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病理有哪些
胃息肉病理有哪些
胃息肉病理有哪些?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以上就是关于胃息肉病理有哪些的相关介绍,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已经知道胃息肉病理有哪些了。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胃息肉病理上分为两种,即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癌变率是比较低的,而后者的癌变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得了胃息肉的朋友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治疗是很关键的。
胃息肉与胃癌的关系
胃息肉不是胃癌 ,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
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 再生性 )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 ,细胞分化良好 ,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 ,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 ,但很少发生肠化 ,癌变率较低 ,仅 1% 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 ,也可发生恶变 ,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 7.4%~13% ,故在发现胃息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 ,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 ,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 ,好发于胃窦部。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 ,或蒂粗而短 ,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 绒毛状 )。组织学分类( 按 WHO 分型 )可分为管状、乳头状( 绒毛状 ) 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 ,达 40% 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需警惕恶变。日本学者 Nagayo 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 ,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 ,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
同样 ,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 ,因此 ,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 ,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 ,息肉摘除后的病例 ,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对大多数有蒂的息肉 ,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不能做内镜摘除的腺瘤 ,应切开胃做腺瘤切除 ,并从邻近处多取黏膜活检以观察有无异型增生或明显的癌变存在。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 Gardner Syndrome )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 ,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胃息肉有几种呢
胃息肉是给我们自身带了很大疼痛一种疾病,是属于胃病的一种,现如今的发病率非常高,可能是由于我们在日常饮食没有引起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科学安排,一日三餐的好习惯,一定要注意吃早餐,想必大家对于胃息肉有几种呢都特别感兴趣,来详细的为大家普及一下。
从病理学的角度,胃息肉主要有下面几种 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最常见的息肉,一般直径都小于0.5cm,扁平无蒂,表面光滑。这种息肉在健康人和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病人中常常发现,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病人中出现率更高。胃底腺息肉的癌变的风险几乎没有。只有在非常少见的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胃底腺息肉有癌变的风险。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也是胃常见息肉类型。这种息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这种息肉的最主要病因。增生性息肉一般生长在胃窦部,而且常常多发。这种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但是不高。增生性息肉一般是半球型的,表面可以光滑,也可以有充血水肿,息肉的大小不一,有些可以很大。 腺瘤样息肉:这种息肉也常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中发现,息肉一般是圆形的,可以有蒂,也有些扁平息肉。息肉常常伴有黏膜细胞的化生,有很大的癌变风险。这种息肉的风险与息肉的大小有关,如果直径超过2cm的息肉 ,癌变率则在50%以上。 息肉病: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有很多类型,比如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等等。
出现胃息肉的情况可能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很大的疼痛感,已经折磨了很多人,通过以上文章想必大家对于胃息肉有几种呢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吃一些胃舒宁,这种药物中蕴含了很多种中药,在帮助人们改善胃病的时候还可以调理全身。
一起了解下胃息肉
胃息肉少见,88888大多为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诊断依靠胃镜和钡餐检查。治疗应根据息肉性质、大小,选择胃镜切除或胃部分切除。Peutz-Jeghers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88888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尤其是小肠多发性息肉以及皮肤黑色素沉着,息肉为错构瘤,88888极少恶变,如无明显症状,宜长期观察。结直肠息肉多见,88888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后者可恶变。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息肉为腺瘤,88888有明显恶变倾向。治疗原则为切除已开始生长息肉的结肠或其上皮。方法很多,宜根据病人年龄、病理情况和医师经验综合考虑。
