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盘点专坑中国孕妇的12大谣言

盘点专坑中国孕妇的12大谣言

谣言一 怀孕了就要彻底终止染发行动

答:是要终止无数化学添加的染发行动吧!现在有专为孕妇推出纯植物无添加的染发产品,虽然持色可能不如一般产品长久,但基本无害。

谣言二 怀孕后连普通面霜都少用吧

答:保湿面霜不能停!虽说怀孕后雌激素水平增加,大多数人肌肤状况会变好,但不能因为短时间的改善而放弃对肌肤的基础护理,这时候加强基础保湿护理,用含有天然矿物质的特润面霜,会让肌肤状况上一个台阶。

谣言三 怀孕后只能素面朝天

答:只要不像平时那样全副武装就行!打个粉底,刷个睫毛还是可以的,这样能使你看上去神采奕奕,卸妆时只要卸除干净,对宝宝是没有大碍的。

烈焰红唇,迷幻大烟熏,五彩指甲油,这些就算了,化学成分太多了。

谣言四 抗拒做B超、彩超

答:很多孕妇对孕期做B超很有抗拒心理,担心放射性物质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但其实,并没有相关数据表明做B超影响胎儿。如果抗拒不做B超、彩超,一些异常情况反而得不到及早发现。

谣言五 妊娠纹到月子中心按摩下就能消失

答:别傻了!妊娠纹和肥胖纹一样,不会消失只会变淡,等你发现它的存在时,它已经成型了。还是防患于未然吧!在准备开始怀孕前使用妊娠霜,来增加腹部皮肤的弹性与力量。不需要太过紧张的强调专业按摩手法,只要能坚持天天使用,像平时涂身体乳一样搓热双手打圈推涂,就完全够用。

谣言六 号称无添加的膳食纤维素,孕期服用会更加调理身体。

答:至今仍无明确的准则或条例肯定内服膳食纤维素对孕妇是完全无副作用的。需要什么营养的话,不如就在丰富的日常饮食中摄取,没有必要刻意强调内服美容品的服用。

谣言七 完全禁欲,冷落丈夫

答:有一些孕妇认为在一整个孕期都是不能进行性交的,所以会很严格的禁欲,对于爱人的生理需求通常都是一味的拒绝,从而对丈夫就显得比较冷落。时间长了一定会夫妻的感情有所影响,在怀孕早期可以有节制的进行性生活,妊娠晚期应禁止性生活。即使在不该过性生活时,丈夫提出性要求,也不应冷言恶语,采取冷漠的态度,而是耐心说服丈夫并采取非性交等方式与丈夫亲近,不可冷落了丈夫。

谣言八 怀孕长痘只能忍

答:压根没必要忍!由于雌激素分泌的不稳定,会对身体系统造成干扰,产生痘痘,而含有微量弱酸的祛痘产品只在肌肤表层缓解痘痘侵扰,并不会深入内部,造成刺激。

谣言九 怀孕留长发,会吸收身体营养

答: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头发长出之后就已成型,不再和身体有任何关联,如果营养一直源源不断地供给头发,就不会有发型品来修护头发的干枯分叉了。

谣言十 怀孕时美白抗老品能继续使用

答:怀孕后自身雌激素分泌就比平日丰富,而美白抗老产品由于或多或少含有激素成分,皮肤受到过多激素刺激,反而会变得糟糕,尤其是含有VA酸的抗老产品,使用后会有胎儿畸形的危险。

谣言十一 怀孕了,含“酸”产品都得停用

答:关键是看酸的种类!孕期用含有少量碳酸这类弱酸的产品,还是会起到去除老化角质、去除污垢的作用,有利于减缓怀孕痘。但由于肌肤本身抵抗力减弱,角质层受外界刺激变薄,所以含有果酸、类A酸这类型的强酸产品就要尽量避免使用。

谣言十二 怀孕后身体乳不能涂在肚子上

答:怀孕没必要如此紧张!一般的身体乳只是起到滋润、增加肌肤弹性的作用,涂在肚子上并无大碍。可是具有紧致、瘦身功效的身体乳,因为可能会含有咖啡因及表皮脱水成分,会对胎儿造成刺激。

孕妇冬季吃水果14个谣言不可相信

孕妈秋冬吃水果 要打破的谣言

谣言一:上午的水果是金,中午的水果是银,下午的是铜,晚上的是铝。

小编点评: 没有根据。水果还是水果,人还是那个人,上午和下午有那么大区别?完全不合常理。

谣言二:饭前不要吃水果。

小编点评:错误。饭前吃水果既不会影响消化吸收,也不会增加进食总量,完全可以。

谣言三:饭前吃水果有助减肥

谣言四:饭后吃水果易发胖

小编点评: 正确。正餐已经吃饱,之后再强吃一些水果,增加了能量摄入,把胃“撑”大,容易导致肥胖。

谣言五:睡前不要吃水果

小编点评: 大致正确。临睡前不要吃任何食物,包括水果。但睡前一两个小时吃水果应该是可以的,尤其是那些在其他时间顾不上吃水果的人。

谣言六:吃饭时不宜吃水果

小编点评:没根据。吃过水果沙拉的人都知道,吃饭时吃水果没有任何问题。

谣言七: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

小编点评:对同一种水果,这种说法基本是正确的,但对不同种类的水果,就未必正确了。因为甜度不但与含糖量高低有关,还与糖的种类(比如果糖比蔗糖甜)、酸味有关。

谣言八:水果颜色越深,营养价值越高

小编点评:基本正确。水果的色素大多是胡萝卜素、叶黄素、类黄酮等,这些物质具有很好的营养作用。深色水果含这些物质更多一些。

谣言九:水果升血糖比较快,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小编点评:错误。只有部分水果,如西瓜、香蕉、菠萝等升糖指数(GI)较高,升血糖较快,而其余大部分水果,如苹果、梨、葡萄、桃、橘子等,升血糖不快。糖尿病防治指南鼓励患者摄入水果。

谣言十:孕妇多吃水果宝宝皮肤好

小编点评:错误。宝宝的皮肤或其他器官的发育取决于妈妈整体的营养状况,而不是水果。倒是见过很多因为大吃水果而致妊娠糖尿病的孕妇。

谣言十一:水果都是低能量食物

小编点评:错误。大部分水果含水量较高,只能提供较少的能量,但有些水果,如香蕉含较多能量,不亚于土豆;榴莲的能量也不少,因其脂肪含量较高。就算是低能量的水果,如果你一天吃很多,能量摄入也可能超标。

