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学走路七大要点
婴儿学走路七大要点
发展状况
宝宝走的动作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0-11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宝宝扶站已经很稳了,甚至还能单独站一会儿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走路了。
第二阶段 12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 12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 13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阶段 13-15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意义
当宝宝开始走路时,就说明他已经具备以下三项能力:
1、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2、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本身的重量;
3、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得好。
骨骼的问题
一些宝宝在学步时会出现踮脚尖走路的行为。专家表示,父母可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如果宝宝有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恢复正常状态,则不必过于担忧。。
许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最容易发生意外就是扭伤,再加上这时候的宝宝通常不能表达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细致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来得知。专家表示,父母应仔细观察宝宝走路是否出现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感到疼痛。
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依以上五个阶段走路动作发展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
学步辅助工具
学步车是最常用的学步辅助工具,但使用学步车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最好等宝宝七个月大以后,能够支撑颈部并平稳坐立时再使用。
2、学步车的高度须适合宝宝的身高,不宜过高或过低。
3、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20分钟为原则。
4、使用学步车应在大人们的视线范围内。
另外,楼梯、小板凳等,也可以当作宝宝的学步辅助工具。
学步安全措施
正处于学步宝宝所碰到的危险比前面几项动作接触的危险来得更多了,在环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费更多的心思。
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时父母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没有围栏或栏杆高在85厘米以下,栏杆间隔过大 超过10厘米以上,或者阳台上摆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具: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父母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7
把握辅助时机
整个婴儿期宝宝的动作发展是否正常,关系着生理健康及日后的认知发展,如果宝宝动作发展受阻,不但会影响日后的学习,也会形成心理的障碍,所以父母该时时注意宝宝每个阶段的动作发展情形。
另外,宝宝每个动作的发展都代表着一层意义,如果能在最佳时机给予适当辅助,这将对宝宝的动作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宝宝几个月会走路正常
