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性格与遗传有关
癔症性格与遗传有关
-癔症性格与遗传素质有关
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富有夸张表演色彩,且富于幻想。
患者性格具有幼稚特征,表现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轻浮、易受暗示等;导致前次发作的类同情景、事物、谈话内容等因素均具暗示作用,可诱导癔症再次发作。若有躯体疾病、月经期、疲劳、体弱、睡眠不足等情况,也容易促发癔症。
集体发作癔症往往出现在教室、课堂、操场、集体宿舍或医院病房内。相关诱因可导致集体性恐惧和焦虑而发作癔症,如面临考试、教师过于严厉、预防接种注射、类似病人的表现、同班同学死亡或受伤、脑膜炎流行等。而有些宗教迷信活动、灾难、突发事件、战争等,也可促发集体癔症发作。
-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癔病的临床表现千奇百怪,精神病学家形象地称之为“精神疾病的魔术师”。
(1)分离型癔症:呈情感暴发状。幼儿期表现大哭大闹、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控等;较大儿童呈烦躁、哭闹、砸物、揪发、撕衣或地上打滚抽搐。在人多且易引起周围人注意的地方,持续时间较长。
(2)转换型癔症:以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等为主。
-癔症表现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症状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无法用神经解剖学作解释。
症状变化的迅速性、反复性,不符合器质性疾病的规律。
自我为中心,一般在引人注意的地点、时间内发作,症状夸大和具有表演性。
暗示性强,容易受自我或周围环境的暗示而发作,亦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好转。
癔症的临床症状
癔症,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非常需要得到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帮助,可是如何诊断一个人是不是癔症患者呢?癔症的临床症状有哪些方面呢?下面的文章就可以帮助您抓住癔症的临床症状,可以使您对癔症的临床症状有很好的把握。
(1)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型障碍。
①情感爆发:患者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尽情发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如嚎啕痛哭,以极其夸张的姿态向人诉说所受的委屈和不快。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有关。情感爆发是癔症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②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癔症性朦胧状态,兴奋激动,情感丰富或有幻觉、错觉;癔症性梦行症,睡中起床,开门外出或作一些动作之后又复入睡;癔症性假性痴呆,表情幼稚,答非所问,或答案近似而不正确。
③癔症性精神病:患者表现情绪激昂,言语零乱,短暂幻觉、妄想,盲目奔跑或伤人毁物,一般历时3~5日即愈。
④癔症性神鬼附体:常见于农村妇女,发作时意识范围狭窄,以死去多年的亲人或邻居的口气说话,或自称是某某神仙的化身,或称进入阴曹地府,说一些“阴间”的事情,与迷信、宗教或文化落后有关。
(2)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型癔症。
①感觉障碍:感觉缺失、感觉过敏、感觉异常、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心因性疼痛。
②运动障碍:抽搐发作、瘫痪、失音。
③躯体化障碍: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也可表现为泌尿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症状。
癔症,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非常需要得到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帮助,可是如何诊断一个人是不是癔症患者呢?癔症的临床症状有哪些方面呢?下面的文章就可以帮助您抓住癔症的临床症状,可以使您对癔症的临床症状有很好的把握。
癔症的两大表现又会演变出很多更为细致的细小方面,从精神障碍和躯体障碍两个方面加以区分。把握住癔症的临床症状,可以使您在面临突发的癔症患者时不至于惊慌失措,可以让您的头脑保持清醒。具体的症状表现最好还是在发现后及时治疗,得到相应的诊治。
孩子遗传父母的基因,遗传谁的更多一点
男孩像爸爸,女孩像妈妈。其实这并不一定准确,有些女孩长得像爸爸,有些男孩长得像妈妈。长得像谁完全取决于孩子遗传到的基因,但是这种更像睡无法确定。
1、孩子的身高,父母遗传基因各占一半。
孩子的身高有70%的主动权掌握在父母的手里,父母的遗传是决定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因为决定身高的因素35%来自父亲,35%来自母亲。假若父母双方个头不高,那就要靠宝宝后天那30%的努力了。
2、智力遗传妈妈更多
据科学家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就遗传而言,妈妈聪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如果是个男孩子,就会更聪明。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所以妈妈的智力在遗传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3、性格遗传爸爸多一点
性格的形成有先天的成分在,但是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这个影响力,爸爸通常会大过妈妈。父爱的作用对女儿的影响更大,父亲能传授给女儿生活上许多重要的教训和经验,使女儿的性格更加丰富多彩。
癔症的两大引发因素
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癔症是由什么引起的?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神经衰弱会不会遗传
大家都知道,神经衰弱是一种很普通的心理疾病,虽然这种病不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所以,大家应该加强预防。很多人都在问,神经衰弱会不会遗传?下面就来听一下专家的解释。
专家指出,一般认为,神经衰弱是不会遗传的,患有神经衰弱的父母们,没有必要担心会把神经衰弱遗传给下一代。
1、诱发因素,主要是指导致神经衰弱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大环境的变迁、日常生活压力、心理创伤等。
2、维持因素,指患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体病后附加的反馈信息,使疾病形成恶性循环,迁延不愈。
3、易感素体因素,包括遗传和人格类型、年龄、性别等因素
大家知道,个人的性格特点是有遗传性的,父母可能把自己的性格遗传给后代,那么,是否可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神经衰弱是会带有一定遗传倾向的呢?
