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方法
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方法
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方法
1、头脑不舒服:经常觉得头发沉、发闷(头部有紧箍和压迫感),头晕、头痛,常伴有耳鸣,视物不清。
2、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等。有些人需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有些人表现为贪睡。
3、近记忆减退:对人名、数字和最近发生的事情容易忘记,对童年或往事却记得很清楚。
4、综合判断能力下降:对新事物的领悟能力减退,工作效率降低,自感不能胜任工作。
5、情感异常:常常因为生活中的小事激动、发脾气、忧伤、情绪波动大,性格反常表现为热情变淡漠、慷慨变吝啬、整洁变散漫。还有些病人可出现焦虑、抑郁或恐惧等情感障碍。
6、短暂的肢体麻木:一侧肢体或肢体的一部分麻木、无力、感觉异常。
7、步态变化:步态慌张,小碎步,走路及转身缓慢、僵硬或不稳。
8、假性球麻痹(“球”指脑干的延髓):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出现难以自我控制的强笑强哭,苦笑相似分不清、吞咽困难伴流涎等。
9、帕金森综合征:面部缺乏表情,直立时身体向前弯,四肢肌强直而肘关节略屈,手指震颤呈搓丸样,步伐小而身体前冲。
脑动脉硬化的辅助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呈银丝样
2、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3、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查(英文简写TCD)可发现脑血管弹性减低,血流量减少。脑血流图检查亦可有类似发现
4、脑CT:可看到多个小灶低密度区,脑室扩大、脑沟变宽、脑萎缩等。
脑动脉硬化症状
脑动脉粥样硬化未引起血管合并症和脑供血障碍前可无症状,但常见以下表现:
1.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头痛、头晕、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思维迟缓、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等,病情起伏波动。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栓子脱落偶可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IA),如同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心绞痛、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出现间歇性跛行,脑动脉硬化可在慢性脑功能不全基础上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综合征。国外学者将心绞痛视为冠状动脉硬化的临床症状,将 TCIA(心源性除外)视为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症状。
3.眼底动脉硬化可见动脉变细,反光增强,严重者呈银丝状及动静脉交叉压迹。掌颏反射、吸吮反射阳性,有脑卒中史患者可遗留脑神经损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定位体征。
中年人患脑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有什么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一般在40岁以后逐渐发生,发病徐缓,进展很慢,中年人的脑动脉硬化多处于早期阶段,诊断起来比较困难。
中年人的脑动脉硬化很象神经衰弱的症状,所以也叫作脑动脉硬化性神经衰弱,其主要的征象是头晕、头昏,短暂的头痛,耳鸣,手或脚发麻,痨劳,想睡,进而有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衰退等等它所表述的症状。
有的中年人脑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是情感变化,除容易激动外,还有缺乏自制力,表情抑郁,对周围的事情缺乏热情和兴趣,感到自己无能。
另外,早期脑动脉硬化者常常失眠,睡眠很浅,时睡时醒,醒后长时间不能再入睡,并且多梦。
少数脑动脉硬化者也可以出现多汗,心悸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在早期,医生检查时常找不到异常体征,往往易被诊断为神经衰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于没有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当中年人出现上述所谓神经衰弱症状时,应警惕有脑动脉硬化早期表现的可能,可进一步做眼底、血脂和脑血图检查等。
脑动脉硬化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性的相当缓慢的过程,可能从中青年就已经开始发生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行性的加重,到了老年期发病,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最终导致脑萎缩或脑血管性痴呆。所以,防治脑动脉硬化一定要及时及早。
诊断脑动脉硬化症标准
A 1978年全国第二届神经精神病学术会议拟订最低标准。
(1)年龄40岁以上。
(2)初发高级神经活动不稳定的症状和(或)脑弥漫性损害症状。
(3)有全身性动脉硬化的旁证,如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主动脉增宽及桡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4)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腱反射不对称,掌颏反射阳性,及(或)吸吮反射阳性者。
(5)血清胆固醇增高。
(6)排除其他脑疾患。
B 1978年新医学副刊神经系统病编辑组拟定的标准。
(1)有脑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体征,而初发于45岁以上者。
(2)排除了颅内肿瘤、炎症、中毒、外伤等原因。
(3)有高血压史,特别是Ⅱ期以上的高血压。
(4)有眼底动脉硬化的表现。
