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的心理疾患
中老年的心理疾患
(1)兴趣减退表现
认为什么事都没有意义了,对任何事都感到无味了。
(2)无助感
患了抑郁症者对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无能为力。更具特征性的体验是,患者感到别人对他也爱莫能助,尽管他完全体会到别人的善意,感受到别人在为他操心努力,但他感到无济于事。
(3)对前途悲观失望
患者觉得生活、工作、学习都前景暗淡,事情已无可挽回和不可收拾;严重者心灰意冷,甚至感到绝望。
(4)精神疲惫
患者的精力似乎已经耗尽,想振作也振作不起来;感到缺乏动力,似乎没有别人催促或推他一把,他就什么也不想做。
(5)自我评价下降
患者感觉什么知识和技术都没有了,自己已毫无用处,对实际上有过的成绩也不认为有任何价值,或者几乎只看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似乎有什么长处和优点都没有;过去引以自豪或可以自慰的品质在患者心目中也消失了。
患者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感到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常有自杀念头,甚至有自杀行动。患者的自卑总是隐含着追求的目标或标准太高,而“理想”的追求实际上是不自量力和自我估计过高。
抑郁者的自我评价下降,伴有自责,甚至有罪恶感。抑郁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即当个体丧失心爱的人或物后,对所失去的人或物有无意识的矛盾和敌对情感,现在却把这种情感转问自己,便引起抑郁。
中老年的心理疾患 老年人记忆障碍的辅导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老人说:“我的记忆力这差,东西放到哪里一转眼就忘了。”老年记忆障碍通常是自然衰老现象。老人对陈年往事能记忆犹新,而对新近接触的事物或学习的知识却忘得快,尤其人名、地名、数字等没有特殊含义或难以引起联想的东西,忘得更快。
一、老年人记忆障碍的辅导
1、通常表现
生活中,老年人记忆障碍往往带来诸多不便。如烧开水忘记关火;刚介绍过的客人名字转眼就叫不出;把门关上才想起来没带钥匙;老花镜架在额头上还到处乱找,等等。这些总令老人感到苦恼不安。据统计,七十多岁健康老人的脑细胞数量要比20岁健康年轻人减少15%,脑的重量也减轻8%~9%,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0%;视力下降超过0.6的只有51.4%。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记忆力。这些自然衰退,使老年人一方面要回忆某人、某事、某日期比过去耗费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另一方面使他们要记住重要事情的能力大大下降。所以,老年人总是表现得那么“健忘”。
2、老年记忆障碍的成因
(1)生理原因。由于生理上的衰退,随着感觉机能的衰退和大脑细胞的减少,老年人的记忆力就整体而言,比年轻人差。老年人的某些方面有显著的衰退,而在某些方面确实看不出明显变化。
(2)视觉记忆广度降低,比年轻人差。
(3)老化。老年人记忆的衰退从本质上说是老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希望能够通过主观努力使记忆恢复到年轻人的水平是不切实际的。延缓记忆的衰退过程只能从怎样有效地降低老化的速度来考虑。
为了改善老年人的记忆力,一方面要多用脑,勤用脑,使大脑处于积极功能状态,另一方面要在生活补充健脑饮食。如卵磷脂,它在大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后可释放胆碱,胆碱在血液中转换成乙酰胆碱,能增强人的感觉和记忆功能;它还能控制脑细胞死亡,促使大脑“返老还童”;降低血脂,一般在蛋黄、豆制品、动物肝脏中含量较高,但是由于胆固醇含量也多,故不宜多食。
乙酰胆碱可改善各种年龄的记忆能力。多食鸡蛋、鱼、肉等食物可较好不错乙酰胆碱。老人每天吃一至两个鸡蛋,可改善记忆力。
补肾健脑:可选用人参粥、胡桃粥。
碱性食物:豆腐、豆类食品及芹菜、莲藕、茄子、黄瓜、牛奶等能使血液呈碱性;菠菜、白菜、卷心菜、萝卜、香蕉、葡萄、苹果等可以使血液呈碱性。多吃这些食品,使身体经常自律的调节成弱碱性,对大脑发育和智力开发都是有益的。
