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湿气重刮痧刮哪里 背部穴位

湿气重刮痧刮哪里 背部穴位

刮痧位置:整个背部,包含背部的诸多穴位,如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肾俞等重要穴位。

刮痧方法:选用砭石或水牛角等自然材质做成的刮痧板,蘸少量刮痧精油或橄榄油以起到润滑作用,先刮位于后背正中线的督脉,然后再刮督脉旁开1.5寸的两侧膀胱经。刮痧时,刮板与皮肤倾斜45度左右,从上至下以轻柔适度的力量刮拭,直到刮出痧疹。

刮痧作用:刮背部穴位既可排毒祛湿,又可振奋体内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月经先期的刮痧疗法

月经先期的临床表现是月经提前7天以上来潮,并非偶然1次,需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月经先期临床上分为血热内扰和气不摄血两个证型。

一、血热内扰

(一)症状

表现特点为经行先期量多,色紫红,质黏稠,口渴,小便黄。

(二)治法

(1)选穴三阴交、血海、行间、地机、期门。

(2)定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行间:第一、第二趾问,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地机: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期门:位于乳下两肋问,当第六肋问。

(3)刮拭顺序先刮胁部期门,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然后刮足背部行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间,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再刮下肢内侧血海穴经地机穴至三阴交穴,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一次刮完,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背部行间,用刮板角部刮,30次,出痧。

二、气不摄血

(一)症状

特点为经行先期,量多色淡、质稀,小腹有空坠感,神疲懒言。

(二)治法

(1)选穴睥俞、胃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

(2)定位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睥俞至胃俞,然后刮腹部气海,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穴.从脾俞穴一直到胃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线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由上至下,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用刮板角部,30次.可不出痧。

刮痧真的可以去湿气吗

刮痧的确可以祛湿排毒,因此,湿气重可以刮痧,主要刮脾经为主,然后整个背部刮一刮。

刮的是背部,也就是阳经的穴位,如膀胱经、督脉上的穴位等。通过刮痧,也就是借助外力的作用,使人体的阳气振奋,阳气振奋后,体内的湿气自然就去除了。穴位刺激、拔罐等都是基于这个原理。虽说刮痧或拔罐这些方法有一定的祛湿作用,但并不是祛湿的主要治疗手段。中医所讲的‘湿’的本质是水。湿气主要通过大小便、汗液排出。拔罐和刮痧祛湿作用其实十分有限。所以,祛湿主要靠内治,而非外治。

湿气重的患者首先要辨证湿的类型,可以采用利湿的药物,缓解表面症状。由于湿气重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蕴化功能不足,因此,祛湿之后,还得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呃逆的刮痧疗法

一、胃火上逆

(一)症状

以呃声洪亮,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天突、膈俞、内关、天枢、合谷、足三里、内庭、公孙。

(2)定位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天枢:在腹部,脐中旁开2寸。

合谷: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问陷中。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问缝纹端。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天突,然后刮背部膈俞,再刮腹部天枢,前臂内关、合谷,最后刮下肢公孙、足三里、内庭。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线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和手背合谷穴,各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和足部公孙、内庭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气机郁滞

(一)症状

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加重,胸胁满闷,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二)治法

(1)选穴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侠溪、期门、太冲。

(2)定位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侠溪:在足背部,第四、第五趾缝问,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天突,然后刮背部膈俞,再刮胁部期门,接着刮前臂内关,最后从下肢足三里刮至侠溪、太冲。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c次,出痧。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问,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然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和足部侠溪、太冲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脾胃阳虚

(一)症状

以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面色咣白,食少乏力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见图2-11-2、图2-11-3、图2-12-1)

(2)定位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天突,再从背部膈俞刮至胃俞,重点是膈俞、脾俞、胃俞,然后刮腹部中脘至气海,再刮前臂内关,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线天突穴,以角点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经脾俞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刮30次,出痧。然后刮腹部,从中脘至气海穴,由上至下,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内侧内关穴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30次,可不出痧。

慢性胃炎的刮痧疗法

一、胃气壅滞

(一)症状

可见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二)治法

(1)选穴天枢、足三里、内关、里内庭、下脘至神阙、阴陵泉。

(2)定位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里内庭:在足底,当第二、三趾骨问,与内庭穴相对处。(内庭:当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下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神阙: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阴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3)刮拭顺序先刮腹部下脘至脐中、天枢,再刮前臂内关,然后刮下肢阴陵泉、足三里,最后刮里内庭。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线下脘穴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白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内侧阴陵泉穴和外侧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最后刮拭足部里内庭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二、肝胃气滞

