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氨苄西林钠用法用量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用法用量
成人:肌内注射一日2~4g,分4次给药;静脉滴注或注射剂量为一日 4~8g,分2~4次给药。重症感染患者一日剂量可以增加至12g,一日最高剂量为14g。儿童:肌内注射每日按体重50~100mg/kg,分4次给药;静脉滴注或注射每日按体重100~200mg/kg,分2~4次给药。一日最高剂量为按体重300 mg/kg。足月新生儿:按体重一次12.5~25mg/kg,出生第1、2日每12小时1次,第三日~2周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早产儿:出生第一周、1~4周和4周以上按体重每次12.5~50mg/kg,分别为每12小时、8小时和6小时1次,静脉滴注给药。肾功能不全者: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50ml/分钟或小于10ml/分钟时,给药间期应分别延长至6~12小时和12~24小时。氨苄西林钠溶液浓度愈高,稳定性愈差。在5℃时1% 氨苄西林钠溶液能保持其生物效价7天,但5%的溶液则为24小时。浓度为30mg/ml的氨苄西林钠静脉滴注液在室温放置2~8小时仍能至少保持其90% 的效价,放置冰箱内则可保持其90%的效价至72小时。稳定性可因葡萄糖、果糖和乳酸的存在而降低,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供肌内注射可分别溶解 125mg、500mg和1g氨苄西林钠地0.9~1.2ml、1.2~1.8ml和2.4~7.4ml灭菌注射用水中。氨苄西林钠静脉滴注液的浓度不宜超过30mg/ml。
消炎药有哪些
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品种很多,按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等。就其主要品种介绍如下:
.青霉素类
常用的有青霉素G、青霉素V、甲氧西林(新青I)、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青霉素类药物的主要优点为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少,孕妇及儿童使用较为安全,不影响肝功能。但应注意的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炎。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头孢菌素类
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用的有头孢唑啉(先锋5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等,口服的有头孢氨苄(先锋4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头孢羟氨苄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较第一代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肾脏毒性低。注射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呋肟)、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口服的有头孢呋辛酯、头抱克洛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对人体毒性低等特点。注射用的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地嗪等,口服的有头孢克肟。头孢泊肟脂、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等。可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系、胃肠道感染和败血症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其特殊的作用方式、广泛的抗菌谱而优于前三代。因与青霉素发生交叉过敏的可能性很小,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目前已上市的有注射用的头孢吡肟、头抱匹罗。
结核性脑膜炎激素怎么办
尽量选用最大剂量易进入脑脊液的杀菌药,首剂剂量加倍,从静脉推入或快速滴入。对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的疗程至少3周,而革兰阳性菌的脑膜炎的疗程至少2周。
(1)病原菌尚未明确的脑膜炎
