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老人有哪些饮食误区
60岁老人有哪些饮食误区
上了年龄的人在60岁后,新陈代谢减速,需要营养更少。营养专家表示,老人对热量的需求没有年轻人那么高,但是对钙、维生素D、维生素B12等营养的需求却更多,建议老人应该多吃富含这类营养的食物。
有些老年人会担心,饮食过量会导致体重超标或肥胖。专家指出,老年人中肥胖问题原因与其他年龄段一样,摄入热量超过需求热量,多余热量便会以脂肪形式储存在体内。肥胖会增加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危险。专家表示,即使身材苗条的人,饮食再不规律,也会增加多种慢性病危险。比如,富含饱和脂肪的饮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
偶尔没胃口时,一顿不吃也没关系。营养专家表示,老人经常不吃饭容易造成暴饮暴食、血糖波动和抑制食欲等危害。老人早餐一定要吃好,即使不太饿,也一定要吃点东西填填肚子。
口渴时喝水,就不会脱水。由于生理变化的缘故,老年人即使出现脱水,也不会感到口渴。建议老人每天保持恰当的饮水量,尽量选择白开水或矿泉水。
一餐饭吃一半留一半。经常吃剩饭剩菜容易导致关键营养缺乏,食物也容易变质,由于老年人嗅觉减退,有时难以闻出变质食物气味,因而容易食物中毒。建议剩余饭菜最好放入冰箱。食用前应彻底烧熟。
营养专家提醒老年朋友们注意,多项研究表明,心脏病发作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可大大降低心脏病再次发作的危险。65岁之后再开始健康生活方式已经晚了,饮食或生活方式的健康变化从来就不会太晚。
茶叶里竟有癌症克星
1.1945年8月,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数十年里,日本有关统计部门发现,癌症病发率低的人群中茶农与饮茶成癖者占多数。
2.对百岁老人长寿调查中发现,有四成百岁老人长寿诀窍是一生嗜茶如命,有八成百岁老人有饮茶习惯。
3.抗氧化试验证实,一杯茶,300毫升,它的抗氧化功能相当于一瓶半的红葡萄酒,相当于12瓶的白葡萄酒,相当于12杯的啤酒,相当于4个苹果,相当于5只洋葱,相当于7杯的鲜橙汁。
4.据日本科研人员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5.英美科学家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报告称,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EGCG可以有效阻止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传播,一经免疫,艾滋病病毒将没有机会靠近。
6.四千多篇权威部门发表的“茶叶抗癌”专题论文证明,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还是几乎所有癌症的克星,特别是对子宫癌、皮肤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肝癌、肾癌、乳腺癌等有独特疗效。同时研究发现,茶水与治癌药物同服会提高药物疗效。
7.日本政府1999年启动“饮茶预防全民癌症”的两阶段计划,共调查8522人,跟踪10年,其中癌症患者419人,有饮茶习惯的女性癌发时间比不饮茶者晚约7年,男性延迟时间为3.2年。
8.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等机构发表的针对“绿茶与前列腺癌疾病研究”数据表明,常喝绿茶的男性比不常喝的病发率都降低了60%以上。
9.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历时12年对63257名45岁到75岁的新加坡华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与没有喝茶习惯的人相比,经常喝红茶的中老年人患帕金森氏症的概率降低了71%。
老年人常见的饮食误区有哪些呢
老人饮食误区一:长期吃粥
老年人患牙病多,牙齿缺损者常见,有的老人因咀嚼功能不好而长年吃粥,也有少数讲究药膳的人用吃药粥作为对疾病的辅助治疗。
事实上,长期吃粥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首先,粥虽然是一种比较软烂的食物,但是吃的太多,同样不会很好消化。另外,吃粥吃的再多,也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而长期营养不良对于老年人的伤害可是非常大的哦!
长期吃粥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吃粥和吃药粥虽是养生一法,但不是人人皆宜,除非是身体很虚弱,或是治病需要。老年人患牙病应积极治疗,应镶牙补牙。饭不妨烧得烂些,也可吃面条,长期吃粥并不适宜。
老人饮食误区二:吃的菜煮太烂
生活中,不少老人喜欢先将蔬菜焯一遍,然后就放水里长时间煮,做成菠菜汤,白菜汤什么的。其实这就将蔬菜中不少水溶性的维生素都给煮没了,吃到最后就是吃了点纤维,没有什么营养价值。
所以,老人们最好别用“烂菜汤”式做法。“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多吃凉拌,品种多样,颜色选深。”是老人做蔬菜的20字要诀。
老人饮食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
过度补钙只会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威胁,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都觉得补钙应该补得越多才越好。事实上,如果你摄入的钙质远超过了身体的需要的话,那么这些钙质就会对健康造成威胁,甚至会引发疾病哦!
