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从改善生活习惯着手
预防手足口病从改善生活习惯着手
肠道病毒传染性很强,一般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患儿粪便、疱疹液、口鼻分泌物及被污染物(如玩具、毛巾、衣被等)接触传染。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10天,患儿多数为普通轻症病例,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痂,发病初期可先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因此,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感冒。随后在手、脚、口腔等处出现散状、米粒样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有时也可出现在臀部、膝盖等其他部位。病症较轻患儿经治疗,大多在1周左右即可痊愈。病症较重患儿可出现精神倦怠、呕吐、呼吸浅促、口唇青紫、四肢发凉、出冷汗等症状,甚者可能威胁生命,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手足口病并不可怕,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预防应做到以下几点:
勤洗手家长要督促孩子外出回家及饭前便后要洗手,并教会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捂口鼻教会孩子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捂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染他人。
注意饮食卫生做到不喝生水,不吃不洁、生冷的食物。
注意环境卫生孩子居室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时间至少30分钟以上。
注意物品消毒幼儿常有舔咬东西的习惯,家长要特别注意对玩具、奶具、衣被等的消毒,可用84消毒液、漂白粉、碘酒擦拭,也可在太阳下暴晒。奶具及餐具需用沸水煮5分钟以上。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感染致病。
手足口病的认识误区是什么
误区一、出疹子就应该是手足口病。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3-7天,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特征。斑丘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家长经常把最先出现在颈部和躯干的婴儿急疹当成手足口病。
误区二、注射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目前没有预防手足口病有效疫苗。预防要靠平时的注意了。
误区三、感染一次就有抗体。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孩子曾经感染过一次手足口病,也只获得某一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并没有交叉免疫,仍有可能因感染其他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误区四、孩子不出门就不得病。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手足口病很特殊,成年人能感染病毒,却不发病。据统计,成年人手上带肠道病毒的比例高达20%以上,肠道病毒在4℃下能存活1年。
有的人还认为,只要勤洗手,多通风就可以预防。但是这也是片面的认识。仅仅洗手、通风还不行,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玩具、食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手足口病的传播。
手足口病会带来什么危害
在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一定注意,那就是控制一下卫生,对于孩子来说,一定要有一些比较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平时一定要注意手部的卫生,经常洗手才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对于患有手足口病的孩子,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要拖着,因为拖着可能会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而且平时一定要给孩子吃一些比较清淡而且有营养的食物。
手足口病虽然看起来症状跟感冒发烧差不多,但是对于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可能会产生生命危险,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一定要预防手足口病这种现象出现,一定要重视这种病情。
预防手足口病的五句真经
没有一种药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经常有家长在微博上给我留言咨询手足口病的预防,有人问:“一同事告诉我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宝宝从外面玩耍回家后给他洗手、洗脸、换衣服,然后再给他喷儿童型的开喉剑喷雾剂。说这是儿科医生说的。开喉剑喷雾剂能这么使吗?没病也喷这个预防合适吗?”也有人问:“宝宝的幼儿园每天晨检的时候都往宝宝嘴里喷一种叫利巴韦林的药,说是预防手足口病,安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凸显了整个社会对手足口病的认识误区。
就目前的医学进展,作为专业药师,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哪种药可以预防手足口病,而上述提到的开喉剑和利巴韦林都不属于疫苗的范畴,起不到预防手足口病的作用,滥用反倒会带来新的疾病(参见第018 页“抗病毒的利巴韦林注射液不治感冒”的相关内容)。另外,手足口病有那么可怕吗?家长们多了解一些手足口病的基本常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体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物品而感染。手足口病多发生在6 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所以手足口病预防的重点在幼儿园。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2~7 天,没有明显的预兆,多数患儿突然起病,早期表现主要是发烧,随后会出疹子。手足口病引起的疹子是一种透明的水疱,主要集中在手、脚、口腔和肛门周围,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出疹子的同时,患儿可能还会出现类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比如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
只要对症护理,1~2 周多数可自愈
跟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一样,绝大多数的手足口病例,病症都比较轻。目前还没有针对肠道病毒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所以治疗手足口病就只能尽力去缓解它表现出来的症状。比如手足口病患儿身上表现出了高烧症状,就给患儿使用退烧药;如果出现了呕吐和脱水等症状,就给他们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数手足口病患儿1~2 周可以自愈。
但也可能会出现极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因此如果宝宝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1. 持续高烧不退,2. 频繁呕吐,3. 四肢抖动、瘫痪或者抽搐,4. 白天过度睡眠、容易惊醒、烦躁不安,5. 呼吸困难。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实际上是肠道病毒。因为病毒种类比较多,因此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不代表就不会得第二次,所以即使感染过手足口病的患儿也还是要预防这种病的。病毒主要是通过手口、粪口传播途径进行传播的。所以,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卫生部有一个五句真经: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预防手足口病的误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间,积极做好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十分重要,但在预防手足口病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误区,那么,预防手足口病的误区有哪些呢?现在给大家详细的做个介绍。
