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幼升小的重要性,从小学就决定了!
这就是幼升小的重要性,从小学就决定了!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结合习惯的形成规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到创造了条件: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长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幼升小事情多家长选小学必看的8原则
法则一:特色原则
与中学相比,小学的特色相对多样。有的小学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老牌名校;还有一些高校的附属小学,也是不错的选择。有的小学以英语为特色;有的小学以生本教育为特色;还有的小学以体育、音乐、琴类等为特色。家长在选择特色小学时,要结合自己的期望和小孩的兴趣,尽可能让孩子的天分得到尽情舒展。
法则二:快乐原则
小学是一个孩子身心打基础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奠定了孩子的学科基础、学习方法基础、思维方式基础、身体技能基础等。
选择小学很重要,但不能为了这个重要性而使孩子健康受损,或剥夺孩子的快乐。教育专家认为,家长不能用厚望代替孩子自主的权利,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因为竞争而剥夺孩子的健康快乐,每个孩子都有权利享受当下的快乐。因此,选择小学,快乐第一。
法则三:氛围原则
小学所需要学习的都是一些基础学科知识,难度不大,这使得学生成绩的差距不大,大家都是八九十分。学生只要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等生。这一点,小学与初中、高中阶段截然不同。
选择小学,学习氛围更为重要。名校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相对于普通小学更大,学生所需要承担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因此,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校。“与名校相比,一些普通小学尽管没有太好的硬件和声誉度,但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育儿专家认为,“在普通学校里面竞争没有那么大,可能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更加的轻松、愉快。这些学校里面也有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且不亚于一些名校。”
法则四:亲近原则
许多家长找名校,都希望与学校领导或班主任搭上关系,如果原先就是熟人,或攀上老乡,那幺小孩在上学期间无形中将获得更大的受益,得到更多的帮助。
一位姓余的家长表示,他家住同和,原在附近一所小学就近读书,后来转学进了较远一点的另一所小学。余家长表示,由于跟学校领导和数学老师都认识,交情还好,小孩因此获得很多比赛的机会,上学期间得到很多关照,看管也更严。
法则五:沾光原则
小学是按地段入学,每个地段的人口特征不同,学校的生源结构就不同。有些小学的地段是城中村,那么学生来源多以“城中村的村民”为主。有些小学临近政府机关,那么学生多是公务员子女。还有的小学地处小区楼盘里,是地产商引进外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办的“名校办民校”,这类学校由于有名校的资源,也会吸引部分周边楼盘的家长前来报读。
对于一些高收费的贵族学校或国际学校,由于学生家庭非富即贵,一部分家长认为选择这样的小学,一是可以从小建立非凡的同学圈子,二是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沾光”。这也是一种选择小学的方式。
法则六:升学原则
在一些家长眼里,小学上名校是为了顺利升入名牌初中。尤其是实行对口直升的区域,家长更是要及时了解小升初的策略。
有一些区,现在的升学政策是对口直升,这个时候,家长要留意一下,看它对口哪一间初中。有关人士提醒,如果家长很在意孩子的初中就读哪个学校的话,你要提前了解清楚,不见 得名牌小学对口直升的中学就是名牌初中。
法则七:发展原则
家长选择小学,有时并非完全是为了小孩本人,也有可能是为了家长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主动择校。
有一位姓黎的妈妈,小孩在学校上学一两年就要进行一次转校,而转校的目的完全不是为了孩子,而是因为家长本人是做保险的,希望通过孩子的转校,参加不同学校的家长委员会,认识一批家长,拓展自己的客户资源。这种动机不纯、利益导向的择校行为,虽是少数人使用的方法,但却容易伤及孩子。
法则八:多元原则
家长都希望上名校,但什么学校是名校则难以说清。小学应该做好三种教育、培养三种能力。这三种教育分别是素质、德育、兴趣,而三种能力分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选择小学,应该从这三种教育和三种能力来综合考察。
一个好学校需要从三个方面来鉴别,第一是素质教育,第二是能力教育,第三是学科教育。好小学是“三合一”的教育,如果只注重学业的培养而忽略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那么这种学校就不是好学校。
幼升小更应重视习惯养成与情绪过渡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教育专业博士,澳大利亚某公费幼儿园教师阿杰告诉记者,由于升学竞争的客观存在,家长会在幼升小时重视知识、自理技能的培养,但容易忽略情绪控制的问题。
阿杰老师指出,学龄前的孩子情绪表现具有爆发性,比如精神或者物质需求不被满足时会即刻哭闹、吼叫等;也有转移性,表现在情绪来得快、去得快,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小学阶段,对孩子而言,不仅是校园环境的转变,知识难度的提升,也包括教师、朋友、学习氛围的变化。许多幼儿园阶段理所当然的需求不被允许,孩子会面对更复杂的外界反馈,如举手想回答问题却不被老师点名、无法随意上厕所、同桌更快完成作业、座位被安排在教室后面等,孩子会因为细小的事件而“受伤”,感到委屈、嫉妒、气愤等情绪,这也会导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甚至厌学。
“步入小学,孩子的情绪会越来越丰富,但不能将孩子当做大人来要求,应鼓励孩子合理表达、宣泄情绪。”阿杰老师表示,一方面家长应帮助孩子做好情绪过渡。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吼叫、滚地、打骂的情绪宣泄方式不可取;可以带孩子运动、游戏或者看书来转移情绪;对孩子说明老师、同学和父母不是完人,也会疏忽他的需求,但这不代表不喜欢他;同时,肢体上的抚摸、拥抱对于稳定孩子情绪也有作用。
