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分类型 中医详说六经头痛
头痛分类型 中医详说六经头痛
太阳头痛 以头部连于项疼痛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灵枢·厥病》云:“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灵枢·经脉》亦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故风寒感受于经,或厥气上逆,则有头痛,及项部脊背部疼痛。
阳明头痛 以前额、面颊及眉棱等处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曰:“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张介宾注云:“足阳明之脉上行于面,其悍气上冲头者,循眼系入络脑,足太阴支者注心中,故以头痛而兼面肿烦心者,当取足之阳明、太阴也。”外感风寒侵犯阳明经脉,经气厥逆,上冲头面,则可见前额、面颊、眉棱等疼痛,经气郁滞则面肿,烦心,胸满,呼吸不利。
少阳头痛 以头之两侧及耳之前后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热邪壅滞少阳经脉,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故可见头痛剧烈,可伴有下颔疼痛、目锐眦疼痛。
太阴头痛 以头痛痛无定处,按之不得,并伴有善忘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脾主运化,脾气虚则清气不升,又脾恶湿,痰湿困清阳,故太阴头痛多有痰湿之象。《证治准绳·杂病》云:“太阴经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
少阴头痛 多属肾精气虚不能上承,膀胱经气实而上逆而头痛,其痛不移。《灵枢·厥病》曰:“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素问·五脏生成》亦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张介宾注曰:“头痛巅疾,实于上也。上实者因于下虚,其过在肾与膀胱二经。盖足太阳之脉从巅络脑,而肾与膀胱为表里,阴虚阳实,故为是病,甚则府病已而入于脏,则肾独受伤矣。”肾主藏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故少阴精气虚则亦可致髓海失养而头痛。
厥阴头痛 以头痛多痛在巅顶,或内连目系,常伴有情绪异常变化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曰:“肝病者……气逆则头痛。”张介宾注曰:“头脉痛者,痛在皮肉血脉之间也。心悲喜泣者,气逆在肝也。故当先视头脉之动而盛者,刺去其血以泄其邪,然后取足厥阴肝经而调补之,以肝脉会于巅也。”故厥阴头痛常与气逆有关,肝经气逆,血随气行,郁于头部,可见头动脉充血而痛。
痛经通常分为4个中医类型
痛经通常分为4个中医类型
专家指出,在治疗上,中医将痛经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根据不同症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气滞血淤:
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气血虚弱:
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等。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乌鸡白凤丸,还可多吃羊肉。
阳虚内寒: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比如红糖姜汤,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红糖具有补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肝肾虚损:
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或是多吃点川芎丹参煲鸡蛋。
中医泡脚调理女性痛经
阳虚寒盛型痛经:泡脚的中药材要以入足少阴肾经为主。可加入肉桂15克、乌药15克、当归15克、丁香15克、川芎15克,以及小茴6克、干姜6克、吴茱萸6克,再加少量盐,把水煎好后泡脚。
气亏血虚型痛经:建议加入川芎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熟地15克、当归15克、杜仲15克、黄芪15克,再加适量糖,煮好后用来泡脚。
气滞血瘀型痛经:建议加入益母草30克、乌药30克、青皮30克,以及红花10克、川芎10克,再加入2升清水和50毫升醋,以大火煮开后转为小火再煎煮半个小时,之后把煮好的药放凉,连带着药渣一起来泡脚。
偏头痛的类型有哪些
头痛分为很多种,孔姐这种情况属于胃经头痛。
一般脾气急躁的女性,气血往上翻涌,却又一时堵在某个地方,涌不过去就会头痛;
另外还有属于肝经头痛的头顶痛,肝经头痛的女性多是爱生闷气、对人对事比较挑剔;
属于胆经头痛的两侧头痛;
属于膀胱经头痛的后脑勺痛连带脖子痛,膀胱经头痛的女性,多是尿黄赤,白带黄多,味腥;
属于肾经头痛的头痛连带牙齿和耳朵痛,肾经头痛的女性,多伴有腰酸腿软,易口腔溃疡,心烦失眠,月经不调;
还有整个头都痛,而且好像被东西紧紧裹住似的,属于脾经头痛,脾经头痛的女性,多伴有月经量少,乳房萎缩。
毎种类型的头痛,在其相对应的经脉上,仔细査找,都能摸到皮下有硬结、条索或块块。把这些硬结或块块慢慢揉开了,再配合三穴推摩法,就能很快治愈头痛或偏头痛。
外关是三焦经的络穴,擅长疏通人体三焦的气机,主治偏头痛,让全身气血畅通;太溪是肾经的原穴,可补益肾精,制约肝阳,疏通血管;太冲是肝经的原穴,主治头痛,平息肝经邪火,使肝肾行血无阻。三穴合用,治疗头痛、偏头痛,药到病除。
头痛有多少种类型
在《头痛分类》这本书中,将头痛的类型分为了14大类
(1)偏头痛
(2)紧张型头痛
(3)丛集性头痛和慢性阵发性偏头痛
(4)非器质性病变的各种头痛
(5)与头外伤无关的头痛
(6)与血管性疾病有关的头痛
(7)与颅内血管性疾病无关的头痛
(8)与非头部感染有关的头痛
(9)某些物质——止痛药、酒精等应用或者戒断反应所致的头痛
(10)与代谢疾病有关的头痛
(11)颅骨、颈、眼、五官、口腔或其他面部结构疾病所导致的头、面部疼痛
(12)颅内神经痛、神经干痛和传入神经阻滞痛
(13)归因于精神疾病的头痛
(14)不能分类的头痛
头痛的类型
1、高血压性头痛
高血压的患者一到了冬季的时候,因为天气寒冷,所以血管的收缩会加剧,在血管收缩加剧之后,血压升高,于是便引起剧烈的头痛症状。
2、紧张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又被叫做颅肌紧张症,颅肌收缩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其实是慢性头痛当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头痛症状之一。这种头痛同样受到冬季寒冷的影响,使得头颅颅总肌肉的紧张性提高,引发头痛。