含镁的食品:核桃核酸是维护大脑记忆的重要角色,而镁这种微量元素能使核桃核酸进入大脑组织。含镁丰富的食品有麦芽、全麦制品、荞麦、豆类及坚果。此外,蛋白质对健康也很重要,可多吃鸡蛋、黄豆、沙丁鱼等。
要让老年人每天饮食适量摄入以上食品。家庭对老人要孝顺、关心。让老人给儿孙讲述年轻时的故事或他们的“光辉岁月”。每天有意识地要求老人做一件事,老人就有可能记住。平时在生活中创造一种用脑的环境,如唱歌记歌词,选择服装等,在亲人、朋友们热情关怀、帮助下让记忆慢慢恢复。
老年人对很多以前的事情记忆并不差,记忆只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老年期前,加强合理用脑,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健脑益智的中成药,有助于保护较好的记忆力,此类中成药有归脾丸、养血安神片、安神补心丸、健脑灵片等。
在食物中摄取胆碱和卵磷脂,都可以较为理想地延缓记忆衰退。
二、老人话多面面观
俗话说:“树老很多,人老话多。”人上了一定年纪之后,说话往往重复啰嗦,喜好忆旧,固执己见。一般的话并非心理问题。无须接受治疗;但是如果老人整日不休地唠叨,多嘴,就属于“人老话多”,出现了心理问题。
1、人老话多的表现
(1)爱多嘴。在家中无事生非,对这个要说两句,对那个要说两句。
(2)旁若无人。看电视时,不顾旁人,只管自己,爱评价电视中的人和事。
(3)好指点他人。时时指点子女、小辈的生活日常琐事,不该管也要管一下。
(4)絮絮叨叨。凡事啰啰嗦嗦、无休无止。
(5)常重提往事。忆旧,津津乐道陈年往事,炫耀过去功绩。
(6)以唠叨排遣孤独。常感寂寞,借助语言的重复来排遣孤独。
2、原因
老年人由于精神不足,许多事情不能参与,这种人际关系的退缩,增强了他们对自己的注意力。由于社会的疏远,即转入了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完全脱离人群,把他们的能力完全倾注在自我的内在生活里,倾注在自己的记忆、幻想里富有意义的自我形象中。他们只好借助说话来表白自己,以求得心理平衡,且固执己见以维护自身尊严,自我防卫。老年人能做的事情少了,为了排除寂寞,也只好借助唠唠叨叨,以重复的语言为手段。老年人津津乐道陈年旧事,炫耀以往的功绩,都是为了寻得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以解脱现实寂寞。所以老人总显得那么啰啰嗦嗦,无休无止。作为老年人,应尽量克制自己,而作为晚辈应尽量对老人予以谅解。
3、指导方案
(1)可以给老人故意安排一些社会工作,让其人生一大批新朋友,转移再唠唠叨叨往事。
(2)可以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每天浇花,买菜,辅导孙子做作业,在忙碌中让老人感到自己的存在,不是闲着无事。
(3)与老人针对一些事件和一些关于营养与健康的话题,共同讨论交流,进行相互评价,借交流转移老人的唠叨习惯,并给予肯定。
(4)在生活琐事中,找到快乐感;让老人在关心外大事中,从家庭角色转变成社会角色。
对老人话多的毛病,我们应在家庭和亲友的帮助下,采取适当的方法逐步予以克服。亲友首先应对他们采取理解的态度,不要动不动反感地说“你咋话那么多!”“别说了行不行?”而应采用一定的科学的心理方法,使他们的“话”头转移方向,适可而止。
老年人是一种特殊群体,人老孤独,因此人老话多完全可以理解。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引导老年人。
中老年心理健康 心理因素会导致疾病
一、心理因素会导致疾病
中医一开始就把精神心理因素列入导致疾病原因,一方面强调外邪入侵体内而致病,另一方面也不忽视“七情致伤”、“病从心生”。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又因心脏为五脏六腑之首,所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任何情感失调,都可伤及心脏,而心伤则会联动其他脏腑功能失调。
心理因素、情绪状态既可致病,也可加重已有病情。我们常听说某某在医院检查确诊癌症晚期后,几天、几星期甚至一个月就命归黄泉了。
其实到检查出癌症时为止,病症已经在体内和平共处了几年、几十年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十几年能正常生活、工作,而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癌症就立即倒下了呢?