过去常用氨苄西林300mg/加氨基糖苷类,由于后者的有效血浓度与中毒浓度比较接近,又不易进入脑脊液,且有耳和肾毒性,现在多采用氨苄西林加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200mg/或头孢曲松100mg/等,特别是后者具有广谱、高效、半衰期长、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用药物,但其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有增加核黄疸的危险,在新生儿黄疸时少用。
(2)病原菌明确的脑膜炎
可参照药敏试验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GBS首选氨苄西林(氨苄青霉霉霉霉素)或青霉素;葡萄球菌可选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或万古霉素;耐氨苄西林(氨苄青霉霉霉霉素)的革兰阴性杆菌可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铜绿假单胞菌首选头孢他啶,次选头孢哌酮;厌氧菌可选甲硝唑和青霉素。
(3)脑室膜炎
实验表明病原菌是从脉络丛进入侧脑室,再扩散至蛛网膜下腔,由于脑脊液循环由上至下单向流动,鞘内注射药物不易到达脑室,故现多不再用鞘内给药,可放保留导管于侧脑室注入抗生素。较多的国内外报道显示,脑室内给药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每次可用庆大霉霉素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5mg,氨苄西林(氨苄青霉霉霉霉素)10~50mg。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药代动力学
肌内注射本品0.5g,血药峰浓度(Cmax)于0.5~1小时到达,为12mg/L,6小时血药浓度为0.5mg/L。静脉注射 0.5g后15分钟和4小时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7mg/L和0.6mg/L。新生儿和早产儿按体重肌内注射10mg/kg和25mg/kg后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20mg/L和60mg/L。孕妇血药浓度明显较非妊娠期为低。
本品体内分布良好,细菌性脑膜炎病人每日按体重静脉注射150mg/kg,前3天脑脊液中浓度可达2.9mg/L,以后随炎症减轻而降低。正常脑脊液中仅含少量氨苄西林。本品可透过胎盘屏障,在羊水中达到一定浓度。肺部感染病人的支气管分泌液中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1/50。胸腹水、眼房水、关节腔积液、乳汁中皆有相当量的本品。伤寒带菌者胆汁中浓度平均为血药浓度的3倍多,最高可达17.8倍。本品血清蛋白结合率为20%,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1~1.5小时,新生儿t1/2β为1.7~4小时,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延长至7~20小时。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后24小时尿中排出的氨苄西林分别为给药量的50%和70%,少量在肝脏代谢灭活或经胆汁排泄。本品可为血液透析清除,而腹膜透析不能清除本品。
氯化钠注射用法用量
1.高渗性失水
高渗性失水时患者脑细胞和脑脊液渗透浓度升高,若治疗使血浆和细胞外液钠浓度和渗透浓度过快下降,可致脑水肿。故一般认为,在治疗开始的48小时内,血浆钠浓度每小时下降不超过0.5mmol/L。
若患者存在休克,应先予氯化钠注射液,并酌情补充胶体,待休克纠正,血钠>155mmol/L,血浆渗透浓度>350mOsm/L,可予0.6%低渗氯化钠注射液。待血浆渗透浓度<330mOsm/L,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补液总量根据下列公式计算,作为参考:
[血钠浓度(mmol/L)-142]
所需补液量(L)= ——————————— ×0.6×体重(kg)
血钠浓度(mmol/L)
一般第一日补给半量,余量在以后2~3日内补给,并根据心肺肾功能酌情调节。
2.等渗性失水
原则给予等渗溶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但上述溶液氯浓度明显高于血浆,单独大量使用可致高氯血症,故可将0.9%氯化钠注射液和1.25%碳酸氢钠或1.86%(1/6M)乳酸钠以7:3的比例配制后补给。后者氯浓度为107 mmol/L,并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补给量可按体重或红细胞压积计算,作为参考。
①按体重计算:补液量(L)=(体重下降(kg) ×142]/154;
②按红细胞压积计算:补液量(L)=(实际红细胞压积-正常红细胞压积)×体重(kg)×0.2/ 正常红细胞压积。正常红细胞压积男性为48%,女性为42%。
3.低渗性失水
严重低渗性失水时,脑细胞内溶质减少以维持细胞容积。若治疗使血浆和细胞外液钠浓度和渗透浓度迅速回升,可致脑细胞损伤。一般认为,当血钠低于120mmol/L时,治疗使血钠上升速度在每小时0.5mmol/L,不超过每小时1.5mmol/L。