所谓胃肠道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胃或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名称仅表示肉眼外观,88888并不表示病理性质。胃肠道息肉以大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其大小直径可自2毫米至20毫米以上不等。
胃息肉会不会癌变呢
大体上来说,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较高,特别是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易发生癌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该种息肉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常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倾向小。还有少数如幼年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癌变倾向。
胃镜检查对胃息肉的诊断最有意义,不仅可见息肉形态,大小,颜色等,而且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利于早癌的发现。目前绝大多数胃息肉都可经胃镜下切除术治疗,特别是随着无痛胃镜的开展,更为病人减轻了痛苦 。
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胃息肉的定义
胃息肉是指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胃息肉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疾病。
胃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单发占多数。
若胃的表面散布多个大小不等的息肉,则称为胃息肉病。
胃息肉可以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两种,真性息肉又称为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以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粘膜炎性增生而形成。
胃息肉常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形成,与胃炎合并存在,早期可以无明显症状,多于胃肠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胃息肉会转变为胃癌吗
胃息肉分类标准很多,有的按形状或表现分类,最有实际意义的是按病理分型,通常分三类:
胃良性上皮性肿瘤。①再生性息肉:体积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常为多发。多发的再生性息肉常集中于胃体及胃窦交界处。再生性息肉无癌变倾向。②肿瘤性息肉(又名腺瘤或腺瘤样息肉):多数为单发。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特别是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易发生癌变,如果直径为5厘米以上则肯定为癌。
嗜酸细胞肉芽肿息肉。此类息肉较少见,好发于胃窦部,很少超过2厘米。表面被以胃粘膜,中央可有溃疡形成,是一种良性病变,多认为是炎症性质,少数认为是神经源性肿瘤,癌变的可能性较小。
其它类型息肉。①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②息肉病,少数可以恶变。③黑斑息肉综合征,这种胃息肉伴皮肤粘膜黑色素沉着综合征,是遗传病,有家族史。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特点是唇及口腔粘膜有过多的黑色素沉着。息肉多发生于小肠,特别是空肠,其次为胃及大肠。此型息肉易发生癌变,并易转移至淋巴结。
胃镜检查对胃息肉的诊断最有意义,不仅可见息肉形态,而且可取活组织送病理行组织学诊断,也有利于与胃癌做鉴别诊断。
由于过去对胃息肉监测手段不够,其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往往不能早期发现,致使不少病例发现癌变时已失去治疗机会。胃息肉易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多伴有萎缩性胃炎等,对这些病人应加强定期随访。
内窥镜治疗胃息肉已广泛开展,采取胃镜电切胃息肉是有效的手段,但要注意出血和穿孔的发生。
胃息肉如何作病理诊断
一、胃息肉和息肉病
(一)胃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胃息肉较结肠息肉少见,一般无症状,检查时偶然发现。胃镜见到的胃息肉是黏膜向腔内限局性隆起,注气后不消失。可单个或多个,大多数单个发生。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样,少数呈分叶状,或表面发红、糜烂、出血,约一半息肉的直径在0。5~1。0mm之间,少数直径小于2cm。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3类: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3)错构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cm,有蒂或无蒂,一般无恶变倾向。有报道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Kamiya追踪56例(93处)增生性息肉5~12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张艳仙报道107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级非典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感似桑椹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二)伴有胃息肉的息肉病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1.家族性息肉病和Gardner综合症
常伴有上消化道腺瘤性息肉。胃内息肉可为腺瘤性的,也可为增生性的。胃底息肉多倾向于腺瘤性。内镜下胃底息肉多呈圆形、无蒂、橘黄色,息肉直径2~7mm。十二指肠腺瘤样息肉多位于降部,直径5~22mm,呈多发的、小的白色息肉。
2.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是非遗传性非先天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症状是胃肠道息肉伴皮肤黑斑、脱发、指甲萎缩等外胚层改变。内镜所见息肉分布于全消化道,多呈弥漫散在分布,胃窦尤为明显,多无蒂,直径0。5~1。0cm,表面光滑,质软。组织学改变多类似于幼年性息肉,腺体囊性扩张,内含蛋白纤维液体及慢性水肿的炎症固有层,无恶变倾向。
3.Peutz-Jeghers综合征和Peutz-Jeghers息肉
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胃肠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肠道,常见散在多发,少数单发,小的数毫米,大的数厘米,多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小叶间有深凹的裂沟。质地中等偏软,组织学上属错构瘤。
二、结直肠息肉和息肉病
(一)结直肠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我国肠息肉发病率较低,腺瘤好发于直、乙状结肠,占全结直肠息肉的70%~80%。大小一般为0。5~2。0cm。小于0。5cm的称小腺瘤,组织学上分为小扁平腺瘤、小凹陷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