谣言十二:水果榨汁食用更好

小编点评:错误。水果榨汁喝,也许更利于消化、吸收,但却容易造成营养素损失(氧化破坏,或者因过滤而流失)。

谣言十三:水果可以代替蔬菜

小编点评:错误。水果和蔬菜在营养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不能起到互相取代的作用,而是应该全面摄取、补充。

谣言十四:空腹不能吃水果

小编点评:没道理。关于“空腹不能吃的食物”的谣言总是特别多,其实这些并没有科学依据。

孕妈健康吃水果有四原则

辨清了谣言,接下来就应该掌握正确而且健康的吃水果的方法了,孕妈们看过来吧:

1、水果的补充,每天最多不要超过200克,尽量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不要无节制食用西瓜等高糖分水果。

2、水果中含有发酵糖类物质,因此吃后最好漱口。

3、进食瓜果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生吃水果前必须洗净外皮,不要用菜刀削水果,避免将寄生虫卵带到水果上。

4、对于那些非常喜欢吃水果的孕妇,孕妇最好在怀孕第24周到第28周时,去医院进行定期血糖测定,随时监控,避免“妊娠糖尿病”的发生。

盘点那些忽悠人的牛奶谣言

谣言之一:牛奶致癌?

传言:美国教授T.柯林.坎贝尔博士研究称,牛奶中的蛋白质是一种非常强的促癌剂,尤其是占到87%的酪蛋白,能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高血压等患病几率。同时,牛奶中的IGF-1导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等。

知名科普作家云无心此前曾指出,FDA、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都一致认为,“并无证据说明IGF-1致癌”。同时,牛奶中IGF-1的含量很低,经过加热、消化、吸收后,到达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不构成健康隐患。

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编辑、农学专业的李飘则表示,美国坎贝尔教授的牛奶中酪蛋白致癌的研究,“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没有更有力证据证明牛奶能增加癌症风险”。据介绍,坎贝尔进行的试验,是通过大剂量黄曲霉素(一种强致癌物)诱导出癌变细胞的大鼠,并不能直接推出酪蛋白对健康人体有相同作用。

据了解,坎贝尔在2006年12月接受人民日报社《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他的研究“并不是说乳制品会致癌”。

而中国农业大学朱毅副教授指出,人类确实是世界上唯一在成人以后还在饮用乳制品的哺乳动物,但这并意味着长期喝牛奶就损害健康。目前有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过量摄入牛奶可能增加前列腺癌、帕金森病等的罹患风险。但牛奶也能降低肠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罹患风险,这些也是得到科学证实的。

谣言之二:空腹不能喝牛奶?

有人说空腹喝牛奶会把蛋白质当做能量白白消耗掉,实际上牛奶中含有约4.5%的乳糖,它属于碳水化合物,会优先分解供能节约蛋白质;此外牛奶中还含有3%左右的脂肪,也能起到供应能量的作用。因此空腹喝奶并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

不满一岁的婴儿都可以空腹喝奶而吸收营养,证明奶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全面,可以为人体充分利用。即便消化率略有降低,在来不及吃早饭时,空腹饮奶仍然比一个早上完全不吃东西更有利于健康。

不过,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空腹喝牛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喝牛奶后有腹胀腹泻问题,那么的确不宜空腹大量饮奶,还是吃些淀粉类食物之后再少量多次地喝牛奶为好,最好能饮用酸奶。

在20年前,专家们提出不能空腹喝牛奶,是因为当时国人很少有喝牛奶的机会,一旦断了母乳,基本上就见不到奶制品的面。长期不接触奶制品,导致人体发生“乳糖不耐”,一喝奶就腹胀、肠鸣、腹泻、腹痛。如果喝得太急,特别是空腹喝奶,症状就会更加严重。

然而时代不同了,饮食生活也变了。现在很多孩子和年轻人从小就经常喝牛奶、酸奶,吃冰淇淋甚至奶酪,消化牛奶中乳糖的能力很强,即便空腹喝牛奶,也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那么,所谓“空腹不能喝奶”的说法,也该改一改了,至少要加个前提,不能一概而论。其实,空腹的时候不喝牛奶,吃什么好呢?吃糖果?吃巧克力?吃饼干?吃牛肉干?恐怕从营养平衡角度来说,还远不及喝牛奶合理。

如果从小经常喝牛奶,没有什么“乳糖不耐”之类的问题,那么空腹喝牛奶完全无害健康。早上时间匆忙,来不及做饭的时候,不妨赶紧喝一杯牛奶,或者携带一盒牛奶路上喝,可以保证1~2小时不感到饥饿,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与完全不吃东西相比,牛奶早餐不仅能提供相当多的营养成分,还能帮助预防胃病和胆结石,也能让人心情更为舒缓平和。

不过,清晨不宜把牛奶当成唯一的饮品。早上起床的时候还是要先喝一大杯白开水(供暖季节室内干燥时饮淡蜂蜜水更佳),然后再喝牛奶为好。因为牛奶的渗透压较高,在补充水分方面远不如白开水迅速和有效。

谣言之三:脂肪越低越健康?

