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小儿破伤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总结小儿破伤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第一,要做好一般护理。置患儿于安静房间,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戴黑布眼罩,避免声光刺激。剪指甲,手心放置干燥棉球,防止抽搐时自伤手掌心。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应尽量在镇静剂发挥最大作用时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第二,要控制痉孪。小儿破伤风的特征性特点为破伤风杆菌所产生的痉孪毒素作用于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导致肌肉强直性痉挛,而痉挛引起的窒息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而控制痉挛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第三,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的作用在于阻止伤口破伤风杆菌的生长,减少外毒素的产生,还可预防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一般首选青霉素,再联合应用甲硝唑静脉滴注。
第四,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患儿抽搐频繁,不能咳出呼吸道分泌物,极易造成痰液阻塞而引起窒息发绀,床旁应备好抢救设备,如氧气、吸引器、复苏皮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物等。
第五,注意患儿的脐部护理。应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日2次用3%双氧水清洗脐部后涂以2%在碘酊或用甲硝唑0.5克加生理盐水30毫升稀释后脐部滴注,以杀死局部的破伤风杆菌,用过的敷料和棉签应焚烧。
新生儿破伤风指的是什么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厌氧芽胞杆菌由胳部侵人引起的 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常在出生后7天左右发病,临床上以全身 骨骼肌的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为特征,故有“脐风” “七日 风”“锁口风”之称。
新生儿惊厥怎么办 病因治疗
对于由细菌感染所致惊撅,应用足量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对于代谢性疾病所致者,应纠正血糖、钙、镁、钠;对于氛苯酸代谢异常者,应限制食物中该氨基酸的含量;对维生素B6依赖性惊原需长期服用维生素B6;新生儿破伤风应用破伤风抗毒素,以中和游离的毒素。
小儿破伤风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有破伤风杆菌的人和动物是本病传染源。在通常情况下不引起疾病,仅在发生创伤并受到破伤风杆菌侵入时才会引起疾病。潜伏期2小时到数月数年。
(二)传播途径
破伤风芽胞杆菌是土壤中常见菌群之一,在自然界分布极广。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及家禽、家畜等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而污染土壤,并随土壤或尘埃经创伤或伤口进入人体。其感染方式主要有:
创伤感染:因外伤受带有破伤风杆菌的泥土或其他异物感染。
脐带感染:用不洁的器械切割脐带,或用不洁的敷料处理脐带,使脐带伤口被破伤风杆菌污染所致。
其它感染:产道、耳道、拔牙、鼠咬和手术后感染等。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不会造成人群传播,病人恢复后也不能产生病后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遍及全球,多呈散发;有显著的地区差异,且病死率高。
新生儿抽搐的原因有哪些 感染性疾病引发抽搐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破伤风、小儿肺炎等疾病也常常可以引起抽搐,多发生在出生后的3-7天。这些疾病通常在新生儿期由于表现症状不典型,不易被人们所发现,小儿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往往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
脐部护理不当当心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在宝宝出生1周时发病,故民间又称“四六风”或“七日风”。又因细菌是经脐部侵入且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口紧闭,故又名“脐风”及“锁口风”。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入侵引起的。
破伤风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长时间未使用的金属制品或有锈迹的金属制品上都附有破伤风杆菌。用未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剪刀、线绳结扎脐带或接生者的手未消毒,破伤风杆菌都会通过脐带侵入体内;如在已坏死的脐带上盖未消毒的棉花或包布,破伤风杆菌容易在坏死的脐带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外毒素毒力很强,对神经组织具有强大的亲和力,破伤风外毒素传至脊髓及脑干,与神经组织结合引起全身肌肉痉挛,亦可造成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因此,接生时所使用的剪刀、敷料等用具必须煮沸1小时或在高压蒸汽中蒸5分钟才能消灭破伤风杆菌。产妇应尽量选择正规医院进行分娩,以防接生工具出现意外导致宝宝患病。
新生儿破伤风注意事项有哪些
1.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新生儿出生后,脐带必须严格处理。严格执行完全可预防本病。
2.接生消毒不严者,争取在24小时内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近端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碘酒,同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或人免疫球蛋白。
3.对不能保证无菌接生的孕妇,目前已在开展的给孕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方法,此法能有效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小儿破伤风有哪些危害