这正是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的集中体现。一听说自己也患上了癌症,就立即联想到自己在劫难逃,于是精神崩溃,陷入绝望之中。
一时间对死的恐惧,对生的留恋,对亲朋好友的牵挂,对未了的事业的遗憾一齐袭来。在这种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之下,身体的各种机能急剧减弱,对疾病的抵抗力大大降低,癌症便如一名猛将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急剧发展,导致悲剧迅速发生。
一家医院对患者进行了随机研究,65%的发病原因与社会逆境有关。诸如事业失败、婚姻受挫、蒙受屈辱、职位下降、财物被盗,经济困难、突然离退休、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还有一家医院调查发现,在500名胃肠道患者中,由于心理因素、情绪状态引起的竟高达74%。
其实所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只是密切程度不同而已,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的患者与积极乐观、精神饱满的患者想比,其病愈的时间要慢得多。所以说,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中老年心理疾患的成因
(一) 生理成因
人到50岁左右,脏器、神经等生理功能衰退明显,免疫功能降低,大脑功能在某些方面开始衰退,从而感知功能下降。
在这期间,如果注意增加营养,加强锻炼,改善情绪环境,症状即可减轻。
(二) 人格原因
大多数抑郁症都有人格缺陷,主要为焦虑型。这种人办事认真、工作负责,在青年时期,由于其生理机能很强,生理内在冲动冲破了各种易产生抑郁症的情绪。
进入中年以后,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冲动机能”降低,焦虑型的人格缺陷开始显露。同样,人格健康的人在诸多愁事、烦事、不平衡面前,能够“想得开”,具有顺其自然的胸怀,所以不至于的抑郁症。
(三) 社会原因
近几年呢来,中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共同点比较明显,后顾之忧过重是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在具体的环境中各自有不尽相同的难处,如子女升学、家庭不和、升迁受阻、待遇不平等之类,其中任何一类矛盾都有引发抑郁症的可能。
当某个人长期受压抑,产生了沉重的压抑情绪之后,当一个困扰长期无法解决的时候,就构成了致病诱因,于是就抑郁成病。
(四) 如何预防保健
不健全的人格、衰退的生理状态、复杂的社会环境背景等都是形成抑郁的内外条件,任何一种条件都有可能造成一个抑郁症患者;但三种条件都存在不一定必得抑郁症。
抑郁症的产生是在长期不良情绪的干扰下,心理甚至生理机能出现了变化,形成了一个病态期或者叫“抑郁预备期”在此期间情绪不稳定,一般为郁郁寡欢、急躁、多疑、感情脆弱。
这个阶段如果不遇强烈或长久积累的郁闷得到了缓解,就不会患抑郁症,甚至一生不患抑郁症;如果遇到致病诱因,此刻则一触即发,成为抑郁症。所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保持中老年人心理健康主要的途径。
1、自我发现,自我调节
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障碍,在前期即有种种症状出现,一般本身都会有自我察觉。比如:莫名其妙的烦恼、急躁、郁闷等。发现这些症状就要用感知战胜症状,不用药物甚至不经治疗也可以顶过去。
在有双重人格的状态下的人,他们即有内向、循规蹈矩的一面,也有健谈开朗的一面。
他们对自我症状有自知力,通过帮助他分析原因,鼓励他对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敢于迎接生活的挑战;或他在工作之余又能从事其他工作,收入增加了,生活提高了,精神世界充实了,生活变得快乐而有意义,从而消除抑郁的困扰。
2、定时进行心理保健咨询
抑郁症的原因很多,除了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因素外,还有生理及不良嗜好的因素,故而通过生理、心理的科学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要做到诊断准确、诊断及时、对症下药,就必须与相应的心理保健工作机构和相应的治疗中心相连接,以消除投医无门的尴尬;同时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地被发现,得到佳时间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改变环境因素,减少发病概率
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以及国家政策、法律、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一系列问题都关系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目标和利益,都与心理健康相关联。
每个人都适应是不可能的,有多少不适者,就有多少产生精神障碍的可能。
所以我们要首先努力改造自己,主动适应社会,为社会尽职尽责,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社会大环境外,家庭、团体、工作单位这些小环境也很重要。
领导要从关心事业,关心员工生活和工作的角度出发,营造公平合理的管理、竞争机制;保障员工有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综合因素改善了,精神障碍的发病概率就缩小了。
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老年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支柱。社会的关注、关爱,以及健全的心理保健工作机构的辅导,是保证中老年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
中老年的心理疾患偏瘫心理调整康复指南
1、心理分析
偏瘫患者脱离危险期后,意识渐渐清醒,开始意识到自己患了严重疾病,失去或部分丧失生活、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家庭的负担,由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
