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哪些治疗出汗方法
中医有哪些治疗出汗方法
生活中常有些人,每天必须换一次袜子,因为脚部多汗,而且要经常换鞋;手爱汗出者也不在少数,甚者有人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全身潮湿,如同刚蒸过桑拿。
中医把这种病称作汗症,认为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致汗液外泄,主要分为自汗、盗汗两种。
何谓自汗呢?
中医认为,在没有过度劳动、劳累的情况下,清醒时出汗,即为自汗。对此,安徽省中医院专家孙弟维采用四物汤加止汗药如浮小麦、麻黄根、牡蛎、碧桃干等治疗。另外,对于“汗脚”,还可以用16克的明矾和16克葛根研成细末,加入适量水,患足放入浸泡即可。
何谓盗汗呢?
这是睡时出汗、醒后即止的临床表现,可采用当归六黄汤治疗,即当归10克,黄芪30克,生熟地黄各12克,黄芩、黄连、黄柏各10克;或生熟地黄各12克,麦冬10克,黄芪2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甲鱼盖10克,黄芩10克。
专家介绍,汗症除以上两种外,还有黄汗、血汗、心汗等,凡此种种皆由阴阳失衡所致。临床上有一种汗症称作绝汗,即是阴气、阳气衰竭导致大量出汗,是急危重症的末期表现之一。
中医辨证治疗夏季异常出汗
中医认为,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调节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自汗多为气虚阳虚
临床表现
白天常自汗出,动辄尤甚,易感冒,伴头晕、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多为气虚引起。
治疗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虚弱,难以卫护体表,汗液就容易自行外泄。出汗多,消耗津液,抵抗力下降,易着凉感冒,治宜补脾益气固表。药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炒白术、防风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药用桂枝汤加味:生黄芪、浮小麦各30克,桂枝、白芍、当归身各15克,麻黄根、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7枚。水煎服。
盗汗多为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
夜间汗出,醒后即止。有人即使开着空调睡觉,也是汗水淋漓,湿透睡衣,伴有浑身燥热、面部烘热发红、手心脚心发热、口干咽痛、尿少且黄等症状。这皆是由于阴虚火旺所致。
治疗
中医认为,盗汗多因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治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若是盗汗,又有头晕心慌,失眠,多为心血不足,以归脾汤加减。
另外,小儿皮肤幼嫩,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多,有利于散热,属于生理性盗汗。
特殊汗出种种
临床还见有一些特殊的汗出现象,须详加辨别。
头汗
汗出只在头部,多见于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内热退则汗自止;大病后或老人气喘等往往头部多汗,属于虚证;小儿睡时常常头部出汗,俗称“蒸笼头”,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
胸窝部多汗
胸部多汗,称为“心汗”,多为心气衰弱,可用生脉散加减。
手脚多汗
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脾胃虚弱,津液不足,并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虚热症,可用增液汤加减;若是酗酒、喜吃辛辣肥甘食物而导致的脾胃湿热实证,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黄浊、舌苔厚腻等症状,可用三仁汤加黄芩、莱菔子、淡竹叶等。
偏汗
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若属营卫不调,气血不和,宜益气养营,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应及早防治。
会阴部汗多
会阴部经常汗多,阴囊潮湿者,可服用金匮肾气丸;梦中汗多,醒来会阴处湿漉漉的,可用知柏地黄丸调治;若是会阴部汗多黏稠,腥臭难闻,属湿热下注,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医有治疗打嗝偏方
日常生活中由于吸入冷气或者吃饭过多,很容易出现打嗝的现象。打嗝非常影响形象,尤其是止也止不住的时候,非常让人尴尬。打嗝如何治?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打嗝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打嗝,在医学上成为“呃逆”,打嗝如何治?治疗打嗝,首先要治疗引起打嗝的原发疾病,其次再对症治疗。今天小编为你介绍10个简单实用的治疗打嗝的小偏方。
1、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2、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3、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4、用指甲或火柴头、牙签按压耳轮脚刺激1~3分钟。
5、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
