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上方2-3厘米疼如何治疗 可能是外伤引起
脚后跟上方2-3厘米疼如何治疗 可能是外伤引起
脚后跟上方2-3厘米疼可由局部外伤引起疼痛,此类疼痛多有明确的外伤病史,如跟骨骨折、骨裂、跌打外伤等,主要表现为疼痛明显,肿胀和压痛,行走困难。也可因短期运动剧烈或运动前没有注意热身而出现脚后跟肌肉或韧带拉伤导致疼痛现象。
有外伤疾病史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日常做好康复训练,不要急于参加剧烈运动;对于平时健康的人群来说,也要避免久不锻炼就过度锻炼、不充分热身的行为,有脚后跟疼痛时,可涂抹一些跌打损伤、舒经活络的药物,采用下面的热敷方法法予以缓解疼痛,注意修养脚部,避免加重损伤疼痛。
附:热敷方法
1、准备一条可利用热毛巾,或是暖水袋或暖宝宝。
2、直接敷于脚后跟部位,水温在50度以内,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
3、期间如温度下降了,要及时更换温水,可多包一块大毛巾或放于两层毯子之间保温。
注意
经常观察放置热水袋部位,防止烫伤。如有皮肤红肿,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在局部涂凡士林保护皮肤。
孕妇穿凉鞋要注意什么
1.不穿高跟鞋
无论是购买运动鞋还是凉鞋,孕妇都不能穿高跟鞋,这是因为孕妇腹部增大以后身体重心前移,站立或行走时腰背部肌肉和双脚的负担加重,如果穿高跟鞋,就会使身体支立不稳,走路或站立,都会使脚感到吃力。
2.不穿底太平的鞋
有些准妈妈认为鞋跟越平越好,尤其很多看起来很时尚的鞋子都是完全平底的,其实即使对于正常人而言,因为穿上平底鞋后身体4/5的重力都压在脚后跟上,容易造成足跟的损伤,而且平底鞋的减震功能差,会影响脊柱和大脑的健康,相对而言选择后跟2-3厘米高的鞋比较合适。
3.不穿底太硬的鞋
因孕妇的下肢静脉回流常常受到一定影响,站立过久或行走较远时,双脚常有不同程度的浮肿,如果鞋底、鞋帮较硬,不利于下肢血液循环。
4.不穿松糕鞋
近几年松糕鞋非常流行,有很多松糕鞋跟并不高,也比较适合脚的形状,但是缺点是鞋底很滑,容易摔跤,而且由于前后高度一致不太符合人体工程力学,容易崴到脚。
男人脚底板疼痛是什么病
脚痛,便是退行性变化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年老体弱的人,平时走路较少,脚底板的皮肤肌肉变软,再加上皮下脂肪变薄,走路时地面挨着脚部的骨头,更是硌得疼痛。
1、趾外翻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主要表现为行走或站立时,脚趾疼痛,拇趾端明显向小趾倾斜,趾跖关节肿胀,局部皮肤增厚,这种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防治的方法是穿松紧合适的鞋,夜间睡觉时可用特制的小夹板固定拇趾,尽量使外翻的拇趾回到中立位,病情严重时需用手术治疗。
2、跖底痛
多见于身体虚弱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有扁平足的老年人也常发生。引起这种病的原因是身体过度虚弱或长期卧床,维持脚弓的韧带逐渐松弛,致使无力维持脚弓的形状,使脚部的跖骨下陷,脚底板的肌肉出现疲劳。防治的方法是经常将五趾并拢屈曲,以五趾尖和脚后跟着地走路坚持锻炼下去使脚弓早日形成便可减轻。也可在鞋底的中间钉上一块1厘米高、2厘米长、3厘米宽的硬橡皮垫。走路时脚心卡在硬橡皮垫上,使身体的重量不完全落在跖骨上,即可减轻跖底痛。
3、腱膜炎
老年人的跖腱膜弹性较差,功能降低,如果剧烈跑跳、长时间走路以及受到寒冷潮湿的刺激,容易发生炎症。防治的方法是老年人不要剧烈跑跳,多用热水洗脚,平时尽量踮着脚尖走路,病情严重的请医生用强地松龙配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4、跟腱周围炎
跟腱及其周围的组织,因外伤、过度摩擦或长期劳损易发生无茵性炎症,尤其是穿着又小又硬的皮鞋,鞋后跟反复磨擦跟腱时,更容易发病。防治的方法是换上宽大的软帮布鞋,少走路,多用热水烫脚后跟,休息几天便能治好。
5、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长了骨刺并不一定开刀才能治好脚痛,只要防止骨刺周围的滑囊发炎便能防治脚痛。常用的方法是经常用热水烫脚,少做剧烈的跑跳活动,也可用理疗、针灸、按摩的方法治疗。疼痛严重的,请医生往脚后跟注射普鲁卡因和强地松龙混悬液,每周一次,一般三四次即可治好。
脚底板疼痛常见症状
1、行走时感觉着地的前足底部有闪电样疼痛。
2、不活动、不行走时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
3、用手在足的两侧挤压前足可引起疼痛。
哪些人容易脚底板疼?