钙是这样被人吸收的: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钙的含量),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
不是说钙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比如肾结石、血管钙化 等。
过度补钙只会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威胁
老人饮食误区四:经常吃不加热、或热不透的剩饭剩菜
饭菜里的各种营养素都会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而逐渐损失,时间越长,损失越多。
相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而言,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损失相对少些,但长时间存放的饭菜,还是要防止蛋白质发生变质,脂肪发生酸败,碳水化合物发生霉变。
另外,剩饭菜产生亚硝胺几率也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如果吃时再不热透,还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引发胃肠疾玻柳鹏提醒,老年人肠胃功能比较脆弱,尽量不吃剩饭菜。
老人饮食误区五:吃饭越清淡越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也患上了富贵病,因此也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饮食清淡。这样的想法虽然没有错,但是也不能太过极端,吃素也不能一点荤菜都不吃,也是需要适当的吃一些荤菜的。
60岁后饮食小心7大误区
老年人无需担心体重超标或肥胖。老年人中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其原因与其他年龄段一样,摄入热量超过需求热量,多余热量便会以脂肪形式储存在体内。肥胖会增加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危险。
如果没有体重问题,那么可以想吃啥就吃啥。美国糖尿病协会前会长南希·威尔曼博士表示,即使你身材苗条,糟糕饮食也会增加多种慢性病危险。比如,富含饱和脂肪的饮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
没胃口时,一顿不吃也没关系。威尔曼博士表示,老人经常不吃饭危害很大,容易导致暴饮暴食、血糖波动和抑制食欲等问题。早晨食欲最强,早餐一定要吃好,即使不太饿,午餐和晚餐也一定要吃点东西。
口渴时喝水,就不会脱水。利希滕斯坦博士表示,由于生理变化的缘故,老年人即使出现脱水,也不会感到口渴。建议老人每天保持恰当的饮水量,尽量选择白开水或矿泉水。
一餐饭吃一半留一半,省钱又省时。美国营养协会首席顾问凯瑟琳·尼德特博士表示,剩饭剩菜容易导致关键营养缺乏,食物也容易变质。由于老年人嗅觉减退,有时难以闻出变质食物气味,因而容易食物中毒。建议剩余饭菜最好放入冰箱。食用前应彻底烧熟。
65岁之后再开始健康生活方式已经晚了。饮食或生活方式的健康变化从来就不会太晚。多项研究表明,心脏病发作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可大大降低心脏病再次发作的危险。
60岁后饮食小心几大误区
1)60岁后,新陈代谢减速,需要营养更少
老人对热量的需求比年轻人更少,但是对钙、维生素D、维生素B12等营养的需求却更多。建议老人应该多吃富含这类营养的食物。
2)老年人无需担心体重超标或肥胖
老年人中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其原因与其他年龄段一样,摄入热量超过需求热量,多余热量便会以脂肪形式储存在体内。肥胖会增加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危险。
3)如果没有体重问题,那么可以想吃啥就吃啥
即使你身材苗条,糟糕饮食也会增加多种慢性病危险。比如,富含饱和脂肪的饮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
4)没胃口时,一顿不吃也没关系
老人经常不吃饭危害很大,容易导致暴饮暴食、血糖波动和抑制食欲等问题。早晨食欲最强,早餐一定要吃好,即使不太饿,午餐和晚餐也一定要吃点东西。
5)口渴时喝水,就不会脱水
由于生理变化的缘故,老年人即使出现脱水,也不会感到口渴。建议老人每天保持恰当的饮水量,尽量选择白开水或矿泉水。
6)一餐饭吃一半留一半,省钱又省时
剩饭剩菜容易导致关键营养缺乏,食物也容易变质。由于老年人嗅觉减退,有时难以闻出变质食物气味,因而容易食物中毒。建议剩余饭菜最好放入冰箱。食用前应彻底烧熟。
坐月子禁忌七大饮食误区
饮食误区一:月子期尽量少喝水,否则人要发胖水肿。
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便秘,去水肿只要低盐就能达到目的。
饮食误区二:生完孩子马上大补,唯恐奶水不充足。
这在过去食品种类不丰富、缺油少粮的年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现在看来,大可不必。按照现在的医学观点,生完孩子后前两周内最好不要进食人参鸡,因为人参可能造成伤口出血,不利于愈合。
饮食误区三:为了恢复体形和美容,拼命吃水果。
可以适量吃水蜜桃、香蕉和樱桃等含丰富铁质的水果,但是瓜果类的水果性偏凉,食用后可能导致恶露排出困难。
饮食误区四:过分忌口,一切腥膻之物都不敢吃。
产后需要充足的蛋白质来促进乳汁分泌,主副食都应多样化,仅吃一两样食物是不能满足身体需要的。
饮食误区五:产妇不能吃盐。
产后出汗较多,乳腺分泌旺盛,产妇体内容易缺水和盐,因此应适量补充盐分。
饮食误区六:一天吃十个鸡蛋。
鸡蛋的营养丰富,也容易消化,适合产妇食用。但并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好,太多不仅吸收不了,还会影响对其他食物的摄取。一般产后每天吃二三个鸡蛋就足够了。
饮食误区七:汤比肉有营养,拿汤当主食。