当血钠低于120 mmol/L时或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可给予3%~5%氯化钠注射液缓慢滴注。一般要求在6小时内将血钠浓度提高至120 mmol/L以上。补钠量(mmol/L)=[142-实际血钠浓度(mmol/L) ]×体重(kg)×0.2。待血钠回升至120~125mmol/L以上,可改用等渗溶液或等渗溶液中酌情加入高渗葡萄糖注射液或10%氯化钠注射液。
4.低氯性碱中毒
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氏液)500~1000ml,以后根据碱中毒情况决定用量。
5.外用,用生理氯化钠溶液洗涤伤口、冲洗眼部。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药理作用
氨苄西林钠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本品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具较强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或稍逊于青霉素。氨苄西林对草绿色链球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属和李斯德菌属的作用优于青霉素。本品对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放线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杆菌、奈瑟菌属以及除脆弱拟杆菌外的厌氧菌均具抗菌活性,部分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细菌对本品敏感。氨苄西林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杀菌作用。【药代动力学】肌内注射本品0.5g,血药峰浓度(Cmax)于 0.5~1小时到达,为12mg/L,6小时血药浓度为0.5mg/L。静脉注射0.5g 后15分钟和4小时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7 mg/L和0.6mg/L。新生儿和早产儿按体重肌内注射10mg/kg和25mg/kg后1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20 mg/L和60mg/L。孕妇血药浓度明显较非妊娠期为低。本品体内分布良好,细菌性脑膜炎病人每日按体重静脉注射150mg/kg,前3天脑脊液中浓度可达2.9mg/L,以后随炎症减轻而降低。正常脑脊液中仅含少量氨苄西林。本品可透过胎盘屏障,在羊水中达到一定浓度。肺部感染病人的支气管分泌液中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1/50。胸腹水、眼房水、关节腔积液、乳汁中皆有相当量的本品。伤寒带菌者胆汁中浓度平均为血药浓度的3倍多,最高可达17.8倍。本品血清蛋白结合率为20%,血消除半衰期(t1/2?)为1~1.5小时,新生儿t1/2?为1.7~4小时,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延长至7~20小时。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后24小时尿中排出的氨苄西林分别为给药量的50%和70%,少量在肝脏代谢灭活或经胆汁排泄。本品可为血液透析清除,而腹膜透析不能清除本品。
慢性支气管炎吃什么好
⑴抗菌治疗:一般病例可按常见致病菌为用药依据.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SMZ)每次2片,每日2次;阿莫西林2~4g/d,分3~4次口服;氨苄西林2~4g/d,分4次口服;头孢氨苄2~4g/d,或头孢拉定1~2g/d,分4次口服;头孢呋辛1g/d或头孢克洛500mg~1g/d分2~3次口服.亦可选择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罗红霉素0.3g/d,分2次口服.抗菌治疗疗程一般7~10天,反复感染病例可适当延长.经治疗三天后,病情未见好转者,应根据痰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选择抗生素.
严重感染时,可选用氨苄西林,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联合静脉滴注给药,具体用法可参阅“抗菌药物治疗”.
⑵祛痰镇咳药可给沐舒坦(盐酸溴环已胺醇)30mg,或化痰片(羧甲基半胱氨酸)500mg,每日3次口服.溴己新(必嗽平),氯化铵棕色合剂等均有一定祛痰作用.当痰粘稠不易咳出时,可用枇杷叶蒸气吸入,或用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气道内分泌物.
慢性支气管炎除刺激性干咳外,不宜单纯采用镇咳药物,因痰液不能排出,反而使病情加重.