先来看一看,什么叫做全脂奶、低脂奶和脱脂奶,其中到底有多少脂肪。

全脂奶的脂肪含量为3%左右,低脂奶(半脱脂奶)含脂肪1.0~1.5%,全脱脂奶含脂肪0.5%。

也就是说,如果每天饮用一袋250克(243毫升)的全脂牛奶,摄入的脂肪为7.5克。对于绝大多数小康家庭的消费者来说,每天从日常饮食中摄入的脂肪达75克以上,牛奶中脂肪在一日当中所占比例仅为10%,并不算高。

如果把全脂牛奶换成低脂牛奶,会有多大效果呢?仅比全脂牛奶减少脂肪摄入3.75~5.0克,即便换成全脱脂奶,也只能减少6.25克。

然而,牛奶的脂肪部分还有不少好东西。首先,香气成分全部存在于乳脂当中,脱脂奶是没有什么香味的。其次,牛奶中的维生素A、D、E、K都在脂肪部分,它们对健康防病作用很大。还要考虑到,牛奶脂肪中含有多种抗癌物质,特别是共轭亚油酸。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多喝全脂奶的人不容易得癌症。一些研究认为,乳制品中的维生素D也是降低多种癌症风险的因素,对于结肠癌、乳腺癌等常见癌症都有预防作用。

还有研究证实,脱脂奶并不能很好地促进体重下降,而食用全脂奶却与较低的体重相关联。其原因不明,但推测可能与其中的CLA有关,因为CLA可以减少身体中的脂肪比例,而帮助维持肌肉比例。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经常喝脱脂奶的女性中,难以受孕的比例比不喝奶的人增大85%;而规律饮用全脂牛奶的女性,出现排卵问题的风险却会比不饮奶女性低27%。

所以,如果完全脱除牛奶的脂肪,会影响其营养价值、口感风味和保健作用。因此,如果没有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儿童少年和中青年人不一定要饮用脱脂牛奶。

谣言之四:牛奶不能和果汁一起喝?

很多人坚信,牛奶加果汁会发生沉淀,所以这两种东西不能一起喝。

实际上,遇酸沉淀是牛奶中“酪蛋白”的基本性质,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对成年人来说,牛奶沉淀并不影响消化。即便不和果汁一起喝,在胃里面遇到胃酸也会沉淀。

如果说牛奶发生沉淀就不能消化,那么人也就不能吃酸奶和奶酪了!酸奶的凝冻就是牛奶蛋白质受乳酸作用沉淀的结果;奶酪的凝块要比果汁和牛奶的沉淀更硬更大!

牛奶和水果一起制作的各种甜品在国外已经流行几百年,没有发现因此发生不消化问题。甚至市场上还有不少“果汁奶”“水果酸奶”“牛奶果冻”之类的产品出售,如果人体都不能消化,它们是不是该被取缔了?

只是要注意,柿子、葡萄、石榴等涩味水果含单宁过高,与蛋白质结合之后,会降低牛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引起疾病。

谣言之五:牛奶不能加糖喝?

有很多书上说,牛奶加上糖会产生“果糖基赖氨酸”,影响氨基酸的吸收,这是一种多虑。

牛奶中富含赖氨酸,与糖一起加热会发生“羰氨褐变反应”,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这种物质,使赖氨酸失去生物活性。但一定要记得,这种反应仅在高温和长时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而且与加不加白糖无关。因为,牛奶本身含有大量的乳糖,而乳糖比白糖还容易发生这种“褐变反应”。

如果不相信的话,不妨自己做个试验:把牛奶放进高压锅里,不加糖,高压40分钟,然后拿出来,和新鲜牛奶作对照。很显然,高压后的牛奶颜色变得有点暗,甚至会发淡褐色。这时候,赖氨酸便会部分损失了。

可是,如果我们平日煮沸牛奶,只有一两分钟的沸腾时间,也不可能用高温高压。所以,根本不会发生什么赖氨酸损失的问题。

如果仅仅在牛奶中加白糖,不加热的话,更不可能发生这个反应。所以,如果不怕加糖增加能量、升高血糖的问题,完全可以放心地加糖喝。市面上卖的什么早餐奶、调味奶之类,不都是加了糖,而且经过高温加热的吗?喝它们都不担心,自己在家就更不用担心了。

谣言之六:早餐奶比纯牛奶好?

早餐奶和纯牛奶的配料不一样。纯牛奶的配料表上只有三个字:鲜牛奶。早餐奶的配料就比较复杂了——牛奶、水、白砂糖、麦精、花生、蛋粉或燕麦、稳定剂、铁强化剂、锌强化剂等,还可能有香精。

再看它们的营养成分,也有细微的差别。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2.9%~3.1%之间,“精品”牛奶可以达到3.3%~3.5%;早餐奶则是2.3%以上。显然,加了糖之后,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但因为蛋、麦、花生等其他配料也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总体降低程度不多。

看过营养成分,我们发现它们不相上下:纯牛奶蛋白质多些,早餐奶却加了铁、加了锌;纯牛奶不含白糖和淀粉,而早餐奶含白糖含淀粉;纯牛奶里面是丰富的乳钙,而早餐奶钙含量显然下降,即便加了钙,吸收率也未必能保证和纯牛奶一样;纯牛奶没有添加剂,早餐奶里加了稳定剂。到底该买哪个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纯牛奶和早餐奶的定位不同,目的不同。

全脂牛奶是一种营养相当丰富的食品,但它并非十全十美。一则,如果用它作为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略嫌低了一些,所以最好能配合一些低脂肪的淀粉类食物。同时,牛奶的天然缺陷,是铁和锌的含量太低,维生素C也太少。所以适合配合一点坚果类食品,再加一点水果或蔬菜。1杯奶,2片面包,1小把坚果,1只猕猴桃之类的水果,就是相当完美的早餐了。坚果中不仅含有铁和锌,还有相当多的维生素E和纤维呢。

如果早餐时间相当充裕,喝牛奶可以搭配这些食品,固然是理想做法;但如果时间很紧,没有办法吃早餐呢?那时候,如果仅仅喝一盒牛奶,的确比不喝要好得多,但是营养均衡方面还不够理想。如果改成两盒早餐奶,相比而言,营养成分更符合一餐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乳糖不耐的人来说,空腹喝牛奶容易引起腹胀腹泻等不适感。早餐奶当中减少了牛奶的比例,增加了糖分和其他含淀粉配料,增加了稳定剂,它们都可以减轻这种不舒服的感觉,适应的人更多一些。

谣言之七:高钙奶比普通牛奶更加补钙?