(一)症状

可见胃部攻撑作痛,胸闷暖气,喜叹息。

(二)治法

(1)选穴足三里、中脘、太冲、期门、内关、膻中。

(2)定位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膻中: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3)刮拭顺序先刮胸腹部膻中至中脘,再刮胁部期门,然后刮前臂内关,再刮下肢足三里,最后刮足背的太冲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腹部正中线膻中穴至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问,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30次,可不出痧。最后刮拭足背部太冲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三、脾胃虚寒

(一)症状

可见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

(二)治法

(1)选穴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门、内关、公孙、关元至气海。

(2)定位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气海: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部中脘、章门、关元至气海,然后刮前臂内关,最后刮足部公孙。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从脾俞穴向下刮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中脘穴至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中脘穴起,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走向刮至掌门,出痧为度,用力轻柔。刮拭腹部正中线,从气海穴向下刮至关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刮拭足部公孙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湿气重刮痧刮哪里

湿气重虽然可以刮痧,但是刮痧的作用并不大。

因为刮痧是通过刮痧板在特定的部位刮出痧来,这个过程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适合感冒、咳嗽、头晕、中暑、痛经、关节肿痛等症状,并不能够祛湿。

建议采用拔罐、泡脚、汗蒸、运动、食疗等方式来去除体内的湿气。

如果一定想要刮痧的话,可以刮一刮整个背部,包含背部的诸多穴位,如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肾俞等重要穴位,能够调节脏腑功能,辅助健脾除湿。

刮痧真的可以去湿气吗

刮痧真的可以去湿气吗

刮痧的确可以祛湿排毒,因此,湿气重可以刮痧,主要刮脾经为主,然后整个背部刮一刮。

刮的是背部,也就是阳经的穴位,如膀胱经、督脉上的穴位等。通过刮痧,也就是借助外力的作用,使人体的阳气振奋,阳气振奋后,体内的湿气自然就去除了。穴位刺激、拔罐等都是基于这个原理。虽说刮痧或拔罐这些方法有一定的祛湿作用,但并不是祛湿的主要治疗手段。中医所讲的‘湿’的本质是水。湿气主要通过大小便、汗液排出。拔罐和刮痧祛湿作用其实十分有限。所以,祛湿主要靠内治,而非外治。

湿气重的患者首先要辨证湿的类型,可以采用利湿的药物,缓解表面症状。由于湿气重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蕴化功能不足,因此,祛湿之后,还得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刮痧的好处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适合医疗及家庭保健。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泄泻的刮痧疗法

一、寒湿泄泻

(一)症状

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二)治法

(1)选穴 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

(2)定位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中旁开2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从脾俞穴向下刮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外侧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湿热泄泻

(一)症状

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二)治法

(1)选穴中脘、天枢、曲池、外关、肺俞。

(2)定位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肺俞:位于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肺俞穴,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然后从前臂曲池刮至外关。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肺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30次,出痧为度。

三、食滞肠胃

(一)症状

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

(二)治法

(1)选穴中脘至天枢、上巨虚、大肠俞。

(2)定位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大肠俞,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最后刮下肢上巨虚。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大肠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外侧上巨虚穴,30次,可不出痧。

湿疮的刮痧疗法

湿疮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是一种呈多种形态皮疹,发无定处,易于糜烂流津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病、本病具有对称分布、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急性者多泛发全身,慢性者多固定于某些部位。本病按照病因病机可分为湿热侵淫、脾虚湿蕴、血虚风燥3型。

一、湿热侵淫

(一)症状

表现为发病急,可泛全身各部,初起皮损潮红灼热、肿胀,继而粟疹成片状或水泡密集,渗液流津,瘙痒不休,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

(二)治法

(1)选穴肺俞、曲池、阴陵泉、神门、大椎。

放痧:委中。

(2)定位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委中: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然后刮背部肺俞,再刮前臂曲池、神门,放痧膝部委中,最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然后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肺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再分别刮上肢外侧曲池穴和内侧神门穴,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委中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或直接按揉胭中有络脉瘀血之处,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最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穴,不宜过重,30次,出痧为度。

二、脾虚湿蕴

(一)症状

表现为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二)治法

(1)选穴大都、阴陵泉、脾俞、足三里、曲池。

(2)定位大都:当人体的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阴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再刮前臂曲池,然后刮下肢阴陵泉、大都、足三里。

(4)刮拭方法补泻兼施。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脾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再刮上肢外侧曲池穴,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然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穴,不宜过重,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和足部大都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血虚风燥

(一)症状

表现为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色黯或色素沉着,粗糙肥厚,呈苔藓样变,剧痒,皮损表面有搔痕、血痂、脱屑,伴头昏乏力,腰酸肢软。

(二)治法

(1)选穴 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膈俞、郄门。

(2)定位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郄门: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膈俞,然后刮前臂曲池、郄门,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膈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然后分别刮上肢外侧曲池穴和内侧郄门穴,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再刮下肢血海至三阴交穴,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一次刮完,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30次,可不出痧。

