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诊断鉴别
口腔癌诊断鉴别
诊断
一旦临床确定肿块来自口腔癌即应进一步判断其侵犯范围与深度,凡伴有咽痛,耳痛,鼻塞,鼻出血,张口困难,舌运动受限以及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时,均应考虑肿瘤可能已侵犯至口咽,上颌窦,鼻腔,舌外肌,咀嚼间隙以及下颌骨,从而结合口腔癌所在部位选用适当的景象学检查来进一步推断。
口腔癌与口腔粘膜白斑鉴别
口腔鳞癌常发生溃疡,典型的表现为质硬,边缘隆起不规则 ,基底呈凹凸不平的浸润肿块,溃疡面波及整个肿瘤区,需与一般口腔溃疡鉴别:
① 创伤性溃疡:此溃疡常发生于舌侧缘,与溃疡相对应处总有尖牙,牙残根或不规则的牙修复体,说明溃疡是由上述刺激物引起,溃疡质软,基底软无硬结,消除上述刺激物1~2周后溃疡即可自愈。
② 结核性溃疡:几乎均为继发性,大多为开放性肺结核直接蔓延的结果,常发生于软腭,颊粘膜及舌背,溃疡较癌性溃疡浅,溃疡基底软无侵润硬结,抗结核治疗有效, 影像学检查及组织活检可准确鉴别并诊断。
前列腺癌诊断鉴别
诊断
1.早期无症状,体检时可发现前列腺硬结,质硬如石,表面不平。
2.晚期出现前列腺肥大的症状,如尿频,尿痛,尿流变细,排尿困难等,可能与同时伴有前列腺肥大有关,但此时行直肠指检可发现腺体质硬而与周围组织固定,活动性差,对临床诊断非常重要,也可出现转移症状如腰背部疼痛,血尿,伴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
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清测定患者血清PSA水平可增高,游离PSA与总PSA的比值降低;有转移时血清酸性磷酸酶可能增高,二者合并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
4.B超检查前列腺内低回声结节,但须与炎症或结石相鉴别。
5.核素骨扫描较X线拍片常能早期显示转移病灶。
6.CT或MRI检查可显示前列腺形态改变,肿瘤及转移。
7.前列腺穿刺活检,可作为确诊前列腺癌的方法,未能穿刺取出肿瘤组织不能否定诊断。
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是一种恶性疾病,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必须与一些疾病相鉴别,以明确诊断。
(1)应与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二者一般容易鉴别,但在增生的前列腺腺体中,有的区域上皮细胞形态不典型,可被误认为癌,区别要点是:增生腺体中腺泡较大,周围的胶原纤维层完整,上皮为双层高柱状,细胞核较前列腺癌患者的小,并居于细胞基底部,腺体排列规则,形成明显的结节。
(2)与前列腺萎缩相鉴别
前列腺癌常起始于腺体的萎缩部,应注意鉴别,萎缩腺泡有时紧密聚集,萎缩变小,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核大,很象癌变,但这类萎缩改变多累及整个小叶,胶原结缔组织层仍完整,基质不受侵犯,其本身却呈硬化性萎缩。
(3)与前列腺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化生相鉴别
常发生于腺体内梗死区的愈合部,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分化良好,无退行性变或分裂相,化生的最突出特征是缺血性坏死或缺乏平滑肌的纤维结缔组织基质。
(4)肉芽肿性前列腺炎
细胞大,可聚集成片状,具有透明或淡红染色胞浆,小的泡状细胞核,很象前列腺癌,但实为巨噬细胞,另一类细胞则呈多形性,细胞核固缩,呈空泡状,体积小,成排或成簇排列,有时可见一些腺泡,鉴别时应注意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腺泡形成很少,病变与正常腺管的关系无改变,常可见退行性变的淀粉样体和多核巨细胞,而前列腺癌的细胞呈低柱状或立方形,有明确的细胞壁,致密嗜酸性的胞浆,细胞核较正常大,染色及形态可有变异,分裂不活跃,其腺泡较小,缺乏曲管状,正常排列形态完全丧失,不规则地向基质浸润,胶原结缔组织层已不存在,腺泡内含有少量分泌物,但很少有淀粉样体,前列腺癌如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则组织结构完全消失,毫无腺泡形成的倾向。
(5)另外,前列腺癌应与前列腺结核,前列腺结石相鉴别。
卵巢癌诊断鉴别
诊断
(一)早期诊断
由于卵巢恶性肿瘤早期无典型症状及体征,故详细询问病史及认真地体检和妇科检查仍极为重要,临床如遇可疑情况都应借助于现代影像学检查和广义的肿瘤标记物检查及早作出诊断,所谓可疑情况可能是较久的卵巢功能障碍,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或泌尿道症状,幼女卵巢增大或绝经后触及卵巢,以及原疑为卵巢瘤的迅速增大,固定,变硬等等。
