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分泌性中耳炎要做什么检查

分泌性中耳炎要做什么检查

1.鼓膜检查:如果患者的鼓室存在积液,跟正常人的鼓膜是不同的,光泽存在着异常,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者可呈灰蓝或乳白色。透过患者鼓膜有时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疾病一旦诊断出来要尽早的实施治疗,才能使症状减轻。

2.进行拔瓶塞试验:对患者的两只耳朵分别进行测试,一开始紧紧的压着患者的耳屏,然后迅速的放开,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进行拔瓶塞试验是分泌性中耳炎要做什么检查中的一种。

3.听力检查: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听力检测,一般情况下,采取音叉试验以及纯音乐听阀检测,结果显示传导性耳聋,听力损伤不一。患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这是因为积液量常有变化。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听力存在异常的朋友就要引起注意,要根据病因进行科学治疗。

在对患者的听力进行检查时通常运用的是声导图,通过观察声导图的变化来确定疾病,平坦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力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为了自己的耳部健康,患者朋友需要尽早的采取治疗措施。

警惕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上也有称之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等不同名称。因其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好发,发病率很高,为儿童耳鼻喉最常见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由于发病期其症状比较隐蔽,多数除听力部分减退外,其它症状如耳痛等不明显,加之儿童由于表达交流的原因,经常主诉不清,往往不易被家长发现而被忽视。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婴幼儿往往不会表现出任何行为异常,学龄前儿童最经常的表现是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但家长往往误认为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不予重视;学龄儿童则以上课时听不清讲课内容,看电视时音量放得很大等为主要表现。在其听力受到影响明显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

儿童易患分泌性中耳炎与小儿特殊的鼻咽部解剖结构及其发育进程有关。新生的宝宝和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相比,其咽鼓管相对较短、宽而平直,鼻咽部的分泌物易经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引起炎症。新生儿哺乳不当容易逆乳,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工哺养者,逆乳时乳汁留积于鼻咽腔,往往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由此引起的主诉多为耳闷胀和闭塞感、耳鸣,摇头可听见水声,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极少数人可以伴有轻微的耳痛。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活动度降低,鼓膜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有时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听力学检查典型的听力图呈存在气导和骨导差的传导性耳聋,鼓室压图为B型。

成年人可以主诉耳闷或听力下降,但儿童往往不会这样主诉,尤其是尚不会讲话的婴幼儿。如果家长注意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婴幼儿往往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反复抓耳,易激惹。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则可能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反应差甚至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如果家长发现患儿有上述异常现象,应尽早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病史及专科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和声反射、耳显微镜或内镜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

婴幼儿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与急性中耳炎相鉴别。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可以迁延转化为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多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耳痛减轻或消失后会出现耳流脓等症状,可以伴有如发热、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不明显,甚至根本无耳痛表现。

分泌性中耳炎为有一定的自愈率,婴幼儿的自愈率更高。在给予有创治疗前患儿应该严密观察随访,保守治疗至少3个月。对于非高危患儿,一段时间的观察随访对其并无害处,并告知家长患儿应定期复查,复查时进行耳镜和鼓室压图检查即可。而迁延不愈的分泌性中耳炎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引起永久性传导性耳聋或感音神经性耳聋。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可采取吸除鼓室内的积液、鼓膜置管等有效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方法。同时要注意对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进行治疗,如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鼻咽部肿瘤等。

哪些疾病需要与分泌性中耳炎区别

分泌性中耳炎与许多病症比较相似,治疗起来不同,需要鉴别:

(1)急性中耳炎

婴幼儿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相鉴别,尤其是处于早期时。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耳流脓等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多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呈间断性,较轻,甚至无耳痛表现。

(2)鼻咽癌或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典型的鼻咽癌早期症状可为涕中带血、颈部包块。但有些患者首先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癌肿在鼻咽部的黏膜下潜行,鼻内镜检查在早期不易发现。因此对于单侧分泌性中耳炎的成人患者,应高度警惕。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中耳胆脂瘤

此种情况下中耳内产生胆脂瘤样物质,可以导致松弛部穿孔被胆脂瘤痂皮覆盖,耳内镜检查有时不易区别,此时可行颞骨的高分辨率 CT,以除外中耳胆脂瘤。

(4)自发性或外伤性脑脊液耳漏

检查显示鼓室内液体积聚,与分泌性中耳炎类似。根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外伤性者则有明确的外伤史。

