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困脾证的护理
寒湿困脾证的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寒湿困脾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生姜粥:粳米50克、生姜5片捣烂同煮,粥将熟时放入葱,宜温服。
2、仙术汤:将苍术500克、茴香60克、炙甘草60克、干红枣500克(去核焙干),共研细末,加面粉500克、盐120克共拌匀炒热,晨起开水冲服50克,每日一次。
3、茯苓粉粥:白米30克,先煮沸后放入去核红枣7个,粥煮好后再加茯苓粉30克,搅匀熟透加糖少许。
寒湿困脾证的预防和治疗
体质肥胖之人多湿,在夏秋之交,尤须注意勿伤湿冒雨露,涉江河,勿贪凉饮冷,以免湿邪外入或内生。霍乱吐泻时宜暂禁食,吐泻已止,亦应逐渐恢复饮食,先以流法或半流汁饮食为宜。暴泻者易伤胃气,可予淡盐汤、米汤等以养胃气。臌胀病人忌食煎炸、辛辣、坚硬的食物,以半流质和无渣而富于营养之食物为宜;此外还应记录小便的次数、颜色及数量,定期测定体重及腹围,以了解病情的变化,避免情志抑郁或暴怒,戒除烟酒。当臌胀患者,腹围腹水增加时,应当进无盐或低盐饮食。
寒湿困脾证,治疗宜散寒除湿,健脾温中,方用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湿热蕴脾证,治疗宜清化湿热,健脾利胆,方用茵陈蒿汤加减(《伤寒论》)。正如《类证治裁》所云“阳黄系胃腑湿热熏蒸,与胆液泄越,上侵肺则发而为黄,其色明如橘子,治在胃,茵陈蒿汤;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其色晦如烟熏,治在脾,茵陈四逆汤。”此外,急黄一证,因“杀人最急”,《杂病源流犀烛》故治疗宜泻热凉血,解毒开窍,方用神犀丹(《温热经纬》)。
阳虚体质会导致腹泻吗
阳虚体质的人比较胃寒怕冷,尤其是背部和腹部最容易受凉,而且阳虚体质人的四肢总是处在寒冷的状态之中。
阳虚体质者体内阳气虚微,寒邪极易侵入身体,并对脾胃造成损伤,导致阳虚体质的人频繁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腹胀、胃痛等情况,特别是在冬季,这种身体现象会非常明显。
首先应先分清自己的腹泻是哪种类型,一般将腹泻导致原由分为寒湿困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这些原由都是与阳虚有着极大的关联,但是治疗的起来又稍不同。
寒湿困脾导致的腹泻,其症状是排泄物较为清稀,有时候甚至呈水样,并伴有腹痛肠鸡,食欲不佳。治疗办法是散寒化湿。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鉴别
寒湿困脾证:脘腹胀闷痞满疼痛,口淡乏味,肢体沉重困顿,食欲不振,呕恶欲吐,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口不渴,或妇女白带量多质稀,面色黄晦,或白睛、肌肤、颜面发黄,其色晦暗如烟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以寒湿内盛和脾运失健为临床特征。
湿热蕴脾证:脘腹胀满痞闷,不思饮食,恶心欲吐,头身困重,大便溏薄,小便短黄,或白睛、肌肤、颜面俱黄,色泽黄亮如橘子。甚则起病急重,黄色如金,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及出血诸症。口苦,厌油腻,肌肤瘙痒,或浮肿,皮肤发亮紧绷,或不发热或身热不扬,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以湿热内蕴和脾运化功能失调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均由湿邪为患,故具备脘腹痞闷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头身困重,大便溏薄,黄疸,苔腻,脉濡的共同症状。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均由于水湿内停,阻遏中焦,壅遏气机,脾阳被困,进而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气机升降失常而致一系列消化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脾与胃同居中焦,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与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得,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运输功能,若湿邪外侵,常易困脾,同气相求,而成湿壅中焦之变。脾阳虚或肾阳不足,温运气化水液功能失调,常致内湿停聚,损伤脾胃之气,健运失职,致脘腹痞闷胀满。湿困脾胃,胃不受纳则不思饮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邪困遏脾胃,脾气不运,水湿不化,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则大便溏薄。脾主身之肌肉,四肢为脾之外候,湿邪困脾,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不布,湿邪困遏肌表经络,阳气阻滞不能外达,则头身困重。湿邪阻遏中焦,脾胃邪实,反侮其不胜之肝胆,湿邪浸淫,肝胆失于疏泄,胆液被阻,不循常道,则外达肌肤,上溢白睛,不注膀胱而作黄疸。湿邪困遏阳气,阻压脉道,则苔腻,脉濡。
拉肚子拔罐有用吗 腹泻拔罐治疗原则
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
怎样判断脾虚
脾胃是否健康,可以通过一些身体表现来判断。脾胃的问题,最常见的有虚实两种表现,可以分为脾气亏虚型、痰湿困脾型,分别会有不同的身体表现。
脾气亏虚型表现为:
面色淡白、萎黄;
身体容易出现疲劳感;
大便溏薄,腹部怕冷,一受凉就腹泻;
胃口不佳,食欲差;
舌头淡胖,边上有齿痕,舌苔白;
脉象虚弱缓慢。
痰湿困脾型表现为:
体形偏胖;
容易疲劳,身体有种很沉重的感觉,头重如裹;
舌胖大,苔白而厚腻;
胃脘部痞满胀闷,特别是食后出现胃部胀满的感觉;
大便不爽,有解不干净的感觉,并且大便不成形。
另外,痰湿困脾型还有寒湿蕴脾、湿热中阻之分。
什么是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本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因阴寒偏盛,水湿不化,水泛肌肤,则肢体浮肿;未伤津液,则口淡不渴;水湿阻遏,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因此,《东医宝鉴》:“水肿由脾虚湿胜,凝闭渗道,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肿,皮薄而光,手按成举手即满是也。”寒湿困脾证所致水肿,若因坐卧湿地,远行涉水,或冒雨露而行,则水湿内侵,壅滞脾胃,影响三焦决渎、膀胱气化而致的水肿,多为阳水;若因脾阳不足,气不化水,健运失职,水湿内停中焦,泛滥肌肤所致的水肿,多为阴水。前者肿势逐渐蔓延全身,后者肿势以腰以下,足跗部水肿为多见,且常易累及肾阳,而成脾肾阳气俱衰的证候。寒湿下渗,带脉不固,故带下清稀量多。湿困中焦,脾胃运化水谷功能障碍,则精微不布,气血化生乏源,不能上荣肌肤,故面色黄晦。即“寒湿内生,色必滞暗,变黄变黑,皆沉晦不明”(《医原》)。若寒湿壅阻中焦,阻滞肝胆气机,胆汁不循常道,泛于肌肤、白睛,下流膀胱而发为黄疸,以寒湿为主,称为阴黄。故《临证指南医案》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黄之黄疸表现为白睛、肌肤、颜面发黄,其色晦暗如烟熏。舌质胖有齿痕,为水湿上浸,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湿困气机,故脉来怠缓。