新生儿破伤风是新生儿出生后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抽筋为特征。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粪便中。这种细菌抵抗力强,普通消毒药物对其无效,需要用高压消毒或含碘的消毒药物才能将其杀死。接生时如用被破伤风杆菌污染,而且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剪刀、线绳剪断或结扎脐带,细菌即可从脐部进入血液引起疾病。
如果脐部感染了破伤风杆菌,大约在7天左右出现症状,故俗称“七日风”,症状出现越早,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一般新生儿以哭闹不安起病,患儿想吃奶,但口张不大,吃奶困难。此后第2天就出现面部肌肉抽动,口角向外牵引,呈苦笑面容,四肢肌肉僵硬并出现抽筋。此时小儿对任何刺激如声音、强光、抚摸、喂水、打针等都可诱发抽筋。当呼吸肌、喉肌痉挛时,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青紫、窒息。如果本病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患儿抽筋次数会越来越多,严重缺氧可致脑细胞缺氧坏死,部分患儿可由于缺氧、窒息、继发感染而死亡,存活者智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破伤风死亡率高,病情严重。故我们应该严格实行科学接生法,接生员的手以及接生用具均应严格消毒,防止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新生儿破伤风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新生儿破伤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出生后7天左后的新生儿身上,病菌通过婴儿的脐部侵入体内,引起新生儿强制性痉挛,甚至引起死亡的威胁。那么,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方案有哪些呢?首先要尽早发现新生儿破伤风的症状。
伏期大多4~8天(3~l4天)。潜伏期与出现症状到首次抽搐的时间越短,预后越差。一般以哭吵不安起病,患儿想吃,但口张不大,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眉举额皱,口角上牵,出现“苦笑”面容,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成角弓反张状。强直性痉挛阵阵发作,间歇期肌肉收缩仍继续存在,轻微刺激(声、光、轻触、饮水、轻刺等)常诱发痉挛发作。呼吸肌与喉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青紫、窒息;咽肌痉挛使唾液充满口腔;膀胱及直肠括约肌痉挛可导致尿潴留和便秘。患儿神志清醒,早期多不发热,以后体温升高可因全身肌肉反复强直痉挛引起,亦可因肺炎等继发感染所致。经及时处理能度过痉挛期者,其发作逐渐减少、减轻,数周后痊愈。否则因越发越频、缺氧窒息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怎样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胺风”“七日风”等,是由于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脐带断端消毒不严,使破伤风杆菌通过脐部侵入人体所致,或者是出生后在护理时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使细菌侵入。这种细菌侵入人体后,大多4 ~ 6天才发病,故称“四六风”。本病发病愈早,病情愈严重,死亡率也愈高。 但是此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所用的接生器具、纱布等,事先需要进行严格消毒;脐带切断结扎后,应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好;待脐带干枯后,应观察脐带有无感染以便及时处理。如发现新生儿患有破伤风,应马上送医院治疗。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当心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桿菌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因大多在生后六、七天发病,故民间又称“四六风”或“七日风”。又因细菌是经脐部侵入且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口紧闭,故又名“脐风”及“锁口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接生时,脐部消毒处理不当所致。如用未经消毒的剪刀断脐或用不洁的布料包裹脐端,破伤风桿菌就可在脐部生长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外毒素毒力很强,对神经组织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可引起全身肌肉痉挛,亦可造成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其表现为小儿出现口张不大,不吃奶,哭声小,随后出现全身性强直性抽搐。该病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发病后尽早治疗,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和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治愈后无后遗症。
目前全国已基本消灭本病,但有些地区仍有散发,依旧值得大家的重视。
其表现症状为以下三个阶段:
前驱期:烦躁、哭声小、口张不大、吸奶困难。用压舌板检查咽部,可出现口紧闭。
痉挛期:口紧闭,苦笑面容,四肢呈阵发性、强直性痉挛,甚至角呈弓反张。任何刺激(包括声、光、扰动)均可引起痉挛发作,严重者喉肌、呼吸肌痉挛可致呼吸暂停和窒息。患儿神志清醒,体温一般正常。晚期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
恢复期:痉挛停止,肌张力仍高,可吃奶,不引起窒息,2—3个月后恢复正常,不留后遗症。
破伤风会传染吗
一、什么是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后,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点的急性传染病。重型患者可因喉痉挛或继发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新生儿破伤风由脐带感染引起,病死率很高。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推行了全球免疫计划,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仍有近百万破伤风病例,数十万新生儿死于破伤风。
二、新生儿破伤风是如何传播的?
