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巧行灌肠法
小儿肠套叠巧行灌肠法
日前,刚出生6个月的张薇哭闹不停、面色苍白,还出现了果酱样血便,这可把父母急坏了,赶紧将小宝宝送到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患的是急性肠套叠症。”接诊医生仔细询问小宝宝病情后,得出初步诊断。在放射科通过灌肠整复仪进行空气灌肠检查后,果然在小儿回盲部看到肠套叠头部形成的“杯口”状影,确诊为肠套叠。随即,医生们利用空气整复法为其进行了治疗,加上腹外手法推拿,孩子病症很快消失,当即停止了哭闹。
“宝宝腹痛时,不懂得诉述病情,因此家长一定不能大意。”该院妇儿产科宋少俊主任介绍说,肠套叠作为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80%发生在2岁以下的儿童,病因可能与饮食规律的改变、肠道感染刺激、肠道畸形等有关,多为回肠末端套入结肠。另外,肠套叠与感冒、发烧等疾病也有一定关系。出现肠套叠症状后的48小时,是空气灌肠的最佳时机。病情一旦耽误,可能会因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空气灌肠具有无创伤、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诊断和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可靠方法。但对肠壁较薄不适宜灌肠的、伴有腹膜炎、病期超过48小时的肠套叠患儿不适用,应尽早手术治疗。(吴志 葛建伟)
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饮食改变
饮食改变可能是造成小儿肠套叠的原因之一。出生后4~12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如何进行防治
肠套叠典型表现有腹痛、呕吐、黏液血便、腹部肿块。腹痛多为阵发性疼痛,小儿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四肢躁动,全身冷汗约持续数分钟,可突然安静,如此交替发作,反复不止。腹痛发作时常伴有呕吐,次数频繁。病初起大便可能正常或稍稀,继而大便带血,呈暗红色果酱样。当小儿哭闹时,腹部常可摸到腊肠样、硬而光滑能活动的肿块。小儿肠套叠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极易使肠管套叠部分的肠系膜血液循环受阻,肠壁发生坏死和穿孔,甚至引起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小儿之所以容易发生肠套叠,与小儿胃肠道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有关,成人肠管的长度是身长的4.5倍,婴儿为6倍多,可见小儿肠管相对较长。同时,小儿小肠肠系膜长,易活动,婴幼儿肠道发育尚不完善,肠蠕动不规则。临床观察表明,如突然改变食谱,添加辅助食品不当,或环境和气候的改变,驱虫药物使用不当等,都可诱发肠蠕动功能紊乱和肠管环状肌持续痉挛而发生肠套叠。
小儿急性肠套叠怎样治疗?
出现症状后的47小时,是空气灌肠的最佳时机。病情一旦耽误,可能会因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阻,使肠壁发生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甚至死亡。目前,不少医院在治疗小儿肠套叠时仍使用钡剂灌肠术。这一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传统方法可能给小儿造成意外的伤害,如在整复(使发生套叠的肠管复位)中,可能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小儿肠穿孔,这会使钡剂漏溢入小儿腹腔内,从而对小儿造成严重的伤害,引起致命的腹膜炎。冬季气温变化大,宜及时给小儿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发热症状的出现;适当补充水分,注意科学喂养,这样就会减少肠套叠的发生。肠壁较薄不适宜灌肠、伴有腹膜炎、病程超过47小时的肠套叠病儿,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平时如何预防小儿肠套叠?
预防小儿肠套叠,应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适当安排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多让小儿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增加活动量,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和抗病能力。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宜过食肥腻之品,食品应新鲜、清洁。避免因腹泻而诱发肠套叠。
宝宝肠子打结的急救方法
肠子为何会“打结”?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套入到邻近肠腔内而形成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中医称其为“癖气”,亦有称之为“盘肠内吊”的。
我国婴幼儿肠套叠发病率较高,男孩居多,约占2/3。该病多发生于1岁以内,尤其是4~10个月的肥胖婴儿。2岁以上者发病明显减少。肠套叠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春秋季较多,其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
肠套叠的产生是肠管运动机能发生紊乱致肠蠕动不规则的结果。导致肠蠕动紊乱因素在婴幼儿生活中并非少见,如饮食习惯的改变、从单纯吃奶到附加半流质食物及断奶、肠炎腹泻或患菌痢时,肠蠕动都会加剧。此外肠道寄生虫及其毒素亦可使肠运动发生反常。
肠“打结”的四大特征
肠套叠起病急骤,常发生于肥胖的健康乳儿。患儿得肠套叠后,会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多以阵发性哭闹为首发症状,哭时会发出异样的高调哭叫声,并伴有四肢窜动。这是一种腹痛的表现。经过10~20分钟吵闹后,患儿恢复安静并可入睡,但不久又重复哭闹不安,如此反复发作。
(2)、一般患儿得此病后不久即可发生呕吐。
(3)、便血为婴幼儿肠套叠的特有症状,大多家长会因见到血便而带小孩就诊。一般在病后8~12小时患儿即可排出血便,最典型的是果酱样大便,也有少数为淡红色血水。有些病例,尤其是发病6小时内就诊者,发病过程中可无血便,但医生做直肠指栓时可发现血便。
(4)、体检时可在右上腹扪及腊肠样或香蕉状肿块。
以上描述的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是婴幼儿肠套叠的四个主要症状,尤其是果酱样大便和腹部腊肠样肿块最具特征性。本病的诊断根据上述表现而确定。对少数不典型者,X线拍片及B超检查对确诊甚为必要。
肠“打结”后应及早治疗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属外科急症,若延误诊治,套叠的肠管可能发生坏死而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诊断成立,均应及时治疗。
治疗手段包括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以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最多,此法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内、全身情况较好的患儿。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大多可在门诊完成而勿需住院。对病程超过48小时而全身情况不良者、临床上疑有腹膜炎存在者、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者,以及特殊类型的肠套叠患者,均应及时住院手术治疗。手术最好在设有小儿外科的大医院施行。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
疾病治疗
小儿急性肠套叠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在非手术疗法中有空气灌肠、钡灌肠和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其中空气灌肠复位已被长期广泛应用。