人的脚和全身其他器官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
1、中老年人出现脚底板痛是比较多。
2、体弱的妇女和非体力劳动的男性多。
3、曾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多。
孕妇用品选购攻略
如何挑选孕妇鞋?
首先,脚背部分能与鞋子紧密结合,有能牢牢支撑身体的宽大的后跟;所以要选择带有松紧带的鞋子,能保证跟脚舒适。到了怀孕后期,就不建议穿系带的鞋子,因为孕妇不易弯腰系鞋带,鞋带松开也容易摔倒。
其次,鞋后跟的高度在2—3厘米左右,鞋底要软,且要带有防滑纹。高跟鞋、易脱落的凉鞋、高跟木屐等都不适宜。特别是高跟鞋,穿时腰板和后背都要承受压力,是造成腰痛的原因。还要注意的是,后跟太低的鞋子也不好,行走时产生的震动会直接传到脚跟,不利于行走。
另外,鞋帮也不要太硬,会使脚后跟疼痛。最后,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脚心受力加重,会形成扁平足状态,这是造成脚部疲劳、肌肉疼痛等的原因。
因此,应该想办法保持脚底的弓形,可用2—3厘米的棉花团垫在脚心部位作为支撑。到了妊娠后期,脚部有不同程度的浮肿,要穿稍大一些的鞋子。
脚后跟上方2-3厘米疼如何治疗 小儿足跟痛多为生长疼痛
正常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孩出现足跟疼痛多为生长痛。主要是由于骨骼生长迅速比骨骼周围的组织快,四肢长骨周围神经、肌腱、肌肉生长相对较慢,因而产生牵拉痛。
疼痛发作时可为孩子作局部按摩、热敷或者在将足跟部垫高1厘米以减缓牵扯,帮助孩子减轻疼痛程度。
老人五种脚病会引起脚痛
人的脚和全身其他器官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脚痛,便是退行性变化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年老体弱的人,平时走路较少,脚底板的皮肤肌肉变软,再加上皮下脂肪变薄,走路时地面挨着脚部的骨头,更是硌得疼痛。下面五种脚病更容易引起脚痛,应积极到医院检查治疗。
一、趾外翻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主要表现为行走或站立时,脚趾疼痛,拇趾端明显向小趾倾斜,趾跖关节肿胀,局部皮肤增厚,这种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防治的方法是穿松紧合适的鞋,夜间睡觉时可用特制的小夹板固定拇趾,尽量使外翻的拇趾回到中立位,病情严重时需用手术治疗。
二、跖底痛
多见于身体虚弱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有扁平足的老年人也常发生。引起这种病的原因是身体过度虚弱或长期卧床,维持脚弓的韧带逐渐松弛,致使无力维持脚弓的形状,使脚部的跖骨下陷,脚底板的肌肉出现疲劳。
防治的方法是经常将五趾并拢屈曲,以五趾尖和脚后跟着地走路坚持锻炼下去,使脚弓早日形成便可减轻症状,也可在鞋底的中间钉上一块1厘米高、2厘米长、3厘米宽的硬橡皮垫。走路时脚心卡在硬橡皮垫上,使身体的重量不完全落在跖骨上,也可减轻跖底痛。
三、腱膜炎
老年人的跖腱膜弹性较差,功能降低,如果剧烈跑跳、长时间走路以及受到寒冷潮湿的刺激,容易发生炎症。防治的方法是老年人不要剧烈跑跳,特别不适宜跳广场舞。在日常生活中,多用热水洗脚,平时尽量踮着脚尖走路,病情严重的请医生用强地松龙配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四、跟腱周围炎
跟腱及其周围的组织,因外伤、过度摩擦或长期劳损易发生无茵性炎症,尤其是穿着又小又硬的皮鞋,鞋后跟反复磨擦跟腱时,更容易发病。防治的方法是换上宽大的软帮布鞋,少走路,多用热水烫脚后跟,休息几天便能治好。
五、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