1.小扁平腺瘤
占腺瘤的8。5%,病理特征为管状腺瘤组织高度不典型增生,与遗传性结、直肠癌(CRC)有关,内镜表现为无蒂的斑片状的病变或突起的黏膜皱襞。
2.小凹陷腺瘤
在结肠镜检查中只占0。7%。腺瘤中央凹陷处可见腺瘤性腺管,可占据整个黏膜层,腺上皮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
3.管状腺瘤
最常见,占腺瘤的80%,多为蒂型(占85%),亚蒂、无蒂少见。常多发,小于0。5cm的小腺瘤多由正常的黏膜覆盖,多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少数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状或梨状,表面光滑,可有浅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活检组织学检查管状腺瘤由密集的增生的腺体构成,腺体大小、形态不一致,常见有分枝和发芽。
得了胃息肉会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1)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病人没有任何不舒服;
(2)有些患者可以出现吃饭少、腹胀、食欲减退、甚至恶心、呕吐等,但这些症状并不一定是胃息肉引起,去除胃息肉之后,症状也未必会消失;
(3)当胃息肉本身有炎症或发生坏死有出血时,可能有贫血,大便潜血试验(大便化验发现微量出血)阳性,出血多的也可以出现黑便。
胃癌与胃息肉大有区别
胃息肉不是胃癌 ,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 再生性 )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 ,细胞分化良好 ,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 ,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 ,但很少发生肠化 ,癌变率较低 ,仅 1% 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 ,也可发生恶变 ,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 7。4%~13% ,故在发现胃息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 ,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 ,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 ,好发于胃窦部。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 ,或蒂粗而短 ,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 绒毛状 )。组织学分类( 按 WHO 分型 )可分为管状、乳头状( 绒毛状 ) 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 ,达 40% 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需警惕恶变。日本学者 Nagayo 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 ,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 ,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同样 ,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 ,因此 ,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 ,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 ,息肉摘除后的病例 ,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对大多数有蒂的息肉 ,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不能做内镜摘除的腺瘤 ,应切开胃做腺瘤切除 ,并从邻近处多取黏膜活检以观察有无异型增生或明显的癌变存在。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 Gardner Syndrome )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 ,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什么是错构瘤性息肉综合征
1、遗传性家族性息肉病fap发生率为约1/8000,70%~90%有腺瘤样息肉突变。以结肠息肉和十二指肠息肉为主,半数伴胃息肉,常为胃底腺息肉或错构瘤。
2、幼年性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单发或多发,与大肠癌发病危险升高相关。由正常上皮组织与黏膜固有层的结缔组织成分组成,腺体呈囊性扩张、
3、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弥散性多发性息肉和遗传性皮肤黏膜色素斑,错构瘤,由上皮组织和来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组织构成。组织病理学特征:腺上皮为树枝状结构、发育良好的平滑肌,约2%~3%有癌变危险、
4、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该病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表皮囊肿和骨瘤,胃部病变鲜恶变、
5、息肉、色素沉着、脱发、爪甲营养不良综合征,可包含管状组织和黏液性囊肿,有一定的癌变率、
6、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该病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面部小丘疹、肢端角化病和口腔黏膜乳突样病变。发病年龄为13~65岁,25岁前多见,男女比为1∶1、5。40%合并恶性肿瘤,主要为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胃息肉要不要紧呢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息肉”这一名称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胃息肉早期症状不明显,一般是在胃镜检查发现的。如发生炎症感染时,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也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严重的患者会带有吐血和便血,这是由于出现感染性并发症。所以患者一旦发现胃息肉应积极治疗,以免拖延病情。 瘤性息肉,是有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因为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为癌前病变。
再生性或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息肉内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有的中间夹杂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较低。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病,如幼年性息肉病,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病,癌变率可达20%。
