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
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症状一般可累及全身,在病情发作时候头疼的情况是最容易出现的,这个时候总是会让感觉十分痛苦,更是无法专心工作和学习。针对于这种症状来说,一定不能简单的止痛,要进行全面的治疗。那一般是采用什么样的药物呢?下面小编就会作出说明。
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如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者,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消炎痛)、去痛片、布洛芬等。咽痛可用各种喉片如溶菌酶片、健民咽喉片,或中药六神丸等口服。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肿时,可使用盐酸伪麻黄碱,也可用1%麻黄碱滴鼻。感冒时常有鼻黏膜敏感性增高,频繁打喷嚏、流鼻涕,可选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
同时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单纯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酌情使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极少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如无发热,免疫功能正常,发病超过两天的患者一般无需应用。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常规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
以上便是解决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方法,患者应当在发病之后就开始治疗,不要等到症状变得严重时,再去做相应的检查,要不然治疗的难度可能就会增加。小编建议患者在头痛难受时最好是卧床休息,还要注意多喝一些白开水。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
起病较急,潜伏期1~3天不等,随病毒而异,肠病毒较短,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较长。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
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2~3天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并发咽鼓管炎时可有听力减退等症状。脓性痰或严重的下呼吸道症状提示合并鼻病毒以外的病毒感染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如无并发症,5~7天可痊愈。
2.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
(1)急性病毒性咽炎 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或灼热感,咳嗽少见,咽痛不明显。当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2)急性病毒性喉炎 多由鼻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喉部的喘鸣音。
哺乳期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偏方
如果妈妈的感冒症状轻微,通常不主张用药,妈妈可通过多喝水注意休息来缓解症状,而且在喂奶时妈妈最好戴一个口罩,防止近距离传染。
妈妈感冒常常合并发烧(测量体温在38~40℃),应在家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便于体力恢复;多进食富含营养的流汁如牛奶,稀饭,面条等,少吃多餐,发高烧时禁吃鸡蛋;同时多喝温开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500毫升.不要逢热就退,因为一定限度的发热(体温低于38.5℃)对机体有保护 作用,此时血液中白细胞生成增多,抗体生成活跃,酶的活性增加,肝脏解毒作用加强,有利于消除致病因素而不需要急于退烧.
滥用退烧药有时比发热本身更不利,临床常用的退烧药也有程度不一的毒副作用.若测量体温≥39℃,可首先选用口服退烧药,同时也可采用物理降温.抗菌素只用于感冒合并细菌感染情况(患 者表现发高烧,精神萎靡,扁桃体灌脓或白血球增多,超过12000个/立方毫米),治疗常选用一种抗菌素治疗。
如果出现了发烧的症状,那么最好用一些抗病毒感染的药物,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等;若合并了感染,还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菌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等。不过,若是体温达到了37.7℃以上,那么妈妈就需慎喂宝宝,因为这时可能会把一些病菌通过乳汁带给宝宝,最好是停止哺乳。但妈妈也应把奶挤出来,以免造成乳汁淤积。
哺乳期感冒治疗起来确实非常麻烦,所以正在哺乳期的母亲一定要多注意调理,应该在闲暇的时间注意适当的运动,这样能够增强女性的抵抗力,也可以选择喝鸡汤,对于调养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也可以预防人出现感冒发烧等其他的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1.治疗原则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治继发细菌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严重或年老体弱者。
2.具体治疗方珐
(1)对症治疗:高热与身体疼痛较重者可用解热镇痛药,但应防止出汗较多所致的虚脱,在儿童中禁用阿司匹林,防止Reve综合征的发生。干咳者可用咳必清、棕色合剂或可待因。高热、中毒症状较重者,应予以输液与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针对病原菌及早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中药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在发病最初1~2日使用,可减轻症状,但无抗病毒作用。
(2)抗生素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
1)青霉素640万~960万U/d,分为2~4次静脉滴注。
2)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轻氨苄每次0.5 g,口服,每日3次;或头孢唑林4-6g/d,分为2~3次静脉滴注;或头孢拉定3-4 g/d,分为2~3次静脉滴注。
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2g/d。分4次口服;或1~2g/d。静脉滴注;或罗红霉素0.15 g,口服,每日2次;或阿奇霉素0.5 g,口服。每日1次:
4)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每次0.4 g。静脉滴注,每口 1次;或环丙沙星,每次0.4 g,静脉滴注,每日 1次。
(3)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应用抗病毒药有一定效果。可减少病毒的排毒量,抑制病毒复制,减轻临床症状,并防止病毒向下呼吸道蔓延导致肺炎等并发症:
1)金刚烷胺:为M2离子通道阻滞剂,可阻断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抑制病毒复制,对甲型流感有效。发病48小时内用药效果好。
用量:成人为每日100~200 mg,老人每日100 mg,儿童为4—5 mg/(kg·d);
用法:分2次口服,疗程5日;
不良反应:口干、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
2)甲基金刚烷胺用量:100-200 mg/d,分2次口服,其抗病毒活性比金刚烷胺高2-4倍,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