另一方面可寻求朋辈影响的帮助。孩子喜欢和小哥哥、小姐姐相处,带有崇拜和向往心理,家长可以多向孩子讲述他们在学校的趣事和表现,给孩子树立榜样,但需注意不能同时贬低、批评孩子,防止敏感的孩子产生心理落差。
小儿发热就一定是重病的表现吗
发热是小儿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和入侵病原作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
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立刻惊慌失措,以为孩子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其实,发热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病重。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发热的生理机制实际上是白细胞发现了入侵的病原,于是就释放出蛋白质,产生一种内源性致热物质,这种物质刺激丘脑的下部,使体温的调节失常,从而引起发热。人体的免疫系统在体温较高的时候,战斗力会得到增强;而不少细菌和病毒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攻的能力也会降低。人体每一次发热,都会给免疫系统一次锻炼的机会。
了解了发热的产生机制,家长见到孩子发热时既不要惊慌,也不必急于用退热药。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发热而没有其它明显的不适,不服用退热药反而更好。这样,既可以使医生通过了解热型及发热程度做出确切诊断,又保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
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气温、年龄、饮食、哭闹,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确实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而不要单纯依赖体温计。一个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和一个体温在40 ℃ ,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我们关注。而一个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纵使患了严重的疾病,也很可能不会发热。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受累,从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因此,见到小儿发热时,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幼升小系列之交往能力的准备
一、操练认识新朋友的本领
帮孩子做一些必要准备:事先了解家庭周围有没有与孩子同龄同校的邻居,设法让他们认识,约好入学第一天一同上学。有了熟悉的朋友,孩子对小学生活会感到安全多了。
同时,带孩子外出玩耍时,对孩子进行“主动出击”(主动结交新伙伴)的训练:
①主动介绍:“我叫×××,我想和你做朋友,你愿意吗?”
②借物介绍:“我有一个小皮球,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
③参与游戏:“你们的游戏真好玩,能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吗?”
有了迅速认识新朋友的本事,孩子就不会担心自己在学校里孤单了。
二、学会自己解决与伙伴间的冲突
鼓励孩子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去别的小朋友家玩,给孩子创造更多和不同年龄的孩子接触的机会。当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不要充当调解员,鼓励他们自己解决。
平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如果和小朋友遇到争执,该怎么做。比如,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一件玩具?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想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时该怎么说?
三、提高移情能力
所谓的移情能力,就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做法。移情能力强的人,更容易与人沟通、交流,也更适应“合作型社会”。培养这种能力有一个简单的办法:看动画片、电视剧后,家长和孩子一起来交流剧情,让孩子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叙述同一件事情。
四、激发孩子对“上学”的期待
“你开心不了几天了,到小学有你受的!”、“等上小学给你上紧箍咒!”有的孩子在上学前,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于是,小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了“可怕”的地方。还没跨进校门,孩子的心态就出了问题,以后的不顺利可想而知。
所以,千万不要用“上学”来吓唬孩子。也不要把自己对孩子上学的担忧和焦虑传递给孩子,而要设法激发孩子对上学的期待。
平时,家长在和孩子的聊天中,要不时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我们真开心!”,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的成长高兴,为自己上小学自豪。
有些孩子对小学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只知道上小学可以背书包、戴红领巾、自己到学校等。家长也应帮助孩子正确了解学校,知道小学是学习的地方,小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要做作业,还会考试,需要认真学习。
入学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因为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老师和伙伴都需要他熟悉、适应,孩子能否顺利地度过这个重要转折时期,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很关键的!