去超市的奶制品柜台看看,发现很多居民都喜欢购买高钙奶。我的实验室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300名消费者当中,有48%的人不知道牛奶本身就是钙的好来源。他们以为,只有加了钙的“高钙奶”才具有补钙作用。而后面的调查发现,正是这些人大力拥护高钙奶,其中女性又多于男性。那些懂得牛奶本身钙就很丰富的消费者,反而很少购买高钙奶。

问题是,高钙奶到底含有多少钙,这些钙又是什么钙呢?消费者可以看到包装上的说明,其中添加的并不是牛奶当中提取的钙,而是乳酸钙之类和市售钙片成分大同小异的有机酸钙。它们的确可以起到补钙作用,但是其吸收效率并不比牛奶中的钙更高,甚至还低一些。更值得一提的是钙含量。每100克普通牛奶的钙含量通常在100~120毫克之间,而高钙奶呢?包装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其中的钙含量达到130~140毫克,有的甚至宣称不低于150毫克。可是,实际测定表明,其实在很多产品当中,高钙奶当中的钙并不高于120毫克。也就是说,高钙奶当中的钙和普通纯牛奶差不太多。

我问了几个外国朋友,以及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人,他们都说,在国外没有见到有什么“高钙奶”。因为天然牛奶里面的钙已经足够多,还有维生素D、乳糖等促进钙吸收的因素,吸收效率也足够好,何必还要画蛇添足地再加什么钙呢?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是牛奶本身的质量如何,而不是里面再加什么东西。

本来,向牛奶里面添加大量的钙,是一件很有技术难度的事情。因为奶本身已经是高钙食品,其中的蛋白质和钙之间有着微妙的平衡。如果人为地增加钙含量,很容易造成蛋白质体系不稳定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口感和杀菌稳定性。多年来,我很少购买“高钙奶”,正是因为这个担心。然而,某日偶然买来一尝,发现和普通奶的口感和稳定性毫无二致。当时还曾感叹一番:这高钙奶技术,居然已经出神入化……

谣言之八:牛奶越喝越缺钙?会骨质疏松?

曾经流传这样的说法,牛奶越喝越缺钙。据说是因为蛋白质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在体内代谢之后会产生酸性物质,因此需要钙来帮助维护酸碱平衡,从而增加钙元素的排泄量。因此,得出一个结论是:蛋白质吃得越多,钙的排泄量也会越大。多数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鸡蛋、肉类、鱼类,甚至精白米面等,都是“成酸性食品”。

然而,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牛奶并非“成酸性食品”。相反,它在体内代谢后呈弱碱性。牛奶中尽管也含有不少蛋白质,带来了硫、磷等成酸性元素,但同时也富含钙、镁、钾等金属元素。总体平衡的结果,成碱性元素略占优势。

据我国测定数据,100克牛奶中含钾高达120~130mg,钙110~140mg,而磷只有60~80mg。也就是说,牛奶中让人体质偏酸的元素并不是那么多,而让人体质偏碱的元素更多一些。

既然牛奶并非是令人体质偏酸的食品,也就不会促进钙的流失,所谓“牛奶越喝越缺钙”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有人提出,在英国某大学所做研究证明中,奶粉喂养婴儿成年之后身高较高、血压较高。然而,这个实验结果只能证明婴儿需要母乳喂养,并不能证明成年人喝牛奶对骨质具有不良影响,会造成骨质疏松。

还有人举出例证,北欧等牛奶消费量最大的地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最高;热带居民牛奶消费少,他们的骨质疏松也最少。但是这种说法忘记了很多基本事实:与热带居民相比,北欧居民的日照时间和日照强度都严重不足,室外活动和体力活动也严重不足,吃鱼肉蛋的数量则大大高于热带居民。总之,这两类居民的生活差异太大,除了喝牛奶的因素之外,其他影响骨骼健康的因素也太多。用这个事实并不能说明,如果给热带居民多喝牛奶,他们就会像北欧居民一样患上骨质疏松。

还有人说,中国自古以来很少喝牛奶,但是从来没有骨质疏松,只有现在喝牛奶之后才有这个病。这话更是可笑得很。过去只是没有人知道什么叫做骨质疏松,并不等于没有这种疾病的存在。

我国传统上说“生一个孩子掉一颗牙”,是因为生育之后没有补充钙,使妇女骨质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俗话说“老太太怕摔跤”,也是因为老年妇女普遍存在骨质疏松问题。旧时那些妇女有几个是从小喝牛奶长大的呢?

据中国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的统计,我国骨质疏松者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当,大约在6%~10%之间,其中很大一部分骨质疏松者发生在农村,以及其他不喝牛奶的地区。

甚至还有人说,说消毒牛奶当中的钙是“无机钙”,因而可能在人体中形成结石。如果这句话可以成立,那么豆腐就不能吃了,钙片也不能吃。因为豆腐点卤的时候用的是卤水和石膏,它们都是典型的无机钙;市售大部分钙片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也属于无机钙。说无机钙就不能吸收,就会形成结石,岂不是很荒唐么。

谣言之九:奶牛产奶靠打激素?

激素并不能让奶牛产奶

传言:怀孕才能产奶,奶牛一直产奶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停地怀孕生小牛,现代农场的解决方法是给奶牛打高剂量的荷尔蒙,让其不自然泌乳——新闻里所说的 “各种激素” 就是这样来的!

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编辑、农学专业的李飘介绍,激素是不会让奶牛产奶的,因为奶牛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有在产下小牛后才开始分泌乳汁,大约305天就会停止分泌乳汁,这些都不是靠激素能完成的。同时,养殖场一般会在奶牛哺乳期的合适时间为它人工授精,受孕的奶牛会再次生下小牛,开始新一轮产奶。

另外,给奶牛使用的激素其实是一种生长激素,而不是诸如荷尔蒙那样的性激素,这种生长激素,也不可能让奶牛不怀孕就产奶,而主要是为了增加产奶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美国FDA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批准使用人造的牛生长素,用来产生更多的牛奶。只要是集约化、工业化的养殖奶牛,都会使用外援力量,比如新西兰会定时使用激素,让奶牛发情期同步。如果没有外来激素的干预,奶牛完全处于放养状态,产奶量就没有办法保证。

朱毅说,允许使用的生长激素不会损坏消费者健康。如果实在担心牛奶中可能含有的激素,可以选用脱脂牛奶。

破解10大谣言做个最美丽孕妈妈

谣言一 怀孕了就要彻底终止染发行动!

答:是要终止无数化学添加的染发行动吧!现在有专为孕妇推出纯植物无添加的染发产品,虽然持色可能不如一般产品长久,但基本无害。

谣言二 怀孕后连普通面霜都少用吧!