(5)心血管系统及其他部位具有某些动脉硬化者:冠状动脉硬化的临床和心电图改变,主动脉硬化的X线征,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杂音,桡、颞、足背动脉硬化征。
如具有上述各方面的表现,临床可确定为脑动脉硬化症。如只具有(1)、(2)两项,而不全具备(3)、(4)、(5)项者,应进行以下辅助检查:①血脂测定,胆固醇>200~250mg%,甘油三脂>130mg%,β脂蛋白>450~600mg%。②脑血流图,包括药物试验。③脑电图,包括压颈诱发试验。④必要时作脑血管造影。⑤有条件时作局部血流测定。
说明:
①如仅有某些症状和体征,而又不全具备上述诊断标准时,作为可疑脑动脉硬化,通过随访检查进一步确诊。
②仅有症状和体征,而其他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阴性时,建议按症状诊断,如神经衰弱综合征,痴呆综合征,并继续观察,追查病因。
③在普查或诊断其他疾病过程中,如发现有脑动脉硬化的体征及某些辅助检查明确阳性所见时,虽无脑部症状体征,也应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的无症状期,及时防治。
④已有小中风或大中风发作史的病人,应按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进行治疗。如中风病因为脑动脉硬化,且符合上述标准,则诊断脑动脉硬化症,进行防治。
⑤本标准只适合中老年人临床应用。对45岁以下的脑动脉硬化、症状性高血压、脑部合并症,则据具体情况诊治。
动脉硬化诊断鉴别
主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主动脉变化和主动脉瘤,须与梅毒性主动脉炎和主动脉瘤以及纵隔肿瘤相鉴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绞痛和心肌梗塞,须与其他冠状动脉病变所引起者相鉴别,心肌纤维化须与其他心脏病特别是心肌病相鉴别,脑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血管意外,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意外相鉴别,肾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高血压,须与其他原因的高血压相鉴别,肾动脉血栓形成须与肾结石相鉴别,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所产生的症状,须与其他病因的动脉病变所引起者相鉴别。
临床上还需对本病不同的发展过程进行鉴别,可分为四期:
1、无症状期或隐匿期: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2、缺血期:症状由于血管狭窄,器官缺血而产生。
3、坏死期: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
4、硬化期: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和萎缩而引起症状。
不少病人不经过坏死期而进入硬化期,而在硬化期的病人也可重新发生缺血期的表现。
按受累动脉部位的不同,本病有下列类别:
1、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枝粥样硬化。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3、脑动脉粥样硬化。
4、肾动脉粥样硬化。
5、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6、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等。
脑动脉硬化
由于动脉硬化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动脉硬化并不是到老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进行性的扩散及加重,多数病人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因此也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但随着脑动脉硬化的逐渐进展,脑组织会因缺血而软化、坏死,脑细胞变性死亡,最后产生脑萎缩和脑动脉硬化性痴呆。严重的病人可出现严重的脑中风(脑出血和脑梗塞)而危及生命,即使能活下来,也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及早认识和预防脑动脉硬化是十分重要的。
本病形成的原因很多,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发现:脂肪与胆固醇代谢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及性别年龄等均可成为导致脑动脉硬化的因素。
脑动脉硬化方
脑动脉硬化方(原名补脑汤)
组成:黄精30克、玉竹30克、决明子9克、川芎3克。
主治:脑动脉硬化症、脑中风后遗症以痴呆、健忘、眩晕为主症者,还可用治脑梗死、脑萎缩、神经衰弱(以健忘、失眠为主症者)、血管神经性头痛辨属阴血亏虚、风阳窜络者。本方对肝肾亏虚及气血不足、瘀血阻滞脑动脉而致的头痛眩晕、脑力不足、记忆力差、烦躁善怒、失眠多梦、体倦无力、舌淡脉弱者,用之必定有效。
指征:证属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以眩晕、头痛、健忘、耳鸣耳聋、腰酸乏力、脉弱为主症者;血脂偏高,血压较高,舌苔不厚腻,而见舌质紫暗者;脑血流图、脑电图、经颅多普勒、CT等检查,证实为脑动脉硬化、脑萎缩、脑梗死等病变者。
禁忌:对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痰浊显著,肝阳肝火偏亢者,不宜使用本方。若误用则眩晕明显,并有胃口差、腹胀、便泻等副作用出现。故对脉弦滑、舌质深红、舌苔黄腻、纳呆胸闷,或外感引起的头晕昏痛,或肝火及湿热征象明显者,当忌服。
脑动脉硬化形成原因是什么
