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相关配伍
茯苓的相关配伍
1、漏精白浊:雪白盐一两(并筑紧固济,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为末,枣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盖甘以济咸,脾肾两得也。(《直指方》)
2、痫后虚肿: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葳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3、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蟹爪的相关配伍
1、治难产,胎动及子死腹中:蟹爪一升,甘草二尺,阿胶三两。上三味以东流水一斗,先煮二物得三升,去滓,纳胶令烊。顿服之。(《千金要方》神造汤)
2、治妇女有病欲去胎:蟹爪二合,桂心、瞿麦各一两,牛膝二两。为末。空心温酒服一钱。(《千金要方》下胎蟹爪散)
3、治妇女临产阵缩力微弱,胞浆破而迟迟不下者,或胎死腹中及胎盘残留:蟹脚爪30-60g,黄酒或米醋适量,加水同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4、治小儿解颅:生蟹足、白敛各半两。上二味捣末,以乳汁和傅颅上。(《千金要方》生蟹足傅方)
茯苓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茯苓,自古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茯苓菌核呈类球形卵状椭圆形致不规则形,长10至30厘米或更长,一般重500至5000克,外面有深褐色多皱褶的皮壳,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茯苓适合人群:
1.适宜小便不利、脾虚食少、大便泄泻、水肿涨满、癌症、肝病、糖尿病患者。
2.阴虚而无湿热、虚寒精滑、气虚下陷者慎服。
茯苓食疗作用: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气微性和,可升可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食少脘闷,呕吐,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茯苓食物相克:茯苓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
茯苓做法指导:
1.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2.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等同用。
3.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山药等配伍。
4.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同用。
5.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茯苓的类型
茯苓的类型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功擅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常与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配伍,即五皮散。
带皮苓:即将茯苓切碎,取用带有皮壳的赤茯苓,功效主治与茯苓皮相同,如无带皮茯苓,可用3/4的茯苓、1/4的茯苓皮混合取代之。
赤茯苓:即茯苓菌核的赤色部分,功擅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停饮等证,常与猪苓、泽泻配伍。
白茯苓:即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功擅健脾,适用于脾虚体倦、食少便溏之证,常与党参、白术、甘草配伍。
茯神:即茯苓菌核中贯穿松根部分切成的小块,功擅宁心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证。为了加强疗效,还常和朱砂拌用,称为朱茯神或朱衣茯苓。
茯苓的食用方法
在医生的指导下,搭配其它药物,将茯苓煎汤或制成丸散服用。这是茯苓的正统吃法,因为茯苓并不是一味完全没有副作用的药物,这样使用能将它的副作用降至最低。这一类药剂多用来治疗小便不利或者失眠心悸等症状,效果很好。茯苓做药剂时根据每个人体质情况的差异,常与桂枝、白术、党参、黄芪、附子等药材搭配。
茯苓也可做成食物食用,它含有茯苓多糖、蛋白质、卵磷脂等多种人体所需的物质,能利尿,能降血糖、能除湿气。常用的食用方法有做汤,做粥,做茶饮,做饼,做酒,和做茯苓膏等。当然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风味和效果。
吃茯苓虽然有许多好处,但也并非适合所有人食用,一般来说体质阴虚没有湿热的人,有虚寒和滑精现象的人,肾虚的人,气虚的人,汗多的人都不宜食用,否则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同时吃茯苓也不宜吃过多,养生理论认为凡事过犹不及,吃茯苓吃太多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
有些人会有疑问,土茯苓和茯苓是不是同一种?其实不然,这不是同一种药物。土茯苓与茯苓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并不属于同一种药物,土茯苓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的部分只能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
茯苓是利水渗湿药,还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常用量10--30克。土茯苓是清热解毒药,可除湿利关节,性味甘淡平,归肝胃经,常用量15--60克。
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痒,对于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如梅毒、湿疹有很好的疗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湿的药,常常配伍在益气健脾的药方中,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在口感上,土茯苓偏于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选择上不用混淆。