答:保湿面霜不能停!虽说怀孕后雌激素水平增加,大多数人肌肤状况会变好,但不能因为短时间的改善而放弃对肌肤的基础护理,这时候加强基础保湿护理,用含有天然矿物质的特润面霜,会让肌肤状况上一个台阶。

谣言三 怀孕后只能素面朝天!

答:只要不像平时那样全副武装就行!打个粉底,刷个睫毛还是可以的,这样能使你看上去神采奕奕,卸妆时只要卸除干净,对宝宝是没有大碍的。

烈焰红唇,迷幻大烟熏,五彩指甲油,这些就算了,化学成分太多了。

谣言四 妊娠纹到月子中心按摩下就能消失!

答:别傻了!妊娠纹和肥胖纹一样,不会消失只会变淡,等你发现它的存在时,它已经成型了。还是防患于未然吧!在准备开始怀孕前使用妊娠霜,来增加腹部皮肤的弹性与力量。不需要太过紧张的强调专业按摩手法,只要能坚持天天使用,像平时涂身体乳一样搓热双手打圈推涂,就完全够用。

谣言五 号称无添加的膳食纤维素,孕期服用会更加调理身体!

答:至今仍无明确的准则或条例肯定内服膳食纤维素对孕妇是完全无副作用的。需要什么营养的话,不如就在丰富的日常饮食中摄取,没有必要刻意强调内服美容品的服用。

谣言六 怀孕长痘只能忍!

答:压根没必要忍!由于雌激素分泌的不稳定,会对身体系统造成干扰,产生痘痘,而含有微量弱酸的祛痘产品只在肌肤表层缓解痘痘侵扰,并不会深入内部,造成刺激。

谣言七 怀孕留长发,会吸收身体营养!

答: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头发长出之后就已成型,不再和身体有任何关联,如果营养一直源源不断地供给头发,就不会有发型品来修护头发的干枯分叉了。

谣言八 怀孕时美白抗老品能继续使用!

答:怀孕后自身雌激素分泌就比平日丰富,而美白抗老产品由于或多或少含有激素成分,皮肤受到过多激素刺激,反而会变得糟糕,尤其是含有VA酸的抗老产品,使用后会有胎儿畸形的危险。

谣言九 怀孕了,含“酸”产品都得停用!

答:关键是看酸的种类!孕期用含有少量碳酸这类弱酸的产品,还是会起到去除老化角质、去除污垢的作用,有利于减缓怀孕痘。但由于肌肤本身抵抗力减弱,角质层受外界刺激变薄,所以含有果酸、类A酸这类型的强酸产品就要尽量避免使用。

谣言十 怀孕后身体乳不能涂在肚子上!

答:怀孕没必要如此紧张!一般的身体乳只是起到滋润、增加肌肤弹性的作用,涂在肚子上并无大碍。可是具有紧致、瘦身功效的身体乳,因为可能会含有咖啡因及表皮脱水成分,会对胎儿造成刺激。

高龄产妇4大谣言

1、高龄孕妈易生女儿

已是高龄产妇的黎姿,育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今年,41岁的黎姿在香港再诞下7斤重的女婴,母女平安。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的分泌功能减退,内环境受到影响,阴道分泌物性状发生改变,这些都有可能造成X、Y的精子比例不均衡,从而造成生女宝宝的几率相对升高。

美国有研究显示,不急于要孩子的夫妇最后生女孩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这种现象有色人种比白色人种更明显。对于白种人生男生女的比例来说,父亲年龄的影响是母亲年龄的两倍。

而非白种夫妇的年龄对新生儿性别的影响大致相同。另一方面,育龄夫妇的年龄和新生儿性别的联系目前仍不清楚。低出生体重和婴儿性别的关联可能与女胎的存活率较高有关。不过,归根究底,受精决定了新生命的性别。受精是两个生殖细胞的结合,即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高龄孕妈咪决定宝宝一定是女孩,这个说法肯定是有错误。

2、高龄孕妈更易生神童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有很多神童的母亲是高龄孕妈。随着女性的独立能力增强,高龄孕妈妈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她们都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宝宝也能成为神童。

高龄孕妈妈生产的宝宝更聪明,这个说法目前还没有得到医学证实。宝宝是否聪明取决于夫妻双方的多种因素。首先是夫妻的身体状况,有了健康的身体和适宜的年龄就有成熟的卵子和精子,加上孕前叶酸的补充、孕早期受精卵发育时期避免接受毒物、放射线的干扰,准妈妈在孕期注意营养及胎教,宝宝出生后做好早期教育等等综合考虑。

而对于高龄孕妈妈来说,她们可能会储备更多的育儿知识,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压力也会相对小一些,这些因素可能使得她们在宝宝的后天教育上更从容一些。所以,给我们一种感觉“高龄妈妈所生的宝宝更聪明”。

3、高龄孕妈更易生双胞胎

安吉丽娜·朱莉、茱莉亚·罗伯茨等这些耀眼的好莱坞明星们。她们都成为高龄孕妇,都生了一对让人艳羡的双胞胎。而最近一期的国际医学期刊《人类生殖》报道,妇女年龄越大,怀上双胞胎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可能和女性体内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激素水平有关。

其实,孕妈妈怀上双胞胎跟自己是否是高龄产妇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有五个因素会让孕妈妈生双胞胎。

发生率:

同卵双胞胎的出生频度相当稳定,地域间、人种间,以及不同时期的变比不大。而异卵双胞胎的出生频度的地域和人种差异较大,且近年来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遗传:

母亲本身为双生者,其下一代为双胞胎的比率为1。7%。双胞胎之决定因素,母亲之基因较父亲更重要。

母亲年龄及产次:

双胞胎之发生率与母亲年龄产次之增加呈正比,特别是年龄达到40岁,或产次达于七次以上,机会更大。

内生性性腺激素:

自发性异卵双生与高浓度的内生性卵泡刺激激素有关。

治疗不孕症之药剂:

为了治疗不孕症,以及为使晚育的妇女提高受孕能力,常用激素来诱发排卵或者人工受精,而造成多胎。

4、高龄孕妈易生出畸形儿

老一辈的人都告诉女生们,生小孩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生。其实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与普通孕妈相比,高龄孕妈生健康宝宝的几率相对较低。如王菲的女儿是兔唇儿,王姬的儿子是智障,倪萍的儿子患有弱视。