3、鼻源性头痛
在冬天,鼻子上的某些病症将会以其头痛,比如鼻窦炎、鼻炎。鼻窦炎患者、鼻炎患者在冬季病发时也会引起头痛的症状。
4、风寒性头痛
风寒性头痛的患者主要是因为在冬季,受到了风寒的侵袭,巡犯头部,导致寒气凝住经脉,于是便引起头痛的症状。
头痛分为哪几种类型
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与大脑神经血管功能失调有关的慢性神经系统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以反复发作的中、重度头痛为特点。多表现为剧烈的搏动性头痛,伴有恶心和呕吐。
偏头痛的治疗包括发作期治疗和间歇期治疗两个方面。一旦出现发作表现,甚至先兆,就应及时服用止痛药物,如去痛片、百服宁或泰诺等。这些药物适用于轻、 中度偏头痛发作。如上述药物效果不好或头痛较重时,可选用曲普坦类药物,国内目前使用的有舒马曲坦和佐米曲坦,这是治疗偏头痛发作的特效药物。
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或连续发作,可有颈椎外伤史,有的可出现肩和上臂痛。其病因多为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神经压迫和伴随的局部无菌性炎症所致。
颈源性头痛早期多为枕部、耳后、耳下的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颞部、顶部、颈部,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部分患者伴有耳鸣、耳胀、眼部闷胀、颈部僵硬感。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和微创神经介入镇痛术。现今,尚无特别针对颈源性头痛的特效药物。神经阻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缓解、解除头痛,并且能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
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多见于青年,是一种局限于单侧的以眶、颞、额等区为主的严重发作性疼痛,病因不明。
丛集性头痛有典型的丛集期和缓解期。在丛集期内,头痛的发作有严格的节律性,一般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发作至少一两次,以夜间发作多见。随后继以一段时间的 缓解期,一般约数月至2年。丛集性头痛与偏头痛相比,发作的节律性更加明显,头痛更加剧烈,但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发作时疼痛从一侧眼窝周围开始,急速扩展至额颞部,严重时可涉及对侧。疼痛呈搏动性,兼有钻痛或灼痛,可于睡眠中痛醒。
头痛急性发作时吸入100%的氧气和皮下注射舒马曲坦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以迅速缓解头痛。在丛集发作期,每晚睡前口服麦角碱类药物(二氢麦角胺),对夜间到早晨的头痛预防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
紧张型头痛
紧张型头痛又称肌肉收缩性头痛,约占头痛疾患的40%左右,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与社会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精神因素、肌肉紧张、滥用止痛药物等因素有关。
紧张型头痛的特征多表现为几乎每日双侧枕、颈部、额颞部或全头的非搏动性头痛,通常为持续性钝痛、胀痛,像一条带子紧束头部或呈头周紧箍感、压迫感或沉重感,有时出现头发牵拉性痛。大多数病人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多因精神紧张、工作疲劳等诱发。
中西医分治经期偏头痛
检查:痛苦面容,精神忧郁,正逢发作期,疼痛位于左侧,自左额角至头顶连及枕部,左侧眼、耳各部有不适感,体温、血压、饮食、睡眠、月经均正常,舌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偏头痛,证属肝气郁结,痰浊阻塞。
治疗: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采用柴胡疏肝散方剂。
处方:柴胡10g,川芎15g,白芍15g,香附15g,法半夏10g,陈皮10g,白芥子10g,枳壳10g,细辛3g,白芷10g,甘草10g。
服法:共4剂,每天2 剂,水煎分4~6次服。
复诊:思思2天后再诊,疼痛基本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
结果:思思按原方每天1剂,连服7天告愈。医生嘱咐思思每于月经来潮前3天左右取此方7剂,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连用3 个月经周期。后来医生随访5个月,思思的经期偏头痛没再复发。
西医: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经期偏头痛
32岁的丽华从14岁月经初潮开始出现偏头痛,最初,头痛发生在月经来前1-2天,每次持续2天,呈右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一般每月至少因为头痛需要请假休息一天,服用过各种止痛药物。偏头痛偶有非经期发作,程度较轻。数年后,偏头痛出现波动。有时两三个月没有头痛发作,有时频繁发作,1周2-3次。近2年来,一般每月发作1-2次,多发生于月经前后。
头疼的介绍
疾病分类
临床上根据头痛起病方式可分为:①急性起病的头痛:常见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它脑血管疾病、脑膜炎或脑炎等;②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如颞动脉炎、颅内肿瘤等;③慢性起病的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药物依赖性头痛等。
根据头痛发生病因,国际头痛协会于2004年制定的第二版“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2nd Edition, ICHD-II)将头痛分为三大类:①原发性头痛(the primary headaches):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②继发性头痛(the secondary headaches):包括头颈部外伤、颅颈部血管性因素、颅内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药物戒断、精神性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③颅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它其他颜面部结构病变所致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