相关推荐

背后怎么

身体健康是非常受到大家重视的,所以各种养生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拔火罐,等等。其中,就越来越流行了。的方法不知是否大家都了解过了,如果是为了通过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治疗疾病,那就一定要知道哪些是的正确方法,背后怎么? 背部法,背部由上向下拭。一般先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背部正中线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可用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背部两侧可视病人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循行路线:督脉和足太阳

带下的疗法

一、脾胃虚弱 (一)症状 以阴道分泌物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而无臭,绵绵不断,纳少身困肢倦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带脉、次髎、中极、脾俞、三阴交、气海。 (2)定位带脉: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中极: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减肥哪里 不同部位减肥操作要领

背部作用于全身肌肉厚实部位,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可滋润全身肌肤,起到塑身健体,延年益寿等作用。 背部一般由上向下拭,先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拭,用全息法时,先对穴区内督脉及两侧膀胱经辅警的敏感压痛点采用局部按揉法,再从上向下拭穴区内的经脉。 注意:背部不宜长时间进行,更不宜单纯性的只背部。经常单纯性的背部会使人出现免疫力下降,阴气加重,从而出现乏力,腹胀,心脏供血不足等症状;还会使人出现阴阳不平衡,出现头晕,恶心,畏寒的症

腰痛哪里

寒湿腰疼疗法 取穴:阿是穴,委中,肾俞,腰阳关,风府。 顺序:先颈后风府,再腰部的阿是穴,肾俞,腰阳关,最后腘窝部的委中穴。拭方法:平补平泻法。 方义:局部阿是穴配委中疏通足太阳经气;肾俞,腰阳关,风府助阳散寒化湿,使寒湿得祛,气血畅行。 劳损腰疼疗法 取穴:阿是穴,水沟,阳陵泉,委中,膈俞,次髎,夹脊。 顺序:先面部水沟穴,再背部的夹脊,阿是穴,膈俞,次髎,最后下肢的委中,阳陵泉。拭方法:平补平泻,委中放痧。 方义:局部阿是穴和次髎穴以疏通足太阳腰部经气,舒缓筋脉;水沟

中医揭秘疗法如何赶走痰湿体质

现在越来越多的白领都不爱运动了,有喝茶的习惯,因此水湿痰饮停聚集体内,长期这样的话就会形成痰湿体质了,这就是现代人因为生活或者工作等习惯引起的一种体质偏颇。 在白领和管理人员中是非常常见的。痰湿体质常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发病时同时并见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因为痰湿多停聚在背部,所以出现以腰酸背痛为主的症状群。 虚劳(痰湿体质),属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治则是健脾祛湿,可采用疗法去祛除痰湿,特别是背部,可以祛除颈背腰部位的痰

夏日中暑的疗法

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的部位单向重复地。 3、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动。每次每处大约需20下左右,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即止。 4、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 5、每一部位可2~4条或4~8条"血

妊娠恶阻的疗法

一、肝胃不和 (一)症状 以妊娠初期吐酸水或苦水,恶闻腥臭,胸满胁痛,心烦口苦,嗳气叹息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膻中。 (2)定位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问。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膻中:当前王中线上,平第四肋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3)拭顺序先胸腹部膻中至中脘,然后前臂内关,再下肢外侧足三里,最后背部太冲。 (4)

尿道炎方法

一、部位 1.选膀胱炎及尿道炎选任脉的气海、中极穴,可调和气血、利水通淋; 2.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膀胱俞、次髎穴,可补肾、利水; 3.选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可健脾利湿、生津化血; 4.选足阳明胃经的水道穴,可利水通淋; 5.选足少阳胆经的京门穴,可通络止痛。 二、方法 1.背部 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由肾俞穴拭至次穴,重点加强肾俞、膀胱俞、次穴的拭。 2.小腿内侧 用板的圆角分别点按或拭阴陵泉、三阴交穴。 3.腹部 围绕脐部拭,重点加强气海、中极、水道穴的拭。 4

肺痨的疗法

一、肺阴亏虚 (一)症状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干咳、痰少黏白、舌红等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太渊及前臂,肺俞至膏肓、中府及前胸、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2)定位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中府: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

感冒流鼻涕吃什么好

吹空调感冒了流鼻涕还可以进行治疗。可以宣泄肺卫,从而帮助机体抵御外邪。对于体质好,尤其是轻度和初期的风寒感冒患者疗效较为明显。因风寒刚刚入里,易于“”出。 吹空调感冒属寒邪侵入人体,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激发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缓解感冒症状。 风池、大椎、风门、肺俞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放痧穴:少商、大椎。 风池:在头后项部,头枕骨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在背部,第二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