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为什么叫五号病
猪口蹄疫为什么叫五号病
一类动物疫病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
猪一号病:猪水皰病、
二号病:非洲马瘟
三号病:马传贫
四号病:鸭瘟
猪五号病:口蹄疫
六号病:牛瘟
只有我国大陆地区这么叫,是根据危险程度等情况排的。
手足口病的诊断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特别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是高峰期,家长需要注意。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但极少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诊断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 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 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口蹄疫患者的保健护理方法有哪些
一、严格实行床边隔离
口蹄疫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全身皮肤粘膜红斑及水疱,加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3],容易合并细菌感染。①尽量使用一次性用物,其用过的一次性被单、废纸等一律焚烧;一次性注射器、手套先用0.5%84消毒液浸泡10 min,毁形后再进行深埋。患者所用体温计、止血带、听诊器、血压计等固定专用。②各种治疗及护理均尽量集中实施。患者双手,足底及全身红斑、水疱,下床困难,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护士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并做好消毒隔离措施。③对患者所接触过的物品,如床头柜、椅等用0.5% 84消毒液擦洗;体温计、血压计袖带用0.5%84消毒液浸泡10 min,浸泡后袖带用清水冲洗,凉干后放入熏蒸备用;棉絮、床垫暴晒3 d,或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后房间密闭24 h;所穿衣物用开水煮沸5 min,以彻底消灭口蹄疫病毒,防止口蹄疫流行。
二、做好皮肤护理工作
口蹄疫的治疗主要以外用药为主。①搽药前先洗澡,然后用炉甘石水剂外搽,先搽红斑及水疱处,再搽全身,反复涂擦,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5 d。搽药期间嘱患者勿洗澡,第6天早上用温水擦澡,更换消毒的衣服及被单。继续涂搽炉甘石水剂,②勤修剪指甲,以免抓破皮肤和水疱、引起疼痛或继发感染。本病例第12天全身红斑、水疱逐渐消褪。
三、口腔粘膜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口腔粘膜、牙龈、舌面、咽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水疱甚至糜烂。①用生理盐水500 ml加病毒唑1g嘱患者反复漱口;再用3%硼酸溶液清洗口腔,2次/d。因病毒唑可通过口腔粘膜吸收达到抗病毒的作用;3%的硼酸溶液有消炎、收敛、防口臭的作用。②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防止发生出血和疼痛,同时观察口腔粘膜有无糜烂、溃疡及其演变情况。③嘱其食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汤、鱼汤、菜粥等。食物宜温凉,每次进食前后帮助患者饮用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促使创面愈合。
四、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
口蹄疫俗称“牲畜5号病”,在偶蹄动物之间传染性较大,常引起耕牛、牲猪大批死亡。邻居及亲友们对患了“牲畜5号病”者避而远之,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通过讲解本病的传播途径、转归及愈后,痊愈后不留任何瘢痕并可获持久性特异性免疫。使患者及家属从悲观、恐惧不安心理转变为舒心和安心,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口蹄疫传播途径有哪些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口唇和蹄部等部位发生水疱及其溃斑为主要特征的偶蹄动物(猪、牛、羊、鹿、骆驼等)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为“鹅口疮”、“口疮”、“蹄癀”、“脱靴症”。蒙古族牧民称其为“雪里河”,维吾尔族牧民称其为“阿克塞勒”,藏族牧民称其为“卡查”。
口蹄疫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如易感动物与被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直接接触;间接传播,主要通过带毒媒介物和器械传播。
气源传播,口蹄疫病毒可以随发病动物呼出的气体传播。水源传播,如污染的饮水、水源等。口蹄疫病毒还可经乳汁传播。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 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疱疹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不同,因为口蹄疫是通过口蹄疫病毒为媒介进行传播,是属于人和动物共患的病原体。但是手足口病却不同,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或者病菌感染导致的。
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二、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因为接触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或者携带手足口病病毒的人群才会病发,可以通过日常中的一些生活用品,餐具以及玩具等污染经口感染的,而且也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所以手足口病可以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传播途径不同
四、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
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
口蹄疫和手足口病的患病部位虽然极其相似,都有可能在口腔、手指之间以及脚部等处,但是它们的症状和体征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
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口蹄疫多长时间能好
猪口蹄疫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
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猪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
若刚起水泡,水泡没有破裂,用中冠健业原厂的复方花青素拌料或者饮水,水泡即可干瘪消失。若口鼻、蹄子周围的水泡已破溃,流血,甚至蹄壳已脱落,可外用红霉素软膏护理。水泡破溃处可结痂。结痂脱落后完全恢复正常。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大家都听说过手足口病和口蹄疫这两种疾病,它们都属于传染性很强的病毒感染疾病,给患儿的健康危害极大,但是两者有很多类似之处,家长们要多了解下这些疾病的常识,以便孩子感染后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手足口病与口蹄疫有以下区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 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需与疱疹性咽峡炎,单纯疱疹等相鉴别。