(5)外淋巴漏

内耳破裂和先天性裂隙,造成外淋巴液漏至中耳鼓室腔。可表现为鼓室积液,但患者有眩晕病史,遇强声刺激可诱发眩晕,听力检查提示感音神经性耳聋(声音传入大脑的过程可以分两步,外耳中耳里有像喇叭、鼓、鼓锤这样的结构,内耳则是像电话线的神经传导声音,里面的电话线路部分有问题就是神经性耳聋。包括产生听觉电位的听觉毛细胞、听神经或各级听觉中枢出现异常)。

(6)胆固醇肉芽肿

患者主诉听力减退和耳闷胀感。但耳内镜检查可见鼓膜呈蓝色,颞骨 CT 提示鼓窦入口狭窄,可有骨质破坏。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7)其他少见疾病如鼻部恶性肉芽肿、梅尼埃病、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

耳朵里有异物怎么办

分泌性中耳炎食疗方:

1.鳖甲薏米汤;金银花克,柴胡9克,鳖甲l 5克,薏米18克,红糖适量,前3昧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取汁去渣,入薏米、红糖煮粥熟后服用,每晚1次,7天为1疗程,具有清利肝胆湿热功效,对于肝胆湿热型的分泌性中耳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薏米绿豆车前汤:车前子10克(纱布包扎),薏米50克,绿豆50克,大米100克,加水适量煮粥,取出车前子纱包弃之,加白糖少许调匀服用,每晚1次,7天为l疗程,具有清热利湿功效,适于各种类型的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蛋白质的食物

中耳炎的患者在生活中要吃一些蛋白质的食物,这样的食物对于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有一个很好的作用。

2.多吃维生素的食物

中耳炎的患者在生活中要多吃一些维生素的食物,这是因为维生素对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还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

3.清淡的食物

中耳炎的患者在生活中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可以适当的吃一些粥类的食物,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吃。

三、分泌性中耳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腥荤发物。中耳炎患者日常饮食应忌吃鸡、鱼、蟹、母猪肉、驴肉、鹅、虾、猪头肉、马肉、羊肉、韭菜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容易生热化火,使炎症扩展。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中耳炎患者要禁忌辣椒、胡椒、桂皮、生姜、花椒、芥末、良姜、葱、蒜等食物,因为这类食物温热辛燥,易化火伤阴,使中耳炎患者的症状加重。

3.忌过咸或腌制的食物。常见的腌制食物如咸菜、咸鸭蛋、酸菜、咸肉等。这些食物也容易化火生热,引起口渴,使中耳炎加重。

4.忌坚硬难咬的食物。坚硬难咬的食物主要是各种坚果类,如花生仁、西瓜子、开心果等。这些食物难以咀嚼,会加重中耳炎疼痛。

5.忌烟酒。中耳炎患者还要戒除烟酒,多吃一些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黄瓜等。

以上的食物都是对于这个感觉耳朵里面有异物的食疗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改善,相信我们的症状很快就可以缓解了,可是如果是什么疾病的话,就必须要先做检查,通过检查的结果再来治疗,这样可能缓解的效果会比较好一些,也更彻底一些,需要吃药的时候就要及时的给自己吃药进行治疗。

中耳炎症状及治疗

1、化脓性中耳炎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其症状主要是耳痛、流脓。可有发热、呕吐等。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

2、非化脓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1)听力下降。

(2)耳内闷胀感或闭塞感。

(3)耳痛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可有轻微耳痛,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在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

(4)耳鸣 一般不重,可为间歇性,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

(5)耳镜检查 急性期鼓膜周边有放射状血管纹。

渗出性中耳炎疾病病因

中耳炎,即中耳发炎,是最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渗出性中耳炎是常见的类型之一,渗出性中耳炎又叫分泌性中耳炎。

什么是渗出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本病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

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渗出性中耳炎疾病病因:

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1、咽鼓管功能障碍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碍: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2、感染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3、免疫反应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III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渗出性中耳炎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会在感冒后突然发生,伴有轻微耳痛、耳朵有闷堵感和耳鸣等,出现听力减退或注意力不集中;也有的儿童无明显不适,这样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延误诊治。如未及时治疗,可引起中耳粘连、鼓膜萎缩、听力急剧下降,严重者可造成不可逆性听力损失。