但是,专家提醒,个人的性格会随着出生后的教育、工作学习环境而改变,所以说,即使患神经衰弱的父母把自己的不良性格遗传给下一代,子女也不一定就会患神经衰弱。
人们都不希望把那些不好的事务遗传给下一代,对那些患上了神经衰弱的朋友来说,大家都不需要孩子遗传自己的神经衰弱症状,其实神经衰弱遗传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不过还是建议大家,患上了神经衰弱及时的进行治疗,避免给大家带来更大的伤害。
看来,神经衰弱是不会出现遗传的,但是由于个人的性格与神经衰弱的发病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所以,建议那些比较内向的朋友在平时要多结交一些性格外向的朋友,这样会让自己变的不再内向。
癔症性痉挛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呢
癔症是现在社会十分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而由癔症所导致的症状表现也十分广泛,癔症性痉挛就是其中一种,癔症性痉挛主要是由于患者患了癔症这种心理疾病从而导致其出现了痉挛的行为表现,因此,要想对癔症性痉挛进行有效地治疗,首先就要缓解患者的癔症症状。下面就为您具体介绍癔症性痉挛的治疗方法。
癔症性痉挛的暗示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1.平时应使患者提高认知能力,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里要懂得自己性格缺陷的特点、表现及危害性,有一个纠正自己的积极心态,对于有 效预防癔病发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有些癔症表现为情感的尽情发泄,如嚎啕痛哭、大吵大闹、撕衣服;或捶胸顿足、以头撞墙等,因为此种疾病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为 患者提供一个相对安静、平和的氛围事在必行。
3.当出现癔症性痉挛行为时,如突然倒下、全身僵直,四肢可呈不规律的抽搐和抖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可伴有表情痛苦。这时不要随意拨动 患者身体,保持现场的安全性与不被打扰性。
癔症性痉挛的暗示治疗的方法:
1.首先要关心、同情病人,了解其病史。然后引导患者把压抑到无意识层的内心冲突提到意识层,使患者意识到现实中的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最后 通过直接面对解决。这时可以通过疏泄、释梦和阐释。
2.还可以采用普通催眠暗示和物催眠暗示两种。在催眠状态下结合患者的症状,用语言引导患者对所患症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暗示。通过增强患者信 赖感的同时患者情绪也会松弛下来,有时甚至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上文主要通过癔症性痉挛的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两大方面为您具体介绍了如何治疗癔症性痉挛这一心理疾病,治疗癔症性痉挛的关键则在于您对于该病的了解程度,癔症性痉挛不是患者的身体发生了某种质变,只是由于心理疾病而引起的,因此,治疗癔症这种心理疾病是缓解痉挛症状的关键所在。
青春期抑郁症如何治疗好呢
1、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概率越高。调查发现,青春期抑郁症中约71%有精神病或行为失调家族史。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的一级亲属终生患该症的比率在20%~46%范围内。在家族遗传方面,导致儿童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亲子分离或早期母婴联结剥夺;父母患有精神病;家族中有抑郁症和自杀史;某些慢性躯体病。 2性格缺陷也是青春期抑郁症的病因之一。例如被动—攻击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癔症型人格等。有些学者认为急性抑郁症儿童病前个性多为倔强、违拗,或为被动—攻击性人格;慢性抑郁症则病前多表现为无能、被动、纠缠、依赖和孤独;而隐匿性抑郁症患者病前会有强迫性和癔病性格特征。
神经衰弱症有遗传的可能性吗
专家指出,一般认为,神经衰弱是不会遗传的,患有神经衰弱的父母们,没有必要担心会把神经衰弱遗传给下一代。
1、诱发因素,主要是指导致神经衰弱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大环境的变迁、日常生活压力、心理创伤等;
2、维持因素,指患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体病后附加的反馈信息,使疾病形成恶性循环,迁延不愈。
3、易感素体因素,包括遗传和人格类型、年龄、性别等因素;
大家知道,个人的性格特点是有遗传性的,父母可能把自己的性格遗传给后代,那么,是否可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神经衰弱是会带有一定遗传倾向的呢?