临床表现
头痛程度有轻有重,疼痛时间有长有短。疼痛形式多种多样,常见胀痛、闷痛、撕裂样痛、电击样疼痛、针刺样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动感及头部紧箍感,以及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继发性头痛还可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症状或体征,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发热,血管病变常伴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头痛依据程度产生不同危害,病情严重可使患者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
中西医分治经期偏头痛
经期偏头痛是与卵巢功能周期变化有关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属于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治疗经期偏头痛虽然方法不同,但是效果往往都不错。
中医:柴胡疏肝散解除经期偏头痛
26岁的思思患偏头痛已3年,每于月经来潮前5天左右发作,开始每次持续数小时,近几次发作常持续3~5天才能逐渐缓解,周期性明显。每次发作头痛难忍,感觉血管搏动,伴眩晕、恶心、呕吐,曾用麦角胺咖啡因、糖皮质激素、心得安、胃复安、强痛定等止痛。3年来多方治疗,收效甚微。曾经查脑电图、CT 等均未见异常。
中西医分治经期偏头痛
检查:痛苦面容,精神忧郁,正逢发作期,疼痛位于左侧,自左额角至头顶连及枕部,左侧眼、耳各部有不适感,体温、血压、饮食、睡眠、月经均正常,舌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偏头痛,证属肝气郁结,痰浊阻塞。
治疗: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采用柴胡疏肝散方剂。
处方:柴胡10g,川芎15g,白芍15g,香附15g,法半夏10g,陈皮10g,白芥子10g,枳壳10g,细辛3g,白芷10g,甘草10g。
服法:共4剂,每天2 剂,水煎分4~6次服。
复诊:思思2天后再诊,疼痛基本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
结果:思思按原方每天1剂,连服7天告愈。医生嘱咐思思每于月经来潮前3天左右取此方7剂,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连用3 个月经周期。后来医生随访5个月,思思的经期偏头痛没再复发。
西医: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经期偏头痛
32岁的丽华从14岁月经初潮开始出现偏头痛,最初,头痛发生在月经来前1-2天,每次持续2天,呈右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一般每月至少因为头痛需要请假休息一天,服用过各种止痛药物。偏头痛偶有非经期发作,程度较轻。数年后,偏头痛出现波动。有时两三个月没有头痛发作,有时频繁发作,1周2-3次。近2年来,一般每月发作1-2次,多发生于月经前后。
检查:脑电图、CT 等均未见异常。丽华的父亲有头痛病史。丽华偏头痛发作时无神经系统症状,与月经明显相关。
诊断:偏头痛
治疗:医生给丽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建议她于每次月经前3开始服用,同时注意围经期心理健康,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睡眠障碍,必要时合用睡眠镇静药物。
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丽华的偏头痛发作明显减轻减少,每3-4月发作一次,每次持续1天,而且发作时多有疲劳、情绪不稳等诱因。丽华努力排除这些诱因后,经期偏头痛也一去不返了。
中医带你区分六种头痛类型
中医带你区分六种头痛类型
太阳头痛
以头部连于项疼痛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灵枢·厥病》云:“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灵枢·经脉》亦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故风寒感受于经,或厥气上逆,则有头痛,及项部脊背部疼痛。
阳明头痛
以前额、面颊及眉棱等处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曰:“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张介宾注云:“足阳明之脉上行于面,其悍气上冲头者,循眼系入络脑,足太阴支者注心中,故以头痛而兼面肿烦心者,当取足之阳明、太阴也。”外感风寒侵犯阳明经脉,经气厥逆,上冲头面,则可见前额、面颊、眉棱等疼痛,经气郁滞则面肿,烦心,胸满,呼吸不利。
少阳头痛
以头之两侧及耳之前后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热邪壅滞少阳经脉,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故可见头痛剧烈,可伴有下颔疼痛、目锐眦疼痛。
太阴头痛
以头痛痛无定处,按之不得,并伴有善忘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脾主运化,脾气虚则清气不升,又脾恶湿,痰湿困清阳,故太阴头痛多有痰湿之象。《证治准绳·杂病》云:“太阴经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
少阴头痛
多属肾精气虚不能上承,膀胱经气实而上逆而头痛,其痛不移。《灵枢·厥病》曰:“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素问·五脏生成》亦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张介宾注曰:“头痛巅疾,实于上也。上实者因于下虚,其过在肾与膀胱二经。盖足太阳之脉从巅络脑,而肾与膀胱为表里,阴虚阳实,故为是病,甚则府病已而入于脏,则肾独受伤矣。”肾主藏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故少阴精气虚则亦可致髓海失养而头痛。
厥阴头痛