(4)中医中药治疗:可选用中成药有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0 ml,口服,每日3次;或双黄连口服液每次10-20 ml,口服,每日3次。流行性感冒
(5)可能有用的药物或疗法
1.维生素C:有报道称大剂量的维生素C(8.0g/L)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2.葡萄糖酸锌锭剂:体外实验显示其对鼻病毒有抑制作用,有临床对照试验表明症状持续时间缩短,但不良反应较多。
3.呼吸加热湿化气:因为鼻病毒复制的最适宜温度是33℃,故提倡呼吸加热湿化气治疗感冒。
下呼吸道感染治疗的方法
1、对症治疗:病情较重或发热者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如有发热、头痛,可选用解热止痛片如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口服。咽痛可用消炎喉片含服,局部雾化治疗。鼻塞、流鼻涕可用1%麻黄素滴鼻。并且保证充分休息、吸氧、排痰、退热等。
2、抗菌药物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单纯的病毒感染一般可不用抗生素。化学药物治疗病毒感染,尚不成熟。
3、中医治疗:采用中成药或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上呼吸道感染有其独到之处。
4、抗病原治疗:抗病原菌治疗,又称“治本”,这是最重要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5、全身支持疗法:包括充足的热量、营养、蛋白的摄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6、治疗原发疾病及提高免疫力:如糖尿病、肿瘤所致的阻塞性肺炎,应积极控制原发病。
7、消除病灶:如果导致肺炎的病原体是从原发灶经血流循环入侵至肺引起的,应及时消除及治疗原发病灶。
8、 积极治疗:如肺炎有合并症时,如休克、脓胸时,应预积极治疗。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
一、药物疗法
体温在38℃以上时,可服用药物退热,4小时可重复一次。如发生高热时,可用75%酒精兑一倍温开水在颈部两侧、腋下、腹部沟部等有大动脉搏动处做酒精擦浴,头部可用冷毛巾湿敷降温,防止惊厥。药物降温可用阿司匹林。有高热惊厥时止惊药可用苯巴比妥钠肌注。
一般不用抗生素。疑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时可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等。具体用药由医生确定。
二、饮食疗法
1、芫荽黄豆汤
取30克的香菜以及50克的黄豆,然后放入锅中进行煎煮,煮好之后加入少量的食盐食用即可。
2、大白菜根煮水
大白菜根7个,煮沸,3分钟关火,加盖焖30分钟,根去掉,代水温服。
3、白菜干猪肺汤
白菜干(200克)、猪肺(200克),盐(3克)、蜜枣(3枚)、植物油(20克)。
做法
1、将猪肺洗净,入沸水中氽烫后,捞出切块;
2、炒锅加油烧热,将猪肺翻炒至熟后,用清水漂洗,沥干备用;
3、将白菜干洗净备用;
4、将猪肺、白菜干、蜜枣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约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
补肺止咳、消燥除热、下气消食。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一、对症治疗
病情较重或发热者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如有发热、头痛,可选用解热止痛片如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口服。咽痛可用消炎喉片含服,局部雾化治疗。鼻塞、流鼻涕可用1%麻黄素滴鼻。
二、抗菌药物治疗
如有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单纯的病毒感染一般可不用抗生素。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和病变范围的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
起病较急,潜伏期1~3天不等,随病毒而异,肠病毒较短,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较长。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
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2~3天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并发咽鼓管炎时可有听力减退等症状。脓性痰或严重的下呼吸道症状提示合并鼻病毒以外的病毒感染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如无并发症,5~7天可痊愈。
2.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
(1)急性病毒性咽炎 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或灼热感,咳嗽少见,咽痛不明显。当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2)急性病毒性喉炎 多由鼻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喉部的喘鸣音。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1周,多于夏季发作,儿童多见,偶见于成年人。体检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疱疹。
治疗
1.对症治疗
(1)休息 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
(2)解热镇痛 如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者,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消炎痛)、去痛片、布洛芬等。咽痛可用各种喉片如溶菌酶片、健民咽喉片,或中药六神丸等口服。
(3)减充血剂 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肿时,可使用盐酸伪麻黄碱,也可用1%麻黄碱滴鼻。
(4)抗组胺药 感冒时常有鼻黏膜敏感性增高,频繁打喷嚏、流鼻涕,可选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
(5)镇咳剂 对于咳嗽症状较明显者,可给予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药。
2.病因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 单纯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酌情使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极少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2)抗病毒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而且滥用抗病毒药物可造成流感病毒耐药现象。因此如无发热,免疫功能正常,发病超过两天的患者一般无需应用。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常规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
3.中医中药治疗
具有清热解毒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亦可选用,有助于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应用较为广泛。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1、一般治疗及护理。
(1)居住环境要注意清洁、安静、光线充足,定时开窗换气,避免对流风直接吹患儿。
(2)高热时卧床休息。
(3)给予易消化物,供给足够水份。
(4)注意口腔、鼻及眼的局部清洁。
(5)注意呼吸道隔离,减少继发细菌感染的机会。
2、对症处理。
(1)降温:39℃以上高热可采用下列降温措施:①物理降温。②药物降温。
(2)发生热性惊厥者可给予镇静、止惊等处理。
(3)咳嗽:一般不用镇咳药,常用祛痰止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