但是,专家提醒,个人的性格会随着出生后的教育、工作学习环境而改变,所以说,即使患神经衰弱的父母把自己的不良性格遗传给下一代,子女也不一定就会患神经衰弱。
人们都不希望把那些不好的事务遗传给下一代,对那些患上了神经衰弱的朋友来说,大家都不需要孩子遗传自己的神经衰弱症状,其实神经衰弱遗传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不过还是建议大家,患上了神经衰弱及时的进行治疗,避免给大家带来更大的伤害。
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7.3%,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一极亲属中发生率为20%。我国福建地区报导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提示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来说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2、病态人格:癔症性病态人格是指癔症病人的情绪与性格表现,这种病态人格特征于病后显得更加突出:
(1)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2)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的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时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3)高度自我显示性:具人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癔症的护理
1、病人症状的评估:了解癔症发作的症状特点,临床表现。评估患病个体在癔症发作时的症状特点、类型、症状的频度、症状的严重程度。
2、病人人格特点的评估:许多学者认为,在一定的精神因素影响下,有癔症性格特征的人较无癔症性格特征的人较容易发生癔症。因此,要了解什么样的人格特征是“癔症性格”,有哪些表现。按“护理程序”的方法、步骤、评估住院期间的病人的性格特点。了解其人际关系的情况、处事作风、情绪反应类型、对刺激的应对方式及适应能力、易受暗示的程度、情感反应的特点等。
3、病人心理社会因素的评估:心理社会因素往往是癔症发作的诱发因素。不容忽视。因此,对病人在发病前的不良刺激和刺激程度与疾病发生的相互关系做认真的评估。分析刺激是来自生活事件,还是来自病人自身的内心冲突,或是源于人格方面的易感素质等。
二、癔症病人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一)癔症的护理要点:遇到癔症发作时,保持镇定的情绪,维护好病人及周围环境的安静是首要的。心理护理是主要的护理措施之一。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和能很好地应用各种有关的暗示方法和技巧协助医生,帮助病人。采用支持心理治疗方法,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生活的热情,坚定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健康教育是重要的护理内容。目的在于帮助病人获得较完善的人格,增强精神免疫力,赢得良好的周围支持系统的帮助。对急症发作时的躯体护理不容掉以轻心。要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各种症状的对症护理。
(二)癔症病人的护理措施:
1、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对自己和他人)与发作时意识活动范围狭窄有关。癔症发作时,如突然的情感暴发,病人可表现为哭闹、撕扯衣物、头发、抓、咬别人等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如在癔病的朦胧状态时,意识活动范围狭窄。所以,加强防范措施是必要的。护理措施:(1)应明确:虽然癔症的情感暴发具有戏剧性和发泄性的特点,但在护理上和病人接触时避免用过激的言词刺激病人,或过分地关注病人。病人可能会做出更加夸张的行为,造成自伤或伤人的后果,所以,要讲究语言的使用。要使语言既要有威摄力让病人听从,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之处,又不对病人心理构成恶性刺激。(2)病人发作时,尽可能地维持好病人周围的环境,使之安静,避免嘈杂,减少过多人的围观,以减轻病人发作的程度,也有利于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3)对住院病人,要严格控制探视。尤其是要限制可能会对病人构成不良刺激的有关人员的探视,以利于病情的尽快康复。(4)对极度兴奋、躁动、强烈的情绪反应的病人要严密监护。请示医生应用适量的镇静药。
2、有受伤的危险与漫游时意识障碍有关。癔症发作时,有的病人可表现出漫游症:突然出走,期间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这时若缺少必要的专人看护或有不安全的环境因素,病人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护理措施:(1)癔症多以门诊治疗为主。所以,让病人及时到门诊治疗及院外护理很重要。(2)无论在院外,还是对住院的病人,最好能做到有专人看护。不让病人独居一室。晚上房门要上锁。住院病人要限定其活动范围。(3)不在病人居住的房间内放置危险物品。以减少不安全隐患。(4)为病人佩戴可以表明身分的证件。以防走失后意外发生。