正常情况下,6个月的孩子,可以自行翻身,自已能稍坐一会儿,大人扶着腋下有迈步的动作;到7个月时,小儿开始会爬行;8个月时小儿爬行已较灵活;9~10个月的小儿逐步会站立,扶着东西可蹒跚地走步;到1岁时可以独立走步。有的小儿运动功能的发育可能比以上规律稍早些或稍晚些。
为了婴儿的健康成长,不要过早地学走路。婴儿时期的生理特点,骨骼中的胶质多,钙质少,骨骼柔软,容易变形,尤其是下肢肌肉和保持足弓的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完整。如果过早地让小儿学走路,身体的重量必然会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负担,时间长了容易使脊柱和下肢变形,形成驼背、“x型腿”和“0”型腿,影响了体形的健美,还容易形成扁平足。
父母一定要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发育情况,适当掌握婴儿的走路时间,切不要操之过急。
训练的方法可为:(1)让孩子面对你握住你的双手,双脚踩在你的脚背上,左右交替向前迈步;(2)孩子背对着你,扶住她的腋下向前行走;(3)训练孩子扶床沿、栏杆移步;(4)训练孩子双手扶扒车学走;(5)双手或单手牵着成人手走;(6)父母面对面蹲下,两手伸出作保护状,让孩子在中间来回学独走;(7)让孩子独自站立,在她面前用玩具逗引她独走。只要你按以上方法去训练,让孩子每天有机会多练习,她会很快地学会独立走路。当她会走几步时,你要给予赞扬,以鼓励她继续前进的勇气。
综上所述,关于宝宝几个月会走路正常的详细介绍就是这些了。宝宝大约在1岁的时候是可以独立走路的,在这个时期,宝宝身体的各项指标正处在未成形阶段,父母在锻炼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尺度,不要太过度了。
婴儿一般好多久可以走
1、婴儿一般好多久可以走
12-15个月左右会走。通常情况下,孩子在1岁左右就开始会走,一般都不会超过15个月。但是每个孩子的发育能力不同,家长不需要对此做比较。宝宝学会走,一方面下肢肌肉有一定的力量,另一方面需要掌握一定的平衡能力。所以这是因人而异的。另外,对于生性谨慎或常被抱的宝宝来说,走会相对晚点。
婴儿一般好多久可以走
大部分宝宝在12--15个月大时学走路,如果到18个月还不会走路的话,就属于晚走路了。而影响孩子学步的因素较多,如缺乏锻炼、宝宝胆小、遗传因素、智力低下、宝宝有肌肉关节类疾病、脑瘫等等,最好请医生检查。
2、怎样教婴儿学走路
首先,在婴儿初学走路时,为防止摔倒,应选择活动范围大,地面平,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学步。如冬季在室内学步,要特别注意避开煤炉、暖气片和室内锐利有棱角的东西,防止发生意外。同时要给婴儿穿合适的鞋和轻便的服装,以利活动行走。
其次,在婴儿学步时,父母应注意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因怕摔就不练习了。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施教。初学时应每天安排时间陪着学步,并注意保护,这样有利于婴儿更快学会走路。
婴儿学走路要注意哪些问题
1、首先,在婴儿初学走路时,为防止摔倒,应选择活动范围大,地面平,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学步。如冬季在室内学步,要特别注意避开煤炉、暖气片和室内锐利有棱角的东西,防止发生意外。同时要给婴儿穿合适的鞋和轻便的服装,以利活动行走。
2、其次,在婴儿学步时,父母应注意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因怕摔就不练习了。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施教。初学时应每天安排时间陪着学步,并注意保护,这样有利于婴儿更快学会走路。
3、此外,初学时,可让婴儿在学步车里学习行走,当步子迈得比较稳时,父母可拉住婴儿的双手或单手让他学迈步,也可在婴儿的后方扶住腋下或用毛巾拉着,让他向前走。锻炼一个时期后,婴儿慢慢就能开始独立的尝试,父母可站在面前,鼓励他向前走。初次,他可能会步态蹒跚,向前倾着,跌跌撞撞扑向你的怀中,收不住脚,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因为重心还没有掌握好。这时父母要继续帮助他练习,让他大胆地走第二次、第三次。渐渐地熟能生巧,会越走越稳,越走越远,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独立行走了。1岁多时已能走得比较稳了。
婴儿学走路有什么好的建议
一、大部分宝宝在12~14月大时学会走路
绝大多数学者专家都同意,约50%宝宝在11.5个月可以放手走,而90%可以在14个月大独自行走,而100%都可以在18个月大自行走路。