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怎么回事 寒湿
如果是寒湿困脾证,则除了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外,还可能有脘腹痞闷胀痛,饮食减少或不思饮食,口中黏腻,头重如裹,肢体困倦沉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等症状。
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内生的水湿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见腹胀便溏;寒湿困阻,清阳不展,故见头身困重,面色晦黄;寒湿困遏阳气,水湿失于温化,泛溢肌表,故尿少肢肿。
寒湿困脾证的治疗,应以温中化湿为治则,再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1.茯苓饮:茯苓30 克,用清水文火煮30分钟后,加入6 克白蔻,再煮10分钟,去渣取汁,热饮。
2.薏米粥:生薏米30 克,以文火炖煮40 分钟后,加入葡萄千10 克,煮熟烂后热服。
针灸治疗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此外尚与肝、肾有密切关系。不论是肠腑本身的原因还是由于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均可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由于“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泄泻的病机主要在子脾胃的功能障碍,脾虚湿盛是其关键。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湿盛则濡泻”。常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多反复发作。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多伴有腹痛、肠鸣等症状。中医分为六大症型:1、寒湿困脾 2、 肠腑湿热 3、食滞胃肠 4、 肝郁气滞 6、脾气虚弱 6、肾阳亏虚(五更泻)。西医检查: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可见脓细胞、致病菌等。纤维结肠镜及钡剂灌肠可见结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癌变、息肉等病变。
治则: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
选穴:神阙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三阴交
配穴:寒湿困脾加脾俞、阴陵泉健脾化湿;肠腑湿热加合谷、下巨虚清利湿热;饮食停滞加中脘、建里消食导滞;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脾气亏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脾气下陷加百会升阳举陷;肾阳亏虚加肾俞、命门、关元温肾固本。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神阙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寒湿困脾、脾气亏虚者可施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急性泄泻每日治疗1~2次,慢性泄泻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姜水泡澡的禁忌 湿气重的人可以用姜水洗澡吗
视情况而定。
生姜入肺、脾、胃经,有温中止呕的功效,对于寒湿重的人群,用生姜是较为合适的,由于寒湿困脾,导致水湿运化不足,多余的水分停在脾胃就造成脾胃虚寒,停在肺造成咯白痰增多,用生姜洗澡对寒湿体质人群有一定的去湿气作用,但是单用生姜作用并不能起到完全祛湿的效果,湿热体质的人群也不建议用生水姜泡澡。
齿痕舌一定是湿气重吗 湿热和寒湿会同时存在吗
是有可能会的。
从中医的角度上来看,如果人体内的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的话那么就会出现湿热郁胃、寒湿困脾的现象,而且如果寒湿过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话,那么此时也会郁结化热,转为湿热。
此时在人体内就会出现湿热和寒湿同时存在的现象,在中医里面一般会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寒热错杂,但是通常情况下不会存在于同一个脏腑。
寒湿困脾的适合吃什么
1、忌食辛辣食品。
2、忌烟酒。
3、饮食勿过苦寒、生冷。
4、忌食肥腻食物。
二、辩证施治
寒湿困脾证的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化湿为法。胃苓汤、平胃散、实脾饮、理中丸、苓桂术甘汤等方剂可随证选用。
1.湿阻脾胃
(1)证候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2)治则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3)主方平胃散加味。
(4)方药制苍术、厚朴、陈皮、茯苓、泽泻、炒向木、甘草。
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若泄泻如水,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可加猪苓、肉桂;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泽泻加桂枝、炮姜、白芍、木香;若身目发黄,黄而晦暗者,加茵陈、附片、干姜。
2.寒湿外侵
(1)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2)治则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3)主方藿香正气散。
(4)方药蕾香、紫苏叶、大腹皮、炒白术、厚朴、半夏曲、白芷、桔梗、甘草、茯苓。
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若吐泻频紧,吐泻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合纯阳正气丸以芳香化湿,温中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