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存在的认知误区
感冒存在的认知误区
感冒是指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为流行性感冒,由其他病毒(多达一百多种,以鼻病毒、冠状病毒最常见)引起的为普通感冒。二者的症状很相似,但是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本文说的感冒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是指普通感冒。一个成年人平均一年要得两、三回感冒,它是最常见的、也是最被误解的疾病之一,许多临床医生也对之存在错误的认识。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感冒是风邪由皮毛、口鼻乘虚而入引起的。有人认为风邪就相当于病毒,即便如此,这种说法也弄错了感冒病毒进入人体的途径。感冒病毒并不能由皮毛、口腔进入人体,它的入口是鼻腔(有时也从眼睛进入,但也是经由泪管抵达鼻腔)。鼻腔粘膜上长有纤毛,这些纤毛会从前向后摆动,把粘在上面的东西往鼻咽部送去。进入鼻腔的病毒就这样被纤毛送到了鼻腔后部的淋巴组织——腺样体。腺样体细胞的表面有一种叫“细胞间粘附分子”(简称icam)的受体。每种受体有专门和它结合的配体,但是感冒病毒却能冒充icam的配体,和icam结合,让icam把它送进细胞内。
感冒病毒进入腺样体细胞后,就把细胞劫持了,利用细胞内的设备大量地复制病毒。被感染的细胞最终死亡、破裂,释放出新复制的病毒,去感染其他细胞。感冒病毒的感染能力非常强,很少量(1~30个感冒病毒颗粒)的感冒病毒就足以导致感染,而且感冒病毒一旦进入鼻腔,95%的人都会被感染。
感冒症状通常在病毒感染2~5天以后出现。被感冒病毒感染的细胞只占鼻细胞的一小部分,对鼻粘膜的损害很轻微。感冒症状主要不是由于病毒造成的损害导致的,而是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做出的反应。感冒病毒感染了鼻细胞后,人体免疫系统发现了入侵者,就会像对待其他入侵者一样做出反应,释放出许多称为“炎症介质”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组胺、激肽、前列腺素等等。这些炎症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和分泌液渗出,于是就导致了鼻腔堵塞、流鼻涕。炎症介质也能刺激神经系统的喷嚏、咳嗽反射和痛觉。
实验表明,感冒完全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挨冻并不能增加患感冒的风险。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都普遍认为“着凉”、“伤风”会导致感冒呢?可能有几个因素引起了误解。感冒在冬天较常见,这是由于在冬天人们多数时间呆在门窗禁闭的室内,因此感冒病毒在冬天容易传播,会让人误以为是寒冷引起了感冒。患者被感冒病毒感染后在感冒症状出现之前有时会先发烧,感到寒冷、颤抖,之后发现自己感冒了就以为是着凉引起的,其实是倒果为因。此外,在挨冻时会流鼻涕,也容易让人误会那是感冒。
戒烟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
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
便秘认知误区
误区1 不把便秘当回事
严格来讲便秘确实算不上是“病”,是一种习惯,但便秘往往是某一疾病的表现,发生便秘不去医院检查,而是擅自用各种泻药、润滑剂,这虽然能暂时缓解症状,却埋下了健康隐患。
误区2 每天排便就没事
虽然每天排便一次,但排便量少,干燥且形状像羊粪,也应诊断为便秘,调查显示,我国便秘发病率约9%~13%,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误区3 水与便秘无关
成年人体重70%是水分,水的摄入量不足就极易造成大便干结。因此有必要知道,喝水是解决便秘问题的第一要务。如果在补充高纤维食物的同时,不注意多喝水,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更为严重的便秘。
误区4 排毒就是助排便
一些广告宣传的所谓“排便就是排毒”,其实是错误的。对健康人来说,只要肾功能正常内毒可自行排出体外,不需要特殊干预。因此,排毒和排便并没有因果关联。
误区5 治疗便秘药物可以长期应用
治疗便秘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便秘时,一方面要选择合理的药物,尽量少用含大黄、番泻叶、决明子、芦荟等成分的药品或保健品。即使要用,也最好把使用时间控制在两周之内。
误区6 把泻药当成万灵丹
对经常便秘的人而言,泻药无疑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不要幻想某种特效药,或做一次手术就能解决问题。有的患者觉得泻药方便、痛快,把它当成“万灵丹”,这是非常危险的。
误区7 便秘只治胃肠道
便秘是临床上非常普遍的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非肠道原因引起的便秘有:
(1)药物性便秘,如镇痛药、抗酸铝制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2)神经系统损伤,如外伤或肿瘤压迫导致的脊髓损伤;
(3)怀孕,孕期分泌的大量黄体酮,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大肠蠕动减弱。
宫颈癌认知误区