当然在这长达半年之久的期间当中,孩子们的表现差异甚大,有的在前一天还是“爬虫类”,隔一天就变成“北京猿人”;有的则虽然早就想放手一搏,但常走一下就跌倒;有的便十分享受已会走的自由与乐趣,老是要大人带他出去走动。
父母们要牢牢记得,这一范围并非金科玉律,因为每一位宝宝仍有其独特发展时程表,只是仍然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范围罢了!只要没有不当的外因阻碍宝宝独自行走,便不必过份担心;但若已过18个月大,而无法独自走路,也应尽速和专家医师们谘商,确认有无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碍因素需予以调整。
二、帮助宝宝学走路的建议
1.从爬行开始
爬行可以锻炼宝宝腿部肌肉的张力和力量,有利于学步。经常让宝宝在地板或硬的垫子(太软的平面不利于宝宝练习)爬行,可利用玩具进行诱导。
2.做做仰卧起坐
要练习宝宝的肌力,还可以与宝宝做仰卧起坐运动。宝宝仰卧,妈妈拉着他的双手做以下动作;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反复几次。注意、拉宝宝的双手不能太用力,以防用力不当造成宝宝脱臼。
3.蹬蹬腿脚
双手托住宝宝的腋下,托起宝宝,让他做蹬腿弹跳动作,练习宝宝腿部的伸展能力。
4.抓拿玩具,攀攀爬爬
站立是走的前提,将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与宝宝高度差不多的沙发或茶几上,鼓励他扶着站起来抓取玩具,还可以把玩具放在沙发上或拿在爸妈的手里,鼓励宝宝攀爬。
5.练习放手站立
宝宝开始会因为害怕不愿意放手站立,爸妈可以递给宝宝单手拿不住的玩具,如皮球、布娃娃等,让宝宝不知不觉放开双手,独自站立。也可以把玩具放在另一边,逗引宝宝转动身体,独自站立。
学步车的不良影响
眼瞅着宝宝能够稳稳当当地单独坐了,不少妈妈就着急买来学步车想让宝宝学走路,却忘了中国有句老话叫“还不会走就想跑”,意为讽刺不打好基础急于求成的人。对于性急的妈妈们,这句话大可以改成“还不会爬就想走”,虽说改动了一个字,但是其中的提示意义却是一样的。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的童方医生说,现在很多妈妈在宝宝八九个月的时候就给他们买来学步车,认为宝宝已经能坐了,扶着东西也能站一站了,当然可以学走路了,但至于爬,会不会都一样。这种做法对幼小的宝宝来说是有害的。要知道行走是负重运动,当关节肌肉还未达到负重的要求时,过早起步会影响孩子下肢的发育。另外,学步车的坐垫较高,小宝宝坐在上面只能用脚尖触地滑行,所以前行时,基本是用脚尖用力,这就容易使足关节变形,形成趾外翻,甚至扁平足。另外,由于婴儿骨骼中含钙少,骨骼较软,过早过多使用学步车行走,容易出现“X”或“O”型腿,而长时间坐在学步车中,可能限制儿童许多自主的手、眼、脚的配合动作。因此,童大夫建议月龄在11个月以上的婴儿可以坐学步车,且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三翻六坐九爬爬”,婴儿一岁前学习爬行,对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计表明,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易摔倒、胆小、内向、手脚笨拙、爱哭等症状,这是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某些功能不协调所致,医学上称为“感觉统和失调”。感觉统和失调的儿童90%以上不会爬行或爬行时间很短,而爬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预防感觉统和失调的最佳手段。因此,儿童保健专家呼吁,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在婴儿期及早训练爬行。爬、走路、跌倒、再站起,这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发育的过程,宝宝正是在这种自主运动中学会掌握平衡、增强条件反射、学会思考。而如果用学步车过早地将婴儿固定住,将会使婴儿失去了大肌肉群运动的机会。如果婴儿学爬期得不到爬行锻炼,而处在学站学走的阶段,又未能独站,走路可能不会提前。因为学步是需要力气的,而坐在学步车里的孩子需要活动时,可借助车轮毫不费力地滑行,缺乏真正的自主锻炼。因此,该爬的时候就让宝宝爬一爬吧。
婴儿为什么会导致屈光不正
婴儿屈光不正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很多都是受到遗传的影响。但是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过早学步的婴儿患上屈光不正的几率比普通婴儿高了很多。
