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山的形态特征
淮山的形态特征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多,断面干时白色。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很少3叶轮生;
叶片变异大,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长3-9 (-16) 厘米,宽2-7 (-14) 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常有3cm浅裂至3cm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心形。叶腋内常有珠芽。
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2-8厘米,近直立,2-8个着生于叶腋,偶而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卵形,较小;雄蕊6。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
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厘米,宽1.5-3厘米,外面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或为栽培。
淮山的形态特征
毛山药
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约15~30厘米,直径1.5~6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明显纵皱及未除尽之栓皮,并少数根痕。质较硬,断面白色,颗粒状,粉质。气微,味甘微酸,嚼之发粘。
光山药
呈平滑的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淡黄白色,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微甘味酸,嚼之发粘。以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去皮后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灰黑色。
山桔的形态特征
小枝绿色,具纵槽纹。叶片革质,卵形,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7-16(-20)厘米,宽3-6(-8)厘米,顶端急尖,渐尖或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微反卷,干时背面苍绿色或褐色,中脉在上面下陷,下面隆起,侧脉纤细,10-15对,至近边缘处网结,网脉在表面不明显;叶柄长0.6-1.2厘米。花杂性,同株。雄花序成聚伞状圆锥花序式,长5-7厘米,有时单生,总梗和花梗具关节,雄花直径2-3厘米,花梗长0.8-1.5厘米;萼片2大2小,花瓣橙黄色,倒卵形,长为萼片的1.5倍,花丝合生成4束,高出于退化雌蕊,束柄长2-3毫米,每束约有花药50枚,聚合成头状,有时部分花药成分枝状,花药2室;退化雌蕊柱状,具明显的盾状柱头,4裂。雌花序有雌花1-5朵,退化雄蕊束短,束柄长约 1.5毫米,短于雌蕊;子房长圆形,上半部略宽,2室,无花柱,柱头大而厚,盾形。果卵圆形至倒卵圆形,长3-5厘米,直径2.5-3厘米,成熟时黄色,盾状柱头宿存。种子1-2,椭圆形,长2-2.5厘米。花期6-8月,果期11-12月,同时偶有花果并存。
山毛榉的形态特征
山毛榉 (beech)是几个不同类型树种的通称,尤指山毛榉科(Fagaceae)山毛榉属(Fagus)约10种落叶观赏植物和材用树,主要产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约40个外形相似的树种称为假山毛榉(假山毛榉属〔Nothofagus〕),产于南半球气候较凉爽的地区。澳大利亚山毛榉指穆尔氏假山毛榉(Nothofagus moorei)和桃金娘科(Myrtaceae)的红匣树;蓝山毛榉和水山毛榉是美国鹅耳枥(hornbeam)的别名;马来丛林山毛榉是马鞭草科(Verbenaceae)的乔木种;红山毛榉是褐色假山毛榉(N. fusca)和大叶山毛榉(F. grandifolia),也是楝科(Meliaceae)的澳大利亚枫的俗称。
澳大利亚山毛榉(即穆尔氏假山毛榉)见于新南威尔士,高达46公尺,叶长7公分;桃金娘山毛榉亦称塔斯马尼亚桃金娘、澳大利亚桃金娘、红桃金娘(N. cunninghamii, 即坎宁安氏假山毛榉)。红山毛榉(N. fusca, 即褐色假山毛榉)产于新西兰,树干细长,圆柱形,约30公尺高;银山毛榉或称南国山毛榉(N. menziesii, 即孟席斯氏假山毛榉)产于新西兰,高30公尺,叶具钝圆的重齿,叶背面生有细小的具毛的孔。
怀山药的形态特征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多,断面干时白色。
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很少3叶轮生;叶片变异大,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长3-9(-16)厘米,宽2-7(-1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心形。叶腋内常有珠芽。雌雄异株。
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2-8厘米,近直立,2-8个着生于叶腋,偶而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卵形,较小;雄蕊6。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
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厘米,宽1.5-3厘米,外面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
花期6-9月,果期7-11月。
山竹的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12-20米,分枝多而密集,交互对生,小枝具明显的纵稜条。
叶片厚革质,具光泽,椭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长14-2 5厘米,宽5-10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中脉两面隆起,侧脉密集,多达40 50对,在边缘内联结;叶柄粗壮,长约2厘米,干时具密的横皱纹。