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则隐蔽得多,症状很少,小孩子自己不述说,家长不易察觉,等到被医生发现,往往不能回忆起病史的长短,即耳朵不好从何时开始。渗出性中耳炎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对儿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引起听力下降。但是,除此之外,一些影响却是容易被家长忽略。因此提醒广大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儿童的异常动作,早发现早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检查

鼓气耳镜检查或显微镜检查

鼓气耳镜检查方便易行,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诊断方法,也是社区检查鼓膜的首选方法。它可以改变外耳道的气压,观察鼓膜的活动情况。如发现鼓膜动度减低,同时伴有鼓膜内陷、色泽由正常的灰白色半透明状改变为橘黄色或琥珀色,见到气液平面或气泡即可诊断。与普通耳镜相比较,鼓气耳镜有着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声导抗测试

声导抗测试是反映中耳功能的快速、有效的客观测听方法。由于鼓气耳镜对于2岁以下儿童的鼓膜和中耳情况判断困难,声导抗则提供了方便的测试。声导抗的鼓室压图可呈B型和C型。开始时咽鼓管功能不良或堵塞,中耳气体被吸收形成负压,鼓膜内陷,鼓室压峰压点向负压侧位移,以C型曲线多见。当病变逐渐进展,鼓膜更加内陷,出现鼓室积液,传音结构质量增加而使声导抗进一步增加,鼓室劲度加大,鼓膜和听骨链活动降低,峰压点就越偏向负值,当声顺减弱或无变化时则成为无峰的B型图。

一般认为,如鼓室导抗图为B型,结合临床可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但是,新生儿和婴儿出生后外耳和中耳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如1岁以内婴儿外耳道大小和直径的增加,使其顺应性也发生变化,导致外耳道共振增益和共振频率发生改变;随着生后6个月内鼓膜到镫骨底板距离的增长,增加了中耳含气腔,扩大了中耳腔的容积,此时乳突气化也增加,中耳腔容积增加使鼓膜的顺应性和控制低频传导方面受到重要影响。此外,中耳腔中存在的羊水和间叶细胞逐渐消失(可持续到生后5个月),也使得中耳总质量减少;镫骨密度降低,质量减少;听骨链关节之间和镫骨底板附着到卵圆窗上的紧密程度也在改变,这些都减少了抵抗成分。因此,常规的226Hz探测音测试的鼓室图不能真实地反映6个月以内婴幼儿中耳有无病变和中耳功能。因此大于4个月患儿使用226HZ的探测音,小于4个月的患儿使用高频率的探测音(1000Hz)。这样可使检查结果更加准确。

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术

在耳显微镜或内镜下,于鼓膜前下方进行穿刺或切开,若有浆液样或黏液样液体流出则可证实分泌性中耳炎的存在。其为一种有创性诊断方式,但鼓膜穿刺术是临床诊断中的金指标,不但可以明确诊断,同时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鼻咽部检查

成人患者,用鼻内镜或多功能纤维鼻咽镜直接观察鼻咽部及咽鼓管咽口情况。排除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颞骨高分辨率薄层CT

单侧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经过治疗无效,应警惕黏膜下型鼻咽癌累及咽旁间隙,压迫咽鼓管。如鉴别诊断需要,或需要排除鼻咽部和咽旁间隙占位者,颞骨高分辨率薄层CT可了解中耳情况,将CT片调到软组织窗时可观察咽旁间隙有无占位。必要时需进行增强扫描。

中耳炎的症状

中耳炎的症状根据中耳炎的类别有所不同。其中化脓性中耳炎又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以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两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的症状是耳痛、流脓等。小孩子的症状会比成人明显,有时候还会发热、呕吐等。并发症有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比较常见,一般症状是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也有可能会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会有怕冷、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的症状,儿童的话还可能会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非化脓性中耳炎也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又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状是听力下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在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出现听力下降,会有“自声增强”现象。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聋波动比较大。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可有轻微耳痛,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在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

中耳炎的诊断鉴别和检查方法

一、中耳炎的鉴别诊断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上以耳痛、耳内流脓、鼓膜充血或穿孔为特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确诊,但是也应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主要有以下这些。