6、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
7、以软质纸搓成细捻,送入鼻腔轻轻捻转,打个喷嚏,即可止嗝。
8、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
9、柿蒂(指新鲜柿子或柿饼的蒂)每次20枚,煎水成100毫升,分两次口服,一次50毫升。也可酌情加韭菜籽同煎。
10、用按摩法治疗打嗝也会有较好的疗效,病人仰卧,按摩者用两手拇指同时按两个鱼腰穴(眉毛中点处),由下向上按压,用力由轻到重(局部可按揉),病人有酸胀感。按摩时,病人要用力憋气,再用力呼出,反复二三次,即可停止打嗝。如不见好,24小时以后再进行一次。此法病人也可自行使用。一次不要超过2分钟,时间过长会引起心率过缓。
汗管瘤中医治疗
皮肤针灸疗法
针具及术前准备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一般针柄长15-19cm,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用针具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针尖不宜太锐,应呈松针形。针柄要坚固具有弹性,全束针尖应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针具的检查,可用干脱脂棉轻沾针尖,如果针尖有钩或有缺损时则棉絮易被带动。
针具在使用前应注意消毒,一般可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
针刺方法
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未端固定于小鱼际,针柄未端露出手掌后约2-5cm,以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
叩刺分为三种: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这样可减轻针刺部位的疼痛。中等度刺法,用力介于轻刺、重刺之间。
叩刺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针刺部位须准确,按预定应刺部位下针,每一针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0―1.5cm之间。
针刺部位
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局部按经脉循行叩刺,或在其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另一种是按经脉辨证循经取穴。 还有一种是整体叩刺,即先刺脊柱两旁,由背至骶,后刺项部及病变局部。对某些病变在脊柱附近及其他有关部位上所出现的一些特殊所见(如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等)均为重点叩刺部位。上述三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结合应用。
各部位叩刺顺序如下:
头部、项部、颈部、肩胛部、脊背部、骶部、上肢、面部、眼部、鼻部和耳部。
主要的常见适应证有如下几种:
头痛、偏头痛,胸痛、胁痛,失眠,上下肢痛及腰扭伤,口眼歪斜,痹证,呃逆,痿证,胃脘痛、呕吐,腹痛,哮喘、咳嗽,遗尿,遗精、阳萎,心悸,眩晕,痛经,小儿惊风,目疾,鼻塞、鼻渊,瘰疬。
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者,须及时修理。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
(3)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法。
中医怎么治疗盗汗
仙术散,治盗汗不止
于术120克(分四制:30克,黄芪煎汁炒;30克,牡顺粉炒;30克,麩皮汤炒;30克,石斛汤炒)
只取术为末。每服9克,粟米汤下。
酸枣仁汤,治心虚不固盗汗
党参(去芦)枣仁(炒,杵)白芍(酒炒)黄芪(饭蒸)当归生地各4.5克茯苓3克黄柏2.1克知母3克北五味子1.8克
五倍子去蛀末,炙干研末。男用女唾,女用男唾,调糊,填脐中,外用旧膏药贴之,勿令泄气,两次即愈。尝加入龙骨等分,同研如法用之,并可治梦遗滑精等症,神效非常。
参归腰子治心气虚损自汗
用猪腰1枚,细切,入人参15克、当归120克,同煮熟食之,以汁送下;或用山药捣丸如梧子大,每30丸空心温酒下,多服丸佳。(虚证)
莲子7粒,黑枣7枚,浮麦l合,马料豆1合;用水2碗,煎8分,服之乃愈。
中医有治疗打嗝偏方
1、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2、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3、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4、用指甲或火柴头、牙签按压耳轮脚刺激1~3分钟。
5、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
6、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
7、以软质纸搓成细捻,送入鼻腔轻轻捻转,打个喷嚏,即可止嗝。
三伏天艾灸的四大好处 治未病
中医有“治未病”的说法,就是说要防病于未然,艾灸除了可以扶阳固脱外,还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作用,因此,三伏天也是传统的防病保健方式之一,在三伏天的时候进行艾灸还有治疗冬季常见疾病和一些慢性病以及防治未病的功效,适宜一些体质较为虚弱或者有对症的人群进行艾灸养生。
怎样治疗出汗呢
1、自汗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2、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