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角膜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圆锥角膜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后部型圆锥角膜与前部型的主人鉴别在于后部型角膜后表面的弯曲度加大,前表面的弯曲度正常;而前部型角膜前后表面的弯曲度均有变化。
球形角膜为先天性角膜异常,累及范围极大,可侵及全角膜,表现为角膜基质及周边部均匀变薄,仅为正常角膜厚度的1/5左右,在某些病例甚至可以见到周边部较中央部更薄,在外力的撞击下极易发生角膜穿孔,组织学检查角膜各层组织均具备,其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明,可能与圆锥状角膜同属一类疾病,曾有报道某些病例一眼为圆锥状角膜,另一眼为球形角膜。
近视眼手术价格一览表 激光治疗近视手术的禁忌症
1、有眼部活动性炎症如急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等。
2、患有圆锥角膜,青光眼,干眼症等疾患者。
3、曾发生过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的患者。
4、患有糖尿病,瘢痕体质,胶原病以及影响角膜伤口愈合的疾病患者。
5、重度弱视的患者。
6、常夜间开车的高度近视的驾驶员。
7、对视力要求极高且思想顾虑极重者。
容易与胃病混淆的疾病
胃病的症状和很多疾病的症状都会挂钩,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怎么去分清胃病亦或其他的疾病。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讲的是关于和胃病症状比较相似的疾病有哪一些,这样就可以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胃病和其他疾病的区别,更好的辨别。
贫血与萎缩性胃炎
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在临床诊断中会发生误诊现象,尤其是巨幼细胞性贫血常因腹泻、消瘦、伴腹胀、腹痛等症状就医,而且病人通常有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溃疡等病史,一旦没有诊断全面,容易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常见混淆原因:贫血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亦可出现腹胀、心窝胃脘部不适、恶心、便秘。有时可有舌痛、舌苔光滑。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并发恶性贫血或者缺铁性贫血。因为萎缩性胃炎会影响食物中铁的吸收,造成贫血。
一般来说,贫血的症状还可体现在心血管、神经、生殖和泌尿系统等方面,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及指甲苍白,活动后心慌、气促,在女性表现月经不调,在男性患者有性欲减退现象。要及时地做全方位的检查。有贫血症状时,一定要留意是否是胃肠方面的原发病症,要做无痛电子胃肠镜检查,清晰观察病变,正确诊断。同时,消化道疾病患者也应做血常规检查,留意是否患有贫血。
反流性食管炎与咽炎
反流性食管炎很常见,每100人中就有6人患有此病,且发病率还在逐年攀升。其主要症状是反流、烧心。
咽炎则是咽部黏膜、黏膜下组织的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依据病程的长短和病理改变性质的不同,分为急性咽炎、慢性咽炎两大类。其主要症状是咽部不适、有异物感、吞咽困难等。
常见混淆原因:由于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失眠、顽固性慢性咳嗽,成年后出现哮喘(非过敏体质)和胸骨后不适,在其他科室久治不愈,须警惕胃食管反流病。
