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海鳗的生态特性

海鳗的生态特性

暖水性近底层鱼类。集群性交差,具有广温性和广盐性。通常栖息于水深50-80m泥沙底海域。有季节洄游习性。产卵场水深一般在20-40m,底质为沙泥,平均水温13.5~20摄氏度,盐度29~34.为较长寿命种类,最高可达16龄。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虾、蟹、鱼类及部分头足类,几乎全年摄食,强度大。

洋姜的种植之生态特性

菊芋的种植之生态特性

① 耐寒、耐旱能力特强:中国荒漠地区大都处于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冻期长,气候干燥,多风沙。但菊芋有着极强的耐寒能力,可耐-40℃甚至更低的温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菊芋的块茎必须在沙土下面,至少要有1cm厚的沙土覆盖,切不可露出地面。

荒漠中干旱、缺水乃正常现象,即使旱情很重,菊芋也能以其所具有的惊人的抗干旱能力安然渡过难关,并于早春块茎开始正常萌发,利用自身的养分和水分供萌芽生长,同时生出大量根系,伸向地下各处寻找养分和水分,供给小苗生长。在新生根系可供给小苗生长的情况下,块茎中的养分、水分还可继续储备,尤其是在雨季,块茎、根系会贮存大量水分,以备干旱时逐渐供给叶茎生长。菊芋的地上茎和叶片上长有类似茸毛的组织,可大大减少水分蒸发。当干旱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地下茎会拿出尽可能多的养分、水分供给地上部分茎叶生长,待块茎营养消耗殆尽时,地上茎死亡,然地下茎翌年仍可生长出新苗。

② 抗风沙:荒漠地区风大、干燥、沙土流动性强,但菊芋能在较深的沙土中顶出地面,只要覆盖的沙土厚度不超过50cm,菊芋皆可正常萌发。为了避开春季覆沙,春播可稍晚一些进行。秋季菊芋即将成熟或已成熟时,凭籍它们密麻的地上茎形成一片低矮的防护带,加之其根系的牢固抓沙能力,以及随着地下块茎增多、重量加大对沙土产生的强大压力,共同起到固沙作用。有关科研单位在科尔沁沙地的流动沙丘上种植了400余亩菊芋用作治沙试验,结果让专家们欣喜不已:尽管试验期间该地区特殊干旱,降雨量极少,加之高温,整个农作物都深受其害,但在沙漠上,种下的菊芋长势良好;扒开沙面,菊芋的根系密布沙下,挖至1m深时尚能用肉眼看见菊芋的根系,并已开始结实,达到了固沙、治沙、改变沙漠的生态效果。这种利用菊芋治理沙漠的方法,被治沙权威称为治沙成本低、见效快的最佳方法。再有就是菊芋茎叶枯落后经分解成为肥料,对改良土壤、增强有机质含量、改善沙地结构有重要作用,进而为退沙还田、还林创造有利条件。

③ 繁殖力强:菊芋治沙一劳永逸,一次播种后,荒漠上的菊芋将永久生存,并以每年20倍以上的增长速度扩张,因此荒漠上的菊芋面积会逐年增加,同时又可从中采收部分块茎,作为种子使用,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另外,在生长期较长的地区还可收获部分菊芋籽,其发芽率可达100%。即使不收获菊芋籽,它也会随风飘荡到可安家落户的荒漠适宜角落。

④ 保持水土:菊芋的根系特别发达,每株菊芋都有上百根长达0.5~2m的根系深深地扎在土中。因菊芋可以每年20倍的速度繁殖扩张,故只需2~3天时间就会在地表形成一层由菊芋的茎和根系编织而成的防护网络,从而有效牢固住了地表层的水土。

菊芋的种植方法

① 整地施基肥:秋季采收后整地,亩施土杂粪肥5000kg,70%撒施,30%播种时集中沟施;另施硫酸钾15kg,深耕30cm,耕后整平作畦以备播种。

② 播种:春季解冻后,选择20~25g重的块茎播种,亩需块茎种子50kg,株行距0.5×0.5m,播种深度10~20cm,播后30天左右出苗。菊芋一年播种,收获后有块茎残存土中,翌年可不再播种,但为了植株分布均匀,过密的地方要疏苗,缺株的地方要补栽。