3、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癔症性瘫痪有关。有的癔症病人可以出现功能性癔症性瘫痪症状。这种症状虽无任何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但若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伴有躯体诱因时,仍可严重地影响病人的正常活动。病人长期卧床、不能下地行走,依赖他人料理日常生活,而导致躯体系统退化的危险状态。有的可出现躯体并发症。如褥疮,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力量和耐力也明显下降。护理措施:(1)病人出现“癔瘫”时,要为病人讲清这种病症的性质。减轻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告诉病人只要配合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以坚定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赢得病人的合作。(2)掌握运用药物、催眠、结合良性语言暗示的方法和技巧协助医生。帮助病人定期训练肢体的功能活动。鼓励病人下床走动,防止肌肉萎缩。(3)每日做皮肤受压部位的按摩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4)为病人提供高纤维素类的食物。每日做腹部按摩。给病人多饮水,防止便秘。若已发生便秘,要及时交班、观察、遵医嘱使用缓泻剂或灌肠,以防肠梗阻。每晚为病人冲洗会阴,防止尿路感染。保证房间的湿度,定时通风、消毒、协助病人随季节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防感冒。
4、知识缺乏;病人的知识缺乏,主要表现在心理卫生知识的不足。缺乏心理保健常识。遇到外界不良刺激时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并且不会使用良好有效的心理预防机制做自我保护,性格不健全。病人亲人的知识缺乏。表现对本病知识不了解,不能为病人提供有效的帮助。反之,经常会由于无意的行为和语言的不恰当而起到不良的暗示作用,而加重了病人的病情。护理措施: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要帮助病人充分认识自己,挖掘出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及与疾病的关系。教会病人一些科学的、适用的方法完善性格,处理紧张的人际关系;调整不良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指导病人用理智而不是用情感处理一些麻烦的问题。此外,要有针对性的帮助病人家人了解有关意症的常识,使病人能从中获得更有效的帮助。也是我们护理措施的内容。
(三)癔症病人护理的预期目标
癔症发作期间,病人在监护下无伤人及自伤行为发生。出现癔症性瘫痪时,病人在护理下不出现肌肉萎缩及便秘、褥疮等并发症。在接受了健康教育指导后。病人能客观评价有身性格缺陷。或有完善人格的愿望和行为的改变。病人家人可以清楚地复述本病的特点、症状、护理要点等。病人在监护下不出现“漫游症”。
癔症遗传吗
癔症有一定的遗传性。
患者的性格特征是导致癔症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性格与遗传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研究发现,癔症有一定家族遗传性,癔症病人的后代患癔症的比率要高于正常人,说明癔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癔症的原因
(1)精神刺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精神紧张、恐惧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是本症发病的直接原因或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有部分患者在以后的发作中可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而是通过触景生情或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摧残,则是后来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重要原因之一,但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
(2)心理素质: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及引发何种癔症与患者心理素质有关,一般来说,具有癔病性格的人遇有精神刺激,易发生癔病。所谓癔病性格系指:
1、情感丰富:情感鲜明强烈,但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
2、暗示性强:主要是指在一定环境气氛和情感基础上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以及容易对自身的某种感觉或某种观念无条件的接受(自我暗示)。
3、自我中心:即处处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目,富于表演性、戏剧性或者说是夸张,目的是为了博得人们对自己的重视与同情。
4、富于幻想:在情感基础上想象丰富、生动、活泼,甚至难以区别现实与幻想。
(3)遗传因素: 对于本症遗传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总的来说,男性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患者则为6.4%,高于一般居民的患病率。说明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对双生子的研究不能支持本病的遗传假说。
(4)其它易感因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以及完全依赖丈夫供养的妇女,或是青春期、更年期的妇女,易患癔症。
