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偏方

灵仙降逆汤治打嗝

打嗝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

民间偏方大全网为您提供治疗打嗝的有效偏方:灵仙降逆汤治打嗝

[方 剂] 威灵仙15克,丁香6克,柿蒂20个,制半夏15克,制川朴15克,生姜15克。

[加 减] 病久气虚者加党参15克。

[制用法] 煎2遍和匀,l日3次分服。

[功 效] 威灵仙去腹内冷滞、心隔痰水,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有报导用以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打嗝印例,疗效达90%,故与柿蒂同用降逆止呃。半夏、厚朴化痰除满。丁香、生姜温中下气。

[验 证] 袁、、,男,75岁。就诊日期:1983年10月12日。因发热入院,热解之后胸满不舒,打嗝频频,纳差乏力。舌苔薄白,脉弱。此中焦虚寒胃气上逆也。予本方3剂胸满打嗝均解,复诊:又予3剂,诸证均除。

[备 注] 胃热者忌服。

相关推荐

当归四逆汤治寒凝气滞型痛经疗效显著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病因较多,其中寒凝气滞型多见。寒凝胞宫,气血运行受阻,经血流通障碍,导致“不通则痛”。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寒凝气滞型痛经96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治则:温经散寒,行气活血。予当归四逆汤加减。 处方:当归、白芍、乌药各12克,益母草、川芎、元胡各10克,炙甘草 6克,桂枝5克,细辛3克,大枣7 枚,生姜3片,红糖50克。 加减:小腹刺痛、舌暗有瘀斑者加香附、红花、桃仁各6克;冷痛剧烈,手足厥冷者加吴茱萸、炮姜、小茴香各 6克。 用法:经前3人外始服药,每日1 剂,分3次温服,连

宝宝出生8天老打嗝怎么办 第2步:根据打嗝病因治打嗝

怎么办:妈妈要先抱起宝宝,然后轻轻地拍拍宝宝的小后背,接着再给喂上一点温热水,给胸脯或小肚子盖上保暖衣被等,宝宝肚子暖和了,打嗝自然就会停止。 怎么办:妈妈要将宝宝抱起后刺激其小脚底,促使宝宝啼哭。这样,可以使宝宝的膈肌收缩突然停止,达到止嗝的效果。 怎么办:家长们可以用开水中泡少量桔皮,桔皮有疏畅气机、化胃浊、理脾气的作用,等水温适宜时给宝宝饮用即可止嗝。或者在宝宝打嗝时可用玩具或轻柔的音乐,来转移、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以减少打嗝的频率。 (1)推拿按摩止嗝 当宝宝打嗝时,家长们可以用食指指腹推拿宝宝后枕

和胃降逆的中药有哪些 旋覆花降逆止呕

性味归经: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经。 药性特点:旋覆花苦辛入肺,宣肺气以消痰行水,性温入胃,化痰湿以降逆止噫,饭痰壅气逆,痰多咳喘及痰湿内阻,胃失和降所致的呕吐噫气,皆常应用。 功效: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1.咳嗽气逆,配半夏,前胡,苏子,生姜;2.痰饮阻于胸膈,呕吐不止,或有噫气,配半夏,茯苓,青皮;3.风痰呕逆,饮食不下,配枇杷叶,细辛,茯苓。 用法:煎服3-9g,包煎,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干撒或调敷。 注意:阴虚痨嗽,风热燥咳者禁服。

和胃降逆的中药有哪些 柿蒂降逆下气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胃经。 药性特点:柿蒂味苦,善降胃气,为止呃要药,寒,热实证所引起的呃逆均可用。 功效:降逆下气。 应用:1.呃逆证,单用本品煎服;或配人参同服;2.呃逆不止,单用本品,配黄酒服;或配生姜汁,沙糖同服。3.膈肌痉挛,呃逆,属胃寒者,配丁香,生姜;胃中虚寒者,再配党参;属胃热者,则配芦根,竹茹等。

