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脑干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原发性脑干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原发性脑干损伤的典型表现多为伤后立即陷入持续昏迷状态,早期即出现生命体征功能紊乱,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多变,眼球位置异常,四肢肌张力增高,去大脑强直,伴有单侧或双侧锥体束征,交叉性瘫痪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顽固性呃逆,脑性肺水肿等。不同部位的脑干损伤其表现也不同: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较为突出,系因网状结构受损所致。伤及动眼神经核时可表现出眼球歪斜,一侧外上一侧内下呈跷板状,去大脑强直;脑桥受损后除有持久意识障碍外,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呼吸节律紊乱,呈陈施氏呼吸或抽泣样呼吸;延髓受损的表现主要为呼吸抑制和循环紊乱,呼吸缓慢、间断,可在短时间内停止呼吸,脉搏快弱,血压下降。
颅脑损伤包括什么 颅脑损伤严重吗
颅脑损伤的分型有四种,轻型损伤就比较轻微,但是中重型以上都是损伤比较严重的。轻型主要是损伤昏迷时间在三十分钟以内,主要包括一些单纯的脑震荡。中型是指昏迷在十二小时以内,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主要是一些轻度的脑挫裂伤。重型是伤后昏迷在十二小时以上,意识逐渐加重或者是再次出现昏迷,主要指那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内血肿。特重型就是脑原发性的损伤,伤后昏迷去大脑强直或者伴有休克,多脏器的损伤,晚期有脑疝,生命体征严重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脑损伤后遗症的饮食需求介绍
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造成脑组织器质性损伤。根据伤后脑组织与外界相同与否分为开放性及闭合性脑损伤。根据暴力作用于头部时是否立即发生脑损伤,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
病因
开放性脑损伤多有锐器或火器直接造成,均伴有头皮裂伤、颅骨骨折、硬脑膜破裂和脑脊液漏;闭合性脑损伤为头部受到钝性物体或间接暴力所致,往往头皮、颅骨完整。
临床表现
1.脑震荡
受伤当时即出现短暂意识障碍,常为数秒或数分钟,多不超过半个小时。病人有逆行性遗忘,头痛、头晕、失眠。烦躁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2.脑挫裂伤
受伤当时即出现意识障碍,一般时间均较长。生命体征改变多明显,出现局灶症状、颅压增高、头痛呕吐等症状。
3.弥漫性轴索损伤
伤后立即出现昏迷,且昏迷时间较长。可有一侧瞳孔或双侧瞳孔散大。
4.脑干损伤
受伤当时立即出现昏迷,昏迷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双侧瞳孔不等大或大小多变。病人出现去大脑强直,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呼吸功能紊乱、心血管功能紊乱和体温变化,内脏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和顽固性呃逆。
检查
1.脑震荡
腰椎穿刺检查颅内压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不含血、白细胞。头部X平片检查和CT检查无异常。
2.脑挫裂伤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有红细胞或血性脑脊液。头部CT了解有无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无中线移位及除外颅内血肿。头部MRI了解具体损伤部位、范围及周围水肿情况。
3.弥漫性轴索损伤
头部CT可见大脑皮质和髓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内囊区有多个点或片状出血灶。头部MRI可精确反映出早期缺血灶、小出血灶改变。
4.脑干损伤
脑脊液多呈血性。头部X线平片多伴有颅骨骨折。头部CT可显示脑干有点片状高密度区,脑干肿大、脑池受压或闭塞。MRI能精确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
诊断
1.脑震荡
有明确外伤史及一过性意识丧失、逆行性遗忘临床症状,无明显生命体征改变,亦无阳性体征。
2.脑挫裂伤
根据外伤史、伤后有较长时间昏迷。存在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和头颅CT表现可明确诊断。
3.弥漫性轴索损伤
明确颅脑外伤史,伤后及出现意识障碍、可有瞳孔大小变化,无明显神经系统局灶性定位体征,头颅CT可无明显异常。
4.脑干损伤
伤后即出现昏迷并进行性加重、瞳孔多变、早期发生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出现去大脑强直及双侧病理征阳性。
治疗
1.脑震荡
伤后短时间密切观察意识、肢体活动和生命体征变化。急性期卧床休息,头痛时可用颅痛定对症治疗。
2.弥漫性轴索损伤
1.轻者同脑震荡,重者同脑挫裂伤。2.脱水治疗。3.昏迷期间防止继发感染。4.重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5.高压氧和康复治疗。
3.脑挫裂伤
1.轻型脑挫裂伤病人,治疗同弥漫性轴索损伤。2.昏迷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3.伴有脑水肿病人应用脱水治疗。4.严重脑挫裂伤伴脑水肿病人,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需急诊行开颅手术。
4.脑干损伤
主要是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保护脑干功能不再继续受损,冬眠低温疗法及高压氧疗效肯定。
颅脑损伤分类和表现
颅脑损伤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轻型、中型、重型和特重型。