急性外耳道炎、疖肿:患者主要表现为耳内疼痛和明显的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口和耳道内会发生肿胀,晚期可局限成疖肿,但鼓膜表面炎症轻微或正常。一般患者听力正常。

急性鼓膜炎:急性鼓膜炎患者往往并发于流行性感冒和耳部带状疱疹,患者可出现剧烈耳痛,很像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早期症状,没有耳漏,听力下降不明显。检查可发现鼓膜充血形成大疱。患者一般不出现鼓膜穿孔。

分泌性中耳炎要和急性中耳炎鉴别;用鼓室图证实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临床应监测分泌性中耳炎的侧别,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合并的症状和严重程度。

二、中耳炎的检查方法

医生会使用耳镜来检查患儿的耳朵。假如耳内有渗出物,那么可收集它们,以鉴别引发症状的微生物;还可能会让患儿服用一个疗程的抗生素;在孩子发生中耳炎的3个月后,医生会复检孩子的听力,以确认是否恢复正常。假如孩子的听力仍然有问题,那么其病因可能就是湿耳。

(1)鼓膜:松驰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2)拔瓶塞声:分别紧压耳屏后速放,双耳分别试验,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3)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政府不一,重者可达40dB HL左右,因积液量常有变化,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船生结构及两春的阻抗变化,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能客观下降,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声导肯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4)CT扫描可见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5)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或并发鼓室硬化症。

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有哪些

现阶段,人们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并不是非常的清楚,但是 根据长久的经验来说,对于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我们还是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所以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1、咽鼓管功能障碍: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碍: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2、感染: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3、免疫反应: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III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急性中耳炎多久能好

急性中耳炎也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恢复上有一定区别。两者均需使用抗生素。分泌性中耳炎需要鼻腔内用药,大约一周时间恢复。化脓性中耳炎需要半月到一月的规律治疗,防止转成慢性的 ,需要定期复查。

渗出性中耳炎是什么

渗出性中耳炎又叫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小儿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本病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 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孩子看电视声音过大易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也叫渗出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是常见且多发的耳科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咽鼓管的直径仅为成人的1/2,鼓室口与咽口呈水平位置,再加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分泌性中耳炎,据有报道,约90%的儿童在学龄前曾罹患过分泌性中耳炎。

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有听力下降,但随着病程的迁延可引起传导性耳聋,听力开始有些下降。早期轻微的传导性耳聋常被家长所忽视,也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医院就诊,说孩子最近看电视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或者是喊他的时候经常都听不到,或者总是“啊?啊?”地听不清别人的话,带去医院检查时才被发现原来是“分泌性中耳炎”惹的祸。

早期的中耳炎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听力都还是可以得到迅速恢复的,但也有一些患者由于未及时发现而贻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机,使中耳持续处于负压状态,继而出现中耳硬化或粘连等现象,严重的甚至造成听力永久性的下降,给患儿的终身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早期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呢?家长或老师当发现孩子对声音的反应迟钝,或存在有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危因素,如鼻塞、打鼾、腺样体肥大、经常感冒等的时候,最好还是能带孩子去耳鼻喉科,请专业的医生通过体格检查、耳镜检查及声导抗测试等,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鼓室声导抗测试检查简便,没有太大的创伤性,是目前诊断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方法。

另外,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因后鼻孔发生阻塞,同时可对咽鼓管进行压迫而引发相关并发症,目前认为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腺样体肥大患儿应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及耳镜检查,不论听力是否有下降,最好都能常规地进行声导抗测试。

一旦确诊是“分泌性中耳炎”时,对于一些不伴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因其常有自愈性,可以观察3个月,但期间要注意复查鼓膜及声阻抗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治疗。对于一些存在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先给予药物保守治疗3个月,若治疗后仍是无明显效果,或者总是反反复复发作的,则建议行鼓膜置管术等手术干预,对于腺样体肥大并发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保守3个月无效需要手术时要同时实施腺样体切除术,以免引起患儿中耳炎反复发作易变成听力永久性受损,造成终生的遗憾。

相关推荐

浆液性中耳炎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儿童多见。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症状。 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