婴儿出生后视力发育尚不健全,而爬行可使婴儿看清自己能看清的东西,这便有利于婴儿视力健康地发育;相反,过早地学走路,婴儿因看不清眼前较远的景物,便会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来注视景物,这样会对婴儿娇嫩的眼睛产生一种疲劳损害,多次反复则会损伤视力形成屈光不正,这就好比近视眼不配戴眼镜可使视力越发下降一样。
另一方面,婴儿学爬行一般是在室内进行,这可避免室外强光对眼睛直接刺激,而学走路一般是在室外进行,这便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强光对婴儿眼睛的损害。在室外,阳光中紫外线和红外线会直接照射到婴儿眼内,当视网膜细胞色素吸收阳光中的红外线并在视网膜聚焦时,由于红外线具有较强的加热作用,会使视网膜温度迅速上升,导致视网膜被红外线损伤,也可能形成屈光不正。
让宝宝多爬有助视力发育
我们知道,宝宝刚出生时视力发育是不健全的,而爬行可使宝宝看清自己想看清的东西,这有利于婴儿视力健康地发育。
相反,如果过早让宝宝学走路,宝宝会因为看不清眼前较远的景物,便会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来注视景物,这样会对宝宝娇嫩的眼睛产生一种疲劳损害,若多次反复则会损伤视力,这就好比近视眼不配戴眼镜会使视力越发下降一样。
另一方面,婴儿学爬行一般是在室内进行,这可避免室外强光对眼睛直接刺激,而学走路一般是在室外进行,这便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强光对宝宝眼睛的损害。
在室外,阳光中紫外线和红外线会直接照射到宝宝的眼内,当视网膜细胞色素吸收阳光中的红外线并在视网膜聚焦时,由于红外线具有较强的加热作用,会使视网膜温度迅速上升,导致视网膜被红外线损伤,主要症状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当紫外线进入眼体时,会损伤结膜和角膜,抑制结膜或角膜的细胞分裂,可有眼部异物感、刺激、畏光、流泪等症状。
宝宝多大穿学步鞋
宝宝学走路分为两个时期:学步初期和学步期,在不同的时期宝宝需要穿的学步鞋也是有区别的哦,否则会对宝宝的骨骼发育产生影响。
一、宝宝学步初期(15个月前) 约15个月前的宝宝处于爬行期至学步初期阶段。开始尝试站立及学步。此阶段应多鼓励宝宝在室内赤足, 让足部直接接触地面, 增加足底抓地感, 培养平衡力。而为了保温及避免足部受伤, 在室内亦鼓励穿著鞋底特薄及软身的室内步前鞋, 保持足底抓地感觉。而在室外, 地面环境复杂, 则建议穿著保护性较强的室外步前鞋, 进一步保护宝宝的双足, 亦能保持一定的抓地感觉。 要点:赤足、鞋底不能过厚
二、宝宝学步期(15个月后) 约15个月后的宝宝, 处于学步期阶段, 开始有较多走路的时间。但由于步态未稳, 鼓励穿著前足容易曲折的幼儿学步鞋。 幼儿学步鞋, 鞋身网布设计及鞋底薄身柔软, 使鞋容易曲折。令宝宝走路时容易起步, 有助培养正确的步态。要点:鞋底薄身柔软、鞋容易曲折 婴儿的脚骨大多都是正在钙化的软骨,骨组织的弹性大,容易变形,再加上脚的表皮角化层薄,肌肉水分多,很容易受到损伤而感染。 婴幼儿脚的底部,分布着与身体脏器相关的血管和神经,还有许多穴位,因此,双脚对于人的身体来说,就像树根对于树一样的重要。 婴幼儿的足弓正处于发育期,好的鞋子能保护足弓,缓冲在走路时由地面产生的大部分震荡,不仅保护足踝、膝、腰、脊椎,还能保护脑部不受震动的损伤。
婴儿一般好多久可以走
婴儿一般好多久可以走
1、婴儿一般好多久可以走
12-15个月左右会走。通常情况下,孩子在1岁左右就开始会走,一般都不会超过15个月。但是每个孩子的发育能力不同,家长不需要对此做比较。宝宝学会走,一方面下肢肌肉有一定的力量,另一方面需要掌握一定的平衡能力。所以这是因人而异的。另外,对于生性谨慎或常被抱的宝宝来说,走会相对晚点。
大部分宝宝在12--15个月大时学走路,如果到18个月还不会走路的话,就属于晚走路了。而影响孩子学步的因素较多,如缺乏锻炼、宝宝胆小、遗传因素、智力低下、宝宝有肌肉关节类疾病、脑瘫等等,最好请医生检查。
2、怎样教婴儿学走路
首先,在婴儿初学走路时,为防止摔倒,应选择活动范围大,地面平,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学步。如冬季在室内学步,要特别注意避开煤炉、暖气片和室内锐利有棱角的东西,防止发生意外。同时要给婴儿穿合适的鞋和轻便的服装,以利活动行走。
其次,在婴儿学步时,父母应注意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因怕摔就不练习了。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施教。初学时应每天安排时间陪着学步,并注意保护,这样有利于婴儿更快学会走路。