轻型指的是伤后昏迷的时间在三十分钟之内,有轻微的头晕、头痛的症状,没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主要包括单纯的脑震荡。
中型是指昏迷在十二小时以内,有阳性体征,包括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重型是指昏迷在十二小时以上,意识逐渐加重,或者是再次出现昏迷,主要包括些广泛的脑挫伤,脑干损伤或者是颅内血肿。
特重型就是原发性脑损伤,伤后昏迷比较深,有去大脑强直症状,或者是多脏器的损伤,晚期有脑疝,危及生命,或者是呼吸接近停止。
脑外伤后遗症的特点
根据损伤特点,可将颅脑损伤分为局部损伤和弥漫性损伤。二者在致伤因素、损伤机制和病理表现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别。另外,根据脑损伤发生的时间可以将颅脑损伤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二者具有不同的病理表现。
颅脑损伤始于致伤外力作用于头部所导致的颅骨、脑膜、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机械形变(mechanical distortion)。损伤类型则取决于机械形变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原发性脑损伤主要是神经组织和脑血管的损伤,表现为神经纤维的断裂和传出功能障碍,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功能障碍甚至细胞的死亡。
继发性脑损伤包括脑缺血、脑血肿、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这些病理生理学变化是由原发性损伤所导致的,反过来又可加重原发性脑损伤的病理改变。
二者的发生机制不同。在局部脑损伤中,创伤导致脑挫伤和血肿的发生,从而出现颅内占位效应,导致脑移位、脑疝和继发性脑干损伤的发生。而后者则是昏迷发生的主要原因。
颅脑损伤的病因及分类有哪些
颅脑损伤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以及脑神经在受到外力作用后所发生的损伤。病因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1) 根据脑损伤病理改变的先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①原发性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后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脑挫裂伤等。② 继发性脑损伤:是指头部受伤一段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主要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等。(2) 根据受伤后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脑损伤。① 开放性脑损伤:多由锐器或火器直接造成,常伴有头皮裂伤、颅骨骨折和硬脑膜破裂,有脑脊液漏。② 闭合性脑损伤:为头部接触钝性物体或间接暴力所致,脑膜完整,无脑脊液漏。
脑震荡的诊断
脑震荡的诊断过去主要以受伤史,伤后意识短暂昏迷,近事遗忘,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作为依据,但客观的诊断依据及其与轻度脑挫伤的临床鉴别仍无可靠的方法,因此,常需借助各种辅助检查方法始能明确诊断:
一、脑震荡的实验室检查:
如颅骨平片未见骨折,腰穿测压在正常范围,脑脊液没有红细胞;脑电图仅见低至高波幅快波偶尔有弥散性δ波和θ波,1~2天内恢复,或少数病人有散在慢波于1~2周内恢复正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有Ⅰ~Ⅴ波波间期延长,Ⅴ波潜伏期延长或有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CT检查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应为阴性,但临床上发现有少数病人首次CT扫描阴性,而于连续动态观察中出现迟发性颅内继发病变,应予注意,此外,有学者报道用放射性核素131I-IMP和 99mTc-HM-PAO施行单光子发射CT扫描(SPECT),检查青少年脑震荡病人,发现70%有小脑和枕叶血流降低。
二、脑震荡与脑挫伤的诊断鉴别:
暴力作用于头部,造成脑组织器质性损害,称脑挫裂伤。其临床表现与脑震荡相似而程度较为严重,可出现脑损伤的局部症状,并常伴有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挫裂伤有与脑震荡相似的临床表现,但程度较重。脑挫裂伤因有脑器质性损害,故可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脑脊液血性,有别于脑震荡。
脑挫伤的临床特点:
1.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程度是衡量脑损伤轻重的客观指标,其昏迷时间可由半小时至数天,甚至数月,严重者可持续数年直至死亡。
2.头痛
清醒后头痛,多为持续性胀痛、严重者似裂开样疼痛。伴恶心、呕吐,其症状较脑震荡持续时间长且重。
3.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
根据脑挫裂伤部位的不同,可在伤后立即出现不同的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及体征,如偏瘫、单瘫、失语、失用、偏旨,小脑及锥体外系症状和体征,部分病人亦可出现癫痫发作。若脑挫裂伤发生在非重要功能区,或损伤范围较小,程度较轻,亦可无局灶症状及体征出现。
4.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数病人常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此时病人头痛更加剧烈。伴恶心、呕吐等颅压高的表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血性。
5.生命体征的变化
一般脑挫裂伤的当时可有短暂的脉搏细弱,血压偏低利呼吸缓慢等表现,但多数迅速恢复正常。若不恢复提示有牧严重的脑干损伤,或其他合并损伤。
6.脑下损伤
脑干损伤可分为两种:1.原发性脑干损伤,即外界暴力量接造成的脑干损伤;2.继发性脑干损伤,系指脑疮或脑水肿压造所致腑干损伤。
关于脑震荡有什么诊治措施
何谓脑震荡?