新生儿破伤风,也就是老百姓通常说的“四六风”,是由一种叫做“破伤风杆菌”的细菌由脐部侵入所引起的急性严重感染性疾病。这种细菌属于厌氧菌,生存能力极强,在阳光照射的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能耐煮沸60分钟,干热150度1小时之久。它生存在氧气缺乏的环境中,可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此毒素一旦与神经组织结合,很难被中和,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表现。
(一)传染源
带有破伤风杆菌的人和动物是本病传染源。在通常情况下不引起疾病,仅在发生创伤并受到破伤风杆菌侵入时才会引起疾病。潜伏期2小时到数月数年。
(二)传播途径
破伤风芽胞杆菌是土壤中常见菌群之一,在自然界分布极广。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及家禽、家畜等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而污染土壤,并随土壤或尘埃经创伤或伤口进入人体。其感染方式主要有:
1、创伤感染:因外伤受带有破伤风杆菌的泥土或其他异物感染。
2、脐带感染:用不洁的器械切割脐带,或用不洁的敷料处理脐带,使脐带伤口被破伤风杆菌污染所致。
3、其它感染:产道、耳道、拔牙、鼠咬和手术后感染等。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不会造成人群传播,病人恢复后也不能产生病后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遍及全球,多呈散发;有显着的地区差异,且病死率高。
引起新生儿破伤风的原因是什么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又名“四六风”、“脐风”、“锁口风”。在农村的少数地区及边远地区和山区,由于在家分娩,还采用旧法接生,使新生儿破伤风仍有发生。破伤风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接生时所使用的剪刀、敷料等用具必须煮沸1小时或在高压蒸汽中蒸5分钟才能消灭破伤风杆菌,因此,接生过程中使用未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器械,破伤风杆菌都会通过脐带侵入体内;如在已坏死的脐带上盖未消毒的棉花或包布,破伤风杆菌容易在坏死的脐带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进入体内而发病。破伤风外毒素传至脊髓及脑干,与神经组织结合引起全身肌肉痉挛。
新生儿在感染破伤风杆菌后3~14天开始发病,以4~7天间发病最多,而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首先出现的症状是牙关紧闭,母亲发现新生儿口不能张大,喂奶时不易塞进奶头,吸乳困难,以后逐渐发展到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呈角弓反张状,一经刺激即可引起痉挛发作;引起呼吸肌痉挛造成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等;容易并发肺炎、脱水和败血症等,病死率极高。
此病重在预防,尤其在农村,应大力宣传预防破伤风的知识,大力推广住院分娩或新法接生,接生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作好脐带的消毒包扎,在急产或来不及消毒进行接产时,亦应将剪刀用火烧红冷却后断脐,结扎脐带的线可用碘酒浸泡后再用,将脐带残端多留数厘米,并尽快送孩子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进行进一步处理,以防止破伤风的发生。
什么是新生儿破伤风
许妈妈听过“四六风”、“脐风”、“七日风”等,这其实就是新生儿破伤风,它是由于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所致。
曾经有医院接诊了一例新生儿破伤风,小宝宝是在家出生的,一把剪刀用开水烫了一下就算“消毒”,剪断脐带后脐部也没有进行消毒处理。小宝宝被送到医院时,整个身体肌肉痉挛,像一块僵硬的木板,牙关紧闭,面容痛苦,很少哭,很少动,全身皮肤发黄,脐部红肿、渗血。小宝宝的父母是青海人,为了省钱就在自己家中分娩。小宝宝从第八天开始发烧,体温曾高达40.5℃,拒绝吃奶,并出现四肢抽搐。
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出生4-6天时发生,宝宝最初常有烦躁不安、哭闹的症状,以后可出现吸奶不紧、牙关紧闭、抽搐、眼裂变小、面肌痉挛,及出现皱眉、举额、口角向外牵引、口唇皱缩、撅起成苦笑面容;颈部和躯干四肢肌肉痉挛,再现双手握拳、两臂强硬、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严重者呼吸肌痉挛,出现口唇青紫,甚至窒息;而且任何轻微刺激,如声音、光亮、震动都能引起痉挛发作;多数患儿有发热,但也可以无热或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