究其原因,高龄孕妈年龄越大,那么卵细胞越容易发生变化,人体包括卵巢所承受的各种射线和有害物质的影响也就越多,这些因素都会使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机会增多,遗传物质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不分离现象,最常见的是21号染色体不分离,结果出现先天性愚型儿。

患儿的染色体分析检查可见有3条21号染色体,故又称“21三体综合征”。这种人智能极低下,长大后生活也不能自理。除了体表异常外,尚有心脏、消化道等内脏畸形。

因此高龄孕妈应特别注意产前监测和检查。孕妈年龄在35岁以上,生过先天愚型儿,或家族中有先天愚型患者,都应去咨询门诊进行必要的检查,并且再次妊娠后对子宫内的胎儿应作产前诊断,以了解是否有患21三体综合征的可能。若此胎宝宝染色体正常,则可继续妊娠,直至分娩;若发现有染色体异常,应及早终止妊娠。

但是,高龄孕妈生畸形儿也有可能是自己怀孕前生活没有规律,不注意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规律所引起的。因此,孕妈生畸形儿不一定要归咎于年纪大。

孕妈可以吃小龙虾吗

■关于小龙虾的那些谣言,你信吗?

关于小龙虾的谣言太多了,朋友圈里面盛传它是日本对华细菌战的产物,各种细菌各种脏,说到它的危害可以说是罄竹难书了~事实上是这样吗?非也!

小龙虾原产地是美国,上世纪被日本引入国内,然后再传入中国的,一直都是作为食物存在,美国人吃小龙虾的历史都超过100年了。

还有人觉得,市场售卖的大部分都是野生的小龙虾,特别脏,全身都是细菌,生活在臭水沟等等~

科研数据证明了,小龙虾体内的重金属很少,即使有,也大多集中在鳃和内脏中,所以吃小龙虾的时候,只要去掉内脏,是没有那些传说中的重金属污染的。此外,现在中国是吃虾大国,连养殖的小龙虾都供不应求,哪里还有那么多野生的小龙虾?!

……

朋友圈里关于小龙虾的谣言太多啦,不要全信哦。

■孕妇能否吃小龙虾?吃小龙虾的好处有哪些?

那么,到底孕妇能否吃小龙虾?

答案是:可以吃,但前提是你没有过敏史。

专家解读小儿感冒三大谣言

谣言一:孩子感冒绝对不能用抗生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家长一听到抗生素就如临大敌,坚决不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如果医生开了抗生素可能还会觉得医院就是为了挣钱。那么,感冒真的绝对不能用抗生素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感冒的概念说起。李栋方医师说:“感冒是老百姓的叫法,并非专业的医学名词。我们通常说的感冒一般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和胃肠型感冒(又称呕吐性上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发生在鼻部、咽部、喉部的呼吸系统疾病。胃肠型感冒一般指小儿肠炎、秋季腹泻、急性胃炎和急性肠胃炎等疾病,也有人称之为“肚子感冒”。

由于小儿感冒90%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因此一般不需要使用对抗细菌的抗生素,但是世事无绝对,还有10%的感冒可能是由细菌、支原体或其他病原体导致的,一些细菌性疾病如果不及时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

谣言二: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毒不能吃

孩子感冒经常会导致发烧,但是家长一般忍受得了咳嗽、打喷嚏和流鼻涕等症状,却经常见不得孩子发烧,但出于对“国外儿童发烧都不吃药”观点的认可,以及对朋友圈中流传的“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被曝光有毒”的惧怕,不少家长仍会坚持使用物理降温,并拒绝使用退烧药。

李栋方医师认为这是家长的认识误区,他说:“目前全世界都推荐在儿科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退烧,其中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除了这两种药,没有更合适的儿童退热药。虽说是药三分毒,药物确实是有一些副作用,但在需要用药的时候不用,反而会加重病情,比如出现高热惊厥。”

事实上,布洛芬除了用于小儿发热,还能用于治疗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等。只要家长按照说明书来使用,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副作用,因为其列出的剂量是很安全的,远低于风湿类疾病的使用量。

谣言三:感冒吃中药比西药副作用小

在很多家长的眼中,中药是看得见的各类药材,而西药是经过加工产生的化学制剂,因此吃中药的副作用肯定会比吃西药小。李栋方医师认为这同样是大家的认识误区,西药之所以让人们感觉副作用多,无非是因为西药的说明书上罗列了一条条禁忌和各种副作用,其实这只能说明对这个药物研究得比较深入透彻,但不代表人人吃了西药都会出现这么多副作用。

李栋方说,在小儿感冒中,确实有非常多的中成药治疗效果非常好,但这不表示吃中药就不会有副作用,而可能是目前并没有对很多中药进行透彻的研究。任何时候,儿童用药都要遵医嘱,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给孩子用药,试图通过长期吃一些偏方或补品来调理孩子的身体更是万万使不得!

中国孕妇乳母膳食指南

(一)备孕妇女膳食指南

关键推荐:

调整孕前体重至适宜水平。

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选用碘盐,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叶酸。

禁烟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二)孕期妇女膳食指南

关键推荐:

补充叶酸,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选用碘盐。

孕吐严重者,可少量多餐,保证摄入含必要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孕中晚期适量增加奶、鱼、禽、蛋、瘦肉的摄入。

适量身体活动,维持孕期适宜增重。

禁烟酒,愉快孕育新生命,积极准备母乳喂养。

盘点四大饮食减肥谣言

误解1 夜间进食会发胖

有关研究证实,如果你每天仅摄入适当的热量,那么你就不会因为夜间进餐或吃零食而发胖。建议把每天吃东西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每4-5小时进食一次从而给身体和大脑提供能量。晚餐吃的东西,要根据你白天吃些什么、吃了多少而加以调整。

如果夜间还想吃零食,那最好将其热量控制在250卡路里以下,比如少量爆米花、一把杏仁、一只冻香蕉或一个低脂冰淇淋。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对食物的狂热之中,整天狼吞虎咽连晚上也不能例外,那么你应去咨询一下医生。

误解2 喝果汁可迅速减肥和清洁身体

一方面,你的身体根本不需要你插手所谓的“清洁”工作,光凭肾脏、肝脏和膀胱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与其说果汁会让你快速减肥,倒不如说它会让你饿得更快、吃得更多。饮料中的糖分含量高,有助于消化,并能使你的血糖浓度变化增大,使你很容易饥饿。

