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方法

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方法

一般采取综合疗法,绝大多数肝炎病人都可恢复健康,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适当辅以药物,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各型肝炎治疗方法如下。

急性肝炎本病为一种自限性疾病,若能早期诊断,采取适当休息,营养和一般支持疗法,多数病人在3~6个月内能自愈,对临床症状重笃或黄疸深重的急性肝炎患者,宜静脉给予高渗葡萄糖液,维生素C,肝泰乐,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或加用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减)的中药治疗,对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不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一组1805例急性肝炎患者中911例应用激素治疗,余894例仅用维生素等一般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经18~24个月随访,发现激素治疗组患者病情反复及演变为慢性肝炎者较对照组为多,甲型肝炎病人很少演变为慢性,故如有深度黄疸(肝内胆汗淤积),经其他疗法无效时,仍可考虑用激素治疗,1989我院收治的648例甲型肝中,有12例深度黄疸患者,其中7例应用激素治疗,疗效明显,激素以选用琥珀酰氢可的松或强的松龙为宜,前者剂量为200~300mg加于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隔7~10天根据肝功能改善情况可逐渐减量,后者剂量为30~40mg/d,以后逐渐减量,5~10mg/d为维持量,总疗程2~3个月;上述患者,经1年随访均告痊愈,病程中未见病情反复。

很想知道慢性肝炎好不好治呢

慢性肝炎是由急性肝炎转变而来的。不同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转变为慢性肝炎的可能性显然不同。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急性期过后,疾病自限,预后良好,不发生病毒持续携带状态,亦不转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约15%左右转变为慢性肝炎,约20%发展为肝硬化,约0.6%发生肝癌,丙型肝炎亦约有36%(26%~55%)转变为慢性肝炎。那么究竟慢性肝炎好治吗。

肝病专家介绍说,慢性肝炎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无论是乙型、丙型、丁型或新型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均被划分为轻度、中重、重度三类。

一、轻度相当于原先认识的慢性迁延型或轻型慢性活动型,临床上病情较轻,生化指标仅1~2 项轻度异常。

二、中度相当于原慢性活动型肝炎的中等病理改变者,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居于轻、重度之间。

三、重度有明显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及便溏等,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血管痣和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临床上无门脉高压症证据,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白/球比值异常,蛋白电泳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9/L,胆红素>85 5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3项中只需一项达标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那么慢性肝炎怎么治疗呢?乙肝治疗最新方法是治疗乙肝中西医结合最完美的方式,它既克服了西药治疗乙肝的副作用和耐药性,又解决了中药治疗乙肝的低疗效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是乙肝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

肝硬化的早期症状 化学毒物或药物

许多化学毒物或药物可损伤肝脏,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工业毒物,如四氯化碳、砷、氯仿等,或使用药物如异烟肼、甲基多巴、四环素、氨甲碟呤等,可产生中毒性或药物性肝炎以及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而发展为大结节性或小结节性肝硬化。

肝硬化疾病发生的因素

一、毒物中毒性肝硬化

因工作原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或服用药物,长期服用某些治疗药物的患者等,可能引起中毒性肝炎或药物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二、肝炎后肝硬化

这时我国肝硬化的常见病因,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等类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肝炎病毒都会诱发肝硬化。乙、丙型肝炎容易转成慢性即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

慢性活动性肝炎是怎么形成的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主要症状为明显的食欲不振、疲乏、肝区痛、腹胀、腹泻或便秘。并且大部分患者出血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麝香草酚浊度试验 (TTT)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T)长期明显异常,那么慢性活动性肝炎是怎么形成的?下面由专家为大家详解。

慢性活动性肝炎是怎么形成的?肝病医院专家常专家指出,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的原因尚不太清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治疗、休息有关急性肝炎,肝脏破坏较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和充分休息,很可能转为慢性。

(2)患肝炎后饮食不当:例如缺乏蛋白质食物,可影响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恢复期营养过度,可发生脂肪肝;还有的病人在患病前后依然不断饮酒。慢性活动性肝炎是怎么形成的|北京肝病医院

(3)与合并其他疾病有关特别是肝脏内的疾病如血吸虫、肝吸虫、胆道感染等。

(4)与感染病毒的种类有关乙型肝炎转为慢性的较多,可能是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不断损害肝脏的结果。