因此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钡餐、胃镜、核素、24小时pH监测、食管测压及胸痛诱发试验等做出诊断。
肠炎与阑尾炎
据华盛顿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有16%的肠炎患者被“冤枉”地切去了阑尾。由于阑尾炎能致命,很多医生不通过CT扫描进一步确诊就快速实施手术,从而造成误诊。
肠炎是肠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常广泛地涉及胃和结肠。因此,所谓的肠炎,实际上是胃炎、小肠炎和结肠炎的统称。
阑尾炎是阑尾的炎症,是最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大多数阑尾炎病人及时就医之后会获得良好治疗,但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处理不当,则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两者有相似症状,如腹痛、恶心或呕吐、便秘或腹泻、食欲不振、腹胀等。为进一步确诊,患者应做胃肠镜检查以及腹部彩超。
以上就是和胃病症状相似的疾病,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会有点感悟。好像是真的有那么一回事,如果得想保护自己的身体的话,那就要牢记以上的知识了,这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保障。
近视眼手术后遗症
第一【干眼症】(这是一个很棘手的眼病,目前的治疗也都是一些对症近视眼手术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第 二【并发严重的角膜炎】(如病毒性角膜炎最严重的时候需要角膜移植了);
第三【视力回退】(回退到最初状态或略好一些);
第四【术后因意外碰撞引起角膜瓣裂开】并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第五【圆锥角膜】(只能角膜移植处理,术后视力好的可以达到1.0,视力好坏主要取决于缝合技巧、有无排斥反应等因素。)。
易发生后遗症的人群
1、有眼部活动性炎性病变者(如急性结膜炎、睑缘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虹睫炎等);
2、患有圆锥角膜、青光眼、兔眼、干眼症、角膜内皮变性等眼科疾病者;
3、曾经发生过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者(视目前情况而定);
4、矫正视力极差的重度弱视者;
5、高度近视且瞳孔过大、角膜过薄者;
6、具有瘢痕体质、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影响角膜伤口愈合的疾病病人;
7、对视力要求极高,又对手术思想顾虑极大者;
8、有精神疾病且正在服药者。
儿童近视鉴别诊断
1.假性近视:通过严格的散瞳验光,合适的散瞳剂选择,可以排除。即1-6岁使用0.5%阿托品眼膏,7-12岁1%阿托品眼膏,验光前三天,每日三次。12岁以上2%后马托品眼膏验光前一日每小时一次共5次或复方托品酰胺眼水5分钟点眼一次,6次后过二十分钟。
2.引起视力低下的疾病:很多眼部疾病都可以引起视力的下降,通过仔细的眼部前后节检查,可以容易排除。
3.圆锥角膜:可通过角膜地形图排除。
4.青光眼:通过眼压监测,视野及眼底视神经检查可排除。
矫正视力手术的影响 角膜变形
极少部分人在做了激光矫正手术后出现角膜变形的情况,因此视力矫正手术存在圆锥角膜的风险。
圆锥角膜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药物治疗
(1)有内分泌紊乱者,积极行内科治疗。
(2)抗氧化治疗,如应用维生素E和维生素P等。
2.加压包扎 晚间用压迫绷带包扎患眼,以抑制圆锥角膜的发展。在急性角膜水肿期尤为重要,其有利于角膜水肿消退及后弹力层伤口愈合。
3.有人局部滴毛果芸香碱缩瞳可增进一些视力。
4.光学矫正
(1)戴眼镜:早期病例戴眼镜后可获理想视力,尤其早期单纯近视者。通常先试用眼镜,实在不能矫正时,再考虑用接触镜矫正视力。