长了骨刺并不一定开刀才能治好脚痛,只要防止骨刺周围的滑囊发炎便能防治脚痛。常用的方法是经常用热水烫脚,少做剧烈的跑跳活动,也可用理疗、针灸、按摩的方法治疗。疼痛严重的,请医生往脚后跟注射普鲁卡因和强地松龙混悬液,每周一次,一般三四次即可治愈
脚后跟底痛是什么原因呢
[脚后跟痛]脚后跟底痛是什么原因 一
脂肪位于足跟底厚皮内。脂肪的厚度介乎2 -3厘米,脂肪内有一些韧带分隔支持,使脂肪不至在压力下被压扁。脂肪垫的主要功能在于吸收震荡,减低压力经由足底传送至脊骨及头顶的机会。
[脚后跟痛]脚后跟底痛是什么原因 二
研究发现在40岁后,这层脂肪垫的弹性便慢慢减低,减低的程度与体重和足底是否有骨刺相关。过重和骨刺都会减低脂肪垫的弹性,容易引起脂肪垫综合症从而引起足底痛。
[脚后跟痛]脚后跟底痛是什么原因 三
脂肪垫综合症引起的足底痛症与足底筋膜发炎引起的痛症有一些区别。前者的疼痛部位处于足跟底中间;后者的痛楚则处于足跟底的前缘。患者感觉足跟底呈深层钝痛,按下足跟底时患者感觉疼痛。这痛症通常都是由于足跟着地时太用力所致。从高处跳下,足跟着地亦会引起这种痛症。突然步行过多亦可以引起这痛症。
老人五种脚病会引起脚痛
一、趾外翻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主要表现为行走或站立时,脚趾疼痛,拇趾端明显向小趾倾斜,趾跖关节肿胀,局部皮肤增厚,这种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防治的方法是穿松紧合适的鞋,夜间睡觉时可用特制的小夹板固定拇趾,尽量使外翻的拇趾回到中立位,病情严重时需用手术治疗。
二、跖底痛
多见于身体虚弱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有扁平足的老年人也常发生。引起这种病的原因是身体过度虚弱或长期卧床,维持脚弓的韧带逐渐松弛,致使无力维持脚弓的形状,使脚部的跖骨下陷,脚底板的肌肉出现疲劳。
防治的方法是经常将五趾并拢屈曲,以五趾尖和脚后跟着地走路坚持锻炼下去,使脚弓早日形成便可减轻症状,也可在鞋底的中间钉上一块1厘米高、2厘米长、3厘米宽的硬橡皮垫。走路时脚心卡在硬橡皮垫上,使身体的重量不完全落在跖骨上,也可减轻跖底痛。
三、腱膜炎
老年人的跖腱膜弹性较差,功能降低,如果剧烈跑跳、长时间走路以及受到寒冷潮湿的刺激,容易发生炎症。防治的方法是老年人不要剧烈跑跳,特别不适宜跳广场舞。在日常生活中,多用热水洗脚,平时尽量踮着脚尖走路,病情严重的请医生用强地松龙配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四、跟腱周围炎
跟腱及其周围的组织,因外伤、过度摩擦或长期劳损易发生无茵性炎症,尤其是穿着又小又硬的皮鞋,鞋后跟反复磨擦跟腱时,更容易发病。防治的方法是换上宽大的软帮布鞋,少走路,多用热水烫脚后跟,休息几天便能治好。
五、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
长了骨刺并不一定开刀才能治好脚痛,只要防止骨刺周围的滑囊发炎便能防治脚痛。常用的方法是经常用热水烫脚,少做剧烈的跑跳活动,也可用理疗、针灸、按摩的方法治疗。疼痛严重的,请医生往脚后跟注射普鲁卡因和强地松龙混悬液,每周一次,一般三四次即可治愈。
脚后跟上方2-3厘米疼如何治疗 可能是长期劳损导致
足底的肌肉腱膜有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的作用。长期的行走、站立、过度的负重等,使足底筋膜、肌肉、韧带处于长期紧张状态,导致肌肉腱膜等造成劳损,进而可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长期劳损需要通过长期的修养,让足跟部慢慢复原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日常行走或运动,不要超过1小时,当身体发疼痛信号时,就要乖乖停下来好好休息,及时缓解疲劳,可在24小时内采用冰敷的方法,止痛并促进炎症吸收,降低疼痛的程度。