(5)免疫反应所致有些病人出现一系列自身免疫现象,如丙种球蛋白升高,自身抗体阳性,或同时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肾炎、红斑狼疮等。

(6)与妊娠有关妊娠期母体负担过重,母体内分泌的改变,新陈代谢旺盛,胎儿营养和排泄废物全由母体承担,这样就影响肝细胞的修复。

(8)外科手术肝病者进行较大的外科手术,手术的损伤和麻醉药物均会影响肝脏的修复。

(7)与服药、接触有害物品有关经常服用或接触对肝脏有害的药物,从而加重了肝脏损伤,致使病程迁延。

专家强调,患了急性肝炎要尽可能的避免上述因素,另外,对于诊断出为慢性乙肝也不要惊慌害怕,因为,目前慢性乙肝也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不过患者一定要去正规的肝病医院,接受专科医师的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或盲目从医。

新生儿感染肝炎后有哪些表现

新生儿感染肝炎病毒后大部分是病毒携带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新生儿表现为急性肝炎;另一部分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反复发作,在大约20年后发生肝硬化。

诊断肝硬化有哪些标准

1.诊断肝硬化有哪些标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硬化检查的标准中此项增高常见于急性肝炎、中毒性肝坏死;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等,但不表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越高病情就越重。

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种种肝硬化检查的标准在肝炎、肝坏死等均可增高,常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同时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存在于肝脏外,如心、肾、脑,胰血细胞中,所以仅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上升,还应警惕其他脏器病变。ast/alt比值升高,提示肝细胞坏死程度较重或酒精中毒引起的肝脏炎症。

3.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急慢性肝炎时中度增高,胆汁淤积和恶性病变时,可显着上升。

4.总蛋白(tp):肝坏死、肝硬化时减低,若小于6g/dl,提示肝脏蛋白的合成障碍。

5.白蛋白(alb):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时减低,常小于3.5g/dl,提示肝脏白蛋白的合成障碍。

6.前白蛋白(pa):这是一种肝脏合成的糖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分泌蛋白的功能。前白蛋白减低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阻塞性黄疸,是早期肝功能损害的指标。

7.球蛋白(g):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增高,若明显增高,提示病情较重,必须定期复查,动态观察。

8.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1常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提示存在慢性肝实质性损害。若a/g比值持续倒置,提示预后较差。

9.血清总胆红素(tbil):是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的总和。急性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常同时增高,提示为重型肝炎。

10.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肝炎、肝硬化、肝癌时延长,常大于13秒。

11.甲胎蛋白(afp):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时,甲胎蛋白升高不多,这种肝硬化检查的标准一般小于300μg/l。但是原发性肝癌时甲胎蛋白往往大于1000μg/l。

12.肝脏纤维化的检查:包括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pcⅳ)、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及脯氨酸肽酶等。急性肝炎常无明显改变,而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常显着增高,肝病患者各种胶原均增加,但最重要的是构成基底膜的ⅳ型胶原增加,常大于150μg/l。肝纤维化程度越严重,表明肝功能状况越不好。

肝硬化是怎样引起的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10%左右可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有50%的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和非甲非乙型感染发展成肝炎化的较多。

相关推荐

分析肝硬化发作的诱因

1、感染。新生儿梅毒可能引起肝硬化。血吸虫卵可致门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伴有肝硬化者可能与其他病原有关。疟疾不会引起肝硬化,如果有营养不良及病毒性肝炎及毒性因索可能导致肝硬化。 2、免疫紊乱。狼疮样肝炎病情恶化引起的肝硬化。 3、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与丙型病毒性肝炎均可以发展成肝硬化,称为肝炎后肝硬化。急性或亚急性肝炎如有大量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可以直接演变为肝硬化,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甲型肝炎一般不会引起肝硬化。 4、营养不良。单纯的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缺乏,或饮食结构不良、过度肥胖都

导致肝硬化的因素是哪些

1、肝脏瘀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各种病因引起的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均可使肝内长期瘀血缺氧而导致肝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坏死、萎缩和消失,网状支架塌陷和星芒状纤维化,称淤血性肝硬化。 2、长期胆汁淤阻导致肝硬化:有两种类型,即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由于肝内胆小管阻塞而引起);另一种类型为继发性胆汁肝硬化(由于肝外胆管阻塞引起)。成人的阻塞多由于胆石、狭窄、癌肿、慢性胰腺炎等引起。 3、化学毒物或药物:这也是引起肝硬化的5大因素之一。许多化学毒物或药物可损伤肝脏,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工业毒物,如四氯化碳