(二)定位诊断
早期即能触及附件包块者,结合影像检查,定位诊断并不困难,但一些病例原发肿瘤小时即有卵巢外转移而形成盆腔内散在小结节,此时宜选择一些特殊检查方法辅助诊断(定性),不应单纯依靠随诊而因循坐误。
(三)定性诊断
虽诊断技术日新月异,但阴道后穹窿吸液涂片检查,子宫直肠陷凹穿刺液检查及腹水细胞学检查仍是简便,易行,快速的基本检查,对可疑病例,腹腔镜检查 及组织学检查可以立即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特别是阴道超声扫描可对早期卵巢恶性肿瘤的边界(波及范围)及内部结构(性质)作出有助于定性的诊断,内分泌检 查有助于卵巢性腺间质瘤和部分伴有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卵巢癌的诊断,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如CA125,CEA,SONA,SGA等对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 高,而其特异性较差,所以,不能凭单一免疫学检测判断其类型,但多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如同时检测CA125,CEA,铁蛋白及组织多肽抗原 (TPA),可提高定性诊断的可靠性。
鉴别诊断
1、卵巢非赘生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一般直径小于5cm,壁薄,多在1~2个月自然消退。
2、子宫肌瘤卵巢肿瘤有可能与子宫肌瘤囊性变或浆膜下子宫肌瘤混淆,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
3、早孕子宫增大变软,有停经史,hCG值升高可确诊,B超见有胚囊或胎心博动。
4、慢性尿潴留多有排尿困难或尿不净病史,包块位于下腹正中,边界不清,导尿后包块即消失,亦可用B超检查鉴别。
5、附件炎性包块有慢性盆腔炎与不育史,包块位置较低,有触痛,与子宫有粘连。
6、腹水与结核性腹膜炎(包裹性积液)与巨大卵巢囊肿鉴别。
直肠癌诊断鉴别
1. 大便常规+潜血:可作为简单的筛查指标,如果潜血阳性需高度重视需进一步检查了
解消化道(胃、小肠、大肠及直肠)情况。
2. 肿瘤标志物检查:针对大肠癌的标志物主要有两个:CEA 及CA-199,术前这两个标
志物升高应注意有无肝脏、肺的转移,CEA手术前的阳性率约为30%,术后复发时阳
性率约为70%。
3. 对直肠指诊没有问题的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可行结肠镜进一步检查以了解指诊不能
触及的直肠及大肠的情况。如不愿意行结肠镜检查可行钡灌肠检查(注意行结肠镜或
钡灌肠检查前一定要排除有无肠梗阻,如有肠梗阻则禁止服用泻药准备肠道)。
4. 胸透或胸片:排除有无肺部转移
5 .肝脏超声检查或腹部CT检查:排除有无肝脏转移
6..盆腔CT或磁共振(MRI)检查了解肿瘤浸润情况及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诊断鉴别
诊断
乳腺癌的诊断方法很多,常用的是乳腺钼靶片,最准确是病理诊断,一般先行影像检查,如有怀疑再进行病理检查,随着西医的病理结果与中医证型密切关系的深入研究,乳腺的中医诊断也不可轻视,诊断的最终目的是治疗,中西医联合诊断会对合理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乳腺癌的诊断方法-西医影像检查
乳腺癌的早期检出影像检查占重要地位。
①超声检查:乳腺肿块内微小钙化,边缘&ldquo毛刺&rdquo征,纵横比大于 1 ,癌的可能性最大,通过半定量法和彩色扑获技术观察癌肿血流峰值流速,彩色像素平均密度,血管平均密度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很大帮助,穿入型血管和MVD对诊断乳癌有较高敏感性。
②MRI检查 :采用顺磁对比剂强化再行MIP重建对乳癌的显示率为 1 0 0 %,MRS强烈提示乳癌组织内胆碱水平增高,水 /脂肪比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织,是诊断乳癌重要标准。
③CT检查: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 0 .2cm癌灶,乳癌增高的相关参数和MVD密切相关,较好显示转移淋巴结情况。
④X线检查:对乳癌钙化灶的检出最具优势,X线数字摄影有助CAD,MWA和CMRP技术能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