和胃降逆的中药有哪些 沉香降逆调中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心经。 药性特点:沉香辛香温通,苦味降泄,入肝,心经,长于行气降逆,纳气平喘,用于寒凝气滞,胸腹胀痛,胃寒呕呃,痰饮喘嗽,下元虚喘。 功效:行气止痛,降逆调中,纳气平喘。 应用:1.脾胃素弱,饮食易伤,呕逆冷淡,配木香,槟榔,乌药;2.腹胀气喘,坐卧不安,配木香,枳壳,萝卜籽;3.咳嗽,配阿胶,人参,桑白皮。 用法:煎服,1.5-4.5g,入煎剂宜后下,研末,0.5-1g,或磨汁服。 注意:阴虚火旺,气虚下陷者慎服。

打嗝怎么治疗 自我按摩治打嗝

1、推擦膻中:用大鱼际推擦膻中穴约1分钟。 2、点按内关:用拇指指尖按压内关穴约1分钟,以胀痛难忍为度。 3、按揉翳风:按揉翳风穴约1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4、掐按素髎:用拇指指尖掐按素髎穴约1分钟,以胀痛难忍为度。 5、掐按攒竹:双手拇指掐按攒竹,以疼痛难忍为度。 膻中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咳嗽、气喘、咯唾脓血;产妇缺乳症、乳腺炎、噎嗝,收缩等。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绕側腕屈肌腱

急治打嗝妙方 打嗝护理

1、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过喜、暴怒等精神刺激。 2、注意避免外邪侵袭。 3、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饥饱失常。 4、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饮食,半流饮食,间歇性断食。 5、遵医嘱合理使用药物,并按时、按量用药,注意观察用药效果。 6、密切留意打嗝过程中有无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大便颜色异常等变化。

怎样治打嗝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判断打嗝病因

要想快速的治疗打嗝,首先要明确自己为什么会打嗝,根据临床上的区分方法,打嗝可分为嗳气和呃逆两种,其中嗳气也就是俗称的“打饱嗝”,嗝声尾音较长,一般一次就打一个;而呃逆打嗝声短而急促,往往是连着打好几个,如短暂性的打嗝属于生理性打嗝只需非药物治疗方法干扰呼吸或打嗝的迷走神经即可治愈,但若是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打嗝则是病理性打嗝,需要就医治疗才能止嗝。

老打嗝是什么病的前兆 弯腰喝温开水治打嗝

原理:因胃部离膈肌较近,弯腰喝温开水时可从内部温暖膈肌,同时弯腰的动作会让内脏靠近膈肌起到按摩作用,缓解膈肌痉挛,达到止嗝的目的。 方法:喝一大口水含在口中,然后立正站立,垂直弯腰90度,再最大限度地向上仰头,尽量保持咽喉部的紧张感,快速咽下含在口中的水,再重复动作1次,打嗝即可止住。

打嗝怎么治疗 喷嚏治打嗝

原理:利用打喷嚏的方法,改变打嗝患者的呼吸频率,刺激鼻咽部,可有效止住打嗝。 方法:用软的棉花棒向鼻孔轻轻刺激或用鼻子闻一下胡椒粉、辣椒粉都可以快速打喷嚏来止嗝。

打嗝怎么治疗 食疗治打嗝

配方:甘蔗榨汁120毫升,生姜汁1汤匙。 用法:两汁和匀,炖温饮服。 功效:清热泻火,平胃降逆。主治呃逆连声、口臭烦渴、面赤烦躁 配方:茶叶10克,柿蒂3个。 用法:茶叶、柿蒂用开水冲泡,温饮频服。 功效:主治胃寒呃逆。 配方:干姜、半夏各10克。 用法:共研细末,水煎,慢慢喝下。 功效:本方温中祛寒,主治寒性呃逆。 配方:陈皮30克,生姜18克,胡椒10粒。 用法:上药水煎,徐徐咽之。 功效:主治胃寒呃逆。 配方:干苏叶和陈皮各10克,黄酒适量。 用法:上2味用等量酒水煎汁,分次服。 功效:主治胃寒呃逆