(2)角膜接触镜: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增加角膜不规则散光。戴接触镜后会产生一个规则的前屈光面,可消除不规则散光。但是其不能控制病变的进展。
①软性接触镜:由于该镜片亲水性强非常柔软,镜片的曲率容易变得和圆锥角膜表面曲率相一致,所以在矫正圆锥角膜引起的较高度散光时,视力改善不够理想。但对低度散光者仍有良好的效果。
②硬性接触镜:
A.用于圆锥角膜的硬性接触镜有下列3种。
a.大接触镜:其直径为10~10.5mm,后表面中心视区能与角膜的前表面相吻合,只适用于早期病例。但是其有些缺点,如它的覆盖面积较大,镜片与角膜不易相对移动,容易引起角膜缺氧。另外镜片较重,容易脱落。再者由于镜片较大会干扰眼的瞬目等。
b.大的平光接触镜:设计者希望镜片向后压迫圆锥,抑制其向前膨隆发展。但它容易在圆锥顶部产生瘢痕,影响视力,目前已少人应用。
c.小接触镜:用一个8mm直径的薄型接触镜置于圆锥顶,使其与角膜只相接4~5mm,该镜片比患眼最低屈光度低1.5D。此种接触镜主要适用于圆形或尖形圆锥。
B.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制造的硬性接触镜有3种基本配戴方法:
a.用于光学目的配戴最初曾广泛应用,但因其导致的角膜并发症较多,如圆锥顶形成瘢痕影响视力而逐渐被弃用。
b.分散支持法配戴的优点是减少镜片与圆锥顶的接触面,使圆锥顶的瘢痕尽量减少。此法目前被广泛采用。
c.把镜片戴于旁中心角膜,使圆锥顶留有空隙,但它会引起组织缺氧,泪液交换减少,乃至发生角膜水肿等,用较小直径的镜片可减轻或避免之。
采用透氧性较好的材料做成较大直径的接触镜,其优点是角膜并发症较少,矫正视力较佳并能克服小镜片有炫目的缺点。
③ 软硬混合接触镜:有些患者不能耐受硬性接触镜或者镜片对准中心困难,虽然能适应于软性接触镜,但矫正视力不够理想。因此有人设计出软硬相结合的接触镜,令患者满意。用直径13.5~15mm的软镜片(曲率半径为8.0~8.5mm),在其中心部设置厚0.2mm,直径8.2~8.5mm的硬镜片。此镜片兼有软、硬接触镜的优点。其缺点是配戴较困难,久戴后容易出现角膜上皮水肿。
5.手术治疗
(1)有人主张摘除晶状体或作光学瞳孔手术以提高视力。
(2)作前房穿刺或外引流手术以降低眼压,可减慢病情进展。
(3)用硝酸银烧灼圆锥顶,使其结瘢致病变停止发展。
(4)角膜移植术:对控制病变发展及提高视力均有良好效果,近年来多数学者采用本法。
巩膜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巩膜为一细胞与血管均少,大部由胶原组成的组织。其表面为球结膜及球筋膜所覆盖,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所以很少患病。据多数学者统计其发病率仅占眼病患者总数的0.5%左右。由于巩膜的基本成分的胶原性质,决定了其病理过程缓慢及所致的胶原紊乱难于修复。眼球是胶原的“窗口”,因此巩膜炎(scleritis)常是全身结缔组织疾病的眼部表现。
该病亦可并发白内障和青光眼,本病应与眼眶蜂窝项目组织炎鉴别后者的表现是眼球诊治突出明显球结膜水肿比后巩膜炎轻本病与眼球筋膜囊炎的鉴别困难,两者可青年同时发生称为巩膜筋膜囊炎(sclerotenonitis),但眼球筋膜囊炎早期即出现眼外肌麻痹。
近视眼激光副作用
在眼的屈光系统中,角膜的屈光力占全部屈光力的 70%,角膜屈光力的轻度改变即能明显影响近视的度数。LASIK手术正是通过切削中央角膜,使之变薄而降低其屈光力来达到矫正近视目的的。
但LASIK也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感染、欠矫或过矫、角膜穿透、医源性角膜散光、继发性圆锥角膜、角膜瓣不规则、眩光等等。这些并发症如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得当,大部分不会留下后遗症,也不会影响疗效。但是有些并发症确实妨碍视力恢复,比如术前近视术后过矫成高度近视;或术前无散光,术后成为高度散光等等。
如果手术致存留的角膜太薄,则无法采用再次手术予以补救。术中角膜穿透或术后继发严重的圆锥角膜,都可能令患者不得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
容易与角膜炎混淆的疾病
