋老虎”,因此此时还不宜急于进补。而白露之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尤易患病,也不是最佳的进补时机。秋季进补一般认为在“寒露”之后最佳。所以对于多数人来说,“十一”之后进补为最佳。
秋季分初秋、仲秋和晚秋三个阶段,不同阶段进补也不同。
初秋养生,清补为上。建议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的食物或药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并调理脾胃功能,为仲、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如润肺生津的木耳、补而不滞的山药、润肠养发的芝麻、清心润肺的百合等。
仲秋养生,和中为要。所谓“和”是指所食食品的性味不能大热大寒、大辛大咸,相互之间应协调和谐。另外,饮食应走中庸之道,如饮食时间、饥饱、寒热等要适当,饮食要定时,一日三餐不能忽早忽晚,饮食量不能忽多忽少。俗话说“饭后留一口,活到九十九”、“饭吃八成饱,病痛不找我”说的就是饮食不能过饱。
晚秋养生,益气散寒。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可以说阵阵北风阵阵寒,因肺主气,又为娇脏,很容易受到外邪而致虚,故养生时应注意吃些益气散寒的食品。在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并忌生冷。为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除选用具有补肺益气功效的食物外,还可用1~3个核桃肉与1~3片生姜同嚼服食。
秋季进补需要注意什么 秋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
秋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适当食用一些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
专家建议秋季孕妇多吃苦
就食物而言,“苦”味食品是“火”的天敌。苦味食物之所以苦,是因为其中含有生物碱、尿素类等苦味物质。中医研究发现,这些苦味物质有解热祛 暑、消除疲劳的作用。最佳的苦味食物首苦瓜,不管是凉拌、炒还是煲汤,只要能把苦瓜做得熟且不失“青色”,都能达到“去火”的目的。
专家给准妈妈们的建议是:上火之后不要自己乱服药,尤其是一些含有黄连、牛黄等成分的降火药,很容易引起流产及其它危险情况;秋季天气干燥,孕妈妈要多喝水,多吃一些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水果、蔬菜,平日注意适量运动,防止秋季上火。
秋凉进补宜先调理脾胃
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秋冬季节需要进补。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 机。但秋凉进补宜先调理脾胃,因为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故秋凉伊始忌贸然进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 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
秋季孕妈妈营养要丰富而全面,饮食上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1.食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瘦肉、肝、鸡、鱼、虾、奶、蛋、大豆及豆制品等。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保持在每天80-100克。
2.保证摄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这类食物包括谷类、土豆、玉米、红薯等杂粮。
3.保证适量的脂肪。植物性脂肪更适合孕妇食用,如豆油、花生油和橄榄油等。
4.适量增加矿物质的摄取。如钙、铁、锌等,食物中含钙较多的是牛奶、蛋黄、大豆等。
5.补充维生素。多吃蔬菜和水果,且注意一定要吃新鲜的。
秋季进补为何要因人而异 工作性质不同进补方式不同
体力劳动者主要是指工作形式以体力劳动为主,如建筑工人,农民等,这些人长期在户外进行强体力劳动,会流失大量水分,在秋燥环境中,水分损失更严重,因此,秋季体力劳动者在补肺润燥之时,还有在日常饮食中多增加一些健脾,养肝,补肾的食物,以满足机体所需。骨头,蹄筋等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十分适合。
脑力劳动者是指以脑力劳动为主要职业的人,如记者,教师,编辑等,这类人群体力劳动相对较少,脑力劳动相对较多,脑力劳动者在秋季进补之时,要滋阴,补肺,润燥,同时也要注意养心,脾,肾三脏,由于思考问题,脾的功能受到影响,因此,进补宜以粥养的方式进行,这样粥中加入养心,补肾益脾的食物或药物,易被人体吸收,既可达到补养三脏的目的,又可达到滋阴,润燥,补肺秋季进补的目的。
冬季养生的注意事项 冬季进补注意
冬季进补,宜养阴,忌发汗。民间有许多冬季进补养生篇方,当根据终身情况适量进补。如用大枣数枚,去皮核,于火上焙香,然后煮汤服;或用适量枸杞,研磨后用慢火熬制成膏,藏与密封容器中,每晚服食一骚,可以养护中气。
女人如何秋季养生
1. 秋季饮食以清润为宜,宜多吃百合、山药、莲子、藕、芝麻、萝卜、梨、甘蔗、木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2. 深秋宜适当进补。进入深秋后人的精气开始闭藏,此时进补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山药、红枣、莲子、鸡、鸭、鱼等清补食品适合胃病患者食用。
3. 生冷瓜果不宜多吃。秋季各种瓜果大量上市,适当进食可缓解秋燥,但同时秋瓜坏肚,吃多了会损伤脾胃之气,要注意梨、菱角会助湿伤胃,胃寒者不宜吃或少吃。
4. 少吃月饼、螃蟹等应时食物。月饼高糖高脂,不易消化,多食可损伤胃粘膜,螃蟹属大寒之物,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
秋天吃什么最养生 枸杞子
秋季在五行中属金,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秋季进补当以平补为原则。枸杞子可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为平补之佳品,在秋季食用枸杞不仅而言滋阴润燥,还能养肝明目,缓解秋燥引起的眼睛干涩等症状。
冬季进补应避免误区
冬季进补虽说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一大特点,但也并非人人都需要在冬季进行补益,切忌走入"进补"的误区。
按现时我国的生活水平看,冬季进补的对象应为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劳累过度,亚健康状态的人;久病,术后或大病初愈等这样的群体。年轻体壮无病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者,则无需进补。
误区一:地域不分“滥补”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季,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气候迥然有别。因此,王发渭教授说,千万不要地域不分“滥补”。
冬季的西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味,如羊肉、狗肉、鹿肉等,补品中如人参酒、参茸酒等,强壮补身,御寒助阳确有作用。
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北方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宜清淡甘温之味,如鸡、鸭、鹅等。
长江以南地区的人们如果多食羊肉、狗肉、鹿肉等容易燥热动火,出现咽痛、口疮、鼻出血等症状。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也是少用为佳,应以干润生津之品如百合、荸荠、莲藕、梨等果蔬为宜。
误区二:老少不辨“蛮补”
由于人有男女之别和老少之异,因而在冬季“进补”之时,也不尽相同。如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大多体质虚弱,所以适当适量“进补”可增强抵抗力,有利于身体健康。
然而,小儿生理机能旺盛,正常发育的健康儿童,或生病尚未痊愈的儿童,就不宜“进补”,尤其对一些甘温、温热之物,如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麻雀卵等,只适宜于成年人,儿童即使体质弱,也应忌食或少食,反之则有损无益。
秋季进补应该注意什么
1、立秋后气温通常还较高,空气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不但感觉不到秋凉和秋燥,反而到处都是闷热潮湿的感觉。加上夏季常因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此时应大量进补。
2、但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否则,营养物质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药食兼优的芡实也是调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且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能。
3、随着秋季气候一天比一天凉爽,空气也越来越变得干燥,对肺的侵害也一天比一天严重。中医认为:“秋伤干燥,上逆而咳多为痿厥。”故仲秋以后进补以滋阴润肺为上。元代勿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其中“麻”即芝麻,具有滋阴润燥之功,而“润其燥”正是秋天进补之大法。
秋季进补需谨慎,应以清补平补为主。怎样才能做到清补平补呢?
