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怎么回事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怎么回事

脑和脊髓外有三层透明的膜覆盖者,紧贴在脑与脊髓表面的叫作软膜;紧贴着颅骨内侧面的是硬膜,对脑有固定和保护作用;在硬膜和软膜之间有一层簿而透明的膜叫蛛网膜。软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腔隙就称为蛛网膜下腔,内充满脑脊液。当脑血管瘤破裂出血时,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变为血性,这就叫蛛网膜下腔出血。

最常见的出血原因为先天性动脉瘤破裂,其次为动脉硬化和血管畸形。有时因脑出血使血液流到脑室内或穿破皮层而到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由许多原因引起的综合病征。其中先天性脑动脉瘤是最常见原因,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上,常见于动脉交叉处,因为这里的血管壁薄弱,又承受较大的血流冲击,所以容易形成动脉瘤,动脉瘤可由绿豆到黄豆大小,可以是单个或多个。有人统计40岁以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多为动脉瘤破裂,30岁以前发生者多为血管畸形,50岁以后特别是60岁以上者往往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十分突然,先有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这是血液直接刺激脑膜和伴有后颈部肌肉挛缩所致。有的人表现为烦躁不安、双目紧闭、怕光、怕响声、不愿搬动,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或短时间即昏迷不醒。如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可见压力增高,脑脊液微混浊呈红色,含有大量血液,即可明确诊断。但是有些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不明显,可能与老年人反应迟钝有关。出血量小者症状较轻或不典型,只有轻微的头痛或出现精神症状,只有少数严重出血者可出观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不规则等,偶尔也有对侧肢体瘫痪。

约40%的病人有眼底出血,常提示病情较重;约50%的病人可很快死亡;眼底无变化者死亡率为25%。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轻重程度差异很大,轻者症状不明显,很快即可恢复;重者可因颅内压增高,昏迷、休克、继续出血或发生脑疝等合并症而死亡。病程经过约2周,但在发病后的一个月内易再次出血,再出血.率约20%,以6~11天之间多见。再出血的死亡率可达40%,因此在发病后的一个月内虽病情已恢复,但也不应麻痹,要很好地休息和治疗,防止再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并发症

1.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因此,引起厂不少学者的关注。脑血管瘁孪可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任何时间,但多在出血后3日发生,第1—2周达向峰,持续1—4周,这称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出血后方即出现的急性脑血管痉挛在临床上罕见。

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机制至今仍十分个明,但肯定与血液进入脑底池蛛网膜下腔及血性脑脊液中的今化物质如5—羟色胺、血栓素、内皮素、血小板释放的扦种因子、钙离子、缓激肤等有关。病人表现为突然出现言语障碍、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意识障碍加重等,腰穿证实无新鲜出血。

2.再出血

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命的并发症,心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任何时间,其中1个月内再出血最多,1个月后则大大减少,绝大多数发牛在山血后6—12天。其发病机制为:蛛网膜下胖出血后7—14天为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达最高峰,易使破裂口处的血凝块溶解,而此时破裂处动脉壁的修复尚未完成、局在外加因素促使卜再次出血。病人友现为突然的病情恶化。腰身发现新鲜血液。出血越多,预后越差。二次出血的死亡率高达40%一80%。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

1、首先了解什么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这样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危急临床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之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占出血性脑卒中的%。

2、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出血原因主要为缺氧及产伤.其中缺氧为主要高危因素。

早产儿因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尚未完善,特别在合并宫内窘迫等缺氧情况下,脑组织发生充血,水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渗血或出血,加之缺氧还可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低下而加重出血。

3、产伤是引起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另一个高危因素,常见于有难产史的足月儿.缺氧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增加,当受到机械牵拉时更易破裂出血。上述各种因素可以同时存在造成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

4、如果出血量很少,宝宝自己可以吸收的,要注意尽量少摇晃搬动头部.满月后再去做个头部CT或MRI.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一旦过了危险期,最重要的就是早期干预.比如:(1)视觉刺激法:颜色鲜红球挂床头每日逗引或看人脸;(2)听觉刺激法:音调低沉悠扬音乐,每日3次,每次15分;(3)触觉刺激:被动屈曲肢体,抚摸和按摩 .对宝宝以后发育有很大帮助.您可以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我相信会比我在这里说的要详细完善的多!