所以,家长的引导和陪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非常时期,请家长务必多抽些时间关注孩子,与孩子多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困扰孩子的问题。
学龄前儿童教育重在何处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现在的家长往往从胎教开始,就小心翼翼、千方百计地要给孩子最好的启蒙。到底幼儿教育的重点在哪里?当日的论坛上,这是幼教专家们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
世纪先锋学校幼儿园校长秦志红举例强调了幼儿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幼儿园的老师曾教育他‘东西从哪里拿的,要放回哪里去’。有一句话,叫习惯成自然,有好习惯就有好的人生。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很重要。”
直映教育郑州中心校长李向东则用数字形象说明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在6岁之前,正处于孩子生长发育过程的敏感期和关键期,例如,孩子阅读认字的关键期在5~8岁,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学好。”
那么,家长在孩子教育中该怎样做好启蒙呢?郑州启元国际幼儿园园长吴丹丹认为,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上幼儿园前需要培养宝宝哪些能力
宝宝要上幼儿园了,不再是家里时刻被照顾的小王子了,在幼儿园里面老师一个人要看护几十个小朋友,不可能每一个小朋友的需求都能立刻满足,宝宝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才可以正常在幼儿园生活。
1、学会自己吃饭、喝水:一般的幼儿园老师是不会喂小朋友吃饭的,所以上幼儿园前要锻炼宝宝自己吃饭。而且还要让宝宝自己学会喝水。
2、学会自己大小便:要上幼儿园了,不能再给宝宝把屎把尿了,因为在幼儿园他得自己解决大小便的问题,所以现在就要开始训练宝宝自己大小便的能力。
3、学会自己穿衣服: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多,老师顾及不到那么多孩子的需求,所以宝宝要不着凉,就要自己学会穿衣服了。
4、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为了让宝宝能够适应幼儿园上学放学时间,最好现在就开始配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给宝宝制定一个新的作息规律。
5、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宝宝即将要进入集体生活了,小伙伴都和自己年龄差不多,要怎么样和小伙伴相处融洽,这就是宝宝的社交能力问题了,如果宝宝太内向、胆小,或者太霸道,都会让他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不愉快。所以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很重要。
6、培养宝宝对纪律规则的概念: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会有许多规矩纪律,例如上厕所要排队,外出要列队行走等,这些都是规则纪律。宝宝在家里一般都是集万千宠爱与一身,没有约束,也不懂什么是纪律和规则,所以现在开始要在家里给宝宝定一些小规则,例如吃饭前一定要洗手,起床后要自己叠好自己的被子等。
超实用的幼升小注意事项
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幼小衔接?那你真的就out了!简单来说,幼小衔接就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衔接。如果做不好幼小衔接准备工作,那么孩子在升入小学初期将会很难跟上小学的学习节奏。因而,家长千万不能不重视幼小衔接,更不能认为幼小衔接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哦!幼儿园和小学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比如说学习环境,师生关系,行为规范等,这些在入学前家长都要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我们整理了幼升小的一些注意事项,家长们一定要认真看看哦!
一、幼儿园和小学有什么不同?
从学习环境看:
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得都非常美观、形象、富有童趣。而小学教室一般由课本、黑板、桌椅、多媒体展台等教学设施构成,对孩子的吸引力降低。
从学习方式看: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小学则以学习为主,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课程。
从师生关系上看:
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而在小学,老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上,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要比幼儿园老师相对减少。
从教学方法上看:
幼儿园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小学则以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课堂大多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孩子还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从行为规范上看: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如喝水、上厕所、说话、玩玩具,在升入小学以后都不再被重视。孩子在上课期间,抱臂坐正,不随便说话、发言先举手、学习用品放整齐、课本作业不准撕、上课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长接送等规定都纳入学生的一日行为规范中。
二、不少家长面对幼儿入学初期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所限,没有意识到自身对幼小衔接的消极态度。据了解,家长主要存在以下错误认识:
1.轻描淡写,漠不关心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或是自身素质所限,不注重自身与幼儿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不关注幼儿在园期间的发展变化,不配合教师所开展的主题活动,不参与幼儿园举办的专题家长会,更不和幼儿聊任何有关入学的话题。这就使幼儿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重视与关怀,更谈不上主动发展了。
2.简单粗暴,施加压力
个别家长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把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归结为调皮捣蛋,经常用简单粗暴的语言吓唬幼儿:“一天到晚就知道调皮捣蛋,我不管你,到时候老师会好好收拾你。”“连十分钟也坐不住,到时候你就等着让老师罚站吧!”听到这些语言,幼儿对小学还有什么向往与企盼?大概就只剩下恐惧与不安了。
3.重视知识,忽视习惯
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就是提前认字、学习拼音、学习英语、学会算题等知识技能,却忽视了对幼儿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更忽视了诸如观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因孩子过早地接触小学的有关知识技能,反而降低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入学后的学习兴趣激发与能力的持续发展。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种不合理现象。它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违背了有关教育方针,对幼儿教育形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
1.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 “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
1.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有一个孩,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已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2.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四)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
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由于重复教育,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好比拔苗助长,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大家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 “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