早期多表现为对疾病的否认,情绪易激动,常拒绝合作。随后过度到期望康复心理。由于不可能很快康复,于是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悲观失望、后是无可奈何。
偏瘫患者心理障碍的程度往往与功能丧失及脑组织受损的程度密切相关。病情严重者常表现为易怒、烦躁不安、情绪消极、常苦闹;对医护人员产生敌意,拒绝接受治疗。
这类属于人格外向型心理的病人,情绪反应激烈,大起大落,心理障碍较重,短期内难以纠正。还有一类患者表现为心理抑郁、表情冷淡、终日无语、悲观失望。属于内向型人格心理患者。
偏瘫病人对愈后往往产生两种极端的想法。一是期望过高,病人常极为兴奋,积极地进行功能训练,甚至随意加大运动量及延长运动时间,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另一极端则表现为悲观绝望,不愿再作任何主观努力,甚至放弃治疗、患者发病年龄越早病后心理障碍越重。环境、家庭、社会、职业等因素也会影响心理状况。
2、心理康复指导
医护人员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悲观和依赖心理。对于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性格内向的患者,应掌握其个性及人格特点和周围的社会家庭情况,与家属配合。
进行集体活动,如练气功、参加文娱活动;进行集体治疗,听音乐、器械疗等。通过集体活动,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唤起患者心理上的愉快感,去掉自卑,转移对自身疾病的过分注意,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3、做康复计划
根据病人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安排一些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关的小作业,让病人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完成。这样能使病人产生某种满足感,大大增强其恢复肢体功能的信心。这是一种很好的功能康复手段。
偏瘫病人发病后各阶段的心理状况,与其社会经历、心理特点、患病的严重程度、周围环境、所从事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因人施治,因势利导,把心理辅导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这是康复成败的关键。
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对偏瘫病人的康复颇有益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是治疗的根本保证。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家庭成员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老年心理健康 中老年如何强化记忆
一、强化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朋友的记忆力逐渐减退。为了增强记忆,进行一些科学合理的训练,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帮助。
(1)选择一篇你能找到的简单明了的英文文章,弄明白里面的意思。对文章的单词,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坚持到文章能够通俗背诵下来。用同样的方式阅读和记忆后部分。后回想一下全部记下的内容。反复记忆,整个过程一定要集中精神、全神贯注。
一次记忆的单词是容易记的,数量不要太多。词语在不同语句里的意义往往不同,一定要注意它们在文章里的意义是什么。一天当中重复多次的句子会在脑海中深深扎根。
如果在第二天重复这个练习,回忆昨天的句子并记忆下面一个句子,那么第一个句子会在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印象,而第二个句子也会像第一个句子一样得到充分的理解。
多次重复记忆的根本实质是对记忆本身的思考和理解,因此并不是简单地背诵课文。在背诵文章的时候多次重复循环记忆的方法,是不分任何年龄阶段的,因此它是基本的提高记忆的方法。
结构分析记忆是中老年记忆的普遍方法。通过对所记忆事物的分析理解来记忆大部分事件,与青少年时期的机械基础记忆有很大区别。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全部所要记忆的知识,因此不需要逐字逐句背诵。
(2)在日常生活里也可以锻炼记忆。在房间里面来回走动的时候,迅速扫视一下房间,观察房间里的布局和摆设,尽量注意到细节的地方。
接着到另一个房间去,尽量回忆你刚才看到了哪些东西。要专注地做这个练习,每天坚持重复锻炼。坚持十天,第十天的时候比较记录下的结果,看自己的成功怎么样。
(3)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对一些能够经常重复的事物加强记忆。
(4)快乐记忆练习。做一些能够让自己心情舒畅的事情,在事后详细回忆整件事情的每个细节。用笔记录,坚持这个快乐记录。在一点时间后检查记录情况,看自己的发展状况。
(5)心情状态对提高记忆有很大的影响。
①对要记忆的事物兴趣浓厚,记忆就越深刻。②在无负担的情况下,记忆速度可以加快。③当情绪处于快乐亢奋的状态,记忆深刻。④对具有强烈刺激事物,人的记忆会深刻。⑤重复规律刺激的事物,可以提高记忆。
(6)提高记忆的一些小方法。
①利用图像提高记忆。②利用重复规律对大脑进行刺激,提高记忆。③利用个人喜好对事物产生快乐刺激,提高记忆。④根据记忆疲劳节奏,使用音乐,提高记忆。
⑤利用事物的独特性提高记忆。⑥利用简短的数字,缩短信息量,提高记忆力。⑦通过规律提高记忆力。⑧利用记忆目的性,调动大脑兴奋点,来提高记忆力。⑨利用触觉嗅觉等认知力提高记忆力。
在提高记忆力的过程当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其实有的时候记忆的好坏和一个人自身的心境有很大关系。长期抑郁的记忆力大的杀手。
二、心境调适
人生进入中老年,是进入人生旅途的后半段,即将接近尾声。经过青年时期拼搏进取的紧张,心境逐渐进入一种无所欲求的平常心态。人们总是匆匆上路,心慢慢疲惫,才开始学会放慢脚步欣赏路边的风景。
中年时期,人的心境已经成熟,社会阅历丰富。中年是社会中坚定的力量,身心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人到中年开始感觉到一种长期性的身心疲惫,因此中年是心脏病、高血压等重大疾病的高发期。
同时由于社会责任的重压,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因此中年人群多属于身心双重亚健康状态。无疑,这一人群属于维护的重点人群,进入中年后要加强对身体健康的维护。