由于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伴随着年龄年轻化,引起了社会的对此疾病的高度关注,这是和乳腺癌并驾齐驱的另一高发疾病,可是虽然人们对疾病已经开始重视,却不可避免的还是会陷入一些宫颈癌认知误区。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惜时教授指出,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刘惜时教授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 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以上四大宫颈癌认知误区都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对自己平时的一些生活细节不够关注。
男性早泄存在4大认知误区
男性早泄存在4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早泄是一种心理问题
中国人认为早泄是一种心理问题,有将近一半以上的人误认为早泄是由于疲劳、压力、焦虑引起,有超过25%的人认为早泄和阳痿就是一回事。而这些误区,是导致男性没有去医院寻求诊断治疗的最主要因素。专家表示,早泄和心理问题有一定关系,但更多地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神经、肌肉综合的过程,属于医疗状态。同时,也不能把早泄和性功能障碍混为一谈,二者在治疗方法上是不相同的。
误区二:新婚早泄就会一辈子早泄
新婚阶段容易发生早泄,原因在于,一是新婚阶段性兴奋会特别高涨,对性生活充满憧憬与向往,既新鲜又好奇,很容易激发射精;二是未婚阶段性器官中精液积蓄,可以产生饱胀性刺激,新婚恰逢性生活,容易较快射精;三是刚开始性生活,夫妻之间尚未达到满意配合的境界,性功能的发挥也没有完全进入正常状态,易出现射精过早;四是刚开始性生活,精神与心理上多少有些想法,对自己没自信,怕女伴不满意等等。这种精神因素会干扰性功能发挥,引起早泄也就情有可原了。
误区三:吃壮阳药治早泄
壮阳药只有阳亢兴奋的催情作用,绝无滋水制火,收摄精关的固本功能。服得越多,虚火越旺,肾水越少,肾水少更不足以制虚火,更不能固摄精关,以致龟头稍有刺激,更易射精。如果再无及早补养,则不但病痛多多,且恐性命之忧。在早泄治疗上,应及早去正规医院诊治,防止发生严重后果,这可是关系到一生幸福的事情,早泄不可怕,不及时、不正规治疗早泄才可怕。
误区四:将阳痿和早泄混为一谈
实际上,阳痿和早泄是不同的疾病。理论上,它们都属于性功能障碍,但在定义、诊断、治疗上是完全不同的。阳痿,也就是目前所说的ED、勃起功能障碍,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获得或者维持足够的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而早泄主要指患者在性生活过程中,对射精的控制能力不足,导致性交的时间不足,性伴侣或双方出现一些苦恼或不满意的现象。
哮喘的认知误区
认知误区一、很多患者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包括不喘不治,喘了再治,长期以来,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就是只重视对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误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疾病出现反复的发作,甚至出现久治不愈,可能会严重恶化,引发一些肺部的疾病的出现,所以治疗哮喘要彻底。
认知误区二、很多患者认为吸入激素治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但是专家表示这类方法的副作用大,哮喘的本质实际就是气道炎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法使哮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长期应用会对身体产生许多副作用。正确的哮喘治疗应是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程度加用吸入长效β激动剂,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另外对于身体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认知误区三、很多患上哮喘的朋友认为吃药就可以康复,而忽略了日常的护理,很多人片面的认识通过不断的苭物来控制哮喘疾病的发作,这样就会导致对哮喘疾病的护理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患者在发病时急急火火地治疗,但是发现病情缓解后,就放弃了继续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出现频繁的发作,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
戒烟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
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9]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
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
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
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
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
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
隆胸误区认知误区
误区一:丰胸就要越大越好
胸部不是越大越好。胸部要适中才是最佳的状态。因为胸部好比是衣服一样,只有合身了才会好看。因此,丰胸也一样不适越大越好。如果胸部过大就会给您增加负重感,这样还会引发一些小疾病哦!