我们知道角膜炎是一类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角膜发炎的症状,由于角膜炎会导致角膜损伤甚至失明的症状出现,治疗角膜炎是很关键的,而且眼部患者对角膜坏死症状是很恐惧的,有时候也不要把其他病与角膜炎混淆的,下面为大家描述下哪些病容易混淆。
很多人眼睛结膜充血,就以为是角膜炎感染,用了抗感染的眼药水,却久久不见好,经过有经验的眼科医生一看,却发现患者是干眼症,完全用错了药。其实干眼症不是角膜炎。
电脑辐射、环境污染、气候干燥、药物等因素和干眼症有联系,譬如有些治疗某些慢性病长期服用的药物可能有抑制泪液的副作用、有时候药物过敏也可能引起泪腺组织损伤。
近视、白内障手术之后出现一过性的干眼症,年龄增长带来的老年性干眼症,还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譬如干燥综合征的病人,他们有眼干和口干等反应。
不要误解干眼症和角膜炎:干眼症是无菌性的疾病,不能因为结膜充血的症状当成感染性角膜炎或者结膜炎治疗,如果乱用抗生素眼药水,将会导致眼内菌群失调,长期会致眼睛抗感染能力减弱。
还有要提醒的是,治疗干眼症不能只用点人工泪液,因为人工泪液只有润滑的作用,只用于缓解干燥症状,不能把干眼症治好
眼部出现炎症反应的时候我们想到角膜炎是正常的现象,可我们在治疗时一定要先确诊后在治疗的,不要因为误诊导致疾病的加重的,那样后果很严重的。同样眼部患者的饮食一定要改变,辛辣和发物等都是要尽量避免的。
干燥性角结膜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有两型。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浅层点状角膜炎)和/或结膜上皮有散在的,纤细的点状脱落,病变区主要在上下眼睑之间(眼睑内或暴露区),可被荧光素染色。病人眨眼次数增多,然而也有少数病人由于眼干燥而使眨眼次数减少。
泪液缺乏性干燥性角膜结膜炎者,结膜可出现干燥,失去光泽并有很多皱褶。此型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是最普遍的一种孤立的,特发的病变,在绝经的妇女更为多见。较少见于可引起泪管瘢痕形成的一些其他病变,例如瘢痕性类天疱疮;也可继发于stevens-johnson综合征或沙眼;或为泪腺受损或泪腺功能异常的结果,例如移植物-排斥-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放疗后或家族性自主神经机能异常。
schirmer试验不用局部麻醉,将标准的滤纸条放置在下睑中,外1/3交界处,如果连续2次在5分钟后滤纸条只湿润≤5mm时便可确诊为泪液缺乏性干眼症。极少见的,严重的,进行的,慢性干燥可引起眼表面角化或角膜上皮脱落而导致瘢痕形成,血管形成,感染,溃疡形成甚或穿孔。这些严重病例的视力常显著减退。
蒸发性干燥性角膜结膜炎也可在睑缘出现大量泡沫状泪液。本病常伴有睑缘炎和红斑痤疮。此型干眼症可十分干燥而致角膜上皮脱落或视力减退者则极少见。schirmer试验结果通常是正常的。滴入小量的高浓度荧光素可见到泪膜,可揭示完整泪膜的破损率加快(泪膜破裂试验)。
sjgren综合征病人患有泪液缺乏性角膜结膜炎和口腔干燥。此综合征的发生可为孤立现象(原发性sjgren综合征)或伴有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性sjgren综合征)。可应用血清学和唇涎腺活组织检查以作出诊断。患有原发性和继发性sjgren综合征者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为正常率的40倍,故医师必须仔细随访。
视力快速下降警惕圆锥角膜
圆锥角膜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角膜变性,表现为角膜中央或某一部位进行性变薄,呈圆锥状向前隆起,导致角膜不规则散光和高度近视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视功能障碍,通常视力难以得到良好的矫正。
圆锥角膜多见于10~25岁的青少年,是导致青少年视力严重低下的常见病之一。其病程发展缓慢,90%为双眼先后发病,双眼病变程度也多不一致。