1、加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①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了解身体状态。积极对高发病进行预防。
②面对疾病配合医生治疗,谨遵医嘱。
③合理安排饮食机构,远离不良习惯。
④戒除一切不良嗜好。
2、面对生活的重压,必须要重视心理健康
①保持一个豁达开朗的心胸,不要让生活琐碎的事情影响到心情。
②面对生活因采取积极的态度,不断加强每一天都是美好的这一心理暗示。
③学会从小事情中寻找快乐。
④心中积蓄不良的情绪,学会合理发泄出来。
⑤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身体素质之外,刺激舒畅情绪的爆发,增加自信心。
进入老年已经是人生的尾声。老年时代是人生的修养阶段。人到老年身体各部分器官已经开始衰退,记忆力降低。步入老年已经退出社会历史舞台,卸下身上的责任重担。
这个时期的人的心理发生巨大变化,容易产生失落、恐惧、依恋、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导致疾病的增加或加重。
老年人应该既注重身体健康又注重心理健康。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老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老人。
依据心理学,健康老人的标准如下:
①感觉和知觉良好。简单讲就是外部器官没有任何病变。
②记忆良好。
③逻辑思维健全。
④想象力合理、丰富。
⑤情感反应适度。
⑥意志坚强。
⑦态度和蔼可亲。
⑧人际关系良好。
⑨保持学习的兴趣。
⑩有良好的业余爱好。
⑪保持正常的行为。
⑫与大多数人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
青少年异常变化或是心理求助
1、 青少年异常变化或是心理求助
核心提示: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都会有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青少年心理求助信号。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都会有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青少年心理求助信号。”李知表示,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甚至逐年上升。
据介绍,家长和老师都要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知识,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有更全面了解,不盲目攀比、模仿,根据孩子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其次,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有一个正确认识。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请教专业人员,尽快解决问题。
老年人焦虑症的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退休后,闲暇的时间较多,且子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也不时常会回来看看他们,老年人的生活就会显得略加单调和无趣,会让老年人总是想一些有的没有的事,给自己增加内心的负担,久而久之老年人的焦虑症状就会越来越明显,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痛苦。 焦虑失调是老年心理疾病的重要成因和症状表现之一。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焦虑,严重者称为焦虑症。
黑芝麻功效与作用 疏通血管
对预防中老年心、脑血管硬化大有裨益
中老年心理健康 中老年努力维护心理健康
努力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疾患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有报道说,今日社会赴医院就诊的病人中,估计有60%的人并无特殊疾病,只不过感到痛苦而已。
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期,激烈的全方位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生活节奏,既锻炼了现代人的心理承受力,同时也使人们付出了高昂的心理代价。
(一)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
从疾病发展史来看,有专家提出一种令人震惊的说法: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胁。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疾病患者在人群比例的估计,19世纪中叶是每500人中有1人,19世纪末是每200人中有1人,20世纪70年代是每25人中有1人,20世纪90年代已经是每10人中有1人。
其规律是,城市比农村的比例高,生产发达地区比生产落后地区比例高,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的人数比例高。
(二)亚健康状态
新科学研究发现,现代社会中60%的人都处于一种奇怪的亚健康状态,但似乎又不健康;我们什么都可能有,但缺少有幸福。
“没有疾病但却感觉不健康”,这就是第三状态的定义。焦虑感、罪恶感、疲倦感、乱烦感、无聊感、无助感、无用感,这些感受是现代人陷入第三状态时的求救信号。
心理学家费朗克指出,所谓心理第三状态,可以纳出4种生活形态:
一是醉生梦死,即“过一天算一天”,对未来缺乏计划;
二是宿命的态度,即相信生命漂泊不定,碰到问题时习惯以天命难违自嘲。
三是随波逐流,缺乏判断力。
四是狂热的形态,即把“内在不安”化成矛盾,攻击他人,表现出唯我独尊。
(三)心理疲劳正成为现代人二度“隐形杀手”
社会正在加速发展,生活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反复的心理刺激及辅助的恶劣情绪影响逐渐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天长日久,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精神失常,从而引发多种心身疾病。