此外,初学时,可让婴儿在学步车里学习行走,当步子迈得比较稳时,父母可拉住婴儿的双手或单手让他学迈步,也可在婴儿的后方扶住腋下或用毛巾拉着,让他向前走。锻炼一个时期后,婴儿慢慢就能开始独立的尝试,父母可站在面前,鼓励他向前走。
3、婴儿学走路要注意什么
一定要记住,刚学步的孩子不仅可以走路,而且还会攀爬,所以一定要给所有的窗子加上栏杆。如果觉得栏杆不好看,可以在窗上安上特殊的固定器,这种固定器可以保证窗子只能打开几厘米的宽度。
消除室内可能躲藏的地方,把橱柜门锁好,以防孩子进到里边,把自己锁在里面。
把室内房门的钥匙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不要让孩子独自在通往马路的地方玩耍。尽早教给孩子交通规则。
如果孩子没有明白上下楼梯的方法,孩子早晚会跌下来的。在孩子会爬行的时候,就要教给他上下楼梯的方法,让孩子坐在楼梯的上方,把腿伸向下一个台阶,然后再把手伸下去。
所有的衣服都必须是防火的。放在炉灶上面的锅,锅柄一定要朝向里面。不要随便放置热的东西,等待冷却。在没有彻底凉下来之前,绝对不能让孩子碰到。
婴儿学走路穿什么鞋子
1、10~15个月--赤脚
这段时间是宝宝学走路的初期,主要是从爬行过渡到走路,主要的活动范围就是在室内,这时候可以让宝宝赤脚行动,与地面接触,培养平衡力。不过冬天为了保温,也可以选择给宝宝买一双软底鞋来学步,或者直接穿袜子也行。
2、15~24个月--底薄柔软的鞋子
这个阶段的宝宝走路开始增多,但是步态并不是很稳,因此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前部容易曲折的鞋子,一些软底鞋或者网布设计的鞋子会比较适合,可以控制脚形。
3、24个月后
2岁的宝宝已经能够比较稳地走路了,这时候得注意一下扁平足,给宝宝选的鞋子最好是鞋身比较坚硬的,可以稳定步伐的鞋子,鞋子需有特别坚硬后跟杯,进一步控制后足外翻,温和足弓承托,承托足弓,鞋底亦要容易曲折,有助起步,这样能够避免扁平足。
婴儿过早学走路有什么不好
1、影响视力的发育
因为在宝宝1岁前,视力还没有发育完善,如果让宝宝学习走路,宝宝会注视较远的物体,但是在行走的过程中,宝宝会因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而调整眼睛的焦距,长久下去,会损伤宝宝的视力。
2、影响腿型和步态
宝宝过早地学站立、走路,下肢、脊柱骨质柔软脆弱而难以承受超负荷的体重,尤其较为肥胖的宝宝,不仅容易疲劳,还可使骨骼弯曲、变形,出现“O”形腿或“X”形腿。宝宝行走时,为了防止跌倒,两腿需扩大角度分得更开,影响了正常的步态,时间一长,便会形成“八字步”。
3、出现扁平足
由于足部发育不健全,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会影响到足部的发育,导致宝宝出现扁平足。
4、影响身高
同时由于宝宝出生后的这段时间是脊柱生长发育的最快的时间,如果学习走路太早,会导致脊柱出现弯曲变形,从而影响到宝宝的身高。
宝宝多大可以学走路
1、有些年轻的父母,育儿心切,总想尽早让小儿学会走路,当婴儿出生7~8个月就让其学走路。一般来讲,过早地让婴儿行走,对他的身体生长发育是很不利的。应该按婴儿发育生长的规律,适时的对其进行相应的训练。
2、正常情况下,6个月的孩子,可以自行翻身,自已能稍坐一会儿,大人扶着腋下有迈步的动作;到7个月时,小儿开始会爬行;8个月时小儿爬行已较灵活;9~10个月的小儿逐步会站立,扶着东西可蹒跚地走步;到1岁时可以独立走步。有的小儿运动功能的发育可能比以上规律稍早些或稍晚些。
3、为了婴儿的健康成长,不要过早地学走路。婴儿时期的生理特点,骨骼中的胶质多,钙质少,骨骼柔软,容易变形,尤其是下肢肌肉和保持足弓的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完整。如果过早地让小儿学走路,身体的重量必然会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负担,时间长了容易使脊柱和下肢变形,形成驼背、“x型腿”和“0”型腿,影响了体形的健美,还容易形成扁平足。
4、孩子聪明与否跟走路早晚是没有关系的.很多孩子确实是八九个月就会走路,但从健康角度讲,这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多大好处,过早走路,将影响孩子的骨骼发育.所以孩子最好在一岁之后再学走路,对于比较胖的孩子来说,一岁一个月之后再学走路更合适一点。
如何预防宝宝先天性近视眼