柏子仁相关配伍
柏子仁,中药名。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生于湿润肥沃地,石灰岩石地也有生长。分布于东北南部,经华北向南过广东、广西北部,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的功效。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肠燥便秘,阴虚盗汗。
1、治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食前。(《本草衍义》)
2、治肠风下血:柏子仁十四粒(捻破),纱囊贮,以好酒三盏,煎至八分服之。初服反觉加多,再服立止。非饮酒而致斯疾,以艾叶煎汤服之。(《世医得效方》)
3、治小儿躽啼,惊痫腹满,不乳食,大便青白色:柏子仁末,温水调下二钱(《圣惠方》)
月经能吃土伏岺吗
1、月经能吃土伏岺吗
从土茯苓的功效来看,并没有什么会影响到女性经期身体的效果,因此对于大部分的女性朋友来说,就算是在月经期间食用土茯苓的话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不过这边需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女性朋友本身肝肾功能不断的话,那最好还是不要在经期食用,不然的话可能会对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运转带来不小的影响,对于月经期间身体的保护也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月经能吃土伏岺吗
2、土伏岺相关配伍
治血热头痛,咽喉肿痛,经血淋漓等妇女血症:土茯苓与金银花、诃子、栀子、川楝子、黄连、瞿麦配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七味土茯苓汤)。
治梅毒,淋病:土茯苓与金银花、紫草茸、茜草、枇杷叶、草乌(制)、诃子、栀子、白云香、苘麻子、红花、瞿麦、黑云香配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十四味土茯苓汤)。
3、土伏岺的功效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利湿解毒,健脾胃,护肝脏,通利关节之用。《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并记载用本品水煨治妇人红崩、白带;《本草再新》亦谓之“祛湿热,利筋骨”。本品原用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疗效甚佳,为治梅毒的要药。
赤茯苓的适用人群
1. 适宜小便不利、脾虚食少、大便泄泻、水肿涨满、癌症、肝病、糖尿病患者。
2.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精滑、气虚下陷者慎服。
茯苓食疗作用: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气微性和,可升可降。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功效。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食少脘闷,呕吐,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茯苓食物相克:茯苓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
茯苓做法指导:
1.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2. 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等同用。
3. 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山药等配伍。
4. 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同用。
5.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 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肠道功能紊乱吃什么药
方法1
防风6克、白术3克、苍术8克、茯苓3克、白芍药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上药共为粗末,空腹前食用。
方解:方用健脾燥湿之苍术为主药,配以祛风和血,利湿的防风、芍药、茯苓、白术等,为其配伍特点。
方剂来源:《脾胃论》升阳除湿防风汤。
方法2
甘草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白术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用茯苓、白术健脾胜湿,合以干姜温中散寒,为其配伍特点。
方剂来源:《金匮要略》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方法3
熟地黄30克、白术(炒)9克、干姜9克、吴茱萸1.5克、甘草(炙)6克、扁豆(炒)6克、山药(炒)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用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熟地、白术、扁豆等健脾,为其配伍特点。
方剂来源:《景岳全书》胃关煎。
虎杖的相关配伍
1、治月经闭不通,结瘕,腹大如瓮,短气欲死:虎杖根百斤(去头去土,曝干,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斗。上三味,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斗,内土瓜、牛膝汁,搅令调匀,煎令如饧。每以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当下,若病去,止服。
2、治伤折,血瘀不散:虎杖(锉)二两,赤芍药(锉)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3、时疫流毒攻手足,肿痛欲断:用虎杖根锉,煮汁渍之。
4、月水不利:虎杖三两,凌霄花、没药一两。为末。热酒每服一钱。又方:治月经不通,腹大如瓮,气短欲死:虎杖一斤(去头曝干,切),土瓜根汁、牛膝汁二斗。水一斛,浸虎杖一宿,煎取二斗,入二汁,同煎如饧。每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