(四)心理养生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改变了以前的健康概念,即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这就提出了新的健康阐述:健康就是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有应激能力。
中老年心理保健要点介绍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1)失落与孤独感
部分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虽然全社会都关心老年人和老年工作,可部分老年人总感觉有种失落感,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孤独感就更为明显,生活感到空虚,情绪不稳定。
(2)衰老与无用感
老年人随年龄、生活的变化,功能的衰退,部分人出现无用、消沉、悲观感,生活抑郁、寡言少语,整日闷闷不乐。
(3)恐惧与求助感
老年人的恐惧感主要来源于疾病和死亡的威胁,这种恐惧并非完全是怕死,主要是对疾病的担心,担心自己患病后给子女带来负担而被讨厌,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中老年心理健康怎么保障
(1)选择一篇你能找到的简单明了的英文文章,弄明白里面的意思。对文章的单词,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坚持到文章能够通俗背诵下来。用同样的方式阅读和记忆后部分。后回想一下全部记下的内容。反复记忆,整个过程一定要集中精神、全神贯注。
一次记忆的单词是容易记的,数量不要太多。词语在不同语句里的意义往往不同,一定要注意它们在文章里的意义是什么。一天当中重复多次的句子会在脑海中深深扎根。
(2)在日常生活里也可以锻炼记忆。在房间里面来回走动的时候,迅速扫视一下房间,观察房间里的布局和摆设,尽量注意到细节的地方。
接着到另一个房间去,尽量回忆你刚才看到了哪些东西。要专注地做这个练习,每天坚持重复锻炼。坚持十天,第十天的时候比较记录下的结果,看自己的成功怎么样。
(3)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对一些能够经常重复的事物加强记忆。
(4)快乐记忆练习。做一些能够让自己心情舒畅的事情,在事后详细回忆整件事情的每个细节。用笔记录,坚持这个快乐记录。在一点时间后检查记录情况,看自己的发展状况。
心理问题对老人的健康有哪些影响
一、生活在都市里的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与人沟通,易产生孤独、自尊感不强和老而无用的感觉;
二、有些老人将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家庭和睦;
三、到医院就诊的老人中30%至40%的常见病其发生发展与人的心理行为因素有关;
四、患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老人,其致病的因素心理问题占主因并已超过生理原因;
五、心理疾病会诱发或加重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老年痴呆症等众多的老年疾病;
六、消极情绪是破坏身体免疫系统的凶手,是导致身心疾病的诱因;
七、心理状态不正常的人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频频给脑垂体以不安的刺激,致使它发生各种偏激过敏的信号,扰乱内分泌的良好均衡状态,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心理专家提醒,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要做到:社会重视老年心理问题,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老年心理咨询机构;有条件的社区要设立老年谈心站,使老人们有一个诉苦解愁,互相安慰,互相劝解,排解苦闷和烦恼的场所;子女和晚辈常回家看望和陪伴老人,加强与老人沟通,使其感受到天伦之乐,消除寂寞烦恼;老人应调整心态,充实生活,加强学习,关心自己,宽慰自己,保持心理平衡;人老赋闲,借此学一些东西,做一些事情,既可消除孤独寂寞,又有成就感;加强人际交往,不要禁锢自己;不要干涉子女和隔辈人的生活习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使家庭人际协调、和睦;情绪稳定。
中老年心理健康 中老年必须重视心理保健
一、中老年心理保健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加深,市场经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激烈竞争加重了人, 的心理压力。社会发展趋势表面,人类大的敌人不是饥荒、地震、病菌、癌症,而是比自然灾害更加危险的自身心理问题,如孤僻、易怒、轻率、自卑、压抑、困惑、性变态、赌博、迷信、自杀等。心理科学统计,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有8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
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态,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人生及社会问题。而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处于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中,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和各种情景中的各种人群的心理都需要保健。
中老人发育成熟,经验丰富,是社会中流砥柱,但由于工作负担繁重,且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教育子女,故多不堪重负。医学界称中老年为“危险期”年龄阶段。
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疾病发病率较高,心理压力极大,因此进行中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有很重要的意义。