打嗝不止怎么办 冰块治打嗝

在打嗝不止的时候,如果有条件可以试试拿冰块敷在喉结的两侧,一分钟左右就能帮助止嗝。这是因为冰块可以帮助减缓神经抽搐的频率,进而干扰肌肉抽动的周期,使打嗝的症状随之消失。

打嗝怎么治 天突穴治打嗝

天突穴在胸骨上窝正中,按压天突穴时弯曲大拇指,以指甲贴喉部,指顶端顶天突穴,微向下逐渐用力,同时做吞咽动作,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治疗打嗝效果明显。天突穴具有宽隔和胃、降逆调气的功效,故可用来缓解打嗝。

老打嗝是什么病的前兆 米醋止呃方治打嗝

配方:米醋。 用法:打嗝发作时服米醋10~20ml,一般可立即生效,止后复发再服仍效。 功效:米醋味酸苦性温,酸主收敛,能散察解毒,下气消食,故中焦虚寒胃气上逆之呃逆用之甚佳。

老打嗝是什么病的前兆 咽部吸入鲜姜汁治打嗝

配方:新鲜生姜50克。 用法:将生姜洗净去皮,切细捣烂,挤出姜汁;再用消毒棉花团扎于竹筷上(须固定,以防吸入气管),饱吸姜汁;然后令患者取半仰卧位,张开口腔,术者左手用压舌板压住其舌体,暴露其咽后壁,右手持竹筷与舌根成45度角,将姜汁棉团轻轻送人咽部,反复轻按咽后壁左右两侧(此时嘱患者大口呼吸,以免恶心呕吐),半分钟至1分钟,打嗝可止;抽出竹筷,让患者静卧30分钟,不可饮水进食。如有复发,多在重复上法后立即打嗝。

急治打嗝妙方 生理性打嗝治疗方法

适宜:饮食过多打饱嗝。 方法:直接吞一勺白砂糖刺激咽喉壁,一般几分钟就能止嗝。 原理:白砂糖呈颗粒状,直接吞服可以刺激上颚、咽部,从而引起吞咽反射,抑制支配声门的神经,进而阻止膈肌的间隙性收缩,达到止嗝目的。 适宜:进食过多冷饮出现的胃寒性打嗝。 方法:准备陈皮30克,生姜18克,胡椒10粒,然后将这些食材稍微清洗干净后用适量水煎煮20分钟,直接喝掉即可。 原理: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肺经,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的功效;生姜味辛,微温,归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的功效;胡椒

生姜巧治打嗝 惊吓打嗝者

趁打嗝者不注意猛拍一下打嗝者的后背,或者拿出假老鼠、假蟑螂、假蛇等玩具刺激吓吓打嗝的人也能止嗝,因为惊吓可通过皮层传至皮下中枢,抑制膈肌痉挛,从而起到止嗝效果,但有高血压、心脏病人应慎用,以免诱发加重病情。

怎样治打嗝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病理性打嗝治疗方法

如试用了以上刺激性的方法都不能完全消除打嗝现象,而且仍然打嗝不止,持续时间在48小时以上或伴有某些部位疼痛的,则是病理性打嗝的征兆,可能跟胃、横膈、心脏、肝脏疾病或者肿瘤等病因有关,应第一时间就医,待确诊后对症治疗,尤其是本身就处于某些疾病期间持续的打嗝,可能提示病情集中或并发其他疾病,更要尽早就医诊治。

怎么治打嗝最有效 长期打嗝不止需就医诊治

如果患者打嗝采取上述小妙招还未起到止嗝效果的,并出现打嗝频繁或持续12小时以上的,需要尽快就医检查诊治,可能是身体患有疾病的前兆,尤其是老年人出现打嗝不止、肢体活动不力、言语不清,甚至神志不清等症状,或是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人群的,更要警惕患有重大疾病的风险。