冰敷方法
用冷毛巾或冷水袋湿敷伤处,可用纱布进行包扎固定,并随时注意脚的颜色,如果发现颜色变紫、发凉,应立即松开绷带或布条。
老人五种脚病会引起脚痛
一、趾外翻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主要表现为行走或站立时,脚趾疼痛,拇趾端明显向小趾倾斜,趾跖关节肿胀,局部皮肤增厚,这种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防治的方法是穿松紧合适的鞋,夜间睡觉时可用特制的小夹板固定拇趾,尽量使外翻的拇趾回到中立位,病情严重时需用手术治疗。
二、跖底痛
多见于身体虚弱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有扁平足的老年人也常发生。引起这种病的原因是身体过度虚弱或长期卧床,维持脚弓的韧带逐渐松弛,致使无力维持脚弓的形状,使脚部的跖骨下陷,脚底板的肌肉出现疲劳。
防治的方法是经常将五趾并拢屈曲,以五趾尖和脚后跟着地走路坚持锻炼下去,使脚弓早日形成便可减轻症状。也可在鞋底的中间钉上一块1厘米高、2厘米长、3厘米宽的硬橡皮垫,走路时脚心卡在硬橡皮垫上,使身体的重量不完全落在跖骨上,也可减轻跖底痛。
三、腱膜炎
老年人的跖腱膜弹性较差,功能降低,如果剧烈跑跳、长时间走路以及受到寒冷潮湿的刺激,容易发生炎症。
防治的方法是老年人不要剧烈跑跳,特别不适宜跳广场舞。在日常生活中,多用热水洗脚,平时尽量踮着脚尖走路,病情严重的请医生用强地松龙配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四、跟腱周围炎
跟腱及其周围的组织,因外伤、过度摩擦或长期劳损易发生无菌性炎症,尤其是穿着又小又硬的皮鞋,鞋后跟反复磨擦跟腱时,更容易发病。
防治的方法是换上宽大的软帮布鞋,少走路,多用热水烫脚后跟,休息几天便能治好。
五、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
长了骨刺并不一定开刀才能治好脚痛,只要防止骨刺周围的滑囊发炎便能防治脚痛。常用的方法是经常用热水烫脚,少做剧烈的跑跳活动,也可用理疗、针灸、按摩的方法治疗。疼痛严重的,请医生往脚后跟注射普鲁卡因和强地松龙混悬液,每周一次,一般三四次即可治愈。
脚后跟疼可以艾灸吗
脚后跟疼可以艾灸。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艾灸可以舒筋活络,调理气血,既能帮助身体部位疏通不通导致的痛,也能促进营养帮助缓解不荣导致的痛,所以脚后跟疼很适合使用艾灸来治疗。
脚后跟疼艾灸取穴
1.大钟穴
定位:大钟穴位于脚内踝后下方,在跟腱内侧前方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以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疏通经络,排毒御寒,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
2.然谷穴
定位:然谷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脚弓高点的赤白肉际取按压痛点就是然谷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升清降浊,主治喉痹,咳血,消渴,阴痒,阴挺,月经不调,阴痿,遗精,脐风口噤,足跗肿痛等,是脚后跟疼艾灸治疗的适宜选穴。