雄花2-9簇生枝条顶端,花梗短,雄蕊合生成4束,退化雌蕊圆锥形;雌花单生或成对,着生于枝条顶端,比雄花稍大,直径4.5-5厘米,花梗长1.2厘米;子房5 8室,几无花柱,柱头5-6深裂。
果成熟时紫红色,间有黄褐色斑块,光滑,有种子4-5,假种皮瓢状多汁,白色。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山葡萄的形态特征
山葡萄又名野葡萄,是葡萄科落叶藤本。藤可长达15米以上,树皮暗褐色或红褐色,藤匍匐或援于其它树木上。卷须顶端与叶对生。单叶互生、深绿色、宽卵形,秋季叶常变红。圆锥花序与对生,花小而多、黄绿色。雌雄异株。果为圆球形浆果,黑紫色带兰白色果霜。花期5-6月,果期8-9月。
山葡萄喜生于针阔混交林缘及杂木林缘,在长白山海拔200-1300米间经常可见,主要分布于安图、抚松、长白等长白山区各县。果熟季节,串串圆圆晶莹的紫葡萄掩映在红艳可爱的秋叶之中,甚为迷人。
山葡萄含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生食味酸甜可口,富含浆汁,是美味的山间野果。山葡萄是酿造葡萄酒的原料,所酿的葡萄酒酒色深红艳丽,风味品质甚佳,是一种良好的饮料。
木质藤本。枝条粗壮,嫩枝具柔毛。叶互生,阔卵形,长6~14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通常3浅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边缘有较大的圆锯齿,上面暗绿色,无毛或具细毛,下面淡绿色,被柔毛:叶柄长3~7厘米,被柔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2~3.5厘米,被柔毛;花多数,细小,绿黄色:萼片5,几成截形;花瓣5。长圆形,镊合状排列;雄蕊5;雌蕊1,子房2室。浆果近球形或肾形,宽6~7毫米,由深绿色变蓝黑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无毛,嫩枝疏被蛛丝状绒毛。卷须2-3分枝,每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阔卵圆形,长6-24厘米,宽5-21厘米,3稀5浅裂或中裂,或不分裂,叶片或中裂片顶端急尖或渐尖,裂片基部常缢缩或间有宽阔,裂缺凹成圆形,稀呈锐角或钝角,叶基部心形,基缺凹成圆形或钝角,边缘每侧有28-36个粗
锯齿,齿端急尖,微不整齐,上面绿色,初时疏被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基生脉5出,中脉有侧脉5-6对,上面明显或微下陷,下面突出,网脉在下面明显,除最后一级小脉外,或多或少突出,常被短柔毛或脱落几无毛;叶柄长4-14厘米,初时被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无毛;托叶膜质,褐色,长4-8毫米,宽3-5毫米,顶端钝,边缘全缘。
圆锥花序疏散,与叶对生,基部分枝发达,长5-13厘米,初时常被蛛丝状绒毛,以后脱落几无毛;花梗长2-6毫米,无毛;花蕾倒卵圆形,高1.5-30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高0.2-0.3毫米,几全缘,无毛;花瓣5,呈帽状粘合脱落;雄蕊5,花丝丝状,长0.9-2毫米,花药黄色,卵椭圆形,长0.4-0.6毫米,在雌花内雄蕊显著短而败育;花盘发达,5裂,高0.3-0.5毫米;雌蕊1,子房锥形,花柱明显,基部略粗,柱头微扩大。
果实直径1-1.5厘米;种子倒卵圆形,顶端微凹,基部有短喙,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呈椭圆形,腹面中棱脊微突起,两侧洼穴狭窄呈条形,向上达种子中部或近顶端。花期5-6月,果期7-9月。
山竹的形态特征
山竹为小乔木,高12-20米,分枝多而密集,交互对生,小枝具明显的纵稜条。
叶片厚革质,具光泽,椭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长14-2.5厘米,宽5-10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中脉两面隆起,侧脉密集,多达40-50对,在边缘内联结;叶柄粗壮,长约2厘米,干时具密的横皱纹。
雄花2-9簇生枝条顶端,花梗短,雄蕊合生成4束,退化雌蕊圆锥形;雌花单生或成对,着生于枝条顶端,比雄花稍大,直径4.5-5厘米,花梗长1.2厘米;子房5-8室,几无花柱,柱头5-6深裂。果成熟时紫红色,间有黄褐色斑块,光滑,有种子4-5,假种皮瓢状多汁,白色。
山竹果树能生长到20至80尺高, 除了流出黄色乳胶的部位外,山竹果树的树皮呈深褐色(接近黑色),长有短小、茂密的常绿厚叶,而且果实必须用手采摘。花朵直径304.8厘米,每簇3-9朵,长在枝头。果树长到304.8厘米高需要两年或更长的时间。
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果树原产于巽他和摩鹿加群岛(属于东印度群岛)上。种植后必须经过7-9年才能进行第一次收成,但大多是经过10-20年。完全成熟的山竹果树平均可结出500 个果实,但有些山竹果树可结出多达5,000 颗的山竹果。有些果树产果可达100年之久。
山竹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果实特征
外果皮
山竹进行不完全无配生殖,因此不需要受精即可长出果实。刚长出的果实为嫩绿色,如果在树下生长的话,果实会完全是白色。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果实体积变大,外果皮颜色逐渐变深,最后变为深绿色。最终整个果实会长到直径约4-8厘米为止,而且坚硬的外果皮会变得软些,这是其种子已发育完全。当果实体积停止增大后,叶绿素合成减缓,另一色相开始显现。
最初果实的外果皮色素为绿色,上有红色条纹,接着整体变为红色,最后变为暗紫色,此过程持续十多天,标志着果实完全成熟并可以食用。
山竹的外果皮中包含具有收敛作用的一系列多酚类物质,包括氧杂蒽酮和单宁酸,这些物质可以确保果实在未成熟时不受昆虫、真菌、植物病毒、细菌和动物的侵害。其中氧杂蒽酮具有抗癌和抗氧化作用。
内果皮
山竹可食用的内果皮在植物学中被称为假种皮,为白色,直径约为4-6厘米,由4-8瓣组成,为楔形,其中包含无融合生殖种子。在外果皮的内层存在一些突起的脊,是柱头残留的痕迹,呈轮状排列,与假种皮的瓣数相符。
种子
山竹的种子长约1厘米,扁平状,属于顽拗型种子,因此在发芽之前要保持种子的湿润。其种子的胚为珠心胚,不需要经过受精。山竹的种子一脱离果实就可以发芽,而在干燥条件下会迅速死亡。一个山竹果实中有多个种子,而其中只有一个可以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