菊芋的种植之田间管理

① 中耕培土:春天出苗后或雨后要及时除草,并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② 浇水:菊芋的苗期、拔节期、现蕾期和块茎膨大期是浇水的4个关键时期,一般可在4月中旬浇出苗水,5月下旬浇拔节水,8月中旬浇现蕾水,10月中旬浇块茎膨大水。

③ 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菊芋的生长期需追施两次肥:第一次在5月下旬前后,每亩追施尿素10kg,促使幼苗健壮多发新枝;第二次在现蕾初期,每亩追施硫酸钾15kg,追后浇水。

④ 摘蕾:在块茎膨大期要摘花摘蕾,以促使块茎膨大。

菊芋的种植之收获与贮藏

① 收获 秋后正值菊芋块茎快速生长的时期,待到10月上旬,菊芋的叶、茎完全被霜冻死,即可收获地下块茎了。采用人工或机械等办法,把菊芋块茎从土里取出即可。

②冬季贮藏 如果是第二年春季用菊芋的话,可以在秋后把菊芋杆割去,不收菊芋块茎,但第二年春季要尽可能早些取出,否则发芽很快(地温2℃即开始萌发),影响菊芋质量。冬季贮藏方法:秋季挖一浅窖,把菊芋放入,随即撒上沙土,保持湿度和足够的通气,然后四周盖上5cm厚的土,不要让菊芋暴露出来。大量贮藏时,可用草把子作几个通气孔。菊芋在0℃以下即开始冬眠,冬季贮藏期间怕热不怕冷,只要有土盖住,-50℃也不会被冻死,第二年仍可发芽生长。要本着这一原则做好冬季贮藏工作,只要温度不高,就不会霉烂。

海蟹的生态习性

(1)水温:适应水温8~31℃,最适生长水温为15.5~26.0℃。在不同的水温环境,三疣梭子蟹的活动情况不一样。水温在~1.5℃时,不摄食,部分个体在浅水区冻死;在0~6℃时,不摄食,昼夜潜砂,呈休眼状态;在8~10℃时开始停止摄食,活动力弱,潜伏在深水处;在14℃时,摄食量下降,开始向深区移动,活动正常;在15~26℃时,摄食量大,活动正常,生长快;在17~21℃时,交尾高峰期;在14~21℃时,开始发现抱卵群体;在12~14℃时,开始产卵。

(2)盐度:适应盐度13~38,最适生长盐度为20~35。越冬适应盐度为28~35。盐度低于8或高于38,停止摄食与活动,一天后全部死亡。

(3)其他因子:pH值适应范围为7.5~8.;溶解氧不能低于2毫克/升,化学耗氧量一般不超过12毫克/升;硫化氢不超过0.2毫克/升;24小时内铜离子的半致死浓度为58毫克/升。

生活习性:梭子蟹白天潜伏海底,夜间出来觅食并有明显的趋光性。养在池塘中的梭子蟹日出日落时在梭子蟹朋比较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梭蟹游动时,身体倾斜倒垂于水中,第5步足频频摆动,作横向或不定向的水平游动。潜入泥砂时,常与池底呈15~45度的交角,仅露出眼及触角。梭子蟹无钻洞能力,池塘养殖不必设防逃设施。水温在18℃以下,梭子蟹多潜估在池塘边的砂堆里。

摄食习性:梭子蟹属于杂食性动物,喜欢摄食贝肉、鲜杂鱼、小杂虾等,也摄食水藻嫩芽,海生动物尸体以及腐烂的水生植物。而且不同生长阶段,食性有所差异,在幼蟹阶段偏于杂食性,个体愈大愈趋向肉食性。通常白天摄食量少,傍晚和夜间大量摄食。但水温在10℃以下和32℃以上时,梭子蟹停止摄食。