分泌性中耳炎症状有哪些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发病前大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慢性患者起病较隐匿,常说不清具体的发病时间。那么,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体征有哪些呢? 分泌性中耳炎症状 听力减退:患者自听增强,听力下降。头向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耳内积液远离蜗窗,所以听力可得到暂时改善,恢复直立后听力明显下降。当积液过于黏稠时,患者的听力不太会因头位变化而改变。幼小的孩子对声音反应不敏感,往往因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成绩下降而就医。有些患者一侧耳患病,但另侧耳听力正常,所以可导致长期不被察觉。 耳痛:隐隐耳痛常是急性患者发病的第一症状,疼痛可

诱发中耳炎疾病的三种主因素

1、感染也会导致中耳炎的发生。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2、导致中耳炎的原因有:免疫反应。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3、导致中耳炎的原因还有:咽鼓管功能障碍。

渗出性中耳炎的症状

中耳炎是有很对种类的,比如:分泌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等。那么,渗出性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呢? 渗出性中耳炎的症状 1、耳内有闭塞胀闷:凡急性期时都有不同程度的耳内阻塞胀闷,头晕。慢性者仅有阻塞感。儿童表述不清。 2、听力下降:急性渗出性中耳炎表现上呼吸道感染在前,听力下降在后,自听有回声,头部摆动时可出现症状加重或减轻。慢性渗出性中耳炎起病隐匿,往往说不清发病时间。 3、耳鸣:急性期耳内有过气水声,中后期因中耳腔内积存液体形成纤维粘连,出现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耳鸣。 4、

警惕儿童听力隐形杀手-——分泌性中耳炎

中耳凭借一软骨管腔即咽鼓管与鼻咽腔相通,咽鼓管功能异常、咽鼓管阻塞就会是中耳产生负压,中耳粘膜肿胀,渗出增多,形成积液,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表现为听力下降,听声音遥远,耳闷胀感,隐约的耳痛,耳鸣,急性期的耳部间歇性的跳痛,不会诉说的孩子会表现为反应迟钝、误听、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开大声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据报道5%~60%不等,多见于10岁一下的孩子。 咽鼓管的阻塞、细菌、病毒的感染、急性中耳炎的治疗不彻底都可以引起分泌性中耳炎。鼻炎、鼻窦炎的孩子,长期鼻塞,肥大的下鼻甲会阻塞咽鼓管;反复睡眠打鼾

警惕不疼的中耳炎

幼儿园小朋友杰杰的体检报告显示他有中耳炎,听力筛查未通过,杰杰妈妈对此很疑惑:中耳炎不是应该有耳朵疼、耳道流脓吗?这些症状杰杰都没有啊!而且平时叫他的名字也都会答应,听力没有下降啊! 很多家长都有这个错误认识。其实中耳炎有两种:一种是有耳痛的急性中耳炎,另一种是没有明显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急性中耳炎有耳痛症状,就会促使家长带孩子及时看病,从而早期治愈。但是分泌性中耳炎往往没症状,即使到最终引起轻到中等程度的听力损失,粗心的家长也很难觉察。 中耳炎发病率很高,发病率为5%左右,平

感冒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大吗

是的。 感冒即为上呼吸道感染,多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后期可以引发细菌感染。这两种病原体均可存在于鼻腔及咽部分泌物,进入咽鼓管最后到达中耳(用力擤鼻时更容易),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同时感冒时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也是分泌性中耳炎易发的因素。因此,感冒与分泌性中耳炎密切相关。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Ⅲ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Ⅰ型变态反应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尚不明确。复发性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咽炎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关。目前认为主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一)咽鼓管功能不良:一般认为咽鼓管阻塞是本病的基本原因。引起咽鼓管阻塞或咽鼓管功能不良的常见原因为机械性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鼻咽部填塞等。此外,腭帆张肌功能不良,如腭裂,易患本病。 (二)

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危害

分泌性中耳炎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损害可不小,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治疗非常困难。其实,实际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应该如何治疗中耳炎呢? 什么时候治疗,中耳炎比较好。婴幼儿时期正是学习语言的好时间,如果因听力困难造成语言学习障碍,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看来中耳炎的危害还不小啊。 对中耳炎的认识不停留于表面。有部分家长对分泌性中耳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认为只耳朵没有接触过不洁的水就不会得中耳炎;有的以为只有耳朵流脓才是分泌性中耳炎,因而耽误了治

慢性中耳炎症状有哪些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其症状主是耳痛、流脓。小儿的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可有发热、呕吐等。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其他并发症有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 (1)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怕冷、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孔,体温即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