误区二:任何年龄的女性都可以做假体隆胸手术
隆胸方法假体隆胸是最受欢迎的,很多爱美的朋友都会选择假体隆胸来实现自己凸凹有致的身材。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女性朋友都可以选择做假体隆胸的。一般情况下为20岁—30岁左右的女性更适合做假体隆胸手术。
误区三:假体隆胸后会留下明显的疤痕
任何手术都会留下疤痕的,假体隆胸手术更不会避免这个现象的发生。但是假体隆胸术的切口是选择腋窝或乳晕这些比较隐蔽的部位。由于腋窝的褶皱无形中隐蔽切口,切口直径小,疤痕不明显,采用无痕丰胸采用微创技术,力求疤痕不明显,隐蔽。
误区四:隆胸材料会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假体隆胸材料使用的是硅凝胶的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半球形的柔软材料。经过长期的发展、科学证实和国家批准认可,假体隆胸材料不仅对人体无毒无害,可以长期植入人体,而且还可根据体态的不同来选择适合你的形状。即便是有任何不适,假体可以完整取出。
拔火罐一般需要几分钟
拔火罐,可防病祛病。常用于治疗腰背痛、颈肩痛、风湿痛、落枕、感冒、消化不良、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等。拔火罐要讲究技巧,尤其是讲究拔火罐的时间,稍有不慎,可能会损伤到皮肤。
有些人会因拔火罐而使皮肤受到感染,因为人们存在拔火罐时间上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拔火罐拔的时间越来越好,一拔就是个把小时,同时还认为非得拔出水疱,流出水来效果会更好。“把湿和寒气拔出来”的说法太荒唐。那么,拔火罐一般需要几分钟?
专家表示,火罐的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15分钟为宜,一般留罐10~15分钟即可。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起泡,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若是起泡比较小,不用特别处理,一般会自行消退;若起泡较大最好到医院处理,需要先局部消毒,然后用消毒针具刺破,再敷上药物、纱布。所以,拔火罐时间不宜过长。
所以,喜欢中医保健拔火罐的朋友们不要超过15分钟,尽量保持在15分钟内会达到最佳的效果哦。拔火罐的好处,一起来了解下。
宫颈癌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戒烟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
剖腹产的认知误区
很多人对对女性生孩子都有一定的误会,有的人认为生孩子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有的人认为只要是生过孩子了,自己的身材就很难恢复了,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剖腹产,但是对于剖腹产也是有很多人有一定的误解的。
比如,有些人误以为剖腹产仅仅是在肚皮上留下了一个刀痕;有些人则误以为剖腹产后不会出现产后盆底功能的改变,如产后阴道松弛、尿失禁等。事实上,剖腹产也会在子宫上留下瘢痕;
此外,妊娠过程本身就会对盆底组织产生影响,与分娩方式关系不大。
所以说,就算您是害怕因为自己生孩子而导致自己的下身变松才选择剖腹产的,也是会让您的下身变得松弛的,不是说剖腹产不用自己生的话,就不会导致您的阴道松弛的,这是个错误的理解。
剖腹产的好处,主要在于分娩时间快,对于患者而言,减少了暂时的疼痛,解决了难产的世界难题;对于医生而言,规避了顺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的风险,减少了责任事故的发生。
但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经过几十年的临床观察以及随着对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剖腹产不仅对孩子不利,而且妈妈还会形成瘢痕子宫,增大了再次生育的风险。
宫颈癌额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专家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专家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专家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专家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