圆锥角膜根据病变初期和进行期发展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可疑、轻度、中度、重度四种形态。圆锥角膜早期,患者会觉得视力有所下降,近视和散光度数逐渐增加,框架眼镜矫正视力的效果逐渐下降,此时常规眼科检查无法发现角膜的异常变化,故诊断较为困难。此病在一些地方医院或眼镜店误诊率较高,一些视力低下、矫正困难的患者常被误诊为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疾病,直到病情发展到中度甚至重度才得到明确诊断。
鉴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当发现孩子在短期内近视散光度数明显增加时,切记不要盲目验光配镜,不要简单认为是近视度数发展了,而应到正规的眼科门诊或视光中心进行详细的视光学检查,如进行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泪膜质量及角膜厚度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目前国内外均主张,此病90%以上的患者须采用不同设计的高透气性硬性隐形眼镜(简称RGP)来进行矫治。这不但可以明显提高视力、改善生活质量,还可以控制圆锥角膜的发展。
早期和部分中期的圆锥角膜患者配用普通的球面RGP镜片,即可满足患者矫正视力的需要。但部分中期和晚期的圆锥角膜患者,其角膜明显前突,角膜不规则散光太大,可以配戴专门针对圆锥角膜特殊设计的RGP镜片,从力学的角度来改善镜片的稳定性和避免角膜瘢痕的加重。
得了圆锥角膜都有哪些症状
(1)前部型圆锥角膜:临床上较常见,按临床过程分为4期:
①潜伏期:此期可无任何症状,临床上很难诊断。若一眼已确诊为本病,另眼用视网膜检影镜检查出检影异常(出现剪动性红光反射),以及在确诊病例亲属中发现视网膜检影异常者,都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②初期:本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屈光不正。裸眼视力下降,但可用眼镜或角膜接触镜矫正视力。初起时可能只出现单纯近视,以后逐渐向规则或不规则散光发展,故总是表现出近视散光。角膜逐渐向前凸起,其形态可用多种方法检查出来。如用Placido盘作定性分析,此期的Placido盘角膜映像会出现同心环和轴的歪曲,即在角膜上方或鼻侧的环较宽,而在颞下部分的环变窄。近角膜中央的环呈不规则映像和水平轴的变形,即映像呈梨形。检查时注意此盘应对准角膜中央且不要倾斜,否则结果会有偏差。另用角膜曲率计检查时可发现有规则散光,角膜屈光力增加,曲率半径变小,此仪器不适于对不规则散光的检测。角膜照相术(photokeratoscope)是记录角膜形态的一种方法,角膜较凸出倾斜的部分在照片中表现出紧密相近的同心圆,本法可提高初期诊断率。采用角膜地形图电子计算机分析系统(Computer-assisted corneal topographic analysis system)既可定性又可定量检查出角膜形态变化。圆锥角膜早期矫正视力可以正常,裂隙灯及Placido盘检查无异常发现,但用角膜地形图仪检查可发现早期病变。有人总结出早期圆锥角膜用角膜地形图检查时的3个特征是:
A.颞下方角膜变陡,屈光力增加,曲率半径变小。
B.角膜中央区屈光力呈不均匀对称分布。
C. 角膜中央与周边的屈光力差异显著增大,由正常的2~3D增加到10D以上。通常是角膜颞下象限最先变陡,随着病情进展,角膜变陡扩展到鼻下象限,然后是颞上象限,但很少累及鼻上象限。此期作视网膜检影时,瞳孔光带呈“张口状”开合,即剪动影。作裂隙灯检查时可见角膜上皮和前弹力膜的反射增加,基质层的反射较弱。目前还可采用先进的Orbscan角膜地形图(Orbscan corneal topography system)对圆锥角膜进行早期诊断。
③ 完成期:出现典型的圆锥角膜症状,即视力显著下降。除戴接触镜外,一般眼镜不能矫正视力。随着病情的发展,由初期的角膜中央感觉变敏感,致此期变得迟钝,称为Axenfeld征。有些慢性角膜病,甚至长期戴接触镜者亦可出现此征。检查时可见角膜中央显著变薄呈圆锥形(图1),当向下注视时,圆锥顶压向下睑缘,使下睑缘出现一个弯曲,称为Munson征。