动脉硬化属于病理学概念,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和老年性动脉硬化3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最常见最重要的动脉硬化类型,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西方作者常把动脉粥样硬化简称为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症即是动脉粥样硬化症之意。 脑动脉硬化症一直是临床常用的诊断,ICD-9和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1986)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有此诊断。但在WHO卒中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特别工作组报告(1989)和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的脑血管疾病分类(Ⅲ,1990)中该病名被取消,全国。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中也取消这一病名,原因均未详述。 脑动脉硬化症可引起TCIA、脑卒中等急性脑循环障碍以及慢性脑缺血症状,症状体征与TCIA、脑卒中及血管性痴呆等不同,有TCIA或轻症脑卒中既往史但无明显后遗症时,诊断脑动脉硬化症更恰当。因此,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目前仍有保留的必要,有利于提醒病人和医生早期防治脑卒中。
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管径500μm以上的脑部大、中动脉,东方人Willi’s环周围主要脑动脉病变严重,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以往认为,小动脉主要承担和调节血管阻力,高血压主要引起小动脉硬化,近来发现正常时脑主要动脉占整个脑血管阻力20%~30%,慢性高血压时可达50%,长期高血压必然导致脑部主要动脉壁粥样硬化损害。
从病理学上说,60岁以上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对无临床症状的正常老年人不能轻易诊断脑动脉硬化症。临床应注意与神经症鉴别,还须注意排除慢性颅内病变如脑瘤、慢性感染等,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脑部症状,有明显精神障碍须除外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病等。
脑动脉硬化形成原因是极复杂的多变的,主要是到了老年后身体机能下降,血管等也会发生变化,患上脑动脉硬化就会更多。患病的早期少数患者没有症状,病情会随之加重,其症状也会开始出现,患者此时要诊断医治,否则病情会更严重其危害也会加大。病情发展到中晚时期,则有机率死亡,中风的可能则更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查方法是什么
1.血脂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多有血脂异常,包括血总胆固醇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增高、载脂蛋白A降低、载脂蛋白B增高、脂蛋白增高。
2.X线检查
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结向上方凸出,主动脉影增宽和扭曲,并可见钙质沉着阴影,而主动脉瘤则显示主动脉的相应部位增大,如主动脉造影则显示梭形或囊样的动脉瘤。当然,对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通过动脉造影可显示管腔狭窄或动脉瘤病变,显示病变的所在部位、范围和程度。
3.超声血管检查
可判断颈动脉、四肢动脉和肾动脉的血流情况和血管病变,而对于脑动脉、冠状动脉的病变还可以通过相关的检查来判断病变状况。如放射核素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运动负荷试验所提示的特征变化,有助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T、MRI及脑超检查对脑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4.血管内超声检查和血管镜检查
血管内超声检查和血管镜检查可显示血管壁病变状态及病变所在部位,有助于准确了解病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如何正确诊断脑血管硬化
脑动脉硬化病程较长,但是虽然长期患病,但病人性格特征保持完整,自知力也较良好。体格检查多有眼底动脉或全身动脉硬化。血液检查可发现血胆固醇、血脂高于正常范围。脑血流图也往往显示脑动脉硬化的图形。上述各点可作为诊断本病的根据。此外,脑CT头部断层扫描,也可显示脑沟变宽、脑室扩大。
【诊断标准】
(1)有脑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体征,而初发于45岁以上者。
(2)排除了颅内肿瘤、炎症、中毒、外伤等原因。
(3)有高血压史,特别是Ⅱ期以上的高血压。
(4)有眼底动脉硬化的表现。
(5)心血管系统及其他部位具有某些动脉硬化者:冠状动脉硬化的临床和心电图改变,主动脉硬化的X线征,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杂音,桡、颞、足背动脉硬化征。
【鉴别】
(1)神经衰弱
脑动脉硬化症早期可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但其特点是发病年龄在40~50岁以后,一般没有明显的精神因素。临床表现以情感脆弱、远近记忆力减退为突出与神经衰弱者不同。此外,表现思维活动迟钝、工作能力下降也较显著。眼底视网膜动脉、外周动脉(桡动脉、颞浅动脉)以及心肾动脉的硬化,血脂增高均为诊断本病的有力根据。其鉴别列表如下。
(2)高血压病时的精神障碍
本病与高血压病的精神障碍的鉴别,详见前一节。
(3)老年性痴呆及早老性痴呆
本病后期出现明显的痴呆症状时,应与老年性痴呆和早老性痴呆相鉴别。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年龄较晚,一般在60岁以后,虽然病程发展缓慢,但无明显波动性,而且疾病早期即表现出自知力不完整,并伴有性格的改变。早老性痴呆的病人,其语言障碍以及痴呆的程度均较脑动脉硬化症时的精神障碍为重,而且性格的改变也较明显,病人多无自知力。
(4)其他
本病的痴呆状态,应与麻痹性痴呆相鉴别。具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时,应与更年期忧郁症及抑郁症相鉴别。伴有癫痫发作时,应与原发性癫痫或其他症状性癫痫相鉴别。某些局灶性症状较突出且呈进行性发展的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病人应与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及脑寄生虫病)相鉴别。
该病诊断的要点在于疾病本身的临床症状特点、神经系统体征及特殊检查(如血、脑脊液华氏反应、眼底检查、脑电图、脑超声波、脑血管造影、脑CT检查等)。结合本病所表现的逐渐加重的记忆减退和工作效率降低、较长久的保持人格特征及自知力等临床特点加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