同时,多数果汁都不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素,而这些营养素即使在减肥期也是人体所必不可少的,例如蛋白质可以增加肌肉强度,并且起到促进新陈代谢以及稳定血糖水平的作用。

误解3 对某些食物的渴望表明人体内正需要这些营养素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把对某些食物的渴望和人体内缺乏这些微量营养素两者联系起来。实际上,针对那些巧克力上瘾者,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相关实验。在实验中,一组人得到一些包含巧克力成分的鸡尾酒,另一组人则得到一些假巧克力棒,它们看上去、闻起来、尝上去都像巧克力但不包含任何巧克力成分。

结果是那一组得到假巧克力棒的人满意度更高,因为虽然不是真正的巧克力,但其形状、气味和口感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巧克力上瘾者的需求。人们更倾向于渴望那些他们爱吃并且伴之度过愉快时光的食物。举例来说,你更渴望汉堡包,因为你爱其口感,喜欢在舒适的酒馆或家庭野餐时享用,而不是因为你缺乏汉堡包中包含的矿物质。

误解4 吃柚子、芹菜或卷心菜有助于燃脂减肥

这些确实是营养价值高、卡路里含量低的蔬菜,但它们不能助你燃烧脂肪。如果你按饮食计划吃了柚子、芹菜或卷心菜,的确得到了减肥的效果,那很可能是因为你用它们替代了那些高热量食物。

孕妇不能吃味精谣言吗

不是谣言。

味精中含有大量的谷氨酸钠,谷氨酸钠进入到孕妇的体内之后,会影响孕妇对锌元素的吸收,锌元素的吸收减少会导致其腹中胎儿对锌元素的摄入减少,锌元素是胎儿智力发育的关键,锌元素减少会导致胎儿智力发育不全等。所以孕妇不宜吃味精并不是谣言。

盘点专坑中国孕妇的谣言

1、孕妇要不要穿防辐射服?

这个真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之前写麻麻用品篇时就有不少妞们问我什么牌子的防辐射服好,其实我觉得这真的就是心理作用,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日常非电离辐射会导致孕妇流产率、胎儿畸形率的提高,也不会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过低;老外都不知道防辐射服是神马东东~

各种防辐射的秘籍充斥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比如著名的仙人球吸收辐射说,让这种浑身是刺儿的植物成了办公室里最常见的盆栽,但其实毫无用处。还有众多的防辐射食谱,同样没有科学依据。

最后告诉大家,防辐射服是个坑爹玩意儿,大家还是把钱花在其他地方吧。

2、怀孕了不能玩手机?怕wifi辐射?

这个真的无需担心,前不久看到新闻还真有人去敲邻居家的门,要求别人关掉无线路由,理由就是怕辐射影响到家里的孕妇,其实我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辐射,除了可见光、红外线这些温柔的家伙,电离辐射也广泛存在。只是这些的辐射剂量都非常小,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会对人体有所损害,所以亲们用的只要是正规厂商的无线路由就没有任何问题。

3、坐飞机有辐射?

很多怀孕之后的亲们在坐飞机时都会考虑高空辐射,其实大可不必,孕32周以前的孕妇,航空公司都是视同普通乘客来对待。32周以后乘机需要医生开具的证明。换言之,除非你的医生提出你不适宜乘机,否则你就可以坐飞机。倒是过安检门的时候,孕妇可以要求手检。

4、怀孕一定得暂别宠物吗?

很多人都说怀孕了一定要把家里的宠物都移走,不能接触宠物,否则会导致流产或是影响胎儿,其实这个没有那么绝对,建议孕妇少接触宠物,主要是考虑弓形虫感染问题。弓形虫是一种寄生虫,可以寄生在猫科动物和人体内(没狗什么事儿!)。在孕早期(前三个月)感染,通常可导致死胎而造成流产;孕中晚期感染则可能侵犯胎儿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了弓形虫继续妊娠是有风险的,但是并不是终止妊娠的指征,可以继续观察,毕竟终止妊娠对孕妇也是种伤害,所以对于是否继续,由孕妇和家人商量后决定。

想要从宠物身上感染弓形虫,你必须:

1、养猫,养狗没用;

2、得先喂猫吃生肉,猫粮不行,必须保证猫感染;

3、然后再吃猫的屎,喝尿没用,必须吃屎;

4、不要趁热吃,必须吃超过24小时的隔夜猫屎;

5、以上几点都做到了也未必成功,因为猫一辈子只排一次弓形虫卵,所以必须顿顿不漏地吃屎。

5、孕妇不能喝咖啡和茶?

一篇文献称超过100毫克的咖啡因摄入对于纳入研究的非吸烟女性即可升高流产风险。过高的咖啡因摄入确实会增加流产的风险,孕期每天的咖啡因摄入不超过200毫克就没问题。一杯(240ml)速溶咖啡大致含有90-200毫克咖啡因,所以每天一杯咖啡还是安全的(实际上很少有中国孕妇会每天都喝咖啡)。

6、太瘦了不容易怀孕?

这个是真的,女性要维持正常的月经、怀孕和哺乳等生理功能,其体内的脂肪含量必须达到体重的22%以上。这是因为脂肪组织的多少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代谢密切相关。太瘦的人雌激素水平容易低下,不容易受孕。此外,过于骨感的女性容易营养不良,子宫内膜就像一片贫瘠的土壤,受精卵很难着床。

相关推荐

“带疤”怀孕胎盘植入风险增加

专家表示,剖宫产率居高不下、高龄及超高龄怀孕生产,都增加了妊娠并发症和出生缺陷的风险。尤其是胎盘植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专家介绍,自从去年放开“单独二孩”后,很多妈妈“带疤”怀孕,使得疤痕妊娠激增,因此而导致的胎盘植入发生率也在攀升。胎盘植入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导致大出血,半小时可要产妇生命。 剖宫产及高龄产推高胎盘植入发生率 剖宫产,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导致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之一。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急剧上升,我国各级医院的剖宫产率达到了30%-50%。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