肉比汤的营养远远丰富得多,坐月子拿汤当主食的做法很不科学。
老年人健康饮食养生应注意五大误区
老人饮食误区一:长期吃粥
老年人患牙病多,牙齿缺损者常见,有的老人因咀嚼功能不好而长年吃粥,也有少数讲究药膳的人用吃药粥作为对疾病的辅助治疗。据观察,长期吃粥的老年人一般比较消瘦,原因是老年人的胃动力较差,如果吃粥的量过多,难以很快排空,会感到胃部不适;以同样体积的粥和米饭相比,粥所含的米粒少得多,如果长期吃粥,得到的总热量和营养物质不够人体的生理需要,难免入不敷出。
所以,吃粥和吃药粥虽是养生一法,但不是人人皆宜,除非是身体很虚弱,或是治病需要。老年人患牙病应积极治疗,应镶牙补牙。饭不妨烧得烂些,也可吃面条,长期吃粥并不适宜。
老人饮食误区二:吃的菜煮太烂
生活中,不少老人喜欢先将蔬菜焯一遍,然后就放水里长时间煮,做成菠菜汤,白菜汤什么的。其实这就将蔬菜中不少水溶性的维生素都给煮没了,吃到最后就是吃了点纤维,没有什么营养价值。所以,老人们最好别用“烂菜汤”式做法。“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多吃凉拌,品种多样,颜色选深。”是老人做蔬菜的20字要诀。
老人饮食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老人健康。
钙是这样被人吸收的: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钙的含量),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不是说钙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比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老人饮食误区四:经常吃不加热、或热不透的剩饭剩菜
饭菜里的各种营养素都会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而逐渐损失,时间越长,损失越多。相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而言,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损失相对少些,但长时间存放的饭菜,还是要防止蛋白质发生变质,脂肪发生酸败,碳水化合物发生霉变。
另外,剩饭菜产生亚硝胺几率也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如果吃时再不热透,还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引发胃肠疾病。老年人肠胃功能比较脆弱,尽量不吃剩饭菜。
老人饮食误区
1、60岁后,新陈代谢减速,需要营养更少。
老人对热量的需求比年轻人更少,但是对钙、维生素D、维生素B12等营养的需求却更多。建议老人应该多吃富含这类营养的食物。
2、老年人无需担心体重超标或肥胖。
老年人中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其原因与其他年龄段一样,摄入热量超过需求热量,多余热量便会以脂肪形式储存在体内。肥胖会增加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危险。
3、如果没有体重问题,那么可以想吃啥就吃啥。
即使你身材苗条,糟糕饮食也会增加多种慢性病危险。比如,富含饱和脂肪的饮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
4、没胃口时,一顿不吃也没关系。
老人经常不吃饭危害很大,容易导致暴饮暴食、血糖波动和抑制食欲等问题。早晨食欲最强,早餐一定要吃好,即使不太饿,午餐和晚餐也一定要吃点东西。
5、口渴时喝水,就不会脱水。
由于生理变化的缘故,老年人即使出现脱水,也不会感到口渴。建议老人每天保持恰当的饮水量,尽量选择白开水或矿泉水。
6、一餐饭吃一半留一半,省钱又省时。
剩饭剩菜容易导致关键营养缺乏,食物也容易变质。由于老年人嗅觉减退,有时难以闻出变质食物气味,因而容易食物中毒。建议剩余饭菜最好放入冰箱。食用前应彻底烧熟。
7、65岁之后再开始健康生活方式已经晚了。
饮食或生活方式的健康变化从来就不会太晚。多项研究表明,心脏病发作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可大大降低心脏病再次发作的危险。
儿童糖尿病饮食护理有四个误区
饮食护理在儿童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儿童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一些饮食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引发一些儿童糖尿病并发症,我们必须走出这些误区。
饮食误区一:糖尿病人不能吃甜食。专家表示,糖尿病人主要不能吃含蔗糖和葡萄糖的食物,对于用蛋白糖、木糖醇、阿巴斯甜等制作的食品是可以摄入的。
饮食误区二:细粮含糖高,粗粮含糖低,专家提醒说,粗、细粮的含糖量差不多,面粉是75%、大米是74%、小米是74%、玉米是76%,而提倡糖尿病人吃粗粮是因为粗粮含植物纤维丰富,而植物纤维可抑制肠道葡萄糖的吸收。
饮食误区三:再有,坚果类含糖量很低,吃了也没关系。这是糖尿病人容易出现的饮食误区,是错误的,瓜子、花生含糖低,但含脂肪高,100克花生所含的热量相当于200克馒头,而脂肪在体内可变成糖。
饮食误区四:最后,不吃主食也是不行的。这是很多糖尿病人都容易出现的饮食误区,糖尿病饮食首先是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素之间需保持一定的比例。若碳水化合物不按50%-60%的比例摄入,可能导致脂肪的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发生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患者的主食量一般不宜少于150-200克。
这些都是需要患者朋友们了解的,对此,一定要引起注意,积极改掉所有的儿童糖尿病存在的饮食误区,控制好饮食,再加上其他的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