误区一:手足口病防不胜防
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的,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防止手足口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如果是在病毒流行期,最好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洗手。对于患儿家庭,当孩子伴有高烧、皮疹等并发症,则须送医院治疗;没有并发症的患儿,可以采用家庭隔离的办法,在家休息,多喝开水,一般10天就能痊愈。
误区二:去年得过今年就能免疫了
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很多,一次得病后,孩子会对引起此次感染的病毒产生一定的抵抗力,但不代表对所有病毒都有用,因此很可能再次感染。
误区三:回家要亲小宝贝
亲吻孩子是父母表达爱意的方式,但在这个季节,嘴对嘴的亲吻带给孩子的可能不是爱,而是病菌。家长社交环境复杂,很难避免沾染一些病菌。虽然手足口病的患者大多是婴幼儿,但家长也及易致病。只是成人自身抵抗力强,即使感染了手足口病也没有什么症状表现,但是已成为了病毒携带者。因此,家长回家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成为孩子致病的传染源。
手足口疫苗什么时候打最好 手足口疫苗有必要打吗
多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症状近似,但致病力、危害程度大不相同,接种疫苗是目前唯一针对病因的预防手段。即使仍有手足口病发病的可能,但可预见接种后孩子患病及引发重症的风险会大幅降低。其中EV71病毒是危害最大的手足口病病原体之一,而且有致死病例。因此,手足口疫苗是建议接种的。
正确认识手足口病
也许会有家长过于放大了手足口病的严重性,其实手足口病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虽然是传染病,但其传染性也不是很大,而且其预防和治疗方法也不是那么难,死亡率在传染病之中算是偏低,下面就让我们更加深入详细的了解一下手足口病。
首先,由肠病毒ev71引发的并非新的,世界各地已对它积累了多年的防控经验。这一传染病早在1972年就在美国被发现,1974年得到确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传染病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保加利亚、意大利、法国、哥伦比亚和日本等国大规模出现过,九十年代后,手足口病疫情开始在亚洲一些地方出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都暴发过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可以说,经过有关部门的防控,历次疫情最后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手足口病只具有轻度传染性,传染范围有限,死亡率较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专家指出,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与患病者的鼻腔分泌物、痰液、唾液、水泡破后流出的液体以及粪便等直接接触,目前的记录显示手足口病并不会在人与宠物或其他动物之间传播。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则指出,感染ev71病毒而患手足口病的主要是婴儿和学龄前儿童,而成人大多都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不会患病。在亚洲部分国家发现的手足口病病例,死亡率在今年4月17日到29日期间已变为0.2%,在各种传染病中远远称不上严重。
此外,尽管目前还没有针对手足口病的特效治疗药物,但对它的预防控制比较简单易行。世界卫生组织在本月的一份公报中就表示,手足口病疫情暴发时的控制措施主要是一般性卫生措施,包括勤洗手、对污染的衣物和场所消毒等,在某些情况下,应关闭托儿所和学校,减少传播途径,但没有必要限制旅行和贸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也指出,养成洗手、消毒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能够使手足口病的感染概率大大降低。由此可见,重视家庭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控制疾病的传播。
从医学角度而言,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贯穿于人类文明历史。、流感等传染病,在21世纪仍然是许多国家的难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新增800万到1000万例,死亡人数达200万到300万,更不用说“世纪瘟疫”造成的死亡数字了。 与这些疾病相比,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和死亡率都低得多,几十年来人们更是具备很多成功防控的经验。因此,人们需要认识到,对于今天的手足口病,只要重视它的危害性,加强对它的研究,建立完整的监测体系,采取有效的控制预防手段,借鉴有关的成功经验,它的传播与流行就一定能得到控制。
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都已经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手足口病,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手足口病对于家长们来说也是重要的一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的应付手足口病,不至于手足无措。
手足口病是怎么引起的 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5岁以下儿童易感,早产儿、婴儿期未能母乳喂养者均更易患病,3岁以下幼托机构儿童是高危人群,男孩由于好动,自身卫生情况较女孩差,因此患病高于女孩。
婴幼儿喜欢吸吮手指、咬玩具,这种特性容易导致手足口病的发生。饭前、便后或者没有良好洗手习惯的儿童极易发病。
居住环境卫生差,环境拥挤,空气流通不畅,或有人粪堆积,污水、垃圾滞留均使儿童易感手足口病。
由于病毒喜欢闷热潮湿的环境,因此夏秋季是该病的高发期,在此期间要严格注意预防手足口病。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复发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复发手足口病目前主要是以接触传播为主,尚没有针对性的疫苗预防。因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多开窗通风,与孩子日常接触的物品如:餐具、奶瓶、玩具等要定期消毒。在病毒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所。
手足口病疫苗有用吗
手足口病疫苗有用。
手足口病由多种病毒所致,EV71疫苗只预防EV71病毒,其预防手足口病的整体效果约40%,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约67%和84%(推算结果),所以从数据来看,还是有用的。
中医预防手足口病方药
在西医尚未有治疗和预防手足口病的药物之时,中医根据对症施治的原理,提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方药,从清热、化湿两个方面进行。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传染病,目前西医尚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据参与《广东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制定工作的一位专家介绍,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理论里“温病”的范畴,被称为湿热疫毒,而中医对温病治疗素有成效。这次讨论的方案初稿将手足口病分为“常证”和“变证”两大类六个证型,主张分别对症施治。其中,目前因引发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病例出现的EV71感染,大致可被归入“变证”一类。
中医儿科专家介绍,对手足口病采用清热、解毒、化湿为主的防治办法。预防手足口病,除了强调清热,更要注意化湿,因此,不主张一味地让孩子喝板蓝根冲剂清热。
中医推荐,可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喝三五天就可以,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面预防手足口病的方子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对于食欲不振的孩子还可在灯心花方子里增加麦芽,以开胃。
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