3.仆参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脚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散热化气,主治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踝关节炎等,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4.昆仑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血,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6.太溪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7.三阴交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补肾通络,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适合用于艾灸治疗脚后跟疼。
8.阿是穴
定位:阿是穴是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阿是穴既是治病的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反映点,阿是穴通过经络系统与脏腑组织相联系,而经络系统在生理上具有沟通上下内外,将气血营养输布至全身的作用;病理上又是将病邪由表入里的传注途径,所以选择阿是穴艾灸治疗脚后跟疼是很适合的穴位。
老年人足病探因
人的脚和全身其他器官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脚痛,便是退行性变化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年老体弱的人,平时走路较少,脚底板的皮肤肌肉变软,再加上皮下脂肪变薄,走路时地面挨着脚部的骨头,更是硌得疼痛。下面几种脚病更容易引起脚痛,应积极到医院检查治疗。
一、趾外翻: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主要表现为行走或站立时,脚趾疼痛,拇趾端明显向小趾倾斜,趾跖关节肿胀,局部皮肤增厚,这种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防治的方法是穿松紧合适的鞋,夜间睡觉时可用特制的小夹板固定拇趾,尽量使外翻的拇趾回到中立位,病情严重时需用手术治疗。
二、跖底痛:多见于身体虚弱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有扁平足的老年人也常发生。引起这种病的原因是身体过度虚弱或长期卧床,维持脚弓的韧带逐渐松弛,致使无力维持脚弓的形状,使脚部的跖骨下陷,脚底板的肌肉出现疲劳。防治的方法是经常将五趾并拢屈曲,以五趾尖和脚后跟着地走路坚持锻炼下去使脚弓早日形成便可减轻。也可在鞋底的中间钉上一块1厘米高、2厘米长、3厘米宽的硬橡皮垫。走路时脚心卡在硬橡皮垫上,使身体的重量不完全落在跖骨上,即可减轻跖底痛。
三、腱膜炎:老年人的跖腱膜弹性较差,功能降低,如果剧烈跑跳、长时间走路以及受到寒冷潮湿的刺激,容易发生炎症。防治的方法是老年人不要剧烈跑跳,多用热水洗脚,平时尽量踮着脚尖走路,病情严重的请医生用强地松龙配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四、跟腱周围炎:跟腱及其周围的组织,因外伤、过度摩擦或长期劳损易发生无茵性炎症,尤其是穿着又小又硬的皮鞋,鞋后跟反复磨擦跟腱时,更容易发病。防治的方法是换上宽大的软帮布鞋,少走路,多用热水烫脚后跟,休息几天便能治好。
五、跟骨骨刺:跟骨骨刺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长了骨刺并不一定开刀才能治好脚痛,只要防止骨刺周围的滑囊发炎便能防治脚痛。常用的方法是经常用热水烫脚,少做剧烈的跑跳活动,也可用理疗、针灸、按摩的方法治疗。疼痛严重的,请医生往脚后跟注射普鲁卡因和强地松龙混悬液,每周一次,一般三四次即可治好。
脚后跟的筋疼是怎么回事 外伤引起
外伤是最常见的引起脚后跟筋疼的原因之一,主要发生在跟腱及跟骨韧带部位,常常因为扭伤、撕裂伤、断裂伤而引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