癔症发作的原因
一、癔症型性格缺陷
有数据显示,癔症患者病前具有癔症性格缺陷者占49.8%。癔症型性格缺陷有四种表现,一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二是情感带有戏剧化色彩;三是暗示性很强;四是以自我中心。
二、精神刺激
临床观察表明,癔症是一种典型的心因性疾病(俗称"心病")。引致癔症发作常具备精神刺激(外因)和癔症性格缺陷(内因)两大条件。但是,如果一个人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即使癔症性格特点不明显,也可导致发病;癔症性格缺陷很明显者,即使外界精神刺激强度不大,亦会诱发癔症。
三、“继发性得益”
"继发性得益"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指癔症患者的症状常为病人带来某些好处和利益,例如获得别人的额外照顾等,由此成为使本病症状加重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心理机制。
癔症治疗的注意事项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常由心理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而引起。癔症是指一种有癌症性人格基础和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精神障碍。本症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其他类型自知力基本完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病程多反复迁延。女性较多,女性多发于青春期和更年期,结婚时间短,家庭不和睦;尤其是婆媳关系不好的年轻媳妇更易发生。
治疗癔症,宜选用润躁益脾的食疗方剂如代赭石党参汤、小麦红枣桂圆粥等,那么癔症吃什么对病情最有效呢?
1、凉拌苦瓜可去除疑病症焦躁情绪。苦瓜有解除火气、去除焦躁情绪的作用。
2、性格多疑的人多吃钙磷类食物。性格多疑的人很容易患上疑病症,由多疑引发的疑病症患者应该多吃些钙、磷类。如牛奶、白瓜子、大豆、橙子、海带、虾等食物。
3、 敏感的人应补充维生素B。敏感性格的原因是在于缺少维生素B,所以整天人心惶惶,加强摄取维生素B、蜂蜜、粗粮会有利于改善情绪。
4、谨慎的人可食用辣椒。辣椒是克服谨慎情绪的好伙伴,它可以消除人的过于谨慎、紧张。
分离性障碍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因此给予患者疾病的心理学教育、及时消除病因、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及改变某些不利的人格特点,可有助于预防疾病复发。
什么是癔症
本症多于青壮年期发病,起病突然,可有多次发作,尤多见于女性。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患病率为5‰,战时发病率占战时神经症的50%,直接与战伤有关的约为40%~60%。国内流行学调查资料中,各地报道的差异很大,约占神经精神科门、急诊总数5%~10%。近年来,癔症发病率有减少趋势。
[病因与发病机理]
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可概括为: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病,亦可在躯体疾病基础上发病。
一、遗传因素
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7.3%,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一极亲属中发生率为20%。我国福建地区报导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提示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来说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二、性格特征
(一)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病程和预后]
多呈发作性,急性起病,消失迅速。躯体症状可呈持续性,如治疗不当,可延续数年,甚至十余年,经适当治疗,多能迅速好转,癔症性性格特征显著者,易复发。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癔症的疹断必须具有排除性与支持性两种依据。因此,诊断本症必须详询病史、症状演变进程,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关因素;认真分析症状的起因,性质和特征;详细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排除其它疾病;尤其是儿童和中老年首次出现发作者,或与某些躯体器质性疾病并存时,更应慎重。不能仅根据病前有精神因素与暗示治疗有效而作出诊断,客观地估计精神因素和暗示性在每例患者的发病、治疗与转归上实际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诊断依据:
一、明显的精神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
二、症状的产生和消失与暗示,自我暗示密切联系。
三、急性起病,症状多样。检查未发现与躯体症状相应的阳性体征和器质性病变的证据。精神症状常有表演和夸张的特点,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
四、病前性格特点,即往类似发作史,阳性家族史及年龄与性别均可作参考。
五、排除脑及躯体器质性疾病,反应性精神病,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