如何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1.抗菌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一旦确诊,要尽量选用最大剂量易进入脑脊液的杀菌药进行治疗。首剂剂量加倍,从静脉推入或快速滴入。对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的疗程至少3周,而革兰阳性菌的脑膜炎的疗程至少2周。
(1)病原菌尚未明确的脑膜炎:过去常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300mg/(kg·d)加氨基糖苷类,由于后者的有效血浓度与中毒浓度比较接近,又不易进入脑脊液,且有耳和肾毒性,现在多采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加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200mg/(kg·d)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100mg/(kg·d)等,特别是后者具有广谱、高效、半衰期长、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用药物,但其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有增加核黄疸的危险,在新生儿黄疸时少用。
(2)病原菌明确的脑膜炎:可参照药敏试验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gbs首选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或青霉素;葡萄球菌可选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或万古霉素;耐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的革兰阴性杆菌可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铜绿假单胞菌首选头孢他啶,次选头孢哌酮(先锋必);厌氧菌可选甲硝唑和青霉素。
(3)脑室膜炎:实验表明病原菌是从脉络丛进入侧脑室,再扩散至蛛网膜下腔,由于脑脊液循环由上至下单向流动,鞘内注射药物不易到达脑室,故现多不再用鞘内给药,可放保留导管于侧脑室注入抗生素。较多的国内外报道显示,脑室内给药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每次可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5mg,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10~50mg。
2.降低颅内压的治疗
如果患儿有颅内压明显增高,可选用呋塞米每次1mg/kg静推或20%甘露醇每次0.5~1g/kg快速静脉滴注,两者可交替应用,但不主张多用,因多次使用易使脑脊液黏稠,增加炎症后的粘连。
3.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化脑时,细菌大量溶解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炎性介质,而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可抑制上述炎性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减少细菌性脑膜炎的后遗症和病死率,因此应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选用地塞米松,每次0.1~0.2mg/kg,首剂最好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15~20min应用,以后每6~8小时1次,维持2~4天。
4.支持疗法
首先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不能进食时静脉补液,早期严格控制输液量(一般可用70%的维持量),因病初常因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液体潴留而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且常伴有脑水肿。输新鲜血或血浆:每次10ml/kg,根据病情可少量多次应用。输入血丙种球蛋白:有资料表明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有一定疗效,推荐的剂量为500mg/(kg·d),共3~5天。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的不良反应有皮肤潮红、恶心、呕吐、头痛、呼吸短促等过敏反应,通常发生在输液早期,而且与静注速度有关。明确硬脑膜下积液时,应进行硬脑膜下穿刺放液,每次不超过15ml,穿刺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皮肤消炎药有哪些
感染性疾病,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凶险疾病,直至20世纪30年代发现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并于1940年应用于临床后,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才算有了一个重大突破。抗感染药物的发展已日新月异,但人类并没有征服感染性疾病,相反,病情变得更为凶险、复杂,治疗难度加大。消炎药有哪些因此,掌握一定的相关用药常识,对于自我保健有着重要意义。
消炎药有哪些?抗细菌感染药物的分类常用的有青霉素G、青霉素V、甲氧西林(新青I)、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等。消炎药有哪些,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青霉素类药物的主要优点为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少,孕妇及儿童使用较为安全,不影响肝功能。消炎药有哪些,但应注意的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炎。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消炎药有哪些,头孢菌素类
可分为四代。消炎药有哪些,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用的有头孢唑啉(先锋5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等,口服的有头孢氨苄(先锋4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头孢羟氨苄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消炎药有哪些,第二代头孢菌素较第一代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肾脏毒性低。注射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呋肟)、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口服的有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等。
消炎药有哪些,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对人体毒性低等特点。注射用的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地嗪等,口服的有头孢克肟。头孢泊肟脂、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等。可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系、胃肠道感染和败血症等。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其特殊的作用方式、广泛的抗菌谱而优于前三代。因与青霉素发生交叉过敏的可能性很小,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已上市的有注射用的头孢吡肟、头抱匹罗。
消炎药有哪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但价格较为昂贵。有可能发生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史者慎用。应用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后因其可将体内正常有益细菌杀死,易发生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等,应引起重视。
消炎药有哪些,另外有多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组成的复方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等,联合使用时有增强抗菌作用和扩大抗菌谱的作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 药物相互作用
1.与丙磺舒合用会延长本品的半衰期。
2.氨苄西林钠与那霉素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具有协同抗菌作用。
3.本品宜单独滴注,不可与下列药物同瓶滴注:氨基糖苷类药物、磷酸克林霉素、盐酸林可霉素、多粘菌素B、琥珀氯霉素、红霉素、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阿托品、葡萄糖酸钙、维生素B族、维生素C、含有氨基酸的营养注射剂和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等。
4.别嘌呤可使氨苄西林皮疹反应发生率增加,尤其多见于高尿酸血症。
5.氨苄西林能刺激雌激素代谢或减少其肝肠循环,因而可降低口服避孕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