紧张性脑血管痉挛是怎么回事

1.机械性因素:

当SAH时由于出血的冲击、凝血块的压迫、脑水肿及脑室扩张的牵拉等机械性刺激。常常造成短暂的局部性CVS。

2.神经因素:

蛛网膜下腔的血管上有一些蛛网膜丝伸进蛛网膜,这些丝上有神经纤维结。当出血时,机械作用使血管移位或使蛛网膜下腔扩大时或血流流入蛛网膜下腔时,这些神经纤维结即可引起血管收缩。

3.化学因素:

①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散布于蛛网膜下腔的血小板裂解释放儿茶酚胺、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及前列腺素等神经介质。目前认为5-羟色胺是SAH后血管痉挛的最重要的物质。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和迟发性脑缺血可能系内皮素(ET)使大脑动脉持续收缩所致。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下腔血凝块分解产生的氧合血红蛋白与一氧化氮(NO)结合,耗竭内皮源性NO是CVS发生的根本原因。

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

关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痉挛常发生于被血块包绕的血管,推测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目前认为有机械性因素、神经因素和化学因素。

1.机械性因素:当SAH时由于出血的冲击、凝血块的压迫、脑水肿及脑室扩张的牵拉等机械性刺激。常常造成短暂的局部性CVS。

2.神经因素:蛛网膜下腔的血管上有一些蛛网膜丝伸进蛛网膜,这些丝上有神经纤维结。当出血时,机械作用使血管移位或使蛛网膜下腔扩大时或血流流入蛛网膜下腔时,这些神经纤维结即可引起血管收缩。

3.化学因素:①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散布于蛛网膜下腔的血小板裂解释放儿茶酚胺、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及前列腺素等神经介质。目前认为5-羟色胺是 SAH后血管痉挛的最重要的物质。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和迟发性脑缺血可能系内皮素(ET)使大脑动脉持续收缩所致。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下腔血凝块分解产生的氧合血红蛋白与一氧化氮(NO)结合,耗竭内皮源性NO是CVS发生的根本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害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急危重症,临床上常称的 SAH一般是指自发性SAH,是具有高病死率和高病残率的常见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其主要原因。据统计,每年每10万人中约10人会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SAH。

SAH 患者入院前的死亡率为12%,入院一个月以内死亡率(月死亡率)可达40%。Broderick等研究发现死亡的SAH患者中近2/3是由初次出血造成的,并且他们几乎都于SAH后2天内死亡。同时,再出血导致的死亡仅占SAH患者月死亡率的 22%。

结合我国居民基数大的特点,每年SAH患者可达数十万之多,应该引起广大居民的重视。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

动脉瘤(45%):

病因中粟粒样动脉瘤约占75%,年发病率6/10万。动静脉畸形约占10%,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儿童SAH的20%,原因不明占10%。

血管畸形(20%):

一般认为30岁以前发病者,多为血管畸形,40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50岁以上发病者,则往往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引起。

吸烟、饮酒(15%):

吸烟,饮酒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密切相关,国外动物实验证明形成动脉瘤有3个因素:Willis环压力,高血压和血管脆性增加,吸烟能影响这3个因素,引起血压急性升高,在3h后逐渐回落,与临床所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几率在吸烟后3h内最高相吻合,吸烟还可激活肺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水解酶释放,可引起肺损害与脑血管脆性增加,从而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率,大量饮酒可能引起高血压或其他包括血凝机制和脑血流之改变,可加速促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人报道,过量饮酒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是非饮酒者的2倍。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吗

一、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吗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少量珠网膜下腔出血对孩子影响不大也不会留有什么后遗症的,过一段时间会吸收的,不用担心,在临床上经常碰到这种情况,都恢复的很好。只有严重的脑实质出血才对孩子有影响, 目前临床上经常见到脑血管意外的病人,他们大部分均是大量出血,影响到肢体的活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均可以恢复原有的功能,孩子恢复功能比成人强的多,故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很小,何况不是脑实质出血,连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都没有。

二、病理病因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其次为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各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颅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经全脑血管造影及脑CT扫描未找到原因者。

病因中粟粒样动脉瘤约占75%,年发病率6/10万;动静脉畸形约占10%,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儿童SAH的20%;原因不明占10%。一般认为30岁以前发病者,多为血管畸形,40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50岁以上发病者,则往往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引起。

相关推荐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症状

1、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原因临床表现 1】.急性期表现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30~40岁青壮年多见,也有的报道80%的发病年龄在30~69岁。男性稍多于女性,秋季及冬初发病率较高。发病时多有情绪激动或用力病史,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发病时,90%患者为突然起病,少数起病缓慢。 主要的临床表现在情绪激动、体力劳动、咳嗽、用力排便、饮酒、性交等情况下发病,主要表现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检查有脑膜刺激征阳性,脑CT扫描有出血表现,腰穿有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