“年过花甲”即称老年人。老年期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机能衰退,疾病增加,心理功能也随之出现老化的趋势。因此,讲究老年人的心理保健,使其葆有高水平全面的健康,以安享晚年,是已面临老龄问题的中国社会应重视的一大要务。
人们已经认识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的潜能是创造人生,享受人生,提高生命价值的重要条件。心理因素不仅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生的挫败。
心理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之一。为了提高科学水平并普及心理学知识,需要改变人们传统的健康观念,接受和理解生物学模式。
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自觉地提高并增强心理保健意识,针对中老年进行心理保健。
二、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1、 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
财富、地位、健康,是每一个人希望拥有的,可是人们往往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追求财富和地位上,却忽略了自己的健康。殊不知如果你没有了健康,即使拥有了财富和地位,那又有什么价值呢!
当问到广大民众和社区老百姓对健康的认识时,他们往往脱口而出:“没伤没病,能吃能睡,就是健康。”人们关注的是人体机能的正常,忽略了心理健康,这反映出我国广大民众生活水平仍处于较低层面。
其实,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变化的。世界卫生组织章程(1946年)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睡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健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
2、 健康的标准
(1) 身体全部发育正常,功能健全,没有疾病。
(2) 体质坚强,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并能吃苦耐劳。
(3) 经历充沛,头脑清醒,全神贯注,工作和学习都能保持较高的效率。
(4) 意志坚强,情绪正常,精神愉快。
(5) 适应社会生活,并能对缓解施以主动影响。
人人都希望健康,健康总是与家庭幸福,二是事业有成。但是,幸福和事业没有健康做基础,就无从谈起。
大家都知道,国际有个标准,寿命等于成熟前5-7倍者为长寿。这就是说人的寿命应该是100岁-175岁。但是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年龄。
从目前我们现在的条件和观点看,主要原因是,不重视保健,人的寿命终结大多数是病死,很少是老死。其实,应该绝大数人是老死二少数人是病死。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的平均寿命84岁左右,女性是87.6岁。
健康是指人既是一个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理因素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成立时在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作了科学界定: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效能和动态的相对平衡。
什么是中老年心理学
中老年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最早较系统地阐述中老年的心理问题的是霍尔,他在《衰老》一书中,以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思想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反对把老化仅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阶段的一种返归,强调在中老年人中老化过程的显著的个别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中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对心理活动中老年化的实验研究及其他研究急剧增多。据报道,在1951~1980年的30年间发表的7篇有关中老年心理研究的综述,共引用了247种杂志,1571篇论文。而1983年发表的一篇综述中,于1975~1981年仅六年间就查阅到4057篇有关成年发展和中老年心理的文献。
中老年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史
在中国心理学界也有只重视儿童发展而忽视成年与中老年心理的倾向。只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毕生发展心理学观点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以后,中老年心理学才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中国,有关中老年心理学和养生学的思想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调摄情志以益寿延年方面就有不少造述。
又如唐代孙思邀的《千金翼方》中载:“论曰: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妙、寝处不安……”生动地论述了人在年老过程中的记忆、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性格、情绪状态等的一系列变化。
近代中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比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侧重于记忆的老化研究。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显而易见,容易被人发现;而后者比较隐蔽,且心理障碍往往发生在身体健康者身上,因此也就极容易被忽视。现实为做中老年工作的同志提出一个当务之急的课题:学点中老年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