慢性乙肝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一、慢性乙肝的治愈标准包括临床治愈、基本治愈和彻底治愈三种,所谓临床治愈是针对发病状态的乙肝患者而言,发病状态的乙肝患者经过治疗,肝功能完全复常即可判为临床治愈。所谓基本治愈和彻底治愈是针对所有乙肝人群而言,即包括病毒携带者,也包括发病状态的乙肝患者,基本治愈是指乙肝病毒的主要复制指标(乙肝e抗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呈阴性,肝功正常,并且能够持续一年以上者;彻底治愈是指乙肝病毒的所有抗原指标转为阴性,肝组织检查未见乙肝病毒存在者。 二、慢性乙肝中的大部分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和基本治愈的,但需要的时间

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

急性黄疸型肝炎可根据血象、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血清酶测定等进行诊断。 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均明显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显著增加。 血清酶测定 1.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 2.其它酶。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可轻度升高。 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测定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均

孕妇总胆红素偏高的原因 肝胆疾病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总胆红素持续升高,那么引起总胆红素偏高的原因可能是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型黄疸、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这种情况下,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否则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慢性肝炎治疗

1、传统保肝治疗。一般我们采取的比较传统的治疗肝脏的方法就是传统保肝治疗,但是这种方法只治标并不治本,保肝只能作为日常保健,病毒不能抑制或者杀灭,导致肝脏被病毒侵蚀最终导致肝病恶化,转变为肝硬化、肝癌。药物分布全身,达不到杀灭病毒作用。 2、免疫调节治疗。免疫治疗是在治疗乙肝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一般采用抗免疫治疗,疗程长,须联合用药。免疫调节细胞比例失调或免疫调节分子消长失控常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并可引起疾病。 3、乙肝抗病毒治疗。乙肝抗病毒治疗治疗乙肝比较重要的一步,也是最核心的一部分。因为只有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什么

(一)首要症状 腹胀、肝区疼痛: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肝大可达肋缘下1~3cm,可有不同程度腹胀、肝区疼痛。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和黄疸期、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淤胆型病毒性肝炎常有明显肝大,皮肤瘙痒,大便变白等。 (二)次要症状 1.乏力、畏寒、发热: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黄疸期伞身乏力可进一步加重。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仅有轻微乏力,一般不伴有畏寒和发热。 (3)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病程短,患者常有高热

什么叫代偿期肝硬化

肝硬化代偿期是由于多种损害肝脏的因素如慢性活动性肝炎、长期酗酒等,长期损害肝脏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的前期。以食欲不振、乏力、齿龈出血、肝掌、蜘蛛痣、黄疸、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为主要表现。以下原因可引发肝硬化并进入肝硬化代偿期: 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与丙型病毒性肝炎均可以发展成肝硬化,称为肝炎后肝硬化。 慢性酒精中毒:在欧美国家酒精性肝硬化约占全部肝硬化50%-90%,而在我国则比较少见。 免疫紊乱:狼疮样肝炎引起的肝硬化。 化学毒物或药物:许多化学毒物或药物可损伤肝脏,长

孕妇胆酸高有什么症状 胆酸偏高的危害

1、总胆汁酸(TBA)>10μmol/L提示肝细胞发生病变,血液中胆汁酸含量升高。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胆汁酸明显升高。特别是肝硬化、肝癌时总胆汁酸的升高率>(95%)。 2、当肝脏实质损害时,肝细胞对胆酸合成降低造成总胆汁酸偏高。 3、胆汁瘀滞、慢性乙醇中毒、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胆道梗塞等也可引起总胆汁酸偏高。

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肝炎是一种对人体危害很大的疾病之一,而且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来说,由于慢性肝炎的症状和很多疾病易于混淆。 1、慢性迁延型肝炎:有确诊或可疑急性肝炎的病史,病程超过半年仍有轻度症状,伴有血清ALT升高或并有其它肝功能轻度损害。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迁延型肝炎之诊断。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迁延,超过半年,有肝炎症状;可伴有蜘蛛痣,面色晦暗、肝掌及脾肿大;血清ALT活力持续增高或反复波动,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伴有白蛋白减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异常,或丙种球蛋白增高;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