繁殖习性:三疣梭子蟹雌雄异体。一般寿命为2年,很少超过3年。其生物学最小型为头胸甲长5.1厘米,雄性最大的个体为头胸甲11厘米,宽22厘米,体重710克;雌性最大个体为头胸甲长10.5厘米,宽22厘米,体重730克。产卵繁殖的群体主要由1—2年生的亲蟹组成。雌性产卵孵化结束后即死亡。雄性可经过2—3天交配后死亡。越冬的三疣梭子蟹其交配时间为每年的7—8月间,而当年生的梭子蟹交配盛期为9—10月间。

鳗鱼的形态特征

鳗鱼的仔鱼体长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0.1克,但它的头狭小,身体高、薄又透明像片叶子一般,所以称为“柳叶鱼”。它的体液几乎和海水一样,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随着洋流作长距离的漂送。从产卵场漂回黑潮海流再流回台湾的海边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达岸边前一个月才开始变态为身体细长透明的鳗线,又称为玻璃鱼。所以在每年12月~1月间渔民们会忙着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网来捕捞正要溯河的鳗线来卖给养殖户。养殖户在买回去放养后才慢慢有色泽出现,变成黄色的幼鳗和银色的成鳗。在自然条件下,可捕到的鳗鱼的最大个体为45厘米,体重1600克。

河鳗和海鳗的区别 分布区域不同

河鳗:通常情况下,河鳗生长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珠江流域、闽江、海南岛及江河湖泊中,属于淡水鱼。

海鳗:主要分布于长江口近海水域。属于暖水性近底层鱼类。具有广温性海鳗以及广盐性海鳗。

鳗鱼与什么相克 海鳗贵还是河鳗贵

相对而言,河鳗更贵一些,特别是野生的河鳗更加贵,与产量低、难养活等原因相关。

而在营养价值上,其实是海鳗更好一些,因为海鳗中的脂肪、胆固醇含量更少,更健康一些。河鳗又称白鳝、蛇鱼,其特点是含脂肪量高,含胆固醇也较多。

海鳗的形态

体长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50cm以上,大者长100cm以上,重达10-20kg以上。头尖长。吻突出,尖端下突如小钩状。眼大,近圆形,眼间隔微隆起。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圆形,口大,上颌突出,略长于下颌,两颌牙强大而锐利,均为3行,前端均有大型犬牙,上颌有8-16个;下颌为6-7个,下颌外行牙不向外倾斜。犁骨中间一行有10-15个大扁牙,牙基部前后各有1小尖牙。鳃孔宽大。肛部位于体中部偏前。体光滑无鳞。侧线孔明显。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稍前上方。有胸鳍,无腹鳍。背、臀在后方和尾鳍连接。体背侧银灰色。大型个体暗褐色。腹侧乳白色。背、臀、尾鳍边缘均黑色,胸鳍灰色。

鳗鲡的介绍

每年春季,大批幼鳗(也称白仔、鳗线)成群自大海进入江河口。它是传统名贵鱼类,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鱼类之一。它的生长过程极为奇特,先是在海水中产卵成苗,后又进入淡水成长。鳗鲡在“绝食”一年半后仍能生存,养殖的鳗鲡寿命可长达50年。

鳗鲡为鳗鲡科动物鳗鲡的肉或全体。鳗鲡属鱼类,为辐鳍鱼纲鳗鲡目鳗鲡亚目鳗鲡科的其中一种鱼类。似蛇,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一般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闽江、珠江流域、海南岛及江河湖泊中。鳗鲡在全世界有18种,其中台湾有日本鳗、鲈鳗、西里伯斯鳗和短鳍鳗四科,但是只有日本鳗最多,其它三种都甚少见。它们在地球上都存活了几千万年,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也只不过是最近的几十年。譬如1991年才发现它的真正产卵场,它的性别原来最受环境因子和密度的控制,当密度高,食物不足时会变成公鱼,反之变成母鱼。在台湾河川中由于鳗鲡数量很少,所以大多是母鱼。[1]