在裂隙灯下可见光学切面呈特殊的圆形或椭圆形圆锥,锥顶往往位于角膜中央偏颞下侧,愈向锥顶角膜愈薄,有时仅为正常角膜厚度的1/5~1/2。在病变发展过程中于基质层会出现许多约2mm长呈垂直分布、相互平行的细线,此细线渐变长变粗似栅栏状,粗看是直的,细看是迂曲状称为圆锥角膜线(keratoconus line),又称Vogt条纹。其实际上是由于基质板层内皱褶增多引起的垂直压力线,对眼球施加压力时,可使其消失。有时在圆锥基底部附近的上皮下出现约 0.5mm宽的黄褐色环,其直径为5~6mm,可以是完整的环形,也可是不完整的环或半环形,扩瞳后在钴蓝光线下显得十分醒目。它是因含铁血黄素沉着于上皮或前弹力膜所致。该铁质被认为来自泪液,其典型的分布形态为泪液浸渍圆锥底所致。此环被称为Fleischer环,出现率约50%。在某些年轻患者,角膜基质内的神经纤维明显可见,有时呈一条条灰色线条,有时呈网格状,在圆锥顶附近可出现点状上皮剥脱,上皮下可有点状混浊。角膜缘附近有新血管长入。
用直接眼底镜距患眼10~30cm,通过+5D透镜,可看到1个圆形淡褐色阴影。不过在晶状体屈光指数改变或核性白内障的早期亦可见此征,应详细检查角膜和晶状体加以区别。由于角膜明显变形,眼底像显得不甚清晰。
④ 变性期:在病变角膜的上皮下出现玻璃样变性。圆锥处可有瘢痕形成及新生血管长入角膜浅层。此期患者的视力显著减退,均不能用眼镜或接触镜矫正。有时可发生急性后弹力膜破裂,称为“急性阶段的圆锥角膜”或“急性圆锥角膜水肿”。此时患者主诉疼痛、畏光、流泪等严重刺激症状及视力锐降。检查时发现球结膜充血,角膜基质和上皮层急性水肿、混浊。水肿混浊的范围常提示后弹力膜破裂的大小,裂口愈大,水肿混浊的范围愈广。裂口的形状常呈镰刀状或新月形。数周后,裂口附近的内皮细胞逐渐变大、移行并覆盖在再生的后弹力膜上。角膜水肿逐渐消退,形成薄雾状瘢痕,使病变角膜呈半透明外观。瘢痕若累及视区,则视力显著受损。若不在视区内,则基质层瘢痕会使角膜变扁平,近视及散光度反而减轻,视力有所提高,还适合配戴接触镜矫正视力。后弹力膜急性破裂一般见于病变的后期,偶尔见于早期。前弹力膜亦可发生破裂,但其多见于早期,破裂处由结缔组织修复,留下线状瘢痕。
临床分级(Robertson,1989):
0级:无圆锥。
Ⅰ级:裂隙灯下未见明显圆锥,但可用视网膜检影及角膜曲率计检查发现。
Ⅱ级:角膜内面凹度增加,角膜基质出现Vogt条纹线,但未出现瘢痕。
Ⅲ级:角膜基质有Vogt条纹线,角膜中央有瘢痕,圆锥顶端明显变薄。
Ⅳ级:已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
(2) 后部型圆锥角膜:临床上较少见,多数人认为属先天性异常。女性多见,常单眼发病。主要表现为角膜后表面锥状突起。因为前表面的弯曲度正常,视力比前部型圆锥角膜损害小。其视力降低程度取决于出现后部圆锥的部位和大小。后部圆锥突起处可见到后弹力层及内皮缺损,并伴有基质层变薄及瘢痕性混浊。根据角膜后表面圆锥的范围又分为2型:
第1型为完全型:亦称为静止型。表现出整个角膜后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度增加,甚至中央部呈半球状凹陷,凹陷区内基质层明显变薄。但角膜前表面弯曲度始终保持正常。其病因可能系先天性发育异常,常伴有眼部其他先天异常,例如前锥形晶状体、先天性无虹膜或虹膜萎缩、瞳孔异位和先天性房角异常等。
第2型为局限型:在角膜后表面表现出局限性变薄和凹陷,前表面完全正常。此型比完全型常见。多数人认为可能是局限性后弹力层和内皮受损所致。该型仅女性发病,常单眼受累。检查时见角膜后表面局限性弯曲度增大甚至呈圆锥状,其顶端常偏离中心。而前表面的弯曲度始终正常。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常发生后弹力膜破裂,并出现急性角膜水肿。其通常不出现Fleischer环。视网膜检影时常出现剪刀状影动。
后部型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常需要作Orbean检查,本设备是一种可以同时检测角膜前、后弯曲度、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的新型光干涉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