外部性脑积水

外部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的头围异常增大,影像学检查以蛛网膜下腔增宽,前半部球间裂隙增宽,伴有或不伴有轻度脑室扩大为其特征。国外文献又称其为 “假性脑积水”。临床可分为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和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 1、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 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抽搐或(和)头围异常增大,CT改变符合外部性脑积水特征。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原因还尚不清楚,可能与蛛网膜颗粒的发育滞后、发育不全或功能低下有关。 2、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 继发于脑缺氧、硬膜下血肿、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以及颅脑外伤后具备上述特征者。

脑动脉瘤的表现症状

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 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患者剧烈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患者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有的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病。 2、局灶症状 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的动脉瘤,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有时局灶症状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视为动脉瘤出血的前兆症状,如轻微偏头痛、眼眶痛,继

硬膜下出血严重吗

这种情况由于脑部外出血引起的正常情况,需要一定恢复期的 指导意见: 建议静养,积极配合治疗,定期进行检查,防止病情加重,情绪尽量平缓不要过于激动 如果这样的情况,首先应该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存在引起了头疼的表现。 指导意见: 首先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头疼非常的疼痛的,一般在三周内都有危险的,可以考虑服用止痛的药物改善症状。 硬膜下血肿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怎么预防

蛛网膜下腔出血预防很重要: 中青年人要提高防病意识,养成戒烟忌酒、均衡膳食、规律起居、大便通畅等良好生活习惯,平时要劳逸结合、适量运动,保持平和心态,并积极治疗高血压等原有疾病。对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条件者可首选颅脑CT检查,CT扫描不能确诊者可行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时,患者应尽量避免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并及早到正规医院就医。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和脑CT扫描显示蛛网膜下腔为高密度影。但,由于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破裂血管的大小、发病次数等不同,临床表现差别较大;轻者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重者突然昏迷并在短期内死亡。发病年龄以40~60岁最多见。 1.头痛 主要由于高颅压和血液化学刺激硬脑膜所致。而头痛本病最常出现的症状,其频度依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而不一。中青年发病时,头痛出现率在90%以上;老年及儿童则占50%左右。头痛出现时主要分布于前额、枕部或全头部,而

眼睛畏光流泪怎么回事 其他病变因素

白化病、脑肿瘤、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等疾病情况下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畏光流泪的现象。 如当出现畏光流泪,并且伴有发热、颈项强直等现象时可能提示脑膜炎的可能;若不伴有发热或者仅有低热,畏光、颈项强直则可能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

这些危险的头痛可能致命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瘤、慢性硬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所引起的头痛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些都属于危险头痛,有致命的风险。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具致命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由头颅表面的病变血管或“脑动脉瘤”破裂所造成,其最大特征就头痛到“像被铁锤敲到一样”。且一种过去从未体验过的、突如其来的剧痛,如有此类疑似症状发生,应毫不迟疑,立刻叫救护车。 脑出血大多由高血压引起,高血压主要症状有头痛、昏迷、想吐、麻痹等;脑瘤造成的头痛有轻有重,有时还可能出现恶心想吐情形,只频率不高。慢性硬脑膜下腔出血常发

脑血管痉挛病因

病因、病理 既往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无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目前研究认为CVS具有双相性,分为急性痉挛和迟发性痉挛。急性痉挛发生于出血后短时期内,主要见于动物实验,并用于解释临床中所见的SAH病人早期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以及肢体偏瘫等神经定位体征。临床上所见到的主要迟发性痉挛,表现为病情稳定或改善后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偏瘫或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征。多发生于出血4天以后,最常见于出血后第5~10天之内,可持续12天左右,但绝大多数于3~4周后血管造影才显示血管管径恢复正常,少数也有达数月之

脑出血疾病的4个症状表现

脑出血可能会引起偏瘫: 偏瘫指一侧上下肢及同侧舌和面部肌肉的运动障碍,也脑血管病的较常见症状,不论大脑半球任何一侧出现病变,都会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其程度可有轻有重,可为不完全瘫和完全瘫。不完全瘫又叫轻瘫,可以扶杖行走。完全瘫也叫全瘫,病人卧床不起,不能自己活动。 有些病人可能面、舌瘫程度较重,肢体瘫痪程度较轻;也可能上侧肢体瘫较重,下侧肢体瘫较轻;或下肢瘫痪程度较重,上侧肢体瘫较轻。完全瘫变为不完全偏瘫,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不完全瘫发展为完全瘫,则表示病情逐渐加重。 呕吐: 脑出血的症状有哪些?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