3、所谓“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适当食用一些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食物。
4、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而言,此时一定要与滋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划清界限”,否则,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虚弱者可适当多喝点健脾利湿的薏米粥、扁豆粥。
5、初秋也常有“秋老虎”光临。中秋时节若出现高温、天晴少雨、持续干旱、空气干燥时,“温燥”便不请自来,常损伤人体津液,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晚秋时节,凉燥伤肺使人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但无论温燥还是凉燥,总以皮肤干燥、津液缺乏为特征。
6、预防秋燥,中、晚秋应食用一些性质平和且具有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如用白木耳或黑木耳炖冰糖服用;用玉竹、沙参与鸭一起煲汤服用;黑芝麻炒熟、研末,用蜂蜜调服。还可适当多吃一些水果,其中以梨、甘蔗为首选,其次,像荸荠、香蕉、枇杷等也是良好的润燥之物。但凡脾虚湿重而泄泻者,肺寒咳嗽而痰粘者,则不宜多吃。
7、秋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此外,秋季进补还应因人而异,因此,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
秋季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初秋气温仍较高,加之时有阴雨,湿度偏高,因此依然较闷热,易出现“秋老虎”,因此此时还不宜急于进补。而白露之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尤易患病,也不是最佳的进补时机。秋季进补一般认为在“寒露”之后最佳。所以对于多数人来说,“十一”之后进补为最佳。
秋令养生应遵循“养收”的原则,以保养内守之阴气。从中医角度上说,“寒露”这一节气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这一节气期间人们易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因此,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在此时进补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
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进补不妨先从饮食上加以调整。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另外鸭肉、生梨、甘蔗、荸荠、柚、枇杷等都有很好的养阴润肺功效。
早餐应多吃温食,推荐大家可以常喝些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等,因此秋季进补宜多选甘寒滋润之中药。常选用西洋参、燕窝、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其中西洋参性味苦、微甘、凉,入心、肺、肾经,有补气养阴、清虚火、生津液的作用,适用于气阴不足、津少口渴、肺虚咳嗽、虚热烦躁等; 燕窝性味甘平,入肺、胃、肾经,有益虚补损、滋阴润燥、化痰止咳之功,常用于肺肾不足、咳嗽气急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
知道了秋季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另外,秋季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利于养阴,早起利于舒肺,呼吸新鲜空气,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影响我们冬季进补效果4大原因
影响我们冬季进补效果4大原因
没有目的乱补
以往进补,人们所重视的仅是参而已,一到冬季,各大商场、药店的各种参特别好销。参,不但历史悠久,且功效确凿,历来为进补的首选品。但每一个人所患疾病不同,体质亦各异,参绝非人人皆宜。进补时,大补药、大补酒、其他保健品等,都可选用;药补之外,更有食补,方法多样。如妇人冬天服当归羊肉汤,既补血又暖胃,味美效又佳。进补的原则应是缺什么补什么。
地域不分“滥补”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季,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气候迥然有别。因此,,千万不要地域不分“滥补”。冬季的西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味,如羊肉、狗肉、鹿肉等,补品中如人参酒、参茸酒等,强壮补身,御寒助阳确有作用。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北方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宜清淡甘温之味,如鸡、鸭、鹅等。长江以南地区的人们如果多食羊肉、狗肉、鹿肉等容易燥热动火,出现咽痛、口疮、鼻出血等症状。雨量较少且气
老少不辨“蛮补”
由于人有男女之别和老少之异,因而在冬季“进补”之时,也不尽相同。如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大多体质虚弱,所以适当适量“进补”可增强抵抗力,有利于身体健康。然而,小儿生理机能旺盛,正常发育的健康儿童,或生病尚未痊愈的儿童,就不宜“进补”,尤其对一些甘温、温热之物,如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麻雀卵等,只适宜于成年人,儿童即使体质弱,也应忌食或少食,反之则有损无益。
不对症进补
在冬令进补的人群中,有不少是病后进补,这些人必须到医院请医生予以斟酌,有的放矢,方能收桴鼓之效。病后进补不同于一般的健康进补,或先攻(邪)后补(虚),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