通过以上内容的了解,相信大家对手足口病和口蹄疫应该能分辨清楚了吧,这些常识希望能给家长们带来一些帮助。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尤其是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教会宝宝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室内要经常通风,定期消毒。
口蹄疫的病因
口蹄疫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鉴于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目前,有三分之二的 OIE 成员国流行 FMD,时刻威胁着无 FMD 国家和地区的家畜安全和畜产品贸易。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c A、O、C、南非1、南非2、南非3预防和亚洲1型,以及65个以上亚型。O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
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一2%氢氧化钠、30%热草木灰、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特点 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一10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入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且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口蹄疫的防治方法
1、牛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盐水或0.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1%~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涂撒中药冰硼散(冰片15克,硼砂150克,芒硝150克,共研为细末)于口腔病变处。 2、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儿清洗,后涂擦龙胆紫溶液、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用绷带包扎。 3、乳房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患恶性口蹄疫之牛,除采用上述局部措施外,可用强心剂(如安钠咖)和滋补剂(如葡萄糖盐水)等。
未发生牛口蹄疫时的措施
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捡疫,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 ①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保持牛床、牛舍的清洁、卫生;粪便及时清除;定期用2%苛性钠对全场及用具进行消毒。 ②加强检疫制度,保证牛群健康。不从病区引购牛只,不把病牛引进入场。为防止疫病传播,严禁羊、猪、猫、犬混养。 ③定期接种口蹄疫疫苗。
已发生牛口蹄疫时的措施
1、尽快确诊,并及时上报兽医和监督机关,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和报告网络,按国家有关法规,对牛口蹄疫进行防制。 2、及时扑杀病畜和同群牛只,在兽医人员的严格监督下,对病畜扑杀和尸体无害化处理。 3、严格封锁疫点疫区,消灭疫源,杜绝疫病向外散播。场内应定期的、全面进行消毒。 4、疫区内最后1头病畜扑杀后,经一个潜伏期的观察,再未发现新病畜时,经彻底消毒,报有关单位批准,才能解除。
几月份是口蹄疫高发期
猪口蹄疫一般发生全年都会发病,但是集中发病在9月份到来年2月份 。
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尽管口蹄疫在偶蹄动物中可呈暴发流行,来势凶凶,但口蹄疫病毒一般不传染给人,不会在人群中流行。然而,有文献报告,口蹄疫的少数变种病毒亦可传染给人,主要是抵抗力弱的儿童,引起无症状感染或非特异性发热性疾病,对症治疗较快痊愈。但总体来说,该病毒对人类的健康危害不大,因此,人们对此病毒及其所致的口蹄疫无需紧张与恐慌。当然,年幼的儿童、体弱的老人应避免到患口蹄疫的畜牧场或农场、屠宰场,不进食患病动物的肉类及有关制品,如牛奶、奶粉等,做到防患于未然。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因为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发病症状比较相似,所以大家有的时候会分不清楚到底属于哪种病,就不能够对症下药以耽误了病情,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区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分清,好对症下药。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以上就是关于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具体区别,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上面的表述正确的辨别患有何种疾病,做到对症治疗,这样才能够早日的康复。小编提醒如果大家不能分清一定要去医院进行诊治,不要乱用药,以免耽误了病情。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口蹄疫传播途径有哪些
患口蹄疫的动物会出现发热、跛行和在皮肤与皮肤黏膜天后痊愈,愈后良好。但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例如分泌物、排泄物、畜产品、污染的空气、饲料等)传给易感动物。
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以及完整皮肤(如乳房皮肤)、黏膜(眼结膜)。另外还可通过空气,也可以通过尿、奶、精液和唾液等途径传播。
我国对口蹄疫的防治,预防主要通过疫苗注射接种,发生口蹄疫的则捕杀。
FMDV是偶蹄类动物高度传染性疾病--口蹄疫的病原,由一条单链正链RNA和包裹于周围的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决定了病毒的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反应能力;病毒外壳为对称的20面体。
FMDV在病畜的水泡皮内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FMDV。不过,FMDV也有较大的弱点:耐热性差,所以夏季很少爆发,而病兽的肉只要加热超过 100℃也可将病毒全部杀死。
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疱(手指尖、手掌、脚趾),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动物,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口蹄疫传播途径防不胜防,人受到口蹄疫的感染,身体会发生异常,高烧不退等等,这时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就医,有必要的情况下还会进行隔离,因此为了个人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我们在日常就做好各方面的防范,多喝水多开窗,预防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