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是怎么传播途径 如何预防流脑
流脑是怎么传播途径 如何预防流脑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盖口鼻。不随地吐痰,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注意保暖,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加强户外活动,注意平衡饮食,保证充足休息。
3、做好个人防护。儿童尽量避免与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的病人接触。流行季节在人多的场所应带口罩。如果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4、接种流脑疫苗。流脑为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易感人群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应适时接种流脑疫苗。
流脑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流脑的传染源
人是流脑唯一的传染源,流脑病人和带菌者能散布传染,但带菌者是散布传染的最主要因素。这是因为病原菌隐藏于带菌者鼻咽部黏膜而不引起症状,因此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比病人更大。
流脑有哪些传播途径
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是人,其病原菌存在于带菌者或病人的鼻咽部。在流脑的流行期间,人群的带菌率可达50%以上,而一旦人群的带菌率超过20%就有可能出现流脑的流行。一般来说,在本病的非流行期间,人们所带的菌群多以B群为主,而流行期间则多以A群所占的比例较高。其中病后带菌者约占10%~20%,其排菌时间可达数周至2年。
流脑的病原菌通过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因流脑的病原菌在体外的存活能力极弱,故除2岁以下的婴幼儿外,人们一般不会通过日常用品的间接接触而被传染。
所以说,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被传染。
脑膜炎疫苗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较多见,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3~15岁小儿多见,近年来因卫生防疫工作较好,此病已较少见。脑膜炎疫苗其实就是平常生活中所说的卡介苗,常规打的脑膜炎疫苗是针对A群的,对于其他群不具抵抗力。脑膜炎双球菌有A、B、C、D、X、Y、Z、E、H、I、K、L、W等13个菌群,以A、B、C群为多见。所以如果去国外或是当地流行其他菌群的脑膜炎,要及时注射疫苗。
预防脑膜炎的疫苗是什么?
自普及卡介苗接种和有效抗结核药物应用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降低,预后有很大改进,但若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较高,故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我国计划免疫预防脑炎的疫苗有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六个月以上的孩子打两针,间隔三个月。乙脑疫苗要在孩子满8个月注射。三周岁和六周岁各打一次A+C流脑疫苗。
脑膜炎疫苗的作用
对抵抗力仍不够高的宝宝来说,接种流脑疫苗可有效帮助他们预防流脑的发病,保护健康。
通常情况下,流感疫苗推荐接种使用的人群是2岁以上到15岁以下,但如果本地区有流脑流行,接种范围可扩大至6个月以上的所有人群。6个月至2周岁的儿童,使用A群流脑疫苗初免两针,间隔3个月;2周岁、5周岁各加强一针A+C群流脑疫苗。推荐6周岁至15周岁的孩子接种A+C群流脑疫苗。流脑疫苗注射后7天至10天可化验出血清内出现保护性抗体,2周至4周达高峰。可按照这个规律提前在流脑流行季节前接种。
脑炎分为流脑,乙脑,隐球菌脑炎,真菌性脑炎。一般流脑是在冬春季节发病,乙脑是在夏秋季节发病,通常只有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但是都不是得终身免疫的。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月~4月是发病高峰。流脑病菌存在于人体鼻咽腔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经空气飞沫传播,与带菌者密切接触,如怀抱、喂奶等是2岁以下幼儿感染的重要途径。人感染流脑后往往没有症状,成为无症状的携带状态,只有不到1%的人会出现临床症状。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尤其容易感染。
这种病表现为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流脑双球菌也可以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的淤点或淤斑。病死率为5%~10%。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
以上介绍了预防脑膜炎的疫苗,脑膜炎如果不及时打疫苗,很容易让宝宝发生感染,因此父母应该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孩子诱发脑膜炎,现在脑膜炎的诱因很多,特别要注意孩子皮肤病,保持母乳喂养,提升孩子抵抗力,一旦发现孩子有脑膜炎症状,需尽早去医院就诊。
春季的传染病有哪些呢
1、流感(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
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
前驱期三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
出疹期三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
恢复期三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成人感染症状加重。
4、水痘
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
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瘙痒。