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明显腹胀和腹膜炎表现者,均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复位压力一般控制在60~100mmHg,3个月以下婴儿肠套叠和诊断性灌肠压力一般不超过80mmHg。
禁忌证:①病程超过2天以上,全身情况差,如严重脱水,精神萎靡,高热或休克等症状者;②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时;③反复套叠,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继发性肠套叠;④小肠型肠套叠。
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采用自动控制压力的结肠注气机,肛门插入Foley管,此法是小儿外科与放射线科医师密切合作完成。肛门注入气体后即见肠套叠肿块各种影像,逐渐向回盲部退缩,直至完全消失,此时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中央突然隆起,可见网状或圆形充气回肠,说明肠套已复位。空气灌肠复位率可达95%以上。
灌肠证实肠套叠已完全复位后,还需作如下观察:①拔出气囊肛管后排出大量带有臭味的黏液血便和黄色粪水;②患儿很快入睡,无阵发哭闹及呕吐;③腹部平软,已触不到原有肿块;④口服活性炭0.5~1g,6~8小时由肛门排出黑色炭末。
(2)空气灌肠复位并发症:严重并发症为结肠穿孔,透视下出现腹腔“闪光”现象,即空气突然出现充满整个腹腔,立位见膈下游离气体。拔出肛管无气体自肛门排出。患儿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病情突然恶化。应立即用消毒针在剑突和脐中间刺入排出腹腔内气体。
手术疗法
(1)手术适应证:①非手术疗法禁忌症的病例;②应用非手术疗法复位失败的病例;③小肠套叠;④继发性肠套叠。
(2)肠套叠手术复位术
手术前应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禁食水、胃肠减压,必要时采用退热、吸氧、备血等措施。麻醉多采用全麻气管插管。
较小婴儿可采用上腹部横切口,若经过灌肠已知肠套叠达到回盲部,也可采用麦氏切口。
开腹后显露肠套叠包块,检查有无肠坏死。如无肠坏死,用压挤法沿结肠框进行肠套叠整复。如复位困难时,可用温盐水纱布热敷后,再作复位。肠套叠复位后要仔细检查肠管有无坏死,肠壁有无破裂,肠管本身有无器质性病变等,如无上述征象,切除阑尾,将肠管纳入腹腔,按层缝合腹壁。对不能复位及肠坏死的病例,应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
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也是小儿肠套叠的病因之一。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有些患有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肠套叠的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1小儿肠套叠患者家长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了,不要给孩子吃产气较多的食物,例如,牛奶,豆浆等。还要注意不可以吃含有粗纤维的食物,芹菜,黄豆芽等等。可以多吃些富含较多蛋白质的食物,以及多补充一些含铁的食物,都是可以的。
2小儿肠套叠患者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等含有较多维生素的食物,小儿患者不要吃过于坚硬的食物或者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对肠道的消化对一定的阻碍。患者可以吃半流饮食,如各种粥,以及面条,馄饨等食物。
3小儿肠套叠患者一定要要注意饮食护理,少吃含有淀粉较多的食物,如,土豆,粉丝,红薯,凉粉等食物。患者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按时吃饭,少食多餐,不要吃过于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家长在饮食上要注意这些问题。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分析
小儿肠套叠患儿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二十分钟到十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十分钟都爱五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小儿肠套叠患儿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小儿肠套叠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小儿肠套叠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一部分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而表现烦躁不安等等。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2.呕吐
小儿肠套叠患儿呕吐时,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大约一到两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小儿肠套叠病情已经加重。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3.腹部包块
在两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小儿肠套叠患儿的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的小儿肠套叠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4.果酱样血便
小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家长往往以血便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小儿肠套叠发病后六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小儿肠套叠发病后三到四个小小时即可出现血便,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便血原因是发生小儿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嵌入在肠壁间,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肿与肠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胶冻样液体。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是什么?综上所述,就是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小儿肠套叠的地点常见危害,无论如何,只要碰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以上表现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就医诊治,避免小儿肠套叠带来更多危害。
婴幼儿肠套叠如何早期发现
婴幼儿肠套叠在临床上有四大表现:腹痛、呕吐、血样便、腹部肿物。有的病儿并不一定完全具备上述四种表现,所以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在肠套叠的早期,如果病儿营养状况良好,体温也正常,小儿也不会述说腹痛,最容易被忽略。但是,小儿的面容苍白比较明显,精神不振也比较突出。
对于婴幼儿肠套叠,关键是提高警惕,在夏秋季千万不可当成一般的痢疾,否则会使病情加重,给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痢疾在发病前都有高烧,以后出现脓血、粘液样大便,痢疾小儿多在12个月以上。肠套叠以6个月左右为多见,只要细心观察,完全可以鉴别。
导致小儿肠套叠疾病的原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
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