以头痛多痛在巅顶,或内连目系,常伴有情绪异常变化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曰:“肝病者……气逆则头痛。”张介宾注曰:“头脉痛者,痛在皮肉血脉之间也。心悲喜泣者,气逆在肝也。故当先视头脉之动而盛者,刺去其血以泄其邪,然后取足厥阴肝经而调补之,以肝脉会于巅也。”故厥阴头痛常与气逆有关,肝经气逆,血随气行,郁于头部,可见头动脉充血而痛。
头痛针灸防治
针灸治疗头痛的方法
中医对头痛分类很多,主要包括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王麟鹏向大家介绍说,在排除头痛器质性病变外,针对原发头痛,按其症状,治疗手法如下:
外感头痛
症状: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加重,兼见恶风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者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兼见面红而赤,发热,口渴欲饮,目赤齿痛,舌苔黄,脉浮数者,为风热头痛。若头痛身重,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风寒头痛者,加风门。
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
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丰隆。
可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配穴。
操作:毫针泻法。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方义: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有肝阳上亢、痰浊头痛、瘀血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等不同类型。总以虚实之分。
头痛分类
头痛有很多种,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头痛。
①急性起病的头痛:常见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它脑血管疾病、脑膜炎或脑炎等。
②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如颞动脉炎、颅内肿瘤等。
疾病类的头痛,体内承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会表现出来。
③慢性起病的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药物依赖性头痛等。
针灸疗法对症缓解头痛
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瘀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就会引起疼痛,即“不通则痛”的病机。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改善病痛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针灸可以治疗许多慢性疼痛,如头痛、颈椎痛、肩周炎、痛经、带状疱疹、腰疼、膝关节、踝关节疼痛等。中医对头痛分类很多,主要包括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有肝阳上亢、痰浊头痛、瘀血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等不同类型。总以虚实之分。
实证
肝阳上亢者,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兼见肋痛,面红口苦,舌苔博黄,脉弦有力。痰浊头痛者,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瘀血头痛者,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外伤史。舌质紫,舌苔博白,脉细或细涩。
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目。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者,太阳、阴陵泉、丰隆。
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腧、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偏头痛的原因
偏头痛是一种家族倾向的周期性发作性疾病。单侧搏动性发作的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期后复发。
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偏头痛在中医理论上认为其属于“头痛”、“头风”、“厥头痛”等范畴。
《东垣十书·内外伤辨》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从古至今,各个医家对偏头痛的发病原因皆认为主要在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所引起。
在经络辨证上,主要是六淫之邪伤及三阳经,而其中又以少阳经,太阳经为多见。内伤是由于肝郁肝火伤及阴络,肾阴肾精亏虚导致脑海失养,脾失健运致气血亏虚或痰浊内生阻于经络而致病。
中医有句很经典的话,“巅顶之痛,唯风可到”。意思很容易理解,无论什么原因的头痛,都跟风有关系,头部有很多经络,有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等等。
月经性头痛的分类
1、气血亏虚型。症见每逢行经期或经将净时头痛 ,伴有头晕眼花、面色苍白、体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失眠 ,兼见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 ,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等。
2、肝肾阴虚型。症见每逢经期或经将净后头痛,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苦咽干、经量少而色鲜红、胸胁胀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等 ,治宜滋养肝肾、熄风止痛 。
3、瘀血阻络型。症见每逢经行前、经期头痛剧烈 ,痛如针刺刀割 ,痛处固定不移 ,月经颜色紫黯有块 ,伴小腹疼痛拒按 ,舌尖或边有瘀点、脉细涩等。治宜调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
4、肝火上扰型。症见经行之时即头痛 ,以两侧太阳穴胀痛为主 ,甚者巅项掣痛 ,伴有精神郁闷、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