海枣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

海枣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可达10~15米,粗20~30厘

海枣照片集锦(12张)米,胸径40厘米,叶簇生于干顶,长可达5米,裂片条状披针形,端渐尖,缘有极细微之波状齿,叶互生,在叶轴两侧呈V字形上翘,叶绿或灰绿色,基部裂片退化成坚硬锐刺,叶柄长70厘米左右。花单性,雌雄异株。果长圆形,浅橙黄色,其形似枣,果肉甘美可食,种子1颗,长圆形。干单生,其上覆以不规则的老叶柄基部。叶大型,长可达4~6米,呈弓状弯曲,集生于茎端。羽状复叶,成树叶片的小叶有150~200对,形窄而刚直,端尖,上部小叶不等距对生,中部小叶等距对生,下部小叶每2~3片簇生,基部小叶成针刺状。叶柄短,基部肥厚,黄褐色。叶柄基部的叶鞘残存在干茎上,形成稀疏的纤维状棕片。5~7月开花,肉穗花序从叶间抽出,多分枝。果期8~9月,果实卵状球形,先端微突,成熟时橙黄色,有光泽。种子椭圆形,中央具深沟,灰褐色。

海枣生长特性

属阳生植物,喜光,耐半阴

海枣。生性喜高温多湿,耐酷热,也能耐寒。生长适温20~30℃,越冬温度一5~一10℃,但有在更低温度下生存的记录。极为抗风。耐盐碱,耐贫瘠,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迅速。以含腐植质之壤土最佳,排水需良好。栽时需施足基肥,栽后应定期追肥,有机肥、无机肥均可。热带亚热带地区可露地栽培,在长江流域冬季需稍加遮盖,黄淮地区则需室内保温越冬。

相关推荐

海马的形态特征

海马的形状非常有趣,虽然身长只有四至三十公分,它的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躯干部由10-12节骨环组成;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顶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状;口小,端位;鳃孔小;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臀鳍短小;胸鳍发达;无尾鳍;雄鱼尾部腹侧具育儿囊。 它的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动物为食物。它的一双眼睛,也是特别之处 ; 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然而,它本身的身体却不用转动,即可用伶俐的

海蜇的形态特征

整体 海蜇体呈出像蘑菇状,分伞部和口腕两部分。伞部(即海蜇皮)超过半球形,直径300~600毫米,最大可长到1米。外伞部表面光滑,中胶层厚,晶莹剔透。伞缘感觉器8个,每1/8伞缘有缘瓣16~22个。据报道,2013年8月,渔民姜哲辰捕到一只450斤的海蜇,号称“海蜇王”。 伞部 隆起呈馒头状,直径达50厘米,最大可达1米,胶质比较坚硬,一般为青蓝色;乳白色的触手;八枚口腕,缺裂成许多瓣片。 内伞部有发达的环状肌,间辐位有4个半圆形的生殖下穴,其外侧各有1个生殖乳突。内伞中央由胃腔向伞缘伸出16条辐管,辐管

野苋菜形态特性

形态特性 1、凹头苋,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体无毛;茎伏卧而上升,从基部分枝,淡绿色或紫红色。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厘米,宽1-3厘米,顶端凹缺,有1芒尖,或微小不显,基部宽楔形,全缘或稍呈波状;叶柄长1-3.5厘米。花成腋生花簇,直至下部叶的腋部,生在茎端和枝端者成直立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矩圆形,长不及1毫米;花被片矩圆形或披针形,长1.2-1.5毫米,淡绿色,顶端急尖,边缘内曲,背部有1隆起中脉;雄蕊比花被片稍短;柱头3或2,果熟时脱落。胞果扁卵形,长3毫米,不裂,

海参的形态特征

海参体呈圆筒状,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色暗,多肉刺。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 20 个。 触手坛囊发达。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内骨骼退化为微小骨片。 许多种有从口到肛门5行管足。肛孔兼司呼吸和排出废物。口周围有10根或更多能伸缩触手,用于捕食或掘穴。许多种能从肛门放出内部器官,然后再生新的,为的是逃避敌害。泄殖腔内常有Carapus属隐鱼共生。有许多能放出对小动物致命的毒素,但对人无生命危险。