1、怀孕期间注意营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眼球发育主要在母亲怀孕早期,即孕期前40天。这时应作好孕妇的保健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注意进食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增加抵抗力,不可饮酒、吸烟和随意用药。如果孕妇在此时患风疹、感冒发烧,或受其他病毒和细菌侵犯,再加上用药不当,就会给胎儿眼球的正常发育带来一定不良影响,造成先天性眼病,近视即其中的一种。当然,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由于遗传原因,其子女患近视的比率要高于一般人,但如果注意孕期保健,情况会有所改善。
2、加强宝宝的膳食
均衡为避免孩子过早戴上眼镜,除了供给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外,以下几类食物是不可缺乏的:钙的缺乏是造成视力发育不良乃至形成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推荐:牛奶、豆制品、鱼虾、动物骨等。铬元素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矿物元素,在眼球发育中的作用是使其渗透压保持平衡,否则可导致晶状体鼓出变凸,而成为近视眼。儿童每天约需铬50-200微克。
除此之外,我们平时可以常常给孩子吃一些有硬度的食物,这样能够增强宝宝们的咀嚼频率与力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视力,比如胡萝卜、水果、芥兰头、动物骨、豆类食物。
3、婴儿不宜过早学走路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婴儿走路走得越早就越健康。于是不少家长超前让婴儿学走路,有的小孩在1周岁前就学会了走路。事实上,婴儿在1周岁前是不适宜学走路的,应该让他们学爬,否则就会影响小儿视力的正常发育。因为婴儿出生后视力发育尚不健全,他们都是些“目光短浅”的“近视眼”,而爬行可使小儿看清自己能看清的东西,这便有利于小儿视力健康正常地发育;相反,过早地学走路,小孩因看不清眼前较远的景物,便会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来注视景物,这样会对小儿娇嫩的眼睛产生一种疲劳损害,反复则可损伤视力,这就好比近视眼不配戴眼镜会使视力越发下降一样。
孩子11个月就能走路了,是不是走的有点太早了
11个月会走路不能说不正常,有些孩子走路早,11个月就能行走了,只是父母要多加注意,不要让孩子过多的走路。
一般婴儿一周岁以前不建议强行的让他学走路,此时孩子的骨骼发育还不完善,强制学走路会影响骨骼,造成“X”型或者“O”型腿。11个月的时候可以牵引孩子学习站立,尝试锻炼腿部肌肉。到一岁以后可以训练孩子正常行走,一般的孩子在13-15个月的时候就能行走良好了。
宝宝学走路最佳时机
通常都说小孩子先会说话后会走路比较好,妈妈们让孩子学走路之前最好让宝宝多练习爬行,这样有利于智力的发展。那么究竟宝宝什么时候学走路是最佳时机呢?
科学证明,宝宝一岁以后学习走路才是最佳时机。因为一岁以前宝宝的骨骼处于发育期,如果让宝宝过早学走路会造成宝宝骨骼变形。一岁以后宝宝的骨骼的发育基本完整,再有现在的孩子营养都比较好,比较胖,宝宝学太早走路会对腿部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了腿的发育,尤其是女宝宝,如果出现罗圈腿可不好看的哦!
当宝宝10-11月时:这个月龄的宝宝是准备学习走路的初级阶段,家长要让宝宝学会很稳地扶站,甚至可以扶着东西单独站一会儿。学会站是宝宝学走路前的必经环节。
当宝宝12个月时:蹲是宝宝学走路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过程,爸爸妈妈们应多对宝宝进行站—蹲—站这一连贯动作的训练。学习蹲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为宝宝学走路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当宝宝在12个月以上时:可以开始教宝宝扶着东西行走,这是一个适应过程。接下来必须让宝宝慢慢学会放开扶手也能独立走出两至三步,妈妈可以在前方迎接宝宝,妈妈多鼓励可以让宝宝更快点学会走路,但还要注意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当宝宝13个月左右时:爸爸妈妈们除了要继续训练宝宝腿部的肌力,以及宝宝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更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行走适应能力。宝宝走路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学习好好走路,同时不会影响到骨骼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