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流脑的病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本病于1805年由瑞士Vieusseaux描述。1887年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
病因
(一)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因其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三)人群易感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从2~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流脑疫苗有必要打吗
很多人对“流脑疫苗”的首要反应就是“流脑疫苗有必要打吗?”。
如果是计划内的疫苗建议各位爸爸妈妈们还是给宝宝接种的好。婴儿1岁时应该接种流脑多糖疫苗,流脑疫苗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疫苗的简称,接种后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脑是冬春季节流行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发病初期为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如发热、头痛等,疾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呕吐、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严重的可有惊厥、抽搐,甚至昏迷。病情发展迅速,如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死亡,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接种流脑疫苗后的保护率可达86%-92%,这种保护作用可维持3年左右。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为流脑流行地区,因此流脑疫苗已列入我国计划免疫程序中,成为每个儿童必须接种的疫苗。在每年冬春季节来临之前,进行该疫苗的接种。按规定在婴儿10—12个月期间进行流脑疫苗的初次接种,需要接种2次完成基础免疫,2次之间应间隔15—30天。
流脑应该如何预防
首先要切断流脑传播途径,这时健康人少与患者接触,更不要带小孩去病家串门。流脑是通过流脑患者或带菌者口鼻喷出来的飞沫经空气传染的,在流脑流行季节,要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剧场、商场、集市等,必要时外出要带口罩。家里要经常做到三晒一开,即晒衣服,晒被褥,人晒太阳,开窗通风换气,这对预防流脑有重要作用。因为脑膜炎双球菌非常娇气,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细菌易于死亡,疾病不易传播。
另外,要报告地段保健医生和防疫站,劝患者早期隔离、早期治疗以预防流脑扩大蔓延。必要时对患者居住过的房间进行空气消毒,常用方法有2种,一种为紫外线辐射消毒,国产消毒灯管有30瓦、20瓦、15瓦等几种规格皆可使用,其波长范围在3280一2100人(埃),有效消毒范围直径1.5米。另一种是用过氧乙酸,可用蒸汽熏蒸法:先行测量房间体积,按0.75—2克/立方米计算用药量。将药液倒入耐酸塘瓷盆内,用电炉加热,待其蒸发后密闭60分钟即可。对密切接触者,可服用磺胺药物预防,但不要盲目地、大面积地投药预防,以免增加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的耐药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途径
乙脑,也就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其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人感染乙脑后,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其实很少,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大约只有一个星期左右。所以,病人并不会成为感染源。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感染源为家畜,多种蚊虫有兼吸猪和人血的习性,是乙脑病毒的最主要的扩散宿主和传染源。而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既然知道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那么大家该如何预防呢?
1.当患者在表现出乙脑的临床症状之前,病毒血症期就已经结束,因此隔离措施对预防的意义不大。因为家畜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感染源,因此应当加强对家畜的管理,处理好家畜栏圈的卫生情况,经常清除栏圈内外的蚊虫,对猪等家畜接种疫苗等,可以针对传染源进行有效预防。
2.已证明多种蚊虫都可以传播乙脑病毒,不同地域的主要传播蚊虫也不同。因此应调查本地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蚊种,根据其生态学特点,开展灭蚊工作。灭蚊工作应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进行,也应该长期进行。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措施。
3.及时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国内使用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接种疫苗,经研究,接种人群反应轻微,预防效果较好,疫苗接种后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产生免疫效果。因此10岁以下儿童都应该在当地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左右完成接种,并且在初次基础免疫之后应该再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免疫。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于夏秋季,常见病人为儿童,临床表现多为高烧、头痛、昏迷、恶心、呼吸衰竭等,部分病人会有严重的后遗症,重症病人病死率比较高。由此可见,流行性乙型脑炎患病后果严重,且易感人群为儿童,希望大家能做好预防,降低此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