海螺的形态特征

1、脉红螺:贝壳略近梨形,质坚厚,一般壳高50-123cm,宽45-95mm,大者高可达150mm,宽120mm,螺层约6层,每层宽度增加迅速,缝合线浅。壳顶尖细,光滑。螺旋部较低。体螺层的中上部极膨大,基部渐缩小。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的螺肋和细的生长线。肩角结节突起,在体螺层上结节成三角形,特别突出,有时呈棘状。于肩角的下方还有3-4条具结节突起的粗肋。壳面黄褐色,具棕褐色斑点。壳口大,长卵形,内面杏红色,有瓷光。前沟短宽,外唇厚,边缘具有与螺肋相应的缺刻。内唇后方薄,后沟不明显,贴附于体螺层上,前方

海棠花形态特征

海棠花是乔木,高可达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具短柔毛,逐渐脱落,老时红褐色或紫褐色,无毛;冬芽卵形,先端渐尖,微被柔毛,紫褐色,有数枚外露鳞片。 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短渐尖或圆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紧贴细锯齿,有时部分近于全缘,幼嫩时上下两面具稀疏短柔毛,以后脱落,老叶无毛;叶柄长1.5-3厘米,具短柔毛;托叶膜质,窄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内面具长柔毛。 花序近伞形,有花5-8朵,花梗长2-3厘米,具柔毛;苞片膜质,披针形,早落;花直径4-5厘米;萼筒外面无

海棠花的形态特征

枝 海棠花是乔木,高可达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具短柔毛,逐渐脱落,老时红褐色或紫褐色,无毛;冬芽卵形,先端渐尖,微被柔毛,紫褐色,有数枚外露鳞片。 叶 海棠花的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短渐尖或圆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紧贴细锯齿,有时部分近于全缘,幼嫩时上下两面具稀疏短柔毛,以后脱落,老叶无毛;叶柄长1.5-3厘米,具短柔毛;托叶膜质,窄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内面具长柔毛。 花 海棠花的花序近伞形,有花5-8朵,花梗长2-3厘米,具柔毛;苞片膜质,披针形,早落;

大叶芹吃了有什么好处

别名:山芹菜、假茴芹、明叶菜,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特性:大叶芹株高50~100cm;根状茎短而粗,地上茎直立,单一,具棱条;叶片较薄,通常三出;复伞形花序,顶生,通常单一;花5瓣,白色;黑褐色双悬果,近圆形;花期7~8月份,果期8~9月份。 主要分布: 大叶芹多生长在针、阔混交林及杂木林下荫湿处,喜土层深、腐殖质丰富、含水量高但不积水的偏酸性腐叶土,其抗寒性强,可通过 -30℃~-25℃低温而安全越冬。分布在我国的东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抚顺县山区也有分布。 营养成分:经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测

海带的形态特征

海带叶片似宽带,梢部渐窄,一般长2~5米,宽20~30厘米(在海底生长的海带较小,长1~2米,宽15~20厘米)。叶边缘较薄软,呈波浪褶,叶基部为短柱状叶柄与固着器相连。海带通体橄榄褐色,干燥后变为深褐色、黑褐色,上附白色粉状盐渍。 干海带其表面有白色粉末状随着,海带所含的碘和甘露醇尤其是甘露醇呈白色粉末状附在海带表面,没有任何白色粉末的海带质量较差。其次,观察海带以叶宽厚、色浓绿或紫中微黄、无枯黄叶者为上品。另外,海带经加工捆绑后应选择无泥沙杂质,整洁干净无霉变,且手感不粘为佳。[2] 配子体 雌配子体

秋海棠的形态特征

茎 秋海棠是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近球形,直径8-20毫米,具密集而交织的细长纤维状之根。茎直立,有分枝,高40-60厘米,有纵棱,近无毛。 叶 秋海棠的基生叶未见。茎生叶互生,具长柄;叶片两侧不相等,轮廓宽卵形至卵形,长10-18厘米,宽7-14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心形,偏斜,窄侧宽1.6-4厘米,宽侧向下延伸长达3-6.5厘米,宽4-8厘米,边缘具不等大的三角形浅齿,齿尖带短芒,并常呈波状或宽三角形的极浅齿,在宽侧出现较多,上面褐绿色,常有红晕。 幼时散生硬毛,逐渐脱落,老时近无毛,下面色淡,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