塑料大米是真的吗

塑料大米是真的吗近日,一条“塑料大米”的视频爆红网络,一些网友因此怀疑自家的大米也是塑料所做的。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其官方微信账号“中国食事药闻”以专题形式进行了辟谣,所谓的“塑料大米”事件其实是一个传了很久的谣言。 有人怀疑买到“塑料米” 记者发现,“塑料大米”的视频长约两分钟。视频中,一位男子不断将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中,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多道工序后,米粒状白色固体被生产出来。由于视频像素不高,无法清晰看到米粒状白色固体与大米有何区别。该视频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视频在网络疯传后,不少

生活中常见的几大辐射谣言

流言1 手机上网会产生比平时多5-6万倍的电磁波 据世卫组织调查,长期暴露在电磁波下,约3%-5%的人会患上电磁波敏感症。专家提醒,电磁波与塑化剂都属于2B级可能致癌物,应尽量远离。 真相:手机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很小,正规厂商出品的手机,即使“数万倍”也依然在安全范围内。电磁波敏感症是一种“心病”。2B类(可能)致癌物也没有那么可怕,泡菜,咖啡都属于此级别,致癌可能性很低。 流言2 经常出现在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的这种安检机器,内部辐射十分强大,很多乘客为了赶时间,包还没出来就急着把手伸进去拿,这是十分危

教你看清“女性克星”乳腺癌12个谣言

谣言一:乳腺癌是一种基因病 乳腺癌的发病机理目前仍然没有搞清楚。不过,科学家们业已发现两个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发生变异的女性,有40%至80%的患乳腺癌的风险,然而另外20%至60%病历无法用基因解释,80%的乳腺癌病历并没有明确的家族史。所以,即使你的家族中没有乳腺癌的病史,也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同时,那些有家族病史的女性,应该更加密切关注自己的乳房。 谣言二:使用止汗剂可以导致乳腺癌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使用止汗剂或者减少腋下汗腺分泌可以导致乳腺癌发病率提高。这种说法可能源

牙周炎治疗周期如何划分

1、基础治疗 龈上洁治术、根面平整术、咬合调整等方法去除局部因素。 2、药物治疗 全身服用抗生素可作为本病的辅助治疗,首选药物为四环素,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大,已较少使用。目前国外常使用的合成长效四环素“米诺环素”(minocycline)和“强力霉素”(doxycycline),已成为药物治疗牙周病尤其是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趋势。该药除普通的广谱抗菌作用外,还有阻止胶原破坏、抑制骨吸收及促进细胞附着和克隆化等作用,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再生。此外还可同时使用甲硝唑、螺旋霉素等药物。 如果发现有免疫功能异常者,可酌情

孩子长高的三大谣言

1、父母高孩子就一定高 很多人都会认为,父母高的家庭孩子就一定会遗传父母的身高,其实并不是,人的身高虽然有70%都源于父母遗传,但是如果再孩子的黄金长高时期错过了营养补充和体育锻炼,也可能会造成孩子长不高。父母不要觉得自己长得高对孩子长高也有优势,把握每一个机会才是正确做法。 2、靠保健品增高 为了宝宝身高能蹭蹭往上长,不少爹妈也热衷给宝宝补充各种能长高长壮的保健品,但其实这些都含有激素成分,孩子吃了可能会比同龄人高一些,但实际上对孩子是有害的,滥用激素会导致孩子的骨龄飙升,甚至引起性早熟! 3、无故发烧

怀孕真的能让女人变傻吗

“一孕傻三年”这样的话,在英文里有类似的表达,为“baby brain”,有许多妈妈经常抱怨自从怀孕后就脑子不好使了,最常见的表述是:记性不好了老忘事,读书读不下去了,注意力难以持久了。尤其是职业女性,学历越高,这种抱怨越多。怀孕真的能让女人变傻吗? 不同的人对于妊娠过程的体验也不一样。“有些高血压的孕妇会觉得记忆力下降可能更明显些。这些都没有可比性的。”任海颖说,国内目前的医疗环境下,并没有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一孕傻三年”这种现象,但原则上,怀孕生产对机体本身并无影响。 “孕傻”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和

电蚊香的注意事项

1、使用电蚊香的时候不要紧闭门窗,蚊香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可吸入颗粒,在室内环境中对高危人群,如婴幼儿、孕妇、老年人以及哮喘患者等,可能会有刺激。 2、使用电蚊香时需把蚊香放在通风口,一次使用量不要过大。使用盘式蚊香时,如果很难点着,或燃后发出刺激性气味,应立即停止使用。 婴幼儿最好不要使用蚊香而改用蚊账,孕妇则最好不要使用有烟盘香。 3、我们使用蚊香一定要在睡觉前2小时使用,尽量不要在睡觉时使用(对燃烧式蚊香而言),更不要彻夜点蚊香。 4、消费者在选购电蚊香时一定要看清说明书,选择低毒无刺激的产品,同时

激光整形谣言多 你中招了吗

爱美是人的天性,同时也是女人的专利,现在,随着整形技术的不断提高,很多人更是积极地整容,尤其是激光美容更是其中一项热门整形项目,可是关于激光整容有很多谣言,爱美的人会不小心中了谣言,那么,激光整容有哪些谣言呢?赶紧来了解下吧。 谣言一、激光美容一次就好? 答:激光祛斑后色素颗粒的消退排出时间一般在3—6个月左右。由于不同色素性疾患的色素粒大小、种类、深浅、色泽不同及个人肤色、代谢能力、年龄等个体差异,激光治疗后色素颗粒的消退排出时间与程度也各有不同。 一般来说,祛除暗沉、雀斑、晒斑等浅层色素需2-3次,黄

产后喝水会变胖吗

最近,一篇文章在网上悄然流传,其中提到,“产后半个月内不可以吃青菜、水果,不可以吃鱼肉”,最神奇的是,“严禁喝水、饮料以及汤类,牛奶也不可以喝。因为会喝成大水桶,会变胖,将来容易得风湿病或神经痛,可以用烧开的米酒代替水分”。 针对这个流言,“每月科学流言榜”及时发布真相,给予科学解释,有效遏制了该流言的进一步扩散。 “科学流言”传播轻则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重则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香蕉致癌事件”“柑橘大实蝇事件”等等,都给农民造成数亿甚至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日本福岛核事故在我国引发的抢购碘盐风波还曾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