⑤红外热像图:通过数字化定量系统对乳癌热区温度量化分析,标定病变中心与周围组织温差,判断肿块良,恶性。
⑥微创影像:对缺乏影像特征的微小病灶开展超声引导活检,3D CE PDU改善超声呈像CT引导下活检定性。
二、西医诊断乳腺癌方法的评价
综合评价针吸细胞学检查,癌细胞DNA 含量分析,癌胚抗原检测和乳腺钼靶片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作用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最高,为85.35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DNA 含量的假阳性率最高,为34.20 % 钼靶X 摄片的假阴性率最高,为44.54 % 而4项指标联合诊断使乳腺癌诊断符合率提高到92.35 %,假阳性率降至1.96 %,假阴性率降至5.93 %,4项指标联合诊断可以明显提高乳腺癌的正确诊断率,并有助于早期诊断。
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不仅对乳腺疾病诊断有重要适用价值,而且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分型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对鉴别乳腺增生及乳腺纤维腺瘤有否癌变有重要指导意义,穿刺成功率高达100%,早期诊断率16.9%,总诊断准确率高达 98.6%,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具有创伤小,简单快速,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结果准确等优点,各项技术指标明显高于传统诊断方法,是目前任何方法无法取代的,有较高推广实用价值。
三、中医证型与西医病理的相关性
研究肝郁痰凝型乳腺癌的钼靶X线影像特点,探讨其病理基础,例肝郁痰凝型乳腺癌中,乳腺类型以致密型及混合型居多(占78%),异常血管征及透环征出现频率较高(占80%以上),腋淋巴结转移出现频率偏低(占12%)。
鉴别诊断
(一)隐性乳腺癌 指临床上触不到肿块,乳腺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癌,常为X线检查等方法发现或以腋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应与副乳腺癌相鉴别,治疗上,现在一般认为,一旦诊断为隐匿性乳腺癌,若无锁骨上及远处转移,应行根治术治疗,多数报道其疗效优于或相似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
(二)男性乳腺癌 男性乳腺癌并不多见,发病率为乳腺癌中1%,为男性恶性肿瘤中0.1%,发病年龄较女性乳腺癌平均高出6~11岁。
男性乳腺癌的症状主要是乳晕下无痛性肿块,20%病人有乳头内陷,结痂,排淮,肿块边界常不清,常早期有皮肤或胸肌粘连,腋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男性乳腺癌的病理表现与女性乳腺癌相似,绝大多数是浸润性导管癌,男性乳腺无小叶组织,因而病理上未有小叶原位癌的报道,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同女性乳腺癌,但因男性病例乳腺组织较小,且易早期侵犯胸肌,手术方式应以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为主。
对晚期或复发病例应用内分泌治疗,效果比女性乳腺癌为好,主要治疗方法是双侧睾丸切除,有效率可达50%~60%,之所以如此高疗效率是由于近84%的肿瘤组织ER阳性,有效期平均持续12月,如果病人不愿接受睾丸切除,或既切除后病情再发,尚可服用女性激素,男性激素或TAM而获得好效,类此添加性内分泌疗法在病人已显示睾丸切除术无效的情况下将产生佳效,这种二线内分泌疗法的显效率界于30%~50%之间,化疗仅在内分泌治疗,包括祛除性和添加性,失败后方宜开始,其用药和给法相当于女性乳癌。
(三)炎性乳癌 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临床类型,常呈弥漫性变硬变大,皮肤红,肿,热,痛和水肿明显,发病呈爆发性,十分近似急性炎症,因而又称为癌性乳腺炎,本病的诊断要点为:①局部虽表现为红肿热痛,但无发冷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
②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
③早期皮肤呈典型的紫罗兰色,呈斑片状水肿,境界清楚,边缘稍隆起,毛孔粗大如桔皮样改变,红肿范围大于乳腺的1/3以上,消炎治疗1周后红肿不见消退。
④在红肿乳腺组织内有时能触及质地硬韧的肿块。
⑤同侧腋窝多能触及质地较硬的淋巴结。
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病理切片能提供诊断依据。
炎性乳腺癌以往应用手术或放射治疗的预后很差,平均生存期为4~9个月,因而对炎性乳腺癌不主张用手术治疗,目前大多数作者对炎性乳腺癌均采用化疗及放疗的综合治疗,即先用3~4疗程化疗后作放疗,放疗后再作化疗。
(四)妊娠期和哺乳期乳腺癌 乳腺癌发生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约占乳腺癌病例中0.75%~31%,妊娠期及哺乳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使肿瘤的生长加快,恶性程度增高,同时在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组织的生理性增大,充血,使肿瘤不易早期发现,同时易于播散。
妊娠期乳腺癌的处理原则与一般乳腺癌相似,但治疗方法的选择还决定于肿瘤的病期及妊娠的不同时期,早期妊娠时是否中止妊娠应根据不同的病期,病期较早时可不必中止妊娠,病期是Ⅱ,Ⅲ期或估计术后需要化疗及放疗者则宜先中止妊娠能提高生存率,相反常由于中止妊娠延迟了手术治疗,反而影响治疗效果。
哺乳期乳腺癌的治疗首先应中止哺乳,术后辅助治疗方法与一般乳腺癌相似,预防性去除卵巢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肾癌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症状和检查诊断。血尿是重要的症状,红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3%~4%;亦可发生进行性贫血,双侧肾肿瘤,总肾功能通常没有变化,血沉增高,某些肾癌患者并无骨骼转移,却可有高血钙的症状以及血清钙水平的增高,肾癌切除后症状迅速解除,血钙亦回复正常,有时可发展到肝功能不全,如将肿瘤肾切除,可恢复正常。
鉴别诊断
由于肾癌有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术前诊断多无困难,但误诊误治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有时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因此必须加以注意。
1.肾囊肿:
典型的肾囊肿从影像检查上很容易与肾癌相鉴别,但当囊肿内有出血或感染时,往往容易被误诊为肿瘤,而有些肾透明细胞癌内部均匀,呈很弱的低回声,在体检筛查时容易被误诊为非常常见的肾囊肿,Cloix报告了32例“肾脏复杂囊性占位”手术探查结果,发现其中41为肾癌,对于囊壁不规则增厚,中心密度较高的良性肾囊肿,单独应用上述任何一种检查方法进行鉴别都比较困难,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必要时可在B超引导下行穿刺活检,轻易地放弃随诊或鲁莽地进行手术都是不可取的。
2.肾错构瘤:
又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遍开展,越来越多见于临床,典型的错构瘤内由于有脂肪成分的存在,在B超,CT和MRI图像上都可作出定性诊断,临床上容易与肾细胞癌进行鉴别,肾错构瘤B超示肿块内有中强回声区,CT示肿块内有CT值为负数的区域,增强扫描后仍为负值,血管造影显示注射肾上腺素后肿瘤血管与肾脏本身血管一同收缩;肾细胞癌B超示肿块为中低回声,肿块的CT值低于正常肾实质,增强扫描后CT值增加,但不如正常肾组织明显,血管造影显示注射肾上腺素后肾脏本身血管收缩,但肿瘤血管不收缩,肿瘤血管特征更明显。
可以看出,肾癌与肾错构瘤的鉴别要点在于肾癌内没有脂肪组织而错构瘤内有脂肪组织,但少数情况下,肾细胞癌组织中也会因含有脂肪组织,造成误诊,另外,含脂肪成分少的错构瘤被误诊为肾癌的情况也不少见,我所1984-1996年收治的49例错构瘤病人中,11例因术前B超为低回声和(或)CT为中高密度肿物而被诊断为肾癌,分析造成误诊的原因有:有些错构瘤主要由平滑肌构成,脂肪成分少;瘤内出血,掩盖脂肪成分,致B超和CT无法辨别;肿瘤体积小,由于容积效应,CT难以测出肿瘤的真实密度,对此种情况,加做CT薄层平扫,必要时B超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有助于诊断,也有作者认为,错构瘤内出血掩盖脂肪组织的CT特征比较显著,但对B超结果的干扰则较少。
3.肾脏淋巴瘤:
肾脏淋巴瘤少见但并不罕见,Dimopoulos等报告,在210例肾脏肿瘤病人中,有6例为原发性肾脏淋巴瘤,肾脏淋巴瘤在影像学上缺乏特点,呈多发结节状或弥漫性湿润肾脏,使肾脏外形增大,腹膜后淋巴结多受累,我所近年收治4例病人中的3例术前未获诊断,另1例靠术前穿刺活检证实为本病。
4.肾脏黄色肉芽肿:
是一种少见的严重慢性肾实质感染的特殊类型,形态学上有两种表现:一种为弥漫型,肾脏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内部结构紊乱,不容易与肿瘤混淆;另一种为局灶性,肾脏出现局限性实质性结节状回声,缺乏特异性,有时与肿瘤难以鉴别,但这部分病人一般都具有感染的症状,肾区可及触痛性包块,尿中有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只要仔细观察,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皮肤癌诊断鉴别
1.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皮肤粘膜连结处及四肢,下唇,鼻,耳,手背和阴部,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损害发展较快,局部充血明显,或周围及表面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角化现象明显,边缘高起坚硬,炎性反应显著,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病人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助诊断。
3.皮肤原位癌(Bowen’s disease):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中央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4.盘状红斑狼疮: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鉴别。
5.角化棘皮瘤: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厘米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
6.帕哲氏病(Paget’s disease):常侵犯40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早期仅为乳头部小片鳞屑性红斑,境界清楚,逐渐波及其邻近皮肤,表面易于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损害经过缓慢,无自愈倾向,偶见于乳房以外其他大汗腺分布区,如腋窝,外生殖器,肛周,口唇,鼻翼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Paget细胞,见此细胞即可确诊。
7.转移性皮肤癌:由其他器官原发性癌转移到皮肤而发,一般为多发性,同时有其他器官原发性癌的症状及体征。
睾丸癌诊断鉴别
睾丸癌的诊断包括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和病理诊断:
实验室诊断:主要为血清β-HCG、AFP和LDH检测,这些血清肿瘤标志物对治疗、随访和预后有重要意义。β-HCG是由合体滋养层细胞合成,血清半衰期为24-36小时,在绒毛膜癌、胚胎性癌和精原细胞癌患者血中升高。AFP升高见于纯胚胎性癌、畸胎癌、卵黄囊肿瘤和混合性肿瘤,但纯绒毛膜癌和纯精原细胞癌不合成AFP。AFP的血清半衰期为5-7天。LDH升高可见于睾丸肿瘤,但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并不高,其升高程度可用于提示病变严重或广泛程度,治疗后的升高还可提示复发。LDH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可预示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对中危患者,降至正常的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影像学诊断:阴囊B超可帮助确认睾丸内的肿块,是临床首选方法。腹部盆腔CT用于了解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胸部平片和CT用于评价是否存在肺转移。因此,腹部/盆腔CT是所有患者分期分级的重要依据。在治疗后的随访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对治疗后残余肿瘤评价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病理诊断:对睾丸肿瘤进行穿刺活检虽然可以明确诊断,但有发生肿瘤种植转移的风险,因此应禁止行经阴囊睾丸穿刺活检。
睾丸癌的鉴别诊断包括睾丸内表皮样或皮样囊肿、睾丸扭转、附睾炎、附睾-睾丸炎、鞘膜积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