上面就是对胃息肉要不要紧呢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胃息肉虽然患病初期疾病虽然不是特别严重,一旦发展严重会出现癌变等现象,这对健康和生命安危有一定的影响,一旦发现疾病我们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并且饮食上注意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规律的用餐。
胃癌跟胃息肉有哪些区别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和肿瘤性息肉(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两大类,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再生性)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分化良好,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但很少发生肠化,癌变率较低,仅1%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腺瘤性变),也可发生恶变,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7。4%~13%,故在发现胃息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占胃息肉的10%~25%,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2:1),好发于胃窦部。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绒毛状)。组织学分类(按WHO分型)可分为管状、乳头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达40%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2厘米时需警惕恶变。日本学者Nagayo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同样,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因此,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息肉摘除后的病例,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对大多数有蒂的息肉,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不能做内镜摘除的腺瘤,应切开胃做腺瘤切除,并从邻近处多取黏膜活检以观察有无异型增生或明显的癌变存在。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GardnerSyndrome)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胃息肉分类及其与胃癌的区别
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
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诊断的关键是获取胃粘膜活检标本作病理,具体结果可通过医院的检查来判定。
假性息肉一般多为良性,因为属于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很快就能治好。真性息肉则可能是癌前疾病,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对于胃息肉,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一次性治疗就可以痊愈。总之,患者一旦有了胃息肉,最好先至正规医院作检查,弄清楚自己所属的病性再来配合医生的治疗。
胃癌与胃息肉大有区别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 再生性 )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分化良好,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但很少发生肠化,癌变率较低,仅 1% 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也可发生恶变,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 7.4%~13% ,故在发现胃息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好发于胃窦部。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 绒毛状 )。组织学分类( 按 WHO 分型 )可分为管状、乳头状( 绒毛状 ) 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达 40% 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需警惕恶变。日本学者 Nagayo 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同样,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因此,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息肉摘除后的病例,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对大多数有蒂的息肉,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不能做内镜摘除的腺瘤,应切开胃做腺瘤切除,并从邻近处多取黏膜活检以观察有无异型增生或明显的癌变存在。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 Gardner Syndrome )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辨别胃息肉的方法是什么
胃息肉大多为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诊断依靠胃镜和钡餐检查。专家说,治疗应根据息肉性质、大小,选择胃镜切除或胃部分切除。表现为胃肠道,尤其是小肠多发性息肉以及皮肤黑色素沉着,息肉为错构瘤,极少恶变,如无明显症状,宜长期观察。结直肠息肉多见,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后者可恶变。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息肉为腺瘤,有明显恶变倾向。治疗原则为切除已开始生长息肉的结肠或其上皮。方法很多,宜根据病人年龄、病理情况和医师经验综合考虑。
胃肠道息肉(polyps)是指胃肠道粘膜面局限性隆起并向腔内凸起的病变。这是一个临床名称,并无组织学涵义,不可将它与腺瘤混淆。
胃肠道息肉从部位可分为: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息肉;
从形态上可分为:广基(sessile)和带蒂(pedunculated);
从组织学上可分为:腺瘤性(adenomatous)、炎性(inflammatory)或假性息肉(pseudo-adenoma)、增生性(hyperplastic)、错构瘤性(hamartomatous)以及其他;
从息肉数目不同可分为:单个和多发性。息肉数很多时叫作息肉病(polyposis)。
得了胃息肉不是简单的胃病,它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是不可小视的,以上为大家详细介绍的就是分别胃息肉的方法,现在大家应该知道怎么样分别胃息肉了吧,朋友们为了健康一定要注意了胃息肉一定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