脑震荡是属于原发性脑损伤的一种表现。所谓原发性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时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人们常常会把脑震荡误解成十分严重的脑损伤。其实根据脑损伤的损伤程度及部位,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脑挫裂伤及原发性脑干损伤等几种。脑震荡是其中受伤程度最轻的一种。
脑震荡常有的症状:
脑震荡是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肉眼上无神经病理改变可见,但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在受伤当时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也可以出现神志不清或者完全昏迷,历时数秒到数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病人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受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脑震荡严重者可在意识障碍期间有皮肤苍白、出汗、甚至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浅慢、肌张力降低等,但随着意识的逐渐清醒,上述情况也随之消失而恢复正常。此后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头昏等症状,短时间内自行好转。神经系统检查,脑CT及脑脊液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脑震荡应如何治疗呢?
1.一般的脑震荡不需要特殊治疗,一般只需休息7-14天。
2.在脑震荡恢复期,可参加一些娱乐活动,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可分散对脑震荡后遗症状的注意力,加速疾病的康复。
3.对于出现头痛、精神紧张的人们,可以口服一些镇痛、镇静药物。减少外界刺激,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畏惧心里。特别是学龄儿童,要通过一些适当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及耐心的解释,帮助孩子们度过这一段时期。
4.有少数病人也可能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近期内(一般是2-3天内)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昏迷)、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头昏)等指标,若发现异常,立即送医院检查,必要时进行头颅CT检查。
小儿颅脑损伤的病因是什么
(一)发病原因
1.主要原因 引起儿童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坠落、撞击,新生儿颅脑损伤主要由产伤引起。
2.分类及分型 颅脑损伤的分类及分型:
(1)分类:颅脑损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①原发性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脑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多发血肿或混合性血肿、脑室内出血等。
②继发性脑损伤:包括脑移位或脑疝引起的压迫性损伤、弥散性脑肿胀和脑梗死等。
(2)分型:
①根据哥拉斯格昏迷评分分型:根据伤后神经体征表现(哥拉斯格昏迷评分)可将其分为3型:轻型(13~15分);中型(9~12分);重型(3~8分)。
②按损伤的程度分型:也可将分为4型:
A.轻型:无颅骨骨折,且意识丧失不超过30min。
B.中型:颅骨骨折、轻度脑挫裂伤,或伤后意识丧失达30min至12h。
C.重型:所有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意识丧失12h以上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者。
D.特重型:伤后深昏迷伴去大脑强直,出现双瞳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者。
(二)发病机制
儿童颅脑损伤的特点:儿童未发育成熟的颅脑结构特征对外伤的即刻效应起重要作用。婴幼儿颅骨薄而弹性好,骨缝未闭合,在外力作用下易变形,可缓冲撞击的能量,减轻加速性损伤。幼儿前中颅窝底相对平坦光滑,对移动脑组织的摩擦抵抗力小,可减轻减速性对冲伤。另外,小儿的蛛网膜下腔较成人小,脑组织可以活动的幅度小,因此小儿颅脑外伤导致的脑表面挫伤较少。但是,小儿颅脑结构也有加重损伤效应的一面。小儿头皮各层之间连接疏松血管丰富,损伤后可引起广泛头皮下血肿且血肿不易自限,常常造成失血性休克;小儿颅骨骨折伴硬膜撕裂者,因脑搏动的冲击而使骨折线可进行性增宽,形成儿童特有的生长性骨折,可造成骨质缺损,甚至可形成局部脑膨出;小儿脑组织血流量较成人大,脑表面血管密集,外力下颅骨变形造成血管撕裂后,出血比较凶猛;小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组织通透性高,